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會里嫁娶屋

鎖定
文會里嫁娶屋嫁娶屋,是第八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3]  位於禪城區祖廟大街文會里,是清代一種專供出租操辦婚嫁喜事的場所,是當時本地民俗風情的歷史見證。 [1-2] 
2015年12月10日,文會里嫁娶屋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八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3] 
中文名
文會里嫁娶屋
保護級別
第八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位    置
廣東省佛山市福賢路文會里36、38、40號
始建於
清初

文會里嫁娶屋建築概況

文會里嫁娶屋,位於佛山市禪城區祖廟大街文會里。始建於清初。坐南向北,正面主體建築為依縱軸線排列的頭門、二進大廳、三進居室、四進儲物室等組成,儲物室後有花園,東西各有青雲巷縱貫首尾。硬山頂龍船脊,鑊耳封火山牆,青磚牆體,花崗岩石腳。頭門為“回”字門面,正門外牆水磨清磚。儀門居中置木雕屏風,左右次間門房,二進四柱大廳石柱礎、瓜柱抬梁式結構,大廳內明次間隔分為小客廳。三進居室為住宅佈局,在三進的東側廂房有門四進儲物室。 [1] 

文會里嫁娶屋建築佈局

該組建築始建於清初,原是聚居此地的楊氏家族大型宅第建築羣,清中葉後,房產一度易主,逐漸作為固定的嫁娶屋供出租用,直至民國初年。明清時期,佛山人口密集,絕大多數人家的房屋極為擠迫,婚嫁喜事又注重形式,務求熱鬧,但苦於無從鋪張。隨着佛山清代社會商品經濟意識漸濃, 嫁娶屋作為一種專供出租操辦婚嫁喜事的場所,遂應運而生,在古鎮里巷中越來越普遍,並形成一種相沿已久的習俗。該建築羣既豪華體面,又整齊美觀,左右各有鋪石小巷縱貫首尾,兩旁還配置多個居室、廚房、儲物房等備用。主體建築坐南向北,門廳、大廳、居室三進沿縱軸線排列,為三進院落四合院式平面佈局,各建築均硬山頂配鍋耳式封火山牆,三開間通面寬11.2米,總面積約350平方米。頭進門廳亦稱轎廳,作婚禮時停轎之用,大門為“回”字門口,以磚牆間成左右次間門房,外牆為平整光潔的水磨青磚,前檐下為一大片雕工精細的磚雕裝飾;後檐用檐柱並有三架樑,於居中置大型木雕屏風,上抵屋頂,其上各種美輪美奐的木雕裝飾構件,無不顯出其豪華氣派。二進大廳進深三間,是一個寬敞雅緻、設計和造工十分考究的四柱大廳,前後開敞式,各有大型通欄木雕隔扇。前檐廊為軒廊式捲棚頂,廳內樑架為抬梁與穿鬥混合式結構,木雕裝飾構件如花架、隔扇、雀替以及花牙子等,富麗繁褥,充分展現其精心營造的高雅氣派。三進居室則與一般住宅格式一致,平面為“三間兩廊”式佈局,硬山擱檁架構。各建築均有側門與小巷相通,目前雖局部略有改動,但原貌相當完好。清代時,建築羣內各種家居設置、廚房、餐具、台椅、台圍錦帳等一應俱全,而且還備有“新房”和多間客房、廂房等任憑使用,屋前的地堂還可搭棚唱戲,熱鬧一番。租客有如身處高貴的大家庭中,婚禮的全過程可在此圓滿完成,從而深受大眾的歡迎。今市內所存嫁娶屋舊址,以此家最為典型,不僅是佛山古鎮獨具特色的民俗文物,而且又是具有較高建築和藝術價值的寶貴實物資料。

文會里嫁娶屋設計工藝

主體建築坐南向北,門廳、大廳、居室三進沿縱軸線排列,為三進院落四合院式平面佈局,各建築均硬山頂配鍋耳式封火山牆,三開間通面寬11.2米,總面積約350平方米。

文會里嫁娶屋流傳歷史

原是聚居此地的楊氏家族大型宅第建築羣,清中葉後,房產一度易主,逐漸作為固定的嫁娶屋供出租用,直至民國初年。明清時期,佛山人口密集,絕大多數人家的房屋極為擠迫,婚嫁喜事又注重形式,務求熱鬧,但苦於無從鋪張

文會里嫁娶屋文物價值

佛山市內所存嫁娶屋舊址,以此家最為典型,不僅是佛山古鎮獨具特色的民俗文物,而且又是具有較高建築和藝術價值的寶貴實物資料。

文會里嫁娶屋文物保護

2015年12月10日,文會里嫁娶屋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八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