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明的對話:中西關係史論

鎖定
《文明的對話:中西關係史論》是2013年1月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國剛。
中文名
文明的對話:中西關係史論
作    者
張國剛
出版時間
2013年1月
出版社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頁    數
419 頁
ISBN
9787303133765
定    價
60 元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文明的對話:中西關係史論內容簡介

《當代中國史學家文庫·文明的對話:中西關係史論》包括了“新發現錫樂巴檔案中的華德鐵路公司合同”;“晚清的寶星制及錫樂巴檔案中的寶星執照”;“從外交譯員到漢學教授——德國漢學家福蘭閣傳”等內容。

文明的對話:中西關係史論作者簡介

張國剛,1956年生,歷史學博士,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歷史系主任兼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歷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唐史學會會長,中國炎黃文化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南開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等校兼職教授。曾在歐洲留學和執教多年,為德國洪堡學者,並多次應邀赴德國、英國、日本及港台地區訪問、講學,或擔任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隋唐史、中古制度與社會史、中西文化關係史。主要著作有《唐代官制》、《唐代藩鎮研究》、《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論集》、《佛學與隋唐社會》、《家庭史研究的新視野》(主編)、《從中西初始到禮儀之爭》等。曾獲《歷史研究》創刊三十週年優秀論文獎、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等。 [1] 

文明的對話:中西關係史論圖書目錄

中西人物篇
新發現錫樂巴檔案中的華德鐵路公司合同
一、錫樂巴及其私人檔案資料的發現
二、承包山東鐵路公司路段修築的勞務合同
三、幾點初探:從合同看山東鐵路修築及其他有關問題
清末民初外國僑民在華生活的實錄
——華德鐵路公司總辦皮特·錫樂巴的傢什清
單跋
一、皮特·錫樂巴在青島的家庭財產清單
二、皮特·錫樂巴在青島的家庭財產簡介
三、皮特·錫樂巴在青島的家庭財產分析
晚清的寶星制及錫樂巴檔案中的寶星執照
一、小引
二、晚清的寶星制
三、錫樂巴的寶星執照及相關文書解題
四、後論
德國聯邦檔案天津領事館檔案札記
——清末天津物價與社會生活
一、領事館官員薪金縮水嚴重
二、解決的辦法
三、天津的物價水平
四、餘論
從外交譯員到漢學教授
——德國漢學家福蘭閣傳
一、從中學到大學
二、從學梵文到學漢語
三、從外交官到漢學家
四、漢堡:出任首位漢學講座教授
五、柏林:事業的峯巔
六、晚年
陳寅恪留德時期柏林的漢學與印度學
——關於陳寅恪先生治學道路的若干背景知識
一、關於陳寅恪先生當年在德國留學的情況
二、柏林大學課程開設情況
三、柏林大學的印度學系和呂德斯對陳寅恪的影響
四、米勒及其他柏林學者
五、從陳寅恪先生後來的治學實踐看其所受柏林學術界的影響
文化交流篇
蒙元時代在華天主教修會
一、交通路線
二、遣使大汗
三、元代教區
明清之際中歐貿易格局的演變
一、葡西的澳門貿易
二、英荷東印度公司
三、各國競相試水
明清士大夫與耶穌會士的交往及其心態
一、從“西僧”到“西儒”——士大夫對耶穌會士的初步認識
二、士大夫接受者的心態
三、士大夫排斥者的理由
四、士大夫優容者的立場
啓蒙時代歐洲的中國趣味與羅可可風格
一、中國趣味的產生
二、羅可可透鏡裏的中國
三、中國趣味的沉寂
明清中國人的歐洲印象
一、地理位置與民族區別
二、風俗與物產
三、火炮製造
四、鐘錶機械
明清時期歐洲天文歷算知識的東傳
一、耶穌會士的天文學著作與任職欽天監的耶穌會士
二、《崇禎曆書》的影響與引進西方天文學理論
三、歷算需要與西方算學的興盛
四、天文儀器
五、地圓説與輿地測繪技術的運用
六、天文曆法領域的“西學中源”説
七、純語
西方的“中國觀”
一、從“求同到對立”——歐洲對中國認識的變化
二、黑格爾、韋伯眼中的中國
三、西方學者對“歐洲中心論”的反動
西人眼中的中國故事
第一節 《韃靼戰紀》——明清易代故事在西方的流傳與影響
一、衞匡國的《韃靼戰紀》
二、17世紀歐洲關於明清易代的其他著作
三、明清易代故事在歐洲的影響
四、明清故事——異國情調的點綴
第二節 魯濱遜眼中的中國——《魯濱遜漂流記》裏的中國形象
西方漢學篇
柏林國立圖書館“漢學書庫”説略
一、“漢學書庫”的起源
二、《御書房滿漢書廣錄》
三、“北京收藏品”
四、“新近收藏品”
五、“漢學書庫”的學術價值
德國漢學史略(上)
第一節 傳教士時代的漢學:16世紀至18世紀
一、西方早期對中國的瞭解與耶穌會士漢學先驅
二、德國文化名人的漢學熱情
三、啓蒙時代德國的中國猜想
第二節 東方學中的漢學:19世紀至20世紀初
一、獨佔鰲頭的法國漢學先驅
二、德國東方學家的漢學興趣
三、在中國研究中國:外交官與傳教士
四、學院派漢學的起步
第三節 專業漢學的長足發展:兩次世界大戰之間
一、衞禮賢和法蘭克福“中國學社”
二、福蘭閣與佛爾克:譯員出身的漢學專家
三、“萊比錫學派”的學術特色
四、致力於翻譯事業的漢學家
五、東西方漢學家的交往
德國漢學史略(下)
第一節 重整旗鼓與繼往開來:二戰後的德國漢學
一、戰後的殘破局面
二、漢學系的恢復和重建
三、“三分天下”的治學格局
四、漢學事業的全面發展
第二節 新時代與新挑戰:20世紀末的德國漢學
一、20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國熱”
二、“熱點”問題追蹤
三、成果鳥瞰與趨勢推測
海外漢學拾穗
一、評氣賀澤保規的《府兵制の研究》
二、書評:《長安(583—904),東亞大都會與中古世界性城市》
三、書評:《劉知幾的<春秋>觀》
四、《柏林中國雜誌,中國社會與歷史》
五、書評:《晚期中華帝國的教育和社會,1600—1900》
六、書評:《關於晚期中華帝國科學考試的文化史》
七、書評:《模範殖民地“膠州”,德意志帝國在華的擴張,1897—1914年的中德關係》
八、書評:《1860—1945年中國人留學德國史》
九、書評:《民主德國與中國:1949—1990——政治、經濟與文化》
十、書評:《中國學在德國的發展:歷史、人物、展望》
十一、德國大學歷史專業與課程設置
十二、《劍橋大學中國學的歷史與現狀》
十三、《家庭與社會》(清華史學譯叢)序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