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昌閣和甲秀樓

鎖定
文昌閣和甲秀樓,位於貴州省貴陽市。文昌閣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甲秀樓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 [5]  [7] 
文昌閣和甲秀樓由文昌閣、甲秀樓組成。文昌閣坐東向西,為底方三層三檐不等邊九角攢尖頂樓閣式木結構建築,通高約20米,共有五九四十五根柱,九九八十一根梁,二、三層的楞木又各為九根,二、三層的樓面各為九方。甲秀樓佔地面積365平方米,為三層三檐四角攢尖頂木石結構建築,均以白石為欄,層層收進,由橋面至樓頂高約20米,12根石柱託檐,護以白色雕花石欄杆,樓側由石拱“浮玉橋”連接兩岸。 [1]  [3-5] 
2006年5月25日,文昌閣和甲秀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文昌閣和甲秀樓
地理位置
貴州省貴陽市南明區翠微巷8號
貴州省貴陽市雲巖區文昌北路1號
所處時代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6-0736-3-439

文昌閣和甲秀樓歷史沿革

  • 文昌閣
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始建文昌閣。
清康熙八年(1669年),總督卞三元、甘文煜,巡撫餘鳳彩重修文昌閣。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巡撫衞既齊、布政使董安國、按察使丹達禮、參政陸祚藩、知府何騰蛟再次重修。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年間,均進行過維修。嘉慶五年(1800年),增添殿宇、迴廊等。
1976年秋,文昌閣樓寶頂被雷擊落,發現寶頂內藏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的歷書和銘文等。並據此獲得建築斷代依據,證明現存文昌閣大木構架,立於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於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告竣。 [4] 
  • 甲秀樓
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始建甲秀樓,明朝取“科甲挺秀”之意,設有浮玉橋銜接兩岸。天啓元年(1621年),甲秀樓不幸焚燬,雲貴總督朱燮元重修並改名“來鳳閣”。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貴州巡撫田雯重建並複名甲秀樓。宣統元年(1909年),重修甲秀樓。 [1] 
1981年,文物部門按明代甲秀樓原式樣重修,樓基部分採用現代建築材料和技術,復修涵碧亭。 [1] 

文昌閣和甲秀樓建築格局

文昌閣和甲秀樓由文昌閣、甲秀樓組成。文昌閣坐東向西,為底方三層三檐不等邊九角攢尖頂樓閣式木結構建築,通高約20米。甲秀樓佔地面積365平方米,為三層三檐四角攢尖頂木石結構建築。 [4]  [5] 

文昌閣和甲秀樓主要建築

文昌閣和甲秀樓文昌閣

文昌閣坐東向西,為底方三層三檐不等邊九角攢尖頂樓閣式木結構建築,通高約20米。第一層供奉武安王(關羽),第二層供奉文昌帝君,第三層供奉奎星。共有五九四十五根柱,九九八十一根梁,二、三層的楞木又各為九根,二、三層的樓面各為九方。二三層奇特的不等邊九角形平面形式,是以閣心雷公柱為圓心,平面等分為八分,每分為45度夾角,再將臨閣樓西向正面的二分均分為三,形成每分30度夾角。閣的底層為正方形平面,四角各有一口柱(金柱),四柱上升至二層,變作四根檐柱,而二層其餘五根檐柱和九根井口柱不落至底層,同樣二層的九根井口柱上升至三層作檐柱,也不落至二層。各檐的翼角挑枋,前挑翹角,後挑井口柱,中間以檐柱頂撐。二、三層的檐柱不下穿,減少了二層和底層的網柱,增加了閣內空間、穩固性和平衡度。 [4]  [6] 
文昌閣

文昌閣和甲秀樓甲秀樓

甲秀樓是三層三檐四角攢尖頂閣樓式建築,飛甍翹角,層層收進,由橋面至樓頂高約20米,12根石柱託檐,護以白色雕花石欄杆,樓側由石拱“浮玉橋”連接兩岸;浮玉橋為九孔,長90餘米,稱“九眼照沙洲”,解放後臨河修公路填埋二孔,現能見七孔,橋上有涵碧亭,橋下有涵碧潭、水月台,橋頭立有石木牌坊,牌坊中央設有“城南遺蹟”四字,橋南有古建築羣“翠微園”。 [1]  [3] 

文昌閣和甲秀樓文物遺存

匾額
甲秀樓 甲秀樓
甲秀樓正面三層懸掛匾額“甲秀樓”三字,系清宣統年間學者謝石琴所書,十年動亂中散失,後尋回刻有“秀”“樓”二字的兩塊,另據過去照片,配寫“甲”字,按原式樣懸掛樓頂層外面。 [3] 
碑記
甲秀樓閣底層石牆中嵌有8塊明代文人詩碑。 [1] 
鐵柱
甲秀樓前原豎有鐵柱二根,一為清雍正四年(1726年),雲貴總督鄂樂泰鎮壓古州(今榕江)苗民,收聚兵器,鑄鐵柱以標榜功績;二為清嘉慶二年(1797年)雲貴總督勒保鎮壓興義布依族王囊仙起義,收聚兵器所鑄;兩柱皆刻有銘文,現移存於貴州省博物館保護。 [1] 

文昌閣和甲秀樓文物價值

甲秀樓是鬧市中的清幽之地,入夜後燈火輝煌,成為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聚焦點,在現代文明中閃爍着歷史的光芒,昂揚着“甲秀天下”的精神風貌,是貴陽曆史的見證,文化發展史上的標誌。 [3] 

文昌閣和甲秀樓歷史文化

  • 相關人物
主詞條:江東之
江東之(?~1599年),字長信,安徽歙縣人,明萬曆五年(1577年)進士,官至御史,因向萬曆帝檢舉大太監馮保、徐爵違紀,受到萬曆皇帝賞識,後起用為鄧州知州,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升任貴州巡撫,在黔任職期間一是購置官田,積資濟貧,助寒士“鋭意向學”;二是取“科甲挺秀、人才輩出”之寓,修建了甲秀樓,獲“撫者必以東之為首”之美譽。

文昌閣和甲秀樓保護措施

2006年5月25日,文昌閣和甲秀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文昌閣和甲秀樓旅遊信息

文昌閣和甲秀樓地理位置

文昌閣位於貴州省貴陽市雲巖區文昌北路1號。 [7] 
甲秀樓位於貴州省貴陽市南明區翠微巷8號。 [1] 

文昌閣和甲秀樓交通信息

文昌閣:乘坐貴陽市軌道交通2號線至陽明祠站(B口出)下車,步行690米可達。
甲秀樓:乘坐貴陽公交15、48、305路在甲秀樓站下車即可到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