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新村

(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坪山街道沙湖社區下轄村)

鎖定
文新村,位於坪山街道西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3.5千米。相鄰自然村有復興村、上榨村。地處深圳東北部坪山盆地,地勢平坦;有沙排嶺和鬼窩山,最高處約50米;湯坑河繞經村西和村北。始建於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因鄒氏祖公鄒廷梓和鄒廷森由上榨村分村,修建佔地幾十畝的圍屋而立村,取名文新村。20世紀70年代後,村民在圍屋附近建造新瓦房,與原圍屋一起形成文新老村。1990年至2005年,村民陸續搬到沙湖村段心地帶居住,現老村中少有人居住。
中文名
文新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坪山街道沙湖社區
地理位置
坪山街道西南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坪山公社;1979 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坪山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坪山公社;1983年7月,屬坪山區;1986年10月,屬坪山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山鎮;2004年,屬坪山街道;2009年6月至今,屬深圳市坪山新區坪山街道沙湖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鄒姓。據《深圳坪山鄒氏族譜》記載,鄒姓的遷徙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江西瑞金,後遷移到廣東大埔和長樂龍潭下,最終遷移至此。
2015年末,户籍人口112人,其中男性57人,女性55人;80歲以上4人,最年長者102歲(女)。非户籍外來人口約1300人。祖籍該村的港澳台同胞約6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40人,主要分佈在美國。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營以種植水稻、花生、黃豆、番薯、甘蔗等農作物為主,以畜牧為輔。2007年,成立深圳市坪山沙湖股份合作公司文新分公司。現村集體經濟以工業廠房出租和管理為主,2015年租金收入約100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商業經營、房屋出租、村集體經濟分紅等。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艾粄、蘿蔔茶果、圓籠粄、喜粄等。
省道S356線橫坪公路、復興路、同富路經過該村。20世紀70年代初通電,80年代末通電話,90年代初通自來水,2000年左右通互聯網。至2015年底尚未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約15座,均為土木石結構,一般為一進三開間或一進兩開間。大部分民居已荒置廢棄,只有少數幾間仍有人居住。村內還有一座佔地面積40平方米左右的炮樓。每年農曆八月十九,由村長組織村民(包括香港同胞、海外華僑)到坪山赤坳墓園祭祖。因村內無宗同,每年除夕和正月初二,鄒姓村民到沙湖村鄒氏祠堂進行祭祖活動。
村中現存《深圳坪山鄒氏族譜》,由鄒運金於2010年修纂。
代表性人物:
鄒建友(1955一),曾任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二級警長。
鄒登美(1983一),美國北卡羅納州立大學外太空學博士。 [1] 
參考資料
  • 1.    深圳市史志辦公室. 深圳村落概覽 第2輯 1 坪山卷.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20.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