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德皇后

(唐太宗文德皇后長孫氏)

鎖定
文德皇后長孫氏(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 [285]  [288]  鮮卑族,祖籍洛陽(一説雍州長安(今陝西西安)人), [353-354]  小字觀音婢, [355]  其名於史無載。隋朝右驍衞將軍長孫晟之女,唐朝宰相長孫無忌同母妹, [1]  唐太宗皇后,唐高宗之母。 [160] 
文德皇后自幼酷愛文史。八歲喪父,由舅父高士廉撫養,十三歲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冊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爭取李淵及其後宮對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門之變當天親自勉慰諸將士。 [356-357]  之後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十三天即冊封為皇后。 [45-46]  在後位時,善於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為政的失誤,並保護忠正得力的大臣。 [2-3]  先後為李世民誕下三子四女。 [358]  貞觀十年六月己卯(636年7月28日),崩逝於立政殿,年僅三十六歲,諡號文德皇后,十一月庚寅(636年12月6日)葬於唐昭陵。 [4]  [288]  [296] 
文德皇后嘗著有《女則》三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僅存《春遊曲》一首。 [359-360] 
概述圖來源: [361] 
別    名
秦國夫人
趙國夫人
秦王妃
太子妃
長孫皇后 [344] 
小字觀音婢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鮮卑族
出生地
長安
出生日期
601年3月15日 [285] 
逝世日期
636年7月28日 [288] 
主要成就
輔佐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留下“千古賢后”的美名
主要作品
女則
春遊曲
《史論東漢明德馬後》
本    名
文德皇后
諡    號
文德皇后 [4] 
追    封
文德順聖皇后
父    親
長孫晟 [1] 
母    親
高氏,高勱之女,高士廉妹妹 [1] 
夫    君
唐太宗李世民
兒    子
李承乾李泰,唐高宗李治
女    兒
長樂公主李麗質城陽公主,晉陽公主李明達新城公主
養    女
豫章公主

文德皇后人物生平

文德皇后將門之女

長孫皇后於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出生,祖籍洛陽(今河南洛陽),一説雍州長安(今陝西西安)人 [344]  。長孫氏的父親長孫晟是右驍衞將軍,母親高氏是北齊樂安王高勱之女。長孫一族因是北魏宗室之長,在孝文帝改革時,賜姓長孫。長孫家族作為皇族宗室,從北魏至隋以來能人輩出,可謂“門傳鐘鼎,家世山河”。 [5]  長孫氏的父親長孫晟有一箭雙鵰的美譽,且在軍事外交上也頗有建樹。 [6]  長孫晟長期處理隋與突厥的關係,曾使計分化突厥,對突厥分裂有極大貢獻。突厥之內,對長孫晟非常敬畏,聽聞他的弓聲,認為是霹靂,見到他騎馬,認為是閃電。 [7]  因此,長孫晟家得到霹靂堂的稱呼。長孫氏就是這樣一位出身貴族世家的名將之女。

文德皇后喜結良緣

長孫皇后是長孫晟的幼女,對於這個小女兒的婚事,長孫家族非常上心。伯父長孫熾十分欣賞當時唐國公李淵睿智大氣的妻子竇氏。竇氏年幼時曾勸説舅父周武帝宇文邕為了北周大局優待突厥皇后。長孫熾認為竇氏這樣一個優秀的女子必然會教出出色的子女,因此勸説長孫晟為年幼的長孫氏與唐國公家結下姻親。 [8]  然而,在婚約定下後不久,長孫晟於大業五年(609年)去世了,隨後長孫兄妹與母親被同父異母兄斥還舅家。幸運的是,長孫氏的舅父高士廉對待妹妹及其一雙兒女非常優厚。 [1] 
長孫氏的哥哥長孫無忌李世民是少時好友,高士廉見李世民非常人可比,又知曉長孫氏幼年時的婚約,便在長孫氏父喪期滿後,就開始促成此事,將長孫氏許配給他。 [9-10]  於是在大業九年(613年),13歲的長孫氏,便在這豆蔻之年與時年十六歲的李世民完婚,從此開始了與李世民互愛互信,相知相伴的一生。婚後,長孫氏曾歸寧於永興裏,舅父高士廉的妾室張氏在長孫氏住的房舍外面看見了一匹大馬,此馬高二丈,鞍勒都在,張氏驚懼,將此事告知高士廉。高士廉請人占卜,顯示遇坤之泰,內陽外陰,內健外順,是天地之交。占卜之人説:“龍是乾的卦象,馬是坤的卦象,女子處於尊位,居於中正之位卦象顯示,這個女子貴不可言。” [11-12]  高士廉聽後心中歡喜,“親戚知者,鹹敬異焉”。 [13] 
歸寧後不久,隋煬帝發動第二次徵遼戰爭。李世民的母親竇氏隨擔任督糧官的丈夫李淵出征,在涿郡意外病倒。隨軍的李世民衣不解帶地照顧母親。可是竇氏仍不幸於大業九年(公元613年)五月過世。 [14-15]  次月楊玄感謀反,同謀兵部侍郎斛思政逃亡遼東,與其交好的高士廉被貶外放。 [16]  一方是生身母親,一方是情同慈父的舅父,正在新婚燕爾的小夫妻遭到了極大的打擊。二人在逆境中互相安慰,扶持激勵彼此,關係越加融洽。
大業十二年(616年),唐國公李淵遷右驍衞將軍,同年四月奉詔為太原道安撫大使。 [17-18]  次年(617年)皇帝楊廣敕李淵為太原留守。 [19]  李世民和長孫氏夫妻二人也隨父親就任而居太原。既沒有婆婆的指導,也不見妯娌的幫襯, [20-21]  太原留守的次媳,年僅十七歲左右的長孫氏自然而然地承擔起唐國公府的當家主婦一職,在公公的信任支持和丈夫的愛護包容下,長孫氏度過了幸福的太原時光。當長孫氏在太原附近出資修建了玄中寺,並於寺中聆聽鐘聲時,李唐家的聲望和長孫氏的仁德也隨着仁寺鐘聲傳揚,平和的在太原郡百姓心中紮下了根。 [22] 

文德皇后武德斡旋

隋末暴政,民怨沸騰,各地反隋勢力紛紛揭杆而起,羣雄紛爭。李家於大業十三年(617年)五月舉義旗,很快異軍突起,於同年十一月入主長安,先奉代王楊侑為隋帝,改當年年號為義寧。同月二十二日李世民被封為秦國公, [23]  次年(618年)三月初九改封趙國公。 [24]  長孫氏隨丈夫李世民先後被封為秦國夫人和趙國夫人。
義寧二年(618年)五月二十日李淵受禪登基為帝,國號唐,改元武德。六月初七李世民受封秦王,長孫氏亦隨之受冊為秦王妃。 [25-26]  建唐之初,天下未平,李唐勢力範圍仍很小。作為主帥,李世民常常出征在外,但期間子女的誕生給夫妻倆帶來了不少喜悦。長孫氏在牽掛夫君之餘,也盡力為夫君免除後顧之憂。作為秦王妃,長孫氏依舊孝事李淵,深得皇帝公公的認可。李淵以過繼早夭嫡子李玄霸為名,將長孫妃親生兒子李泰直接晉封為衞王、上柱國。 [27-29] 
秦王李世民征伐四方,先後討平了薛舉父子、劉武周宋金剛竇建德王世充。於武德四年(621年)受封天策上將,位在王公之上。 [30]  此時的秦王李世民身兼數職,威望勢力直逼太子李建成,功高震主難免被猜忌。 [31]  平定洛陽後,李世民拒絕了奉命前來有非分之請的貴妃等人,秦王部屬又多次與後宮親屬產生摩擦。 [32-33]  秦府上下對後宮已多有得罪。反之太子齊王與後宮妃嬪時常往來,經常聯合在高祖面前讒害李世民。眼見多次在外浴血征戰的丈夫與皇帝疏遠,又為太子齊王所嫉,秦王妃直接出面緩和矛盾。她常常在宮中出入,孝順高祖李淵,同後宮妃嬪交往,以彌補丈夫與皇帝的嫌隙,在後宮中為丈夫存留助力。 [34-35]  在尚書右僕射蕭瑀和太子少保李綱等人的鼎力支持下,高祖李淵最終沒忍心對李世民下死手。秦王妃長孫氏等人同心影助為秦府的絕地反擊贏得了寶貴的備戰時間。 [36]  正如歷史上無數次的皇權鬥爭一樣,兄弟反目終於決裂。

文德皇后玄武之變

武德二年(619年)末因劉文靜事件,高祖已冰封過秦王。只因內外戰事不斷,唐廷必須仰仗秦王武功,不得不在每次戰事吃緊時,一次復一次地啓用李世民,而事平之後對戰功越發顯赫的李世民猜忌更重。 [37]  武德末期,皇帝猜忌日重,太子齊王日漸緊逼,李世民的處境更加艱難。在武德七年(624年)六月楊文幹事件,秦府與太子齊王兩敗俱傷之後,雙方爭鬥進入白熱化。
同年七月突厥再度寇邊,情勢危急,太子齊王與多數大臣紛紛贊同遷都,唯獨李世民直諫,認為夷狄之患不足為懼,請求出征討伐突厥。高祖聽從了他的請求,但是太子與後宮妃嬪卻乘機進讒言誣陷李世民謀掌兵權以篡位。 [38]  高祖再起疑心。之後高祖在城南狩獵,太子將一烈性胡馬授予秦王妄圖摔死秦王,秦王馴馬後完好無傷答以“死生有命”,太子藉機令後宮妃嬪妄言“天命”誣陷秦王。 [39]  高祖大怒,但礙於邊境不寧,缺不了李世民這軍事奇才,不得不按下此事。一計不成再生一計,太子於東宮設宴欲用毒酒加害李世民,不成。 [40]  又和齊王策劃在昆明池暗殺李世民,並乘機逼宮。幸得率更丞王晊得知陰謀並將此事告知李世民。 [41] 
經過一系列的事件,持續加劇着秦王府與東宮間的矛盾。秦王妃長孫氏沒有放棄彌縫。然而面對丈夫及其部屬遭遇的不公和打擊,長孫氏越發警醒地意識到擺脱困境的緊迫感。此時的秦王妃長孫氏沒有退縮,義無反顧地站在丈夫身後,和胞兄長孫無忌及房玄齡等秦王府僚共同給予丈夫毫無保留的支持。武德九年(626年)六月三日,金星再次白天出現在天空正南方的午位,當高祖將傅奕密奏“秦王當擁有天下”告知李世民, [42]  處於生死存亡之際的李世民下定了決心。
六月四日凌晨,李世民率領秦王府八百將士在玄武門設伏。通常站在丈夫身後的長孫氏出人意料地出現在了丈夫身旁,從容勉勵將士。將士們無不感激秦王妃的親自慰勉,因此更奮發無畏。 [43]  妻子無所畏懼地生死相隨不離不棄,更激勵着丈夫李世民。玄武門之變以秦王的完勝而告終。三天後的六月七日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長孫氏隨之成為太子妃, [44]  八月八日李世民登基為帝,並在登基後十三天冊封長孫氏為皇后,從此明君賢后,交相輝映。 [45-46] 

文德皇后佳偶良佐

長孫皇后喜愛看書籍圖傳,即便是梳妝打扮時也手不釋卷 [47]  成為皇后後依然如此。經常與丈夫一起地共執書卷,談古論今,從容以對,發表獨特見解,對丈夫與朝政大有裨益。 [48-50]  唐太宗對長孫皇后一向愛重。 [51]  登基之後,對長孫家族常常恩遇逾制。
長孫皇后深以盈滿為誡,説服胞兄讓位,在太宗恩准下,長孫無忌得以閒職高薪退避宰執之位。 [52-54]  長孫皇后還利用自身對丈夫的影響力來護慰朝廷賢良,匡正丈夫的過失。 [3]  長孫皇后一方面欣賞“庇護”着魏徵那些敢於直言的忠臣,另一方面也在不斷地提醒着李世民要行仁政。 [55]  她以女性特有的力量在男權至上的封建社會發揮着獨特的作用,輔佐皇帝丈夫,使得初唐出現了有利的政治局面。
君明後賢臣直,文治武功,春風和睦,親切包容。大唐初期迎來了它令後世魂縈夢繞的理想境界“貞觀之治”。

文德皇后因病去世

貞觀八年(634年),長孫皇后陪同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期間,身染重疾。皇太子請求大赦並度人入道,為妻子健康憂慮的唐太宗立即應允,但遭到長孫皇后的堅決反對,無奈唐太宗只好請普光寺法師曇藏入宮為妻子祈福,或是天子誠意所致,長孫皇后病情旋及康復。 [56-57] 
貞觀九年(635年),皇太子李承乾納妃蘇氏。 [58]  然而喜悦之後卻連接着悲傷,此後接踵而來的生身母親趙國太夫人的薨逝以及太上皇李淵的駕崩,給長孫皇后和李世民這對夫妻又一次沉重打擊。 [59]  [320]  雙重喪期的哀痛,誘發了長孫皇后早年罹患並時常發作的氣疾,次年,病勢加重,藥石皆不見效。
早年,太宗駕幸太原,長孫皇后生病,他曾親自到石壁寺禮謁禪師,並解眾寶名珍,為妻子供養啓願。 [60]  於是太宗決定再次求助於佛家。貞觀十年(636年)四月,李世民下詔修復天下名勝古寺三百九十二座為皇后祈福,著名的善寂寺,修定寺便在此列。 [61-62]  雖然太宗期待佛家的福祉能夠又一次給妻子帶來好運,但是,幸運沒有再次眷顧。
貞觀十年六月己卯(636年7月28日),長孫皇后崩逝於太極宮立政殿,終年三十六歲。 [288]  太宗悲傷不已,遵從皇后遺願,營山為陵,是為昭陵 [63]  縱觀長孫皇后的一生,她與太宗從少年結髮,一起互相扶持,走過了二十三載。於情伉儷情深,於政相輔相成。“一與之齊,終身不改。”

文德皇后主要影響

文德皇后訓誡諸子

長孫皇后生性簡約,不喜歡浪費,所需的東西,夠用就可以。 [64-65]  對於皇子要求也很嚴格。她經常訓戒諸位皇子,要求他們以謙恭節儉為先。 [66]  即便對於自己的親生子女也不例外。
長孫皇后的長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總管東宮的日常用度。遂安夫人對於太子十分上心,覺得東宮之內器物還不夠,於是在長孫皇后面前屢次要求增加費用。長孫皇后雖然愛護兒子,但並不想助長東宮的奢侈之風。她對遂安夫人説:“身為儲君,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揚,何患器物之短缺與用度之不足啊。”於是駁回了遂安夫人的請求。 [67]  貞觀的風氣從此處也有所體現。

文德皇后調和直諒

長孫皇后御下平和,從不無故令人有冤。太宗長年行軍打仗,脾氣難免急躁。後廷之人常因小事觸怒太宗。長孫皇后深諳太宗脾性,總能讓在氣頭上的丈夫熄滅雷霆之怒。 [68-69] 
有一次唐太宗一匹心愛的駿馬突然無病死掉了,唐太宗遷怒於養馬的宮人,“將殺之”,長孫皇后並沒有直接為宮人求情,而是對丈夫談起了兩人曾經共同讀過的一個故事:“過去齊景公因為馬死了要殺人,晏子就請求列舉養馬人的罪過,説:‘你養的馬死了,這是你的第一條罪;讓國君因馬死而殺人,老百姓知道了,必定埋怨我們的國君,這是你的第二條罪;諸侯聽到這個消息,必定輕視我們的國家,這是你的第三條罪。’齊景公聽後便赦免了養馬人的罪。陛下曾經在讀書時看到過這件事,難道忘了嗎?”唐太宗聽了妻子的這番話後自然會意,養馬宮人也因此得以免罪。 [70] 
唐太宗又對房玄齡説:“皇后在各種政務政事上都能啓發影響我,對我極其有好處。” [70] 
養馬人這樣的宮人只是皇宮內苑裏極其卑微的人物,但長孫皇后仍然以她的仁慈智慧照拂着他們,不因他們地位卑微而輕視他們的安危性命,正是因為有這樣一個寬和明理的女主人,才能使得宮內沒有任何冤屈。

文德皇后抑制外戚

唐太宗和長孫皇后情義深重,對於妻子的家族也十分恩寵。長孫無忌與唐太宗為布衣之交,又是皇后胞兄,還是輔佐元勳,李世民視為心腹,讓他自由出入皇宮內室,對他的待遇羣臣無人堪比。幾度想要任命他為尚書右僕射,卻遭到長孫皇后的反對,她覺得自己身為皇后,家族的貴寵以極,不願意家族子弟遍佈朝廷。於是再三阻撓丈夫授予哥哥大權,太宗認為長孫無忌才兼文武,沒有聽從。但長孫皇后異常堅定,在無法説服丈夫的情況下,轉而私下命令哥哥讓他堅決辭職,拗不過妻子的堅持,李世民只得解除長孫無忌尚書右僕射的官職,但卻將他升為從一品地開府儀同三司,讓長孫無忌享受高官厚祿但不管事。 [71]  長孫皇后這才滿意地喜見顏間。 [72] 
長孫皇后對外戚之事一直以前代為鑑,臨終前仍然不忘囑託丈夫不要給予她的家族太多。她認為自己的家族有幸結為皇室姻親已經是很大的榮幸了,但他們並非都是才德出眾之人卻身居高位,所以很容易遇到危險,想要長久無憂,就不能讓他們擔任要職,只需要以外戚的身份覲見,就已經是極大的幸事了。 [73-75]  長孫皇后對於家族的看法再聯繫日後之事,足見她非凡的遠見和智慧。

文德皇后贊成帝治

長孫皇后 長孫皇后
長孫皇后對於丈夫的事業一直以來都是全力支持的,作為皇后,她對於內宮治理上的優秀自不必多提。護俾忠良,贊成帝治更是十分出色。長孫皇后對於太宗是十分了解的,她知道丈夫為君不易,雖然李世民在納諫方面做得已經是非常出色,但總有疏忽不及的地方,況且善始善終對於任何人而言都不是易事。於是她常常勸説丈夫要始終記得容納良言。
長孫皇后曾借長樂公主李麗質嫁妝一事諫言,她認為,“韓非謂之説難,東方朔稱其不易”,忠言逆耳利於行。肩負國家社稷之人最要緊的就是容納忠言。“納之則世治,杜之則政亂”。如果太宗能深切瞭解,那麼就是天下之幸。臨終之時,仍不忘囑咐丈夫,要親信君子,遠離小人,容納忠臣良言,不可聽信讒言,停止遊獵勞役。 [76-77] 
詩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此之謂也。唐太宗得賢后作配,唐朝有這樣敢於諫言,遠見卓識的皇后,貞觀之治的出現長孫皇后實在助益良多。 [78] 

文德皇后獎進忠良

長孫皇后和唐太宗生有不少兒女。太宗對他們都寵愛有加,關愛之心與尋常父親並無區別。長樂公主李麗質因長孫皇后所生,太宗對她特別鍾愛,將她許配給長孫無忌之子長孫衝
貞觀五年(631年)開始準備嫁妝,唐太宗對眾臣説:“長樂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並所鍾愛。今將出降,禮數欲有所加。”大臣紛紛表示:“陛下所愛,欲少加之。”於是進言請求將長樂公主的嫁妝加倍於永嘉長公主,太宗欣然同意。然而魏徵對此表示反對。因為永嘉公主乃是長樂公主的姑姑。此舉逾越了禮制。太宗回宮把此事告訴了長孫皇后。長孫皇后得知此事後感嘆魏徵能“引禮義抑人主之情”,並對他大加讚賞。特地派人前去賞賜給魏徵絹四百匹、錢四百緡,並傳口訊説:“聽聞你正直,現在見識到了,希望你一直保持,不要改變。”在太宗並未有所表示的時候,長孫皇后直接對魏徵加以賞賜,並暗示自己會給予支持,可謂給魏徵注入了強心劑。也正是因為有長孫皇后這樣的靠山,魏徵的正義直諫才會這般順利。 [79-82] 

文德皇后用俾房魏

長孫皇后雖然不主動出面干涉朝政,但她對於賢良卻從來看重。唐太宗是一個性情中人,手下諫臣眾多,儘管太宗善於調整心態,聽取意見,但難免有被衝撞的時候。盛怒之下,也會出現過失。這個時候,身為妻子的長孫皇后就會發揮她的柔性力量,安撫丈夫,護佑賢良。
長孫皇后圖像
長孫皇后圖像(5張)
最著名莫過於“朝服進諫”。一次李世民下朝回宮後,十分氣憤地對妻子説:“我以後找機會一定要殺了那個鄉巴佬!”長孫皇后問道:“是誰惹怒了陛下?”李世民回答説:“魏徵經常在朝堂上羞辱我。”長孫皇后面對盛怒中的丈夫。既沒有順水推舟出言煽動,也沒有唯唯諾諾,默不敢言。她做了一個奇特的舉動,暫時不理會丈夫,退到裏間,換上了正式的朝服。然後走到丈夫面前表示祝賀。李世民十分驚奇,詢問妻子的用意。長孫皇后則笑着答道:“我聽説君主開明則臣下正直,如今魏徵正直敢言,是因為陛下的開明,我怎能不祝賀呢!”太宗聽了轉怒為喜,之後更加重視魏徵。 [83-84] 
同樣受惠於長孫皇后的還有房玄齡,當時房玄齡因過錯被遣回家,長孫皇后便對唐太宗説:“玄齡侍奉陛下時間最久,為人小心謹慎,頗有奇謀秘計,他知道的事情從無泄露,如果不是有大的過錯,希望陛下不要放棄這麼一位大臣。”太宗聽了妻子的意見,覺得有理,之後便再次重用了他。 [85-87]  詳觀上面兩件事情,長孫皇后對於太宗的影響力自是不用多説。自古國家將興,必有明君臨朝,而又有哲後作配。關雎美后徳,長孫皇后維護中正之臣,實不負關雎之美。

文德皇后軼事典故

文德皇后生死相隨

唐太宗登基後生過一場重病,纏綿牀榻累年,長孫皇后悉心照料,晝夜不離左右。唐太宗和長孫皇后自少年結髮,共同進退十多年,即使武德末年生死攸關之際都互不離棄。因感念丈夫對自己付出的真心實意,長孫皇后將毒藥系在腰間,準備“若有不諱,亦不獨生”。 [88-89] 
貞觀八年(634年),帝后生死相依的情景再度出現。在九成宮的某夜,柴紹突來告變,太宗立刻穿上盔甲,同房就寢的長孫皇后,見丈夫全副武裝準備,不顧自己病體虛弱,立即緊跟太宗而出。左右竭力勸説她應以身體為重,然而長孫皇后只顧念着丈夫,不惜自身病情加重,執意隨從丈夫,直至此事完結。 [90] 
無須誓言表白,多少次危難中的生死相隨,增進了李世民與長孫氏在相知相守歲月中的濃情深意。無論夫妻倆身份如何改變,始終不渝。
當太宗面對長孫皇后的遺作,悲痛欲絕,親口對侍臣説出“我豈不知道皇后之崩是天命而不得不割情?只是想到失去賢妻良佐,仍然剋制不住悲傷啊”時,太宗和長孫皇后夫妻二人的情深意篤已然昭顯。 [91] 

文德皇后愛屋及烏

太宗對長孫皇后的寵愛同樣惠及到了長孫皇后的親族身上。太宗對長孫無忌的寵遇眾所周知,自太宗登基開始便一再加恩,委以腹心,羣臣莫及。 [92]  長孫皇后父親早喪,後來由舅舅高士廉撫養,她與李世民的婚事也是由高士廉促成。因此,太宗一生對於高士廉都非常感激,極其敬重。 [93]  貞觀二十年(646年)高士廉病重,太宗親臨其家探望,並和他述説生平往事,感慨流涕。 [94]  [95]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高士廉去世,太宗因着“故舊情深,姻戚義重”,不顧自身病體和大臣勸諫執意要去臨喪。後來在陪葬詔中太宗又不忘強調“朕爰在弱齡,早敦姻戚,綢繆眷遇,多歷年所”,可見對高士廉的感念。 [94]  [95]  [351]  類似“地兼賢戚”,“地兼姻戚”,“椒掖之親”的詞語在下達給長孫無忌和高士廉的詔書中比比皆是。當然長孫無忌和高士廉除了長孫皇后的原因之外還有自身的才幹,可是其他人卻是實實在在的“以後親”了。
長孫皇后的侄子長孫祥,他的父親長孫安世曾經是王世充部署,但因為長孫皇后的緣故,長孫祥得以在唐廷做官,並最終做到刑部尚書。 [96]  長孫敞因受賄被免官後,太宗卻因為他是皇后的親叔叔,常常賞賜給他大量絲絹,不久不僅重新任命還升他宗正卿。 [97]  [98] 
比起私惠後親,還有更明顯的事,貞觀初年,長孫皇后的異母哥哥長孫安業參與謀反,按律當誅,卻因為長孫皇后的求情,太宗免除了他的死罪。唐律謀反本十惡之首,最後不僅活命還官拜兵部尚書,封薛國公。 [99]  親兄弟謀反,皇后沒有跪着請罪,擔心自己被株連,反而以“釋憾於兄”這個牽強的理由直接要求太宗網開一面饒恕這位異母兄長,能有如此的自信,可見“恃寵”之言非虛。 [100-101] 
長孫皇后臨終前之所以要説“妾之本宗,慎勿處之權要,但以外戚奉朝請,則為幸矣”。當一個皇后不去憂慮人走茶涼,反而擔心皇帝莫要賞賜太多時,必然是因為皇帝已經對自己的家族太好了。
其實唐太宗對長孫皇后親族的好也就是和普天下所有愛妻子的丈夫一樣,愛她所愛,親其所親,身為帝王在自己力所能及又無傷大雅的範圍裏給予妻子最好的。

文德皇后帝后互動

李世民愛重長孫皇后,尊重她的看法,即使朝政大事也毫不避諱。經常向長孫皇后詢問朝中賞罰之事,長孫皇后不想回答時以“牝雞之晨,惟家之索”為由拒絕干涉朝政。李世民卻一定要和她討論,再三詢問,長孫皇后無奈之下決定不理踩丈夫,以沉默應對,對此李世民對妻子也毫無辦法。 [2]  [102-104] 
唐太宗與長孫皇后 唐太宗與長孫皇后
朝政之外,長孫皇后和唐太宗的相處頗有有閒情逸趣。有一日春景正盛,長孫皇后在內苑遊玩,見桃花燦爛,嫩柳抽芽,一片欣欣向榮之景,便乘興賦詩,名曰《春遊曲》。太宗聽聞後,“見而誦之,嘖嘖稱美”。 [105-106]  貞觀二年(628年),幼子李治誕生,洗兒禮時,長孫皇后贈給幼子一個吉祥之物玉龍子。這本來是李世民於晉陽宮所得,看它“雖廣不數寸,而温潤精巧,非人間所有”便作為禮物送給了妻子,長孫皇后一直將它放在衣箱裏,乘着這次幼子誕育,才又轉贈。後來李唐皇帝“以為國瑞,帝帝相傳”。 [107-108] 
九成宮作為避暑度假佳地,深得唐太宗的青睞。貞觀六年,他和長孫皇后一起去九成宮避暑,興之所至便拉着妻子在九成宮中散步,歷覽台觀。帝后二人走到西城背陰處時,突然發現所處位置的泥土異常濕潤。太宗放開妻子,拿起手杖朝地上深礎,不多久,便冒出了泉水,帝后二人十分欣喜。太宗特地讓魏徵撰文,歐陽詢書刻《九成宮禮泉銘》,以作紀念。 [109] 
太宗與長孫皇后還常常奉養高祖,誠心盡孝。貞觀六年十月(632年),太宗和長孫皇后回到京師,侍奉太上皇宴於大安宮,“帝與皇后更獻飲膳及服御之物,夜久乃罷”。貞觀八年三月(632年),高祖在兩儀殿擺宴,宴請西突厥使者,因貞觀以來,功業極盛,四夷臣服,高祖十分高興。太宗與長孫皇后互進御膳,又獻服御衣物,長孫皇后執櫛為高祖理髮戴冠,看到高祖發已花白,心中感懷,與太宗皆不禁流淚,如同家人常禮。 [110-112] 

文德皇后子以母貴

唐太宗最寵愛的兒女皆為長孫皇后所出或收養。即便最是冰冷客觀的史書裏,也依然能感受到那一腔由對妻子切切之情演化而來的拳拳父愛。翻開史書,唐太宗對長孫皇后兒女的寵愛比比皆是。
長孫皇后的長子李承乾,性聰敏,太宗“甚愛之”。對於長子太宗夫婦寄予了厚望。 [113-114]  在李承乾年幼時就給他找了侍讀,又讓陸德明,孔穎達教授承乾儒家典籍。 [115-118]  太宗登基後便立李承乾為太子,十二歲時,太宗就開始有意識地鍛鍊承乾身為儲君的政治能力了,下詔令承乾“宜令聽訟”,還説:“自今以後,訴人惟尚書省有不伏者,於東宮上啓,令承乾斷決。” [119-120]  後來又為他開設學館並先後派遣房玄齡、魏徵等重臣加以輔佐。 [121]  李承乾身體不好,太宗捨不得讓他多讀書,但承乾並不因此放縱,反而在太宗問他治國策略時顯示了才能。對此太宗非常高興,特地對羣臣炫耀了一把。 [122]  貞觀年間李承乾兩次生病,太宗先後請道士,高僧入宮為太子祈福,承乾病癒後,又度了三千人出家,為他建造普光寺、西華觀, [123-125]  並赦囚徒。 [126-129]  長孫皇后去世後李承乾漸漸長大,開始不修德業,行為叛逆,太宗卻依然對他寵愛縱容,直到李承乾謀反事敗。 [130-131]  然而太宗卻不忍心依律將他處死,最終只是將李承乾廢黜。在廢太子詔中,太宗感嘆“況乎冢嫡,寧不鍾心”。雖然李承乾的作為傷了唐太宗的心,但在後來重新選立太子時,太宗卻仍然念着他的安危,竭力保全。 [132] 
長孫皇后、李世民、李泰 長孫皇后、李世民、李泰
長孫皇后的次子李泰,聰敏絕倫,“寵冠諸王”。 [133]  太宗登基後改封越王,李泰所獲封地多達二十二州,其他同時受封者卻只有八州。 [134-137]  後又加封其雍州牧,左武侯大將軍,餘官如故。 [138-141]  雍州即長安京畿之地。因為太宗寵愛,李泰遲遲沒有出閣之藩,連帶李泰的兒子也被帶入宮中撫養,長孫皇后親自給其賜名“欣”。 [142]  除了王府之外,太宗還將芙蓉園和東都洛陽一個坊及此坊所在之地,一併賜予了李泰。 [143-146]  李泰喜好文學,太宗便為他設文學館。李泰編寫《括地誌》成,太宗多次賞賜,以至用度超過了太子。 [147-148]  因李泰體胖,未免兒子上朝辛苦,太宗特意賜給他小輦。 [149]  類似這種私愛不勝枚舉。以至史官感嘆“其寵異如此”。 [149]  後來李泰奪嫡被貶,太宗卻仍然認為“朕之愛子,實所鍾心”,後來又對大臣表示自己“鍾心念泰”只是為了社稷不能不忍痛割愛。 [150-151]  沒過多久,便又重新進封了李泰。 [152] 
長孫皇后的幼子李治,太宗對他十分鐘愛。為慶賀李治出生,太宗下令賜天下是日生者粟。 [153]  李治封號晉王,為幷州都督。之後又加封右武侯大將軍。長孫皇后去世時,李治年幼,在母親的葬禮上,哀慕甚深,太宗見狀,對他更是憐愛, [154]  後來便親自撫養李治, [155-157]  在長孫皇后去世後多年,仍然捨不得他出閣,於是李治一直沒有出宮到晉王府居住,一直到被立為太子。 [158-160]  雖然住在宮中,但李治在宮外卻有一座佔一坊之地的王府。 [168]  貞觀十七年(643年),李承乾被廢,太宗開始想立李泰,大臣認為要先安置晉王,不然難以保全。李世民聽後涕淚交下地説“我不能”,為了使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兒子都能保全,太宗便找來大臣定計立了李治。 [161]  [316]  李治成為太子後,太宗對他的寵愛絲毫不減,即便李治已經納妃生子,也不願和愛子遠離。導致大臣多次上書要求太宗讓太子回東宮,不要總是留在身邊過分溺愛,然而收效甚微。 [162-164]  徵遼期間,因為李治擔心前線戰事,太宗為他創飛表奏事, [165]  因為李治擔憂太宗打仗不愛惜身體,太宗便不再身先士卒。 [166]  一次李治久久沒有回信,太宗在終於接到信後非常激動,回信寫道“憶奴欲死”,“少頃忽得手書,憂惶一時頓解”。 [167]  足見愛子之深。
長孫皇后與李治 長孫皇后與李治 [168]
太宗和長孫皇后另有四個女兒,長女長樂公主李麗質。美麗聰慧,太宗和長孫皇后“並所鍾愛”,並在她出嫁時嫁妝逾制。 [169]  長樂公主還曾協助長孫無忌等大臣勸説太宗打消了分封功臣的想法。 [170]  長樂公主因病去世,太宗非常悲痛,將她葬在了離元宮很近的地方。並打破皇子、妃嬪、公主只設一道石門的制度,設了三道石門,是昭陵已發掘的陪葬墓中僅此一例。 [171] 
城陽公主是長孫皇后所生,太宗對她也非常喜愛,將她嫁給了杜如晦的嫡子杜荷,因為尚公主,杜荷得封郡公。後來因參與李承乾謀反案被賜死。 [172]  太宗再次為她指婚,由於前段婚姻不順,太宗特命人婚事占卜,欲破例黃昏行吉禮的婚制而改由白天行吉禮,以期女兒有一段良緣。 [173] 
晉陽公主李明達是唐太宗極其喜愛的女兒,長孫皇后去世後太宗“親加鞠養”。 [157]  年僅五歲的晉陽公主開始思念起了母親。唐太宗外出巡幸都會帶上晉陽公主,每次經過妻子生前到過的所遊之地,都會告訴女兒,孝順的晉陽公主控制不住自己的悲傷,哀哀地痛哭起來。晉陽公主和李治感情親厚。李治上朝之前,晉陽公主哭着不捨哥哥離開。唐太宗見此情景也淚流滿面。晉陽公主常常在太宗發怒時為大臣求情,晉陽宮中常常臨摹父親的飛白體,久而久之寫字時便有了太宗的風格。將太宗和晉陽公主的字出示大臣,大家都無法辨別。然而晉陽公主未及出嫁就去世了,太宗萬分悲痛,連續一個月沒法進食,身形消瘦,大臣見狀紛紛進諫,但唐太宗卻對來勸勉的臣子嘆道:“你們説的那些道理,其實我都明白。我也知道人死不能復生,再怎樣的悲傷都與事無補,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控制不住這種悲傷啊。”最後太宗下令用晉陽公主湯沐之資,在公主墓旁修建佛寺,給早夭的女兒追福。 [174] 
新城公主,初封衡山公主,打破了名山大川不得作為封號的規定。 [175]  公主墓誌記載其冊封后便“湯沐增賦”,可知新城公主和姐姐晉陽公主一樣小小年紀就有了實封。 [176]  新城公主先是許婚魏徵之子魏叔玉, [177]  後來因事婚約被解除,太宗又在妻子生日那天宣佈將女兒許配給皇后的侄子。 [178-179]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感到自己大限將至,擔心耽誤女兒的婚事,便開始張羅新城公主出嫁事宜,由於程序繁瑣,最終沒能來得及,還是留下了遺憾。
除卻嫡出兒女,長孫皇后還收養了庶女豫章公主 [180]  因為被長孫皇后收養,太宗對豫章公主的感情也十分不同。豫章公主死後,太宗非常悲傷,長期穿着素服,以至羣臣驚恐,紛紛上書勸諫,要求皇帝剋制悲傷。 [181] 
唐太宗對長孫皇后所生子女的溺愛事蹟還有很多,古人云:“母愛者子抱”,太宗對於長孫皇后子女的寵愛即便在長孫皇后過世後也絲毫不變,反而更加依賴,憐子而思母。男人總會愛他所愛之人生的孩子,這一點,即使帝王明主也不例外。

文德皇后通寶甲痕

《唐會要》記載,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唐高祖廢五銖錢,發行開元通寶,並讓歐陽詢制詞書寫製作蠟樣。 [225]  十七日又在洛,益各州設置錢監,後賜予秦王,齊王,裴寂等鑄爐,特許他們自己鑄錢。自此,開元通寶一直是唐朝的主流貨幣。關於開元通寶本身還有一樁趣事。據玄宗時期大臣鄭虔所作的《薈粹》記載,一開始,歐陽詢呈送蠟樣之日,時為秦王妃的長孫皇后拿着蠟樣端詳,在蠟樣上留了一抹指甲痕,不知何故,蠟樣不曾重做,這抹掏痕便留在了開元通寶之上(唐代的《譚賓錄》《唐聖運圖》也記有此事)。 [225]  [226-228] 

文德皇后丹羽寶履

履,始自夏,商,周時期,漢代時有歧頭履。據《全宋文》所載,長孫皇后身後留下的一雙歧頭履曾傳至宋代,被收入秘庫。 [229]  此履製作精細絕倫,宋代畫家米芾曾奉命為之作畫,名曰《唐文德皇后遺履圖》。據米芾跋文載,此履是高底形制,履身以丹羽織成,前後鑲有金葉,並以雲紋作為裝飾,履長有一尺,底部向上翹起三寸呈兩歧頭鈎狀,中間有兩系,履首還綴有二珠,從其形容可知做工精巧,不流於俗。後來傳到明代,才子姚叔祥得到此圖,十分珍視,不敢褻瀆。有人願出數萬錢,只求看上一眼,遭到斷然拒絕,姚叔祥説:“文德皇后遺履,豈能隨便讓觀看。” [230-232] 

文德皇后個人作品

文德皇后書法

唐朝皇室歷來擅長書法丹青,長孫皇后的兒子李泰李治亦善書法,只不過李泰工於草書、隸書,李治除了工於草、行、隸書外還與父親一樣,工於飛白體 [233] 
百家講壇長孫皇后 百家講壇長孫皇后
李世民親自撫養的晉陽公主李明達也是寫得一手好飛白,臨摹父親的手書甚至周圍的人都分辨不出哪個才是真跡。 [234] 
長樂公主李麗質墓誌記載“(公主)散玉軸於縹帙,懸鏡慚明;耀銀書於彩箋,春葩掩麗。”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展開公主所作的畫卷,懸掛的明鏡就顯得黯淡無光;展示公主所寫的書法,就連春天的花朵也被掩去麗色。”
在這樣的情況下,儘管長孫皇后的書法墨寶因為年久失傳,但看過長孫皇后墨寶的古人,都將其與吳採鸞、胡惠齋張妙淨朱淑真管道昇等諸位女書法家相提並論, [235-238]  甚至稱讚説“皆具有俊才,出其柔翰,俱各精妍”,可見長孫皇后的書法水平亦是不容小覷。 [239] 

文德皇后女則

有些人認為《女則》的內容與後來的《女誡》等倡導三從四德的書籍相同,事實則不然,明朝仁孝皇后徐氏作品,“以教宮壼”的《內訓》白底黑字提到:“有所謂《女憲》、《女則》,皆徒有其名耳。” [240] 
所謂《女則》徒有虛名,言下之意就是《女則》看書名是女教類的,但實際上內容裏卻不是。《舊唐書》很明白地定義了長孫皇后所著《女則》的內容:“撰古婦人善事,勒成十卷,自為之序。”顯然長孫皇后的《女則》不是女性的行為規範。
長孫皇后所著的《女則》,至少在永樂年間還存留,只是不符合當時的女性價值觀而已。 [342-343] 
《女則要錄》卷數有十卷、二十卷、三十卷等多種説法。 [241]  [242-248] 

文德皇后史論

此文全文已失傳,從史書中提到的一段內容來看,評論的是東漢明德皇后馬氏不能抑制外戚“貴盛”而開啓禍端一事。 [241]  [249]  [250] 

文德皇后詩作

《春遊曲》
上苑桃花朝日明,蘭閨豔妾動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邊嫩柳學身輕。
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
長孫皇后 長孫皇后
林下何須遠借問,出眾風流舊有名。
貞觀初年,長孫皇后創作了一首活潑浪漫的詩,名曰《春遊曲》 [251-253]  此詩描寫的是皇后在上林苑中游春時所見到的美麗春景。詩中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明寫春色,暗喻人物,非常巧妙。桃花偷色,暗示她人面桃花;嫩柳學身輕,隱喻她身柔似柳;花中舞蝶,兼示她穿行如蝶;樹上啼鶯,猶言她歡笑如鶯。前兩句是景的人化,後兩句則是人的景化,從而將景美、人美、情美合二為一。結句以“林下”(之風)、“風流”(多才)自詡,自負地認為自己的出眾之名早已遠播於世間,勿須借問。反映出一種志得意滿、躊躇灑脱及與她皇后身份地位完全吻合的心態。加之正值韶華芳齡,一時忘情,一時收斂,含而不露,耐人尋味。就連唐太宗也覺着妻子的描寫很是貼切、生動,“見而誦之,嘖嘖稱美”。 [254] 

文德皇后歷代評價

文德皇后史評

  • (唐)宋璟:文德皇后奏降中使致謝於徵。此則乾坤輔佐之間,綽有餘裕。豈若韋庶人父追加王位,擅作酆陵,禍不旋踵,為天下笑。則犯顏逆耳,阿意順旨,不可同日而言也。 [322] 
  • 劉昫《舊唐書》贊曰:坤德既軌,彤管有煒。韋、武喪邦,毒侔蛇虺。陰教斯僻,嬪風浸毀。賢哉長孫,母儀何偉。 [255] 
  • 周召《雙橋隨筆》:三代以來,皇后之有賢徳者,唐長孫氏為最。……其賢徳節節如此,又非宋髙、曹、向、孟諸皇后之所能及。 [256] 
  • 真德秀《大學衍義》:臣按:文徳長孫後之賢,其行事皆可為後世法。方太宗之怒魏徵也,非後從容開捄,則徵不得免矣!其為君徳之累可勝計耶?一言而全直臣於將死之際,立太宗於無過之地,雖古之賢后何以逾此?籲可仰哉!籲可仰哉! [323] 
  • 唐吳兢撰、元戈直集論《貞觀政要》:若後之徳,雖漢之隂、馬,亦不能及,可謂無愧周之任、姒、邑姜者矣!正家而天下定,後之謂歟? [257] 
  • 唐吳兢撰、元戈直集論《貞觀政要》:三代興王之主,無不內有賢助,以協成至治。任、姒、邑姜,其表表於經傳者,為天下母儀之所取則焉。若長孫皇后之賢,自三代而下,之絕無僅有者也。馬、鄧不足以儕之矣!遇危疾而不以肆赦徼福,非卓然有見何以能?茲不幸而弗登耆艾,宜太宗有“失內良佐”之嘆也。 [325] 
  • 唐氏仲友曰:天啓興運,亦不偶然。助興運,必有賢妃。以漢唐論,長孫賢於隂、馬,有古后妃之美,無後世后妃之失。太宗謂“內良佐”,信夫! [325] 
  • 範祖禹《範太史集》:詩人美后妃,輔佐君子、求賢審官,國家將興,必有淑哲之配,儆戒以成君子之德。若長孫皇后感悟太宗,其可謂賢矣。 [258]  [324] 
  • 王禕《大事記續編》:十月之交,曰皇甫卿士、畨維、司徒、家伯。維宰仲允,膳夫棸子,內史蹶維,趣馬楀為師氏,艶妻煽。方處幽王之時,小人之所以滿朝,而官爵所以多濫者,由艶妻之方處也。文武之朝,有任、姒以居內,則官爵曷至是哉!貞觀之初,內治有長孫皇后,雖以無忌之賢,而皇后尚請不使久居寵位。則朝廷之名器,冝其無泛加者矣。 [326] 
  • 周必大《文忠集》:某聞:愛其息,女人之常情也。況以萬乘之主、天下之冨,獨不能厚一女子資送,而盡其親愛之道乎?魏徴於此,猶以不當倍於長主為諫,可謂有責難之恭矣!雖然帝用其言,迫於理也。彼皇后深居宮中,知愛而已,今能本乎禮義,抑其私情,不特稱徴之賢,又請捐金帛以奨之,此貞觀之治所以庶幾三代也!歟《關雎》序后妃之德曰“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卷耳》序后妃之志曰“輔佐君子求賢審官”。知臣下之勤勞。內有進賢之志。而無險詖私謁之心。是則正始之道、王化之基,不在乎他,在乎后妃而已。太宗與後,其知此也哉。 [260] 
  • 唐仲友:“有古后妃之美,無後世后妃之失,太宗謂內良佐,信夫!若長孫皇后之賢,自三代而下之絕無僅有者也。” [261] 
  • 袁燮撰《絜齋毛詩經筵講義》:唐長孫後毎對太宗稱魏徴之直,以社稷臣名之,保護其賢,成太宗納諫之美。嗚呼!其有古后妃之遺風哉! [262] 
  • 《新鐫增補全像評林古今列女傳》母儀傳:克樹母儀,首盛唐而聖善。贊成帝治,開貞觀之休明……君子謂長孫後,賢而能諫,可為世法,詩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此之謂也。“親君子”數語,法語也,君人者銘之座右亦宜。為失良佐而哭之悲,則後之德益彰矣。頌曰:惟長孫後,性好讀書。獻可替否,裨益訏謨。採古女則,益昭其德。允茲後焉,正是四國。 [263] 
  • 張居正《帝鑑圖説》:嘗考自古創業守成之令主,雖聖明天挺,然亦有內助焉。觀長孫皇后之於唐太宗,雖夏之塗山,周之太姒,無以過之矣。太宗外有忠臣。內有賢后,天下安得不太平。 [327] 
  • 劉氏《女範捷錄》:高太興唐,內有竇孫之助。〔箋註〕唐高祖竇皇后、太宗長孫皇后,匡贊二君,以成帝業。長孫後尤賢,每事盡其規諫,太宗嘉納之。 [328] 
  • 李贄《史綱評要》:長孫皇后真聖人也,如陽怒宮人等事,竟可與權矣。世上有如此女子乎?
  • 乾隆《評鑑闡要》:長孫後讀書循理,恭順節儉,固足為賢。而辭議政一節,識見卓越,視漢明徳尤逺過之。然以太宗英明,豈不知牝雞之意,何必與後議賞罰哉? [331] 
  • 乾隆《長孫皇后論》:“夫閨門,王化之始也。詩三百而必以關睢為首,禮嚴大昏,書重釐降。易上經首乾坤,下經首鹹恆。蓋知正家之道,必本於閨門。閨門正而後家齊、國治也。王者立後,上法乾坤,必求令德,有以裨成內政、安貞載物,然後協厥坤儀,為天下母。故太任太姒秉淑德,而昌周;明德馬後克恭儉,而光漢。古今所稱,不可誣也。文德皇后長孫氏者,實閨門之令望也。仁孝恭儉、少好讀書,贊成內政、裨益弘多。訓諸子常以謙儉為先,太宗亦敬其有德。常朝回怒曰:會殺此田舍翁。後問為誰?帝曰魏徵。於是後退,衣禮衣而稱賀於上曰:臣聞主聖則臣直,乃陛下之聖故也。妾敢不賀於是。帝喜而徵言無不聽。夫唐太宗豈實欲殺魏徵哉?然雖無此意,亦微有不樂諫之心。皇后一聞此語,即借賀以諷諫之,徵益寵信而帝善益彰。然後知正內之益所不可少,而有乾之健,必得坤之貞以順承之也。易曰:牝馬地類,行地無疆。蓋馬陰物也,陰之德利柔順,然必利貞而行。地無疆,然後輔乾以行,澤及天下。若徒柔順而鮮貞,則又何能助乾道而沛膏澤哉!若長孫皇后不預朝政,雖帝問之亦終不對,可謂知安貞之義者矣。其資送公主、諷諫以安直臣、得疾不事道釋之教,尤為賢明,名垂百世、媲美周姜,宜哉!” [330] 
  • 傅以漸《內則衍義》謹按:“開闢之帝王,莫不有賢內助焉。若能以學問興事業,則唐朝尤為大著。竇皇后不惟能學,而又能書,其聰明有過乎人者。長孫皇后幼喜圖傳,正位中宮,益加精勤,是以文章揚其規誡,政事頼其匡勷。發跡太原,數年而成大業。二後之好學,有不容冺沒者存也。” [329] 
  • 吳曰慎《周易本義爻徵》:以聖賢之君而得聖賢之後妃,如周文王之得太姒,上可以配至尊而主宗廟,下可以宜家人而及邦國也。王季之娶太任、武王之娶邑姜、漢明帝之立馬後、唐太宗之於長孫皇后,皆此爻之象。 [338] 
  • 祝洤《淑艾錄》:唐太宗晚年,內無長孫皇后,外無魏鄭公,宜其多過失也。觀於魏公之眷,幾不克終,則知前之樂善從諫,皇后維持調護之功居多。士女猶有雞鳴勸戒之益,況人主乎?《關睢》淑女,所以為王化之基也。 [339] 
  • 康基田《晉乘搜略》:唐之長孫皇后,從太宗佐內政,將順匡救,能使人主迴心歸正,內外頌其賢德。而定大計、決大疑、軍旅之事,無與也。
  • 李漁《千古奇聞》:陳百峯氏曰:“《詩》雲:‘民有秉彝,好是懿德’。長孫皇后以‘主明臣直’語,遂釋魏徵;疾病猶能力薦玄齡,可謂賢后矣!”
  • 《皇朝經世文統編》:太宗時,長孫皇后真巾幗丈夫也,帝欲封長孫無忌,後極力諫止,夫歷代後多欲求封外戚以為顯榮,後獨明於事理,不欲虛取公侯之封以長驕奢之習,實受滅亡之敗,故力止之。及長樂公主出降,資送倍於長公主,魏徵諫以為不可。帝告後,後能知大義,不以溺愛少女而亂禮儀,且以徵為能引大義以抑人主之私情,稱為社稷臣。后帝怒徵,欲殺之,後又以言相解,卒不致帝有妄殺忠直之名。若此數者,足見後之深明大義,乃巾幗中所不可多得者也。 [333] 
  • 尹會一《女鑑錄》:按長孫皇后制一己之私情,伸直臣之正氣,且以片語而救忠良於不死,賢哉!冠女德而莫與京已。 [340] 
  • 尹會一《女鑑錄》:按文德皇后所言所行皆可為,則太宗嘗與皇后議賞罰,後辭曰:“牝雞之晨,惟家之索。妾婦人,安敢豫聞政事?”固問之,終不對。皇后與太宗從容商略古事,因而獻替,裨益宏多。既不預政,又能匡君於此,得坤道含貞之義。貞觀元年以長孫無忌為右僕射,皇后固請曰:“妾備位椒房,貴寵極矣,誠不願兄弟執國政,呂霍上官可為切骨之戒。”臨終又以本宗勿慮權要為言。黔州之事,後其前知矣。 [341] 
  • 夏良勝《中庸衍義》:臣良勝曰:後之不預政、不私其兄、右賢規諌,信足為法。承乾其所生也。武德九年,既立為太子,至貞觀七年,承乾以虧禮法聞。于志寧、孔頴達數直諌,賜之金一斤、絹五百疋,是必後有以贊助之也。閲二年而後崩,則承乾之過日稔,而魏王奪嫡之謀益深,至十七年而承乾廢。使後尚存,則承乾之過其少損矣,太宗廢長立少之心其遂已矣。魏王泰亦且有所懲創,不敢萌覬覦之志矣。觀承乾對太宗之言曰:“臣為太子,夫復何求?但為泰所圖,時與朝臣謀自安之術。”若此言豈真大愚者?太宗聞晉王言,泰並欲圖已,遂悔立泰之言,而謂無忌等曰:“我三子一弟所為如是,我心誠無聊賴。”自投於牀,又抽佩刀欲自刺。蓋其愧悔之心,有不能自達者。使當時有長孫後在,寧有是耶?噫!後之賢,上有繫於天道,下有繫於子道,其不輕而重也明矣。 [332] 

文德皇后詩評

朝代
作者
作品
朱子奢
李百藥
《文德皇后輓歌》 [265] 
張翥
張居正
《長孫進賢》 [267] 

文德皇后人際關係

親屬關係
姓名
簡介
高祖父母
字承業,原名冀歸,太師,封上黨王,諡號“文宣”。 [300-301]  [349-350] 
張氏
長孫稚原配。 [348] 
曾祖父
西魏武衞大將軍衞尉少卿、太常卿、冀豫二州刺史,封平原侯。 [302-303]  [305]  [313]  [319] 
祖父母
字義貞,小字若汗,使持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大都督、熊州刺史,平原縣開國侯 [291]  [312-313] 
叱幹氏
長孫兕之妻,後改漢姓薛氏,封周城郡君。 [291]  [317-318] 
外祖父
字敬德,北齊樂安王,隋揚州刺史。 [269] 
父母
字季晟,小字鵝王,隋朝右驍衞將軍,唐贈司空上柱國、齊獻公。 [268-269]  [286-287]  [291] 
高氏
北齊樂安王、隋揚州刺史高勱之女,高士廉妹妹。 [1]  [269] 
伯父
長孫伯謩
長孫兕長子。 [291] 
字仲光,隋大理大卿、民部尚書、銀青光祿大夫,饒良縣子,諡曰“靜”。 [270]  [305]  [306] 
叔父
字休明,小字多寶,唐朝杞州刺史、金紫光祿大夫、平原郡公,諡號為“良”。 [97]  [98]  [291]  [346] 
舅舅
名儉,字士廉,北齊樂安王、隋揚州刺史高勱之子,唐朝太子太傅,申國公,追贈司徒、幷州都督,陪葬昭陵,諡曰“文獻”,唐高宗時再追贈太尉,配享太宗廟庭。 [1]  [307-309] 
同父同母兄
字輔機,唐朝開國功臣,趙國公,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有十二個兒子。 [271]  [310] 
同父異母兄
長孫晟長子,在隋朝任漢王府庫真,拒絕起兵謀反的漢王楊諒入幷州城,城陷後遇害,追贈儀同三司 [272]  [304] 
長孫恆安
長孫晟次子,隋朝時以兄長孫行布的功勞授官鷹揚郎將 [272] 
長孫晟之子,曾在父親過世後,將長孫無忌兄妹斥還舅家。 [273] 
同父異母姐
長孫氏
嫁隋朝內史舍人、趙州刺史王韶,生女王婉 [274] 
長孫氏
嫁銀青光祿大夫、睦州刺史,南安縣開國侯張琮 [275]  [311] 
長孫氏
嫁隋朝會寧公、通事舍人、謁者台丞柳逵,有一子名柳敬則。 [347] 
丈夫
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祖李淵第二子,唐朝第二位皇帝。 [276] 
兒子
字高明,追贈荊州大都督、恆山郡王,諡號為“愍”,遷葬於昭陵。 [277]  [292-293]  [314] 
字惠褒,小字青雀,濮王,追贈太尉、雍州牧,諡號為“恭”。 [278]  [294]  [297-298]  [345] 
唐高宗李治
字為善,小字雉奴,唐朝第三位皇帝。 [279]  [315]  [352] 
女兒
嫁長孫無忌之子長孫衝 [280]  [295-296] 
初嫁杜如晦之子杜荷,後改嫁薛瓘 [281-283] 
字明達,幼字兕子,在長孫皇后去世後與同母兄李治一起被唐太宗親自撫養,擅長書法,早夭。 [157]  [234] 
初封衡山公主,唐高宗即位後改封新城長公主,初嫁長孫詮,後改嫁韋正矩 [284] 
養女
唐儉之子唐善識。 [180]  [299] 
另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記載,長孫皇后的兄弟除了長孫無忌外,還有長孫無乃、長孫無傲、長孫無憲、長孫無逸(根據出土墓誌,其中的長孫無傲是長孫皇后的叔父長孫敞之子)。 [97]  [98]  [289-290] 

文德皇后死後追憶

文德皇后視死如生

長孫皇后出殯,李世民“親臨宵載,義追深遠”,更親自為長孫皇后撰寫碑文。 [182-184]  之後太宗又做了件前所未有之事。他認為僅是在寢宮陵殿安奉皇后並不夠,於是命人在元宮外的棧道上修建了宅舍,令宮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入葬元宮,唐高宗李治希望繼續保留棧道起舍,卻被大臣諫止,理由是,按照舊例,“只有寢宮安養供奉之法,而無陵上侍衞之儀”。 [185]  可見這種在寢宮陵殿之外再修宅舍對已逝之人供養如生方式,為李世民首創。在李世民心裏,長孫皇后永遠是活着的。

文德皇后復諡文德

漢宣帝皇后許平君是一位有獨立諡號的皇后,第一位一字本諡加一字從夫諡的自光烈皇后陰麗華起(光武帝先去世,兒子漢明帝劉莊時期永平年上諡)。一直到唐高祖妻子竇氏,之前所有皇后只有單字本諡,在丈夫死後才可加系皇帝丈夫諡號中一字,所謂“從諡”。如唐高祖即位的時候,追諡竇皇后為“穆皇后”,唐高祖死後合上他的諡號即為“太穆皇后”。而長孫皇后卻在逝世後直接被李世民上了復諡“文德”。 [186]  [321] 
根據春秋禮法,單諡為正,雙諡非正,在古人看來,只有當單諡不足以道盡逝者的美好品德時,才會用上覆諡。所以復諡極為罕見,縱觀貞觀十年(636年)長孫皇后逝世之前,也就只有劉感這位忠君死節的烈士被唐高祖李淵賜了復諡“忠壯”,除此之外再沒有人有過復諡。 [187] 
而長孫皇后的“文德”這兩個諡號皆為美諡,尤其是“文”這個字。唐人認為“文”是最好的諡號,“為美無以尚也”,就算是在美諡裏,也沒有哪個諡號能比文還要美好。可見在唐太宗的心目中,只有“德”這個單諡並不足以表現出妻子的美好,只有再加上唐人最為尊崇的“文”這個諡號,才能表現出長孫皇后的盛德。

文德皇后望陵毀觀

創世西遊中的唐太宗與長孫皇后 創世西遊中的唐太宗與長孫皇后
長孫皇后入葬昭陵後,太宗對她思念無法停止,為了緩解思憶之苦,便在宮中建起了層觀,終日眺望妻子的陵墓,還讓大臣陪同悼念。一次太宗讓魏徵陪同,並指着昭陵的方向問魏徵是否看清了,魏徵裝作沒看見,太宗頓時着急,問:“怎麼會沒看見,那是昭陵啊!”魏徵聞言回答説:“以為陛下望的是獻陵,原來是昭陵啊!” [188-189]  太宗聽後明白魏徵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只顧及思念亡妻而忘了父親。於是便哭着下令拆掉了層觀。儘管太宗這樣追思妻子的行為是違背禮教傳統的,卻是一個天子的真情流露。
在那個以孝為先,“夫不祭妻”的時代裏,李世民如此張揚的思妻念妻被人嘲弄譏諷也是理所當然。太宗作為封建帝王,對此禮制不會不知,卻還是毫不避諱建層觀,望昭陵,甚至還拉着大臣一起懷念。只能是用情太深,情難自己了。層觀雖然拆除了,但李世民對愛妻的思念卻並沒有因此而停止,反而越發洶湧難以自控,以至於他在一次回詔中,公然向大臣傾訴自己在喪偶之後,心慮恍惚,當食忘味,中宵廢寢的悲苦情境。 [190] 

文德皇后追福建廟

貞觀十年(636年),因哀痛妻子逝去,唐太宗搜訪道林,度人出家,為長孫皇后祈福。 [191] 
貞觀十四年(640年),供奉在太廟的文德皇后長孫氏神主和祖考們(皇祖弘農府君李耳、宣簡公李熙、懿王李天賜、太祖景皇帝李虎、世祖元皇帝李昞、高祖大武皇帝李淵六人)同享天子七廟樂 [192]  七廟登歌,每室別奏。文德皇后廟樂奏《光大》之舞。 [193] 
李泰為母親長孫皇后所造的佛像之一 李泰為母親長孫皇后所造的佛像之一
貞觀十五年(641年),太宗又命高僧道宣為長孫皇后造供養經,此經卷至今尚存。 [194] 
同年,長孫皇后的次子李泰在洛陽大興土木,於龍門山開鑿佛窟,為母親追福。等到佛像即將完工,十月唐太宗親自前往龍門檢驗, [195]  看到一切令他滿意後,命令中書侍郎岑文本撰文,起居郎褚遂良書寫,刻發願文《三龕記》於石碑之上。這就是著名的《伊闕佛龕碑》,立於貞觀十五年(641年)十一月,是龍門石窟形制最大的摩崖碑刻。 [196-198]  碑文中述寫了李泰在母親去世後,思念母親恩德,於是在龍門造佛像經過。 [199]  不可否認李泰此次造像的確有討好父親,與長兄李承乾競爭之意,但除此之外,追思母恩也是不必懷疑的。此時長孫皇后已然過逝五年多了,李泰謀嫡時扔抬出母親來討好父親,説明在李世民心中,對妻子一直沒有忘懷,足見痴心情長。
貞觀十六年(642年),太宗命人在太平觀內為長孫皇后造原始天尊像,“二真夾侍,擬香園之妙,寫空歌之儀”。以此為愛妻追福。 [200] 
皇太子李治為母親長孫皇后所建大慈恩寺 皇太子李治為母親長孫皇后所建大慈恩寺
李治一直知道父親對母親的深深思念,自己也經常回憶起母親生前的種種慈愛,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決定“思報昊天,追崇福業。” [201]  於是在唐太宗的支持下建造了一座宏偉富麗的寺院,起名大慈恩寺以此來紀念母親。 [202-203]  大慈恩寺的規模很大,共有十幾個院落(現僅存唐代時的西塔一院,其餘早已蕩然無存),1897間房屋,雲閣禪院,重樓復殿, [204]  十分豪華。 [205] 玄奘稱其“壯麗輪奐,今古莫儔”。大慈恩寺落成,太宗和太子舉行了隆重的入寺儀式。當時“其錦彩軒檻,魚龍幢戲,凡一千五百餘乘,帳蓋三百餘事”並經,像,舍利等從弘福寺引出,京城僧眾執持香華,唄讚隨後,文武百官各將侍衞部列陪從,“眩日浮空,震耀都邑”沿路觀者數億萬人。 [206]  此外特地將玄奘任命為主持。高宗即位之後,玄奘認為大慈恩寺是皇帝為母親追恩所建,此事應該立碑傳揚後世,高宗應允,親制碑文,此即《慈恩寺碑銘》。 [207-208]  碑將至寺,玄奘法師“慚荷聖慈,不敢空然待送,乃率慈恩徒眾及京城僧尼, [209]  各營幢蓋、寶帳、幡華, [210]  共至芳林門迎”。 [211]  終唐一世,大慈恩寺香火鼎盛,是長安城中的佛學名勝之處,無數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足跡。 [212]  直到千年後今天,依然矗立。
同年,唐太宗令蘇方士為長孫皇后造《妙法蓮花經》以追福。 [213] 
從長孫皇后逝世到唐太宗病逝這十三年間,給長孫皇后的追福活動一直不曾停止。雖然身處皇權中心,但李世民追憶妻子,李治感恩母親的感情與常人並無二致。高宗登基後繼續為母親追福,並於龍朔三年(663年)立資聖寺於崇仁坊。 [214] 

文德皇后同寢同穴

長孫皇后遺言要求薄葬,希望不起墳塋,以山為陵。一向愛重妻子的太宗不僅聽從,更下詔將其作為祖制,以傳後世。從此開創了唐朝以山為陵的先河。其後太宗命令閻立德營建昭陵 [215]  在長孫皇后去世當年,太宗就開始設想將來與妻子的合葬事宜,決意將來與愛妻同穴而眠。先是於貞觀十年(636年)十一月,刻六駿雕像於昭陵。 [216-217]  後又在貞觀十一年(637年)二月下達了功臣陪葬詔。 [218]  並開始陸續讓功臣葬入昭陵。 [219-224]  其實在長孫皇后生前,便與太宗同住一個寢宮,正因為如此,柴紹旦夕告變之時,才得以扶疾以從。 [90]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太宗入葬昭陵,在元宮中等待了十三年的長孫皇后終於又一次與丈夫聚首。正所謂“伉儷之道,義期同穴”。長孫皇后和太宗生同寢死同穴,不負夫妻之義,伉儷情深

文德皇后史料索引

史料索引
《舊唐書·卷五十一·列傳第一》 [334] 
新唐書·卷七十六·列傳第一》 [335]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四》 [336] 
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七》 [337] 

文德皇后藝術形象

文德皇后動畫形象

年份
動畫版本
配音演員
片中名
2004
2007
長孫無蓉
2010
中華德育故事第三部之長孫規諫
---
---

文德皇后影視形象

年份
影視版本
演員
劇中名
劇照
1984
-
1985
-
1987
長孫無垢
1988
吳赤 [362] 
-
1991
-
1993
長孫無垢
2000
-
2002
-
2004
-
2005
2006
長孫蕊琳
2007
-
2007
-
2011
長孫無垢
2012
長孫無垢
2012
關伊彤(青年)
程可為(中年)
長孫碧玉

2012
2013
-
2014
長孫無憂
2014
-
2017
2018
-
2018
-
參考資料
  • 1.    《舊唐書●高士廉傳》:大業中,為治禮郎。士廉妹先適隋右驍衞將軍長孫晟,生子無忌及女。晟卒,士廉迎妹及甥於家,恩情甚重。
  • 2.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四》:長孫皇后性仁孝儉素,好讀書,常與上從容商略古事,因而獻替,裨益弘多。
  • 3.    《大學衍義●卷三十六》:文徳長孫後之賢,其行事皆可為後世法。方太宗之怒魏徵也,非後從容開捄,則徵不得免矣!其為君徳之累可勝計耶?一言而全直臣於將死之際,立太宗於無過之地,雖古之賢后何以逾此?籲可仰哉!籲可仰哉!
  • 4.    《唐會要●諡法上》:文。按諡法。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原曰文。勤學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錫民爵位曰文。 德。綏柔士民曰德。忠和純備曰德。強直温柔曰德。勤恤民隱曰德。富貴好禮曰德。忠誠上實曰德。輔世長民曰德。寬眾憂役曰德。剛塞簡廉曰德。
  • 5.    《新唐書●長孫皇后傳》:太宗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河南洛陽人。其先魏拓拔氏,後為宗室長,因號長孫。高祖稚,大丞相、馮翊王。曾祖裕,平原公。祖兕,左將軍。父晟,字季,涉書史,趫鷙曉兵,仕隋為右驍衞將軍。
  • 6.    《北史●卷二十二●列傳第十》:晟字季晟,性通敏,略涉書記,善彈工射,矯捷過人。年十八,仕周為司衞上士。初未知名,唯隋文帝一見深異焉,謂曰:“長孫武藝逸羣,又多奇略。後之名將,非此子邪?”及突厥攝圖請婚,周以趙王招女妻之。周與攝圖各相誇競,妙選驍勇以充使者,因遣晟副汝南公宇文神慶送千金公主至其牙。前後使人數十輩,攝圖多不禮之,獨愛晟,每共遊獵,留之竟歲。嘗有二雕,飛而爭肉,因以箭兩隻與晟,請射取之。晟馳往,遇雕相玃,遂一發雙貫焉。攝圖喜,命諸子弟貴人皆相親友,冀暱近之,以學彈射。其弟處羅侯號突利設,尤得眾心,為攝圖所忌,密託心腹,陰與晟盟。晟與之遊獵,因察山川形勢,部眾強弱。皆盡知之。還,拜奉車都尉。
  • 7.    《隋書●長孫晟傳》 :有突厥達官來降,時亦預坐,説言突厥之內,大畏長孫總管,聞其弓聲,謂為霹靂,見其走馬, 稱為閃電。王笑曰:“將軍震怒,威行域外,遂與雷霆為比,一何壯哉!”
  • 8.    《新唐書●長孫皇后傳》:晟兄熾,為周通道館學士。嘗聞太穆勸撫突厥女,心志之。每語晟曰:“此明睿人,必有奇子,不可以不圖昏。”故晟以女太宗。
  • 9.    《舊唐書●高士廉傳》:見太宗潛龍時非常人,因以晟女妻焉,即文德皇后也。
  • 10.    《舊唐書●長孫無忌傳》:無忌貴戚好學,該博文史,性通悟,有籌略。文德皇后即其妹也。少與太宗友善。
  • 11.    《舊唐書●列傳第一●后妃上》: 隋大業中,常歸寧於永興裏,後舅高士廉媵張氏,於後所宿舍外見大馬,高二丈,鞍勒皆具,以告士廉。命筮之,遇《坤》之《泰》,筮者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牝馬地類,行地無疆。變而之《泰》,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象》曰:後以輔相天地之宜而左右人也。龍,《乾》之象也。馬,《坤》之象也。變而為《泰》,天地交也。繇協於《歸妹》,婦人之兆也。女處尊位,履中居順也。此女貴不可言。”
  • 12.    《新唐書●卷七十六●列傳第一》:後歸寧,舅高士廉妾見大馬二丈立後舍外,懼,佔之,遇《坤》之《泰》。卜者曰:“《坤》順承天,載物無疆;馬,地類也;之《泰》,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又以輔相天地之宜。繇協《歸妹》,婦人事也。女處尊位,履中而居順,后妃象也。”
  • 13.    《太平御覽●卷七百二十八》:《唐書》曰:太宗皇后長孫氏,隋大業中歸寧於永興裏,後舅高士廉有姬張氏,於後所宿舍側見一大馬,二丈餘,鞍勒舊備。士廉筮之,遇《坤·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彊。《象》曰:牝馬地類,行地無彊地。《泰·彖》曰:淖嬸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象》曰:後以輔相,天地之宜,而左右人也。”卜人曰“龍,乾之象也,馬,坤之象也,變而為《泰》,天地交也。繇協於《歸妹》,婦人兆也。案王弼雲:婦人謂嫁曰歸。女處尊位,履中居順也。此女當大貴也。其可盡言乎”士廉志之而心獨喜。親戚知者,鹹敬異焉。
  • 14.    《舊唐書●太穆皇后傳》:……未幾,後崩於涿郡,時年四十五。
  • 15.    《冊府元龜●卷二十七◎帝王部●孝德》:三年正月戊午,帝有事於太廟,至太穆皇后神主,悲慟嗚咽,伏地不能興,侍衞者莫不歔欷。 先是,帝在髫齔,穆後於諸子之中獨所鍾愛。自穆後寢疾,朝夕侍側,不解衣冠,所進湯藥,必先嚐之。及丁穆皇后憂,毀瘠三年,杖而能起。
  • 16.    《舊唐書●卷六十五●列傳第十五》:隋軍伐遼,時兵部尚書斛斯政亡奔高麗,士廉坐與交遊,謫為朱鳶主簿。
  • 17.    《舊唐書》:十二年,遷右驍衞將軍。
  • 18.    《起居注》:帝自(九年)衞尉(少)卿轉右驍衞將軍,奉詔為太原道安撫大使。
  • 19.    《起居注》:煬帝后十三年,敕帝為太原留守,仍遣獸賁郎將王威、獸牙郎將高君雅為副
  • 20.    《舊唐書●李建成傳》:大業末,高祖捕賊汾、晉,建成攜家屬寄於河東。義旗初建,遣使密召之,建成與巢王元吉間行赴太原。
  • 21.    《唐故隱太子妃鄭氏墓誌銘並序》:既而南征不復,素車延軹道之殃;西怨方諮,黃鉞誓商郊之旅。
  • 22.    《石壁禪寺甘露義壇碑》:因感文德先後,聆神鍾,剏仁祠之績;嘉道綽大士,精修禪觀,躋淨界之風。而峯壑崇邃,林泉詭異,據全晉之右壤,面興王之舊京,宜作聖域,以嚴佛事。亦既經始,於焉肆勤。
  • 23.    《舊唐書●本紀第一●高祖》:十三年......... 十一月丙辰,攻拔京城。衞文升先已病死,以陰世師、滑儀等拒義兵,並斬之。癸亥,率百僚,備法駕,立代王侑為天子,遙尊煬帝為太上皇,大赦,改元為義寧。 甲子..........以隴西公建成為唐國世子;太宗為京兆尹,改封秦公。
  • 24.    《舊唐書●本紀第一●高祖》:二年春......... 三月丙辰,右屯衞將軍宇文化及弒隋太上皇於江都宮,立秦王浩為帝,自稱大丞相,徙封太宗為趙國公。
  • 25.    《舊唐書●高祖本紀》:二年春....五月乙巳,天子詔高祖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王后、王女爵命之號,一遵舊典.....甲子,高祖即皇帝位於太極殿,命刑部尚書蕭造兼太尉,告於南郊,大赦天下,改隋義寧二年為唐武德元年。官人百姓,賜爵一級.....六月....己卯,備法駕,迎皇高祖宣簡公已下神主,祔於太廟。追諡妃竇氏為太穆皇后,陵曰壽安。庚辰,立世子建成為後太子。封太宗為秦王。
  • 26.    《舊唐書●長孫皇后傳》:武德元年,冊為秦王妃。
  • 27.    《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九》:(武德四年)三月,立秦王世民之子泰為衞王。
  • 28.    《舊唐書●高祖本紀》:(武德)四年,三月,徙封宜都王泰為衞王。
  • 29.    《李泰墓誌銘》:武德三年,封宜都王,食邑四千户;四年,進封衞王,邑萬户,授上柱國。
  • 30.    《舊唐書●唐太宗本紀》:十月,加號天策上將、陝東道大行台,位在王公上。增邑二萬户,通前三萬户。賜金輅一乘,袞冕之服,玉璧一雙,黃金六千斤,前後部鼓吹及九部之樂,班劍四十人。
  • 31.    《新唐書●唐太宗本紀》:四年二月,竇建德率兵十萬以援世充,太宗敗建德於虎牢,執之,世充乃降。六月,凱旋,太宗被金甲,陳鐵騎一萬、介士三萬,前後鼓吹,獻俘於太廟。高祖以謂太宗功高,古官號不足以稱,乃加號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大行台尚書令,位在王公上,增邑户至三萬,賜袞冕、金輅、雙璧、黃金六千斤,前後鼓吹九部之樂,班劍四十人。
  • 32.    《舊唐書●卷六十八》:時高祖晚生諸王,諸母擅寵椒房,親戚並分事宮府,競求恩惠。太宗每總戎律,惟以撫接才賢為務,至於參請妃媛,素所不行。初平洛陽,高祖遣貴妃等馳往東都選閲宮人及府庫珍物,因私有求索,兼為親族請官。太宗以財簿先已封奏,官爵皆酬有功,並不允許,因此銜恨彌切。
  • 33.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世民平洛陽,上使貴妃等數人詣洛陽選閲隋宮人及收府庫珍物。貴妃等私從世民求寶貨及為其親屬求官,世民曰:“寶貨皆已籍奏,官當授賢才有功者。”皆不許,由是益怨。
  • 34.    《舊唐書●長孫皇后傳》:時太宗功業既高,隱太子猜忌滋甚。後孝事高祖,恭順妃嬪,盡力彌縫,以存內助。
  • 35.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一》:上為秦王,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有隙,後奉事高祖,承順妃嬪,彌縫其闕,甚有內助。
  • 36.    《舊唐書●房玄齡傳》:玄齡嘗因微譴歸第,黃門侍郎褚遂良上疏曰:“君為元首,臣號股肱,龍躍雲興,不嘯而集,苟有時來,千年朝暮。陛下昔在布衣,心懷拯溺,手提輕劍,仗義而起。平諸寇亂,皆自神功,文經之助,頗由輔翼。為臣之{勤心},玄齡為最。昔呂望之扶周武,伊尹之佐成湯,蕭何關中,王導江外,方之於斯,可以為匹。且武德初策名伏事,忠勤恭孝,眾所同歸。而前宮、海陵,憑兇恃亂,干時事主,人不自安。居累卵之危,有倒懸之急,命視一刻,身縻寸景,玄齡之心,終始無變。及九年之際,機臨事迫,身被斥逐,闕於謨謀,猶服道士之衣,與文德皇后同心影助,其於臣節,自無所負。及貞觀之始,萬物惟新,甄吏事君,物論推與,而勳庸無比,委質惟舊。自非罪狀無赦,搢紳同尤,不可以一犯一愆,輕示遐棄。陛下必矜玄齡齒髮,薄其所為,古者有諷諭大臣遣其致仕,自可在後,式遵前事,退之以禮,不失善聲。今數十年勳舊,以一事而斥逐,在外云云,以為非是。夫天子重大臣,則人盡其力;輕去就,則物不自安。臣以庸薄,忝預左右,敢冒天威,以申管見。”
  • 37.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一》:上每有寇盜,輒命世民討之,事平之後,猜嫌益甚。
  • 38.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上晚年多內寵,小王且二十人,其母競交結諸長子以自固。建成與元吉曲意事諸妃嬪,諂諛賂遺,無所不至,以求媚於上。或言蒸於張婕妤、尹德妃,宮禁深秘,莫能明也。是時,東宮、諸王公、妃主之家及後宮親戚橫長安中,恣為非法,有司不敢詰。世民居承乾殿,元吉居武德殿後院,與上台、東宮晝夜通行,無復禁限。太子、二王出入上台,皆乘馬、攜弓刀雜物,相遇如家人禮。太子令、秦、齊王教與詔敕並行,有司莫知所從,唯據得之先後為定。世民獨不奉事諸妃嬪,諸妃嬪爭譽建成、元吉而短世民。世民平洛陽,上使貴妃等數人詣洛陽選閲隋宮人及收府庫珍物。貴妃等私從世民求寶貨及為其親屬求官,世民曰:“寶貨皆已籍奏,官當授賢才有功者。”皆不許,由是益怨。世民以淮安王神通有功,給田數十頃。張婕妤之父因婕妤求之於上,上手敕賜之,神通以教給在先,不與。婕妤訴於上曰:“敕賜妾父田,秦王奪之以與神通。”上遂發怒,責世民曰:“我手敕不如汝教邪!”他日,謂左僕射裴寂曰:“此兒久典兵在外,為書生所教,非復昔日子也。”尹德妃父阿鼠驕橫,秦王府屬杜如晦過其門,阿鼠家童數人曳如晦墜馬,毆之,折一指,曰:“汝何人,敢過我門而不下馬!”阿鼠恐世民訴於上,先使德妃奏雲:“秦王左右陵暴妾家。”上覆怒責世民曰:“我妃嬪家猶為汝左右所陵,況小民乎!”世民深自幫辨析,上終不信。世民每侍宴宮中,對諸妃嬪,思太穆皇后早終,不得見上有天下,或歔欷流涕,上顧之不樂。諸妃嬪因密共譖世民曰:“海內幸無事,陛下春秋高,唯宜相娛樂,而秦王每獨涕泣,正是憎疾妾等。陛下萬歲後,妾母子必不為秦王所容,無孑遺矣!”因相與泣,且曰:“皇太子仁孝,陛下以妾母子屬之,必能保全。”上為之愴然。由是無易太子意,待世民浸疏,而建成、元吉日親矣。
  • 39.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一》: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上武德七年(甲申,公元六二四年).......上校獵城南,太子、秦、齊王皆從,上命三子馳射角勝。建成有胡馬,肥壯而喜蹶,以授世民曰:“此馬甚駿,能超數丈澗。弟善騎,試乘之。”世民乘以逐鹿,馬蹶,世民躍立於數步之外,馬起,復乘之,如是者三,顧謂宇文士及曰:“彼欲以此見殺,死生有命,庸何傷乎!”建成聞之,因令妃嬪譖之於上曰:“秦王自言,我有天命,方為天下主,豈有浪死!”上大怒,先召建成、元吉,然後召世民入,責之曰:“天子自有天命,非智力可求;汝求之一何急邪!”世民免冠頓首,請下法司案驗。上怒不解,會有司奏突厥入寇,上乃改容,勞勉世民,命之冠帶,與謀突厥。
  • 40.    《舊唐書●隱太子傳》:(建成)與元吉謀行鴆毒,引太宗入宮夜宴,既而太宗心中暴痛,吐血數升,淮安王神通狼狽扶還西宮。
  • 41.    《舊唐書●李元吉傳》:高祖將避暑太和宮,二王當從,元吉謂建成曰:“待至宮所,當興精兵襲取之。置土窟中,唯開一孔以通飲食耳。”會突厥鬱射設屯軍河南,入圍烏城。建成乃薦元吉代太宗督軍北討,仍令秦府驍將秦叔寶、尉遲敬德、程知節、段志玄等並與同行。又追秦府兵帳,簡閲驍勇,將奪太宗兵以益其府。又譖杜如晦、房玄齡,逐令歸第。高祖知其謀而不制。元吉因密請加害太宗,高祖曰:“是有定四海之功,罪跡未見,一旦欲殺,何以為辭?”元吉曰:“秦王常違詔敕,初平東都之日,偃蹇顧望,不急還京,分散錢帛,以樹私惠。違戾如此,豈非反逆?但須速殺,何患無辭!”高祖不對,元吉遂退。建成謂元吉曰:“既得秦王精兵,統數萬之眾,吾與秦王至昆明池,於彼宴別,令壯士拉之於幕下,因雲暴卒,主上諒無不信。吾當使人進説,令付吾國務。正位已後,以汝為太弟。敬德等既入汝手,一時坑之,孰敢不服?”率更丞王晊聞其謀,密告太宗。
  • 42.    《舊唐書●傅奕傳》:武德九年五月密奏,太白見秦分,秦王當有天下,高祖以狀授太宗。
  • 43.    《舊唐書●長孫皇后傳》:及難作,太宗在玄武門,方引將士入宮授甲,後親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
  • 44.    《舊唐書●長孫皇后傳》:九年,冊拜皇太子妃。
  • 45.    《舊唐書●唐太宗本紀》:武德九年八月癸亥,高祖傳位於皇太子,太宗即位於東宮顯德殿。——經換算可知武德九年八月癸亥對應的陽曆日期為626年9月3日
  • 46.    《舊唐書●唐太宗本紀》:武德九年八月丙子,立妃長孫氏為皇后。——經換算可知武德九年八月丙子對應的陽曆日期為626年9月16日
  • 47.    《新唐書●長孫皇后傳》:後喜圖傳,視古善惡以自鑑,矜尚禮法......益觀書,雖容櫛不少廢。
  • 48.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四》:長孫皇后性仁孝儉素,好讀書,常與上從容商略古事,因而獻替,裨益弘多
  • 49.    《貞觀政要●卷二●納諫第五》:太宗意乃解。又謂房玄齡曰:“皇后庶事相啓沃,極有利益爾。”
  • 50.    《舊唐書●長孫皇后傳》:以其每能規諫,補朕之闕。
  • 51.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一》:立妃長孫氏為皇后........上深重之,嘗與之議賞罰。
  • 52.    《舊唐書●長孫皇后傳》:時後兄無忌,夙與太宗為布衣之交,又以佐命元勳,委以腹心,出入卧內,將任之朝政。後固言不可,每乘間奏曰:“妾既託身紫宮,尊貴已極,實不願兄弟子侄佈列朝廷。漢之呂、霍可為切骨之誡,特願聖朝勿以妾兄為宰執。”太宗不聽,竟用無忌為左武候大將軍、吏部尚書、右僕射。後又密遣無忌苦求遜職,太宗不獲已而許焉,改授開府儀同三司,後意乃懌。
  • 53.    《新唐書●長孫皇后傳》:兄無忌,於帝本布衣交,以佐命為元功,出入卧內,帝將引以輔政,後固謂不可,乘間曰:“妾託體紫宮,尊貴已極,不願私親更據權於朝。漢之呂、霍,可以為誡。”帝不聽,自用無忌為尚書僕射。後密諭令牢讓,帝不獲已,乃聽,後喜見顏間。
  • 54.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二》:(貞觀元年)秋,七月,壬子,以吏部尚書長孫無忌為右僕射。無忌與上為布衣交,加以外戚,有佐命功,上委以腹心,其禮遇羣臣莫及,欲用為宰相者數矣。文德皇后固請曰:“妾備位椒房,家之貴寵極矣,誠不願兄弟復執國政。呂、霍、上官,可為切骨之戒,幸陛下矜察!”上不聽,卒用之。
  • 55.    《貞觀政要●卷五●公平第十六》:(長孫皇后曰)故韓非謂之説難,東方朔稱其不易,良有以也,忠言逆耳而利於行,有國有家者深所要急,納之則世治,杜之則政亂,誠願陛下詳之,則天下幸甚!
  • 56.    《新修科分六學僧傳●卷二十五》:唐曇藏 姓楊氏。弘農華陰人......皇后疾。詔入寢殿授戒。賜物豐渥。
  • 57.    《續高僧傳●卷十三》:曇藏(唐京師普光寺) 至皇后示疾。又請入宮。素患腰腳。敕令輿至寢殿受戒。施物極多並充功德。
  • 58.    《冊府元龜●帝王部◎慶賜》九年正月甲申,皇太子承乾納妃蘇氏,宴羣臣,賜帛各有差。
  • 59.    《新唐書●唐太宗本紀》:九年五月庚子,太上皇崩,皇太子聽政......十月庚寅, 葬太武皇帝於獻陵。
  • 60.    《太原府交城縣石壁寺鐵彌勒像頌》:太宗昔幸北京,文德皇后不豫,輦過蘭若,禮謁禪師綽公,便解眾寶名珍,供養啓願。玉衣旋復,金榜遂開,因詔天下名山形勝,皆表剎焉,所以報護力,廣真諦也。特起紺台之制,頗餘紫禁之恩。禪師尋終,官寺初創,分身建塔,遺蹟巋然。
  • 61.    《唐文拾遺●卷五十●大唐鄴縣修定寺傳記》:......至貞觀十年四月,敕為皇后虛風日久,未善痊除,修復廢寺,以希福力,天下三百九十二所佛事院宇,並好山水形勝有七塔者,並依舊名置立。相州亦所同時得額,均人配住,名修定寺,故今則因其號也。
  • 62.    《唐●王勃●益州徳陽縣善寂寺碑》:......文皇帝以八才御歴。光升岱野之榮;文徳後以十亂乗時,恭贊塗山之業。......武徳伊始,君子道亨。正皇極而撫寰中,登太階而臨天下。函闗雲物,更逢真聖之期;井絡星辰,重集會昌之運。雖開基撥亂,獄訟知歸。而繼絕興亡,經綸未暇。先皇統業,貞觀御宸,奉文物於三天,布聲名於十地。參羅上下,充槖龠於襟懷;八部神祇,薦圖書於掌握。皇寳降,地符升。含生無昏墊之虞,法眾有來蘇之望。俄而後庭構癘,椒房穆卜,六宮震恐,三靈愕眙。馳瑤展幣,有事於羣宗;碧劑玄針,無徵於眾術。帝廼降監回慮,屏璧與珪,追勝蹟於靈闗,事良縁於福地。爰紆聖綍,重啓禪宮。峙璇剎於將傾,鎮銀繩於已絕。絲綸既洽,棟宇行周。坤徳用寧,隂儀載朗。於是林衡授矩,周官詮揆日之工;梓匠揮斤,荊客煉成風之巧。重楹畫栱,坐出天霄;復樹文閨,俛臨霓宇......
  • 63.    《新唐書●長孫皇后傳》:諡曰文德,葬昭陵,因九嵕山,以成後志。
  • 64.    《舊唐書●長孫皇后傳》:後性尤儉約,凡所服御,取給而已。
  • 65.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一》:及正位中宮,務崇節儉,服御取給而已。
  • 66.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四》:訓諸子,常以謙儉為先。
  • 67.    《舊唐書●長孫皇后傳》:太子承乾乳母遂安夫人常白後曰:“東宮器用闕少,欲有奏請。”後不聽,曰:“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揚,何憂少於器物也!”
  • 68.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四》:上或以非罪譴怒宮人,後亦陽怒,請自推鞫,因命囚繫,俟上怒息,徐為申理,由是宮壺之中,刑無枉濫。
  • 69.    《新唐書●長孫皇后傳》:後廷有被罪者,必助帝怒請繩治,俟意解,徐為開治,終不令有冤。
  • 70.    《貞觀政要●卷二●納諫第五》:太宗有一駿馬,特愛之,恆於宮中養飼,無病而暴死。太宗怒養馬宮人,將殺之。皇后諫曰:“昔齊景公以馬死殺人,晏子請數其罪雲:‘爾養馬而死,爾罪一也。 使公以馬殺人,百姓聞之,必怨吾君,爾罪二也。諸侯聞之,必輕吾國,爾罪三也。’公乃釋罪。陛下嘗讀書見此事,豈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謂房玄齡曰:“ 皇后庶事相啓沃,極有利益爾。”
  • 71.    《新唐書●長孫皇后傳》:兄無忌,於帝本布衣交,以佐命為元功,出入卧內,帝將引以輔政,後固謂不可,乘間曰:“妾託體紫宮,尊貴已極,不願私親更據權於朝。漢之呂、霍,可以為誡。”帝不聽,自用無忌為尚書僕射。後密諭令牢讓,帝不獲已,乃聽,後喜見顏間。
  • 72.    《舊唐書●長孫皇后傳》:時後兄無忌,夙與太宗為布衣之交,又以佐命元勳,委以腹心,出入卧內,將任之朝政。後固言不可,每乘間奏曰:“妾既託身紫宮,尊貴已極,實不願兄弟子侄佈列朝廷。漢之呂、霍可為切骨之誡,特願聖朝勿以妾兄為宰執。”太宗不聽,竟用無忌為左武候大將軍、吏部尚書、右僕射。後又密遣無忌苦求遜職,太宗不獲已而許焉,改授開府儀同三司,後意乃懌。
  • 73.    《舊唐書●長孫皇后傳》:又妾之本宗,幸緣姻戚,既非德舉,易履危機,其保全永久,慎勿處之權要,但以外戚奉朝請,則為幸矣。
  • 74.    《新唐書●長孫皇后傳》:妾家以恩澤進,無德而祿,易以取禍,無屬樞柄,以外戚奉朝請足矣。
  • 75.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四》:妾之本宗,因緣葭莩,以致祿位,既非德舉,易致顛危,欲使其子孫保全,慎勿處之權要,但以外戚奉朝請足矣。
  • 76.    《新唐書●長孫皇后》:又請帝納忠容諫,勿受讒,省遊畋作役,死無恨。
  • 77.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四》:仍願陛下親君子,遠小人,納忠諫,屏讒慝,省作役,止遊畋,妾雖沒於九泉,誠無所恨!
  • 78.    《新鐫增補全像評林古今列女傳》:惟長孫後,性好讀書。獻可替否,裨益訏謨。採古女則,益昭其德。允茲後焉,正是四國。“親君子”數語,法語也,君人者銘之座右亦宜。為失良佐而哭之悲,則後之德益彰矣。
  • 79.    《通典●卷五十九》:大唐貞觀五年,長樂公主出降,太宗以皇后所生,敕有司資送倍於永嘉長公主。秘書監魏徵諫曰:"不可。昔漢明帝欲封其子,雲'我子豈得與先帝子等!可半楚、淮陽'。前史以為美談。天子姊妹為長公主,天子之女為公主,既加長字,即是有所尊崇。或可情有淺深,無容禮有逾越。"上然其言。長孫皇后遣使齎絹四百疋,詣徵家送之。
  • 80.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四》:長樂公主將出降,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愛之,敕有司資送倍於永嘉長公主。魏徵諫曰;“昔漢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豈得與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陽。今 資送公主,倍於長主,得無異於明帝之意乎!”上然其言,入告皇后。後嘆曰:“妾亟聞陛下稱重魏徵,不知其故,今觀其引禮義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 也!妾與陛下結髮為夫婦,曲承恩禮,每言必先候顏色,不敢輕犯威嚴;況以人臣之疏遠,乃能抗言如是,陛下不可不從也。”因請遣中使齎錢四百緡、絹四百匹以 賜徵,且語之曰:“聞公正直,乃今見之,故以相賞。公宜常秉此心,勿轉移也。”
  • 81.    《魏鄭公諫錄○諫優長樂公主禮數》:長樂公主將出降,太宗謂房玄齡等曰:“長樂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並所鍾愛。今將出降,禮數欲有所加。”房玄齡等鹹曰:“陛下所愛,欲少加之,何為不得請倍永嘉公主。”然永嘉公主即太宗之妹也。公曰:“不可。昔漢明帝欲封其子,雲:‘我子豈得與先帝子等,可半楚淮陽。’前史以為美談。天子姊妹為長公主,天子之女為公主,既加長字,即是禮有尊崇,或可情有淺深,無容禮相逾越。”太宗然其言,入謂文德皇后曰:“我欲加長樂公主禮數,魏徵不肯。” 文德皇后聞之,大喜,遣中使齎錢二十萬,絹四百匹,詣公宅,宣令謂公曰:“比者常聞公中正而不能得見,今論長樂公主禮事,不許增加,始驗従來所聞,信非虛妄。願公常保此心,莫移今日。喜聞公言,故令將物相賞。公有事即道,勿為形跡也。”
  • 82.    《貞觀政要●卷五●公平第十六》:長樂公主,文德皇后所生也。貞觀六年將出降,敕所司資送倍於長公主。魏徵奏言:“昔漢明帝欲封其子,帝曰:‘朕子豈得同於先帝子乎?可半楚、淮陽王。’前史以為美談。天子姊妹為長公主,天子之女為公主,既加長字,良以尊於公主也,情雖有殊,義無等別。若令公主之禮有過長公主,理恐不可,實願陛下思之。”太宗稱善。乃以其言告後,後嘆曰:“嘗聞陛下敬重魏徵,殊未知其故,而今聞其諫,乃能以義制人王之情,真社稷臣矣!妾與陛下結髮為夫妻,曲蒙禮敬,情義深重,每將有言,必俟顏色,尚不敢輕犯威嚴,況在臣下,情疏禮隔?故韓非謂之説難,東方朔稱其不易,良有以也,忠言逆耳而利於行,有國有家者深所要急,納之則世治,杜之則政亂,誠願陛下詳之,則天下幸甚!”因請遣中使齎帛五百匹,詣徵宅以賜之。
  • 83.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四》:上嘗罷朝,怒曰:“會須殺此田舍翁!”後問為誰,上曰:“魏徵每廷辱我。”後退,具朝服立於庭,上驚問其故。後曰:“妾聞主明臣直;今魏徵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賀!”上乃悦。
  • 84.    《唐●獨異志》:太宗朝罷歸而含怒曰:“終須殺此田舍奴!”文德皇后問曰:“大家嗔怨誰也?”帝曰:“只是魏徵老兵,對眾辱我。”後入院,衣褕翟,下殿拜。帝驚問曰:“何也?”後曰:“妾聞主聖臣忠。徵能直言,非大家聖德,不有忠臣。妾敢為賀。”帝大悦,益重魏徵。
  • 85.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四》:長孫皇后.....及疾篤,與上訣。時房玄齡以譴歸第,後言於上曰:“玄齡事陛下久,小心慎密,奇謀秘計,未嘗宣泄,苟無大故,願勿棄之......”乃召房玄齡,使復其位。
  • 86.    《新唐書●長孫皇后》:及大漸,與帝決,時玄齡小譴就第,後曰:“玄齡久事陛下,預奇計秘謀,非大故,願勿置也。”
  • 87.    《舊唐書●長孫皇后》:將大漸,與太宗辭訣,時玄齡以譴歸第,後固言:“玄齡事陛下最久,小心謹慎,奇謀秘計,皆所預聞,竟無一言漏泄,非有大故,願勿棄之。”
  • 88.    《續世説●卷八》:長孫皇后侍太宗疾,累月晝夜不離側。常系毒藥於衣帶曰:“若有不諱,義不獨生”。貞觀十年,皇后疾篤,因取衣帶之藥以示上曰:“妾於陛下不豫之日,誓以死從乘輿,不能當呂后之地爾”。
  • 89.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四》:上得疾,累年不愈,後侍奉,晝夜不離側。常系毒藥於衣帶,曰:“若有不諱,義不獨生!”......因取衣中毒藥以示上曰:“妾於陛下不豫之日,誓以死從乘輿,不能當呂后之地耳。”
  • 90.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四》:後素有氣疾,前年從上幸九成宮,柴紹等中夕告變,上擐甲出閣問狀,後扶疾以從,左右止之,後曰:“上既震驚,吾何心自安!”由是疾遂甚。
  • 91.    《舊唐書●長孫皇后傳》:太宗覽而增慟,以示近臣曰:“皇后此書,足可垂於後代。我豈不達天命而不能割情乎!以其每能規諫,補朕之闕,今不復聞善言,是內失一良佐,以此令人哀耳!”
  • 92.    《冊府元龜◎外戚部●褒寵》:長孫無忌,文德皇后兄也。太宗即位,為吏部尚書。帝以其佐命元勳,地兼外戚,禮遇尤重。常出入卧內,密與謀議。又嘗作《威鳳賦》以賜之。貞觀十二年十二月,又幸其第,睦勳戚也。高宗即位,以無忌為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既當元舅之任,高宗每事皆諮稟之,賞賜優寵,近古無比。又令圖無忌形像,親為書贊。
  • 93.    《舊唐書●高士廉傳》:時太宗為雍州牧,以士廉是文德皇后之舅,素有才望,甚親敬之。
  • 94.    《冊府元龜◎帝王部●求舊》:二十一年,開府儀同三司高士廉薨。帝聞之流慟,將往哭之。房玄齡頓首諫曰:“陛下久御藥石,不可臨喪。去歲聖躬不安,康復甫爾,臣等敢以死請。”帝曰:“朕此行也,豈獨君臣之禮歟?兼以故舊情深,恩戚義重,一朝長逝,忍而不哭之乎?卿等勿復言也。”乃從數百騎出興安門。司徒長孫無忌哭於喪側,聞駕來馳,往奉見。涕泣馬前諫曰:“餌石臨喪,經方明忌,臣之目見,誠有所徵。陛下含育黎元,須為宗社珍愛。臣亡舅士廉知將不救,嘗謂臣曰:‘至尊覆載恩隆,不遺簪履。亡沒之後,或致親臨。生存虛荷榮班,無酬聖德。安可以北首夷衾,輒迴鑾駕,魂而有靈,負譴斯及。’不願親臨,期於必遂。”其言甚切,帝終不聽。無忌中道伏卧,涕泣交流。帝感之,還入宮苑,南望而哭,雨泗沾衣,從官無不屑涕。
  • 95.    《新唐書●高士廉傳》:還至幷州,有疾,帝即所舍問之。貞觀二十一年疾甚,帝幸其第,為流涕,卒年七十一。又欲臨吊,房玄齡以帝餌金石,諫不宜近喪。帝曰:“朕有舊故姻戚之重,君臣之分,卿置勿言。”即從數百騎出。長孫無忌伏馬前,陳士廉遺言,乞不臨喪,帝猶不許,無忌至流涕,乃還入東苑,南向哭。
  • 96.    《舊唐書●長孫無忌列傳》:安世子祥,以文德皇后近屬,累除刑部尚書。
  • 97.    《冊府元龜◎外戚部●褒寵》:長孫敞,文德皇后叔父也。義旗初,建率子弟起於新豐,後為巴州刺史,後坐事免。太宗以後親,常令內給絹以供私費。及致仕卒,諡曰良,陪葬昭陵。
  • 98.    《冊府元龜◎外戚部●封拜》:長孫敞,太宗文德皇后之叔父也。從平京城,以功除將作少監,出為杞州刺史。貞觀初,坐賊免,尋拜宗正卿。及致仕,加金紫光祿大夫,封平原郡公。
  • 99.    《新唐書●卷七十二●表第十二●宰相世系二(長孫氏)》:無憲,兵部尚書,薛國公。
  • 100.    《舊唐書●長孫皇后傳》:有異母兄安業,好酒無賴。獻公之薨也,後及無忌並幼,安業斥還舅氏,後殊不以介意,每請太宗厚加恩禮,位至監門將軍。及預劉德裕逆謀,太宗將殺之,後叩頭流涕為請命曰:“安業之罪,萬死無赦。然不慈於妾,天下知之,今置以極刑,人必謂妾恃寵以復其兄,無乃為聖朝累乎!”遂得減死。
  • 101.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二》:戊申,利州都督義安王李孝常等謀反,伏誅。孝常因入朝,留京師,與右武衞將軍劉德裕及其甥統軍元弘善、監門將軍長孫安業互説符命,謀以宿衞兵作亂。安業,皇后之異母兄也,嗜酒無賴。父晟卒,弟無忌及後並幼,安業斥還舅氏。及上即位,後不以舊怨為意,恩禮甚厚。及反事覺,後涕泣為之固請曰:“安業罪誠當萬死。然不慈於妾,天下知之;今置以極刑,人必謂妾所為,恐亦為聖朝之累。”由是得減死,流巂州。
  • 102.    《舊唐書●長孫皇后傳》:太宗彌加禮待,常與後論及賞罰之事,對曰:“牝雞之晨,惟家之索。妾以婦人,豈敢豫聞政事?”太宗固與之言,竟不之答。
  • 103.    《新唐書●長孫皇后傳》:與帝言,或及天下事,辭曰:“牝雞司晨,家之窮也,可乎?”帝固要之,訖不對。
  • 104.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一》:上深重之,嘗與之議賞罰,後辭曰:“‘牝雞之晨,唯家之索’,妾婦人,安敢豫聞政事!”固問之,終不對。
  • 105.    《古今女史●卷八》:長孫皇后,唐太宗文德皇后也,隋左驍衞將軍晟女。喜圖傳,視古善惡以自鍳,矜尚禮法。歸太宗,初以太子妃,為皇 後,性約素,益觀書,雖容櫛不少廢。嘗作《遊春曲》,帝見而誦之,嘖嘖稱美.........《遊春曲》(長孫後)上苑杏花朝日明,蘭閨豔妾動春情。井上新桃偷面色,檐邊嫩柳學身輕。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林下何須逺借問,出眾風流舊有名。
  • 106.    《彤管遺編前集卷之四》:《遊春曲》(長孫後)長孫氏,唐太宗文德皇后也,隋左驍衞將軍晟女。喜圖傳,視古善惡以自鍳,矜尚禮 法。歸太宗,初以太子妃,為皇后,性約素,益觀書,雖容櫛不少廢。嘗作《遊春曲》,帝見而誦之,嘖嘖稱美.....上苑杏花朝日明,蘭閨豔妾動春情。井上新桃偷面色,檐邊嫩柳學身輕。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林下何須逺借問,出眾風流舊有名。
  • 107.    《明皇雜錄●捲上》:唐天后嘗朝諸皇孫,坐於殿上,觀其嬉戲,命取西國所貢玉環釧杯盤列於前後,縱令爭取,以觀其志。莫不奔競,厚有所獲,獨玄宗端坐,略不為動。後大奇之,撫其背曰:“此兒當為太平天子。”遂命取玉龍子以賜。玉龍子,太宗於晉陽宮得之,文德皇后常置之衣箱中,及大帝載誕之三日後,以朱絡衣褓並玉龍子賜焉。其後常藏之內府,雖其廣不數寸,而温潤精巧,非人間所有。及玄宗即位,每京師愆雨,必虔誠祈禱,將有霖注,逼而視之,若奮鱗鬛—元中,三輔大旱,玄宗復祈禱,而涉旬無雨,帝密投南內之龍池,俄而云物暴起,風雨隨作。
  • 108.    《太平廣記●卷三九六●雨》:唐玄宗至渭水,侍者得玉龍子進。上皇曰:“吾為嬰兒時,天后召諸孫,坐於殿上,觀其嬉戲。因出西國所貢玉環兼杯盤,羅列殿上,縱令爭取,以觀其志。莫不奔競,厚有所得。時吾在其中獨坐,略不為動。後撫吾背曰:‘此兒當為太平天子。’因取玉龍子賜吾。”本太宗於晉陽宮得之,文德皇后嘗置之衣中。及大帝載誕日,後以珠絡衣褓並玉龍子賜焉,其後嘗藏於內府。雖廣不數寸,而温潤精巧,非人間所有,以為國瑞,帝帝相傳。
  • 109.    《九成宮醴泉銘》:然昔之池沼,鹹引谷澗,宮城之內,本無水源。求而無之,在乎一物。既非人力所致,聖心懷之不忘。粵以四月甲申,朔,旬有六日,已亥。上及中宮,歷覽台觀,閒步西城之陰,躊躇高閣之下,俯察厥土,微覺有潤,因而以杖導之,有泉隨而湧出,乃承以石檻,引為一渠。
  • 110.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四》:(貞觀六年)冬,十月,乙卯,車駕還京師。帝侍上皇宴於大安宮,帝與皇后更獻飲膳及服御之物,夜久乃罷。帝親為上皇捧輿至殿門,上皇不許,命太子代之。
  • 111.    《舊唐書●高祖本紀》:貞觀八年三月甲戌,高祖宴西突厥使者於兩儀殿,顧謂長孫無忌曰:“當今蠻夷率服,古未嘗有。”無忌上千萬歲壽。高祖大悦,以酒賜太宗。太宗又奉觴上壽,流涕而言曰:“百姓獲安,四夷鹹附,皆奉遵聖旨,豈臣之力!”於是太宗與文德皇后互進御膳,並上服御衣物,一同家人常禮。
  • 112.    《冊府元龜◎帝王部●孝德》:八年三月,高祖宴於兩儀殿,顧長孫無忌曰:“當今蠻夷率服,古未嘗有。”無忌對曰:“陛下以神武定天下,付屬得人,萬國乂安,四夷賓服。臣實不勝幸甚,謹上千秋萬歲壽。”高祖大悦,以酒賜帝。帝奏觴上壽,流涕而言曰:“百姓獲安,四夷鹹服,皆奉遵聖旨,豈臣之力也。”於是帝與文德皇后互進御膳,並上服御衣物,皆珍寶奇異。又上珍寶巾予,皇后執櫛理鬢,手自冠焉,因言:“至尊年高,發白都盡。”帝與皇后皆流涕蒸蒸,就養一同家人常禮。高祖亦喜形於色,羣臣瞻奉,莫不內懷感悦。
  • 113.    《舊唐書●李承乾傳》:恆山王承乾,太宗長子也,生於承乾殿,因以名焉。武德三年,封恆山王。七年,徙封中山。太宗即位,為皇太子。時年八歲,性聰敏,太宗甚愛之。
  • 114.    《新唐書●李承乾傳》:常山愍王承乾,字高明,生承乾殿,即以命之。武德三年,始王常山郡,與長沙、宜都二王同封。俄徙中山。太宗即位,立為皇太子。甫八歲,特敏惠,帝愛之。
  • 115.    《東宮門大夫長孫府君(家慶)墓誌》:以武德五年,奉教直中山府侍讀文館。
  • 116.    《唐故刑部尚書長孫府君(祥)墓誌銘並序》:起家中山王功曹。(中山王為武德時的李承乾)
  • 117.    《舊唐書●儒學上●陸德明傳》:王世充平,太宗徵為秦府文學館學士,命中山王承乾從其受業。尋補太學博士。
  • 118.    《冊府元龜◎宮臣部●講習》:唐孔頴達,武徳中為秦府文學館學士,以經授中山王承乾。陸徳明為秦府文學館學士,命中山王承乾從其受業。
  • 119.    《冊府元龜◎儲宮部●監國》:太宗貞觀四年五月,詔“皇太子承乾,宜令聽訟,在茲恤隱。自今以後,訴人惟尚書省有不伏者,於東宮上啓,令承乾斷決。今若有固執所見,謂理不盡,然後聞奏。” 九年,太宗在諒暗之中,庶政皆令承乾聽斷,頗有大體。自此太宗每行幸,常令居守監國。
  • 120.    《全唐文●卷五●命皇太子權知軍國事詔》:朕以不天,夙罹偏罰,假息旦暮,分沈苫壤。仰賴先皇慈恩鞠育,爰自幼年。至於成家,未及弱冠,仍屬亂離。翼奉義旗,身當矢石,克平多難,任居藩屏。遂復委以萬機,膺庇景命。祗懼虛薄,弗克負葆,日夜兢兢,不遑寧宴。加以氣患,屢幸九成,晨昏定省,廢於朝夕。今歲停行,盡行養禮,不謂殃罰深重,大行崩背。號天叩地,無所逮及,伏奉遺詔,追跡漢文。以日易月,降其常期,顧命之旨,誠不可違。然三年之喪,自天子達,殷周以來,罔弗遵用,漢文變古,有乖前式。且慈顏日遠,忻謁無由,俯就之文,理即遵奉。然朕之情切,不可循前,荼毒之心,何可堪忍。皇太子承乾,文過志學,秉性聰敏,頻年治國,理務允諧。今欲於東宮平決,朕得盡哀廬室,終其喪紀,望羣公卿士,股肱王室。興言及此,唯增哽絕,朝多君子,恕朕哀心。
  • 121.    《新唐書●卷四十四●志第三十四》:十三年,東宮置崇文館。自天下初定,增築學舍至千二百區,雖七營飛騎,亦置生,遣博士為授經。四夷若高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相繼遣子弟入學,遂至八千餘人。
  • 122.    《冊府元龜◎儲宮部●才智》:唐太子承乾,太宗長子,少敏惠,太宗甚愛之。貞觀八年九月,太子來朝。太宗謂侍臣曰:“我以承乾多疾病,不令讀書,但與孔穎達評論古事。我試令作數紙書,言經國大體。立成三紙,頗有可觀。先論刑獄為重,深得經邦之要也。”
  • 123.    《唐會要●卷五十》:龍興觀,崇教坊。貞觀五年,太子承乾有疾,敕道士秦英祈禱,得愈,遂立為西華觀。垂拱三年,改為金台觀。神龍元年,又改為中興觀。三年三月二十四日,復改為龍興觀。
  • 124.    《續高僧傳●卷十三》:釋曇藏。姓楊氏。弘農華陰人……及皇儲失御,便召入宮,受菩薩戒翌日便瘳,敕賜絹數百段,衣對亦爾,度人三千,並造普光寺焉。
  • 125.    《佛祖統紀●卷第五十三》:詔以慶善宮為穆太后建慈德寺,為皇太子承乾建普光寺。
  • 126.    《冊府元龜◎帝王部●赦宥》:五年五月壬午,皇太子承乾疾篤,請降囚徒,許之。
  • 127.    《佛祖統紀●卷三十七》:五年......為皇太子承乾建普光寺,敕沙門法常居之,為太子授菩薩戒。
  • 128.    《釋氏通鑑●卷第七》:貞觀七年......因太子染患。眾治無效。敕延波頗入內。一百餘日。帝每詢法要。太子疾愈。頗辭出本寺。賜綾帛六十段等。
  • 129.    《續高僧傳●卷十三●唐京師普光寺釋道嶽傳》:八年秋,皇太子召諸碩德集弘文館講義,嶽廣開衢術,延對諸賓,酬接覆卻,神旨標被。太子顧曰:“何法師?若此之辯也。”左庶子杜正倫曰:“大總持寺道嶽法 師也,法門軌躅學觀所宗。”太子曰:“皇帝為寡人造寺,廣召名德,而此上人猶未受請何耶?”倫曰:“虞舜存許由之節,夏禹順伯成之志。彼乃俗流,猶從矯 逸,況方外之士,棄名之人,臣輒從其所好耳。”乃下令曰:“今可屈知寺任,允副虛襟。”嶽動容辭曰:“皇帝深惟固本,歸誠種覺,所以考茲福地,建此仁祠。 廣召無諍之僧。用樹無疆之業。貧道識量未 弘,德行無紀,今蒙知寺任,誠所不安。願垂含恕,敢違恩旨。”屢辭不免,遂住普光。以貞觀十年春二月,構疾彌留,諸治無效。春坊中使,相望於路。遂卒於住 寺,春秋六十九。皇太子令曰:“普光寺上座喪事,所資取給,家令庶使豐厚,無致匱約,仍贈帛及時服衣等。俄而有敕,復公給葬儀,送於郊南杜城之西隅。
  • 130.    《冊府元龜◎儲宮部●褒寵》:唐廢太子承乾,太宗長子。貞觀十六年詔曰:“儲貳不會,自古常式。近代以來,多為節限,求之故實,深非事宜,自今皇太子出用庫物,所司勿為限制。”皇太子承乾抗表謝,詔答曰:“汝家之冢嫡,國之儲兩,故有斯命,以彰有殊。入學齒胄,則君臣之義也,同之府庫,實父子一體也。是以君子富而不驕,謙而受益,奢則不孫,以約失之者鮮矣。勉思守道,無煩致謝。”
  • 131.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六》:甲辰,詔自今皇太子出用庫物,所司勿為限制。於是太子發取無度,左庶子張玄素上書,以為:“周武帝平定山東,隋文帝混一江南,勤儉愛民,皆為令主;有子不肖,卒亡宗祀。聖上以殿下親則父子,事兼家國,所應用物不為節限,恩旨未逾六旬,用物已過七萬,驕奢之極,孰雲過此!況宮臣正士,未嘗在側;羣邪淫巧,暱近深宮。在外瞻仰,已有此失;居中隱密,寧可勝計!苦藥利病,苦言利行,伏惟居安思危,日慎一日。”太子惡其書,令户奴伺玄素早朝,密以大馬棰擊之,幾斃。
  • 132.    《冊府元龜◎宗室部●譴讓》:太宗因謂侍臣曰:“我若立泰,便是儲宮之位,可經營而得也。泰立, 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與承乾可無恙也。”
  • 133.    《舊唐書●岑文本傳》:是時,魏王泰寵冠諸王,盛修第宅,文本以為侈不可長,上疏盛陳節儉之義,言泰宜有抑損,太宗並嘉之,賜帛三百段。
  • 134.    《唐會要●卷七十八》:濮王泰除使持節大都督揚州。常。海。潤。楚。舒。廬。濠。壽。歙。蘇。杭。宣。東睦。南和等十六州諸軍事。揚州刺史。
  • 135.    《大唐贈太尉雍州牧故濮恭王墓誌銘》:貞觀二年,改封越王,拜使持節大都督揚、常、和、潤、滁、楚、舒、壽、廬、豪、歙、蘇、杭、宣、東睦、南湖十六州越州都督諸軍事揚州刺史。
  • 136.    《唐會要●卷七十八》: 貞觀二年五月,吳王恪除使持節大都督益、綿、邛、眉、雅等八州諸軍事益州刺史。
  • 137.    《大唐故李君之墓誌銘》:進封蜀王,仍授大都督益、簡、綿、嘉、隆六州諸軍事,益州刺史。
  • 138.    《舊唐書●太宗本紀》:(貞觀八年)十二月壬子,越王泰為雍州牧。
  • 139.    《舊唐書●李泰傳》:濮王泰,字惠褒,太宗第四子也。少善屬文。武德三年,封宜都王。四年,進封衞王,以繼衞懷王霸後。貞觀二年,改封越王,授揚州大都督。五年,兼領左武候、大都督,並不之官。八年,除雍州牧、左武候大將軍。七年,轉鄜州大都督。十年,徙封魏王,遙領相州都督,餘官如故。
  • 140.    《冊府元龜◎宗室部●領鎮》:濮王泰,太宗第四子也。貞觀二年,授揚州大都督;七年,轉鄜州大都督,並不之官,除雍州牧;十年,遙領相州都督。
  • 141.    《大唐贈太尉雍州牧故濮恭王墓誌銘》 :武德三年,封宜都王,食邑四千户;四年,進封衞王,邑萬户,授上柱國......貞觀二年,改封越王,拜使持節大都督揚常和潤滁楚舒壽廬豪歙蘇杭宣東睦南湖十六州越州都督諸軍事揚州刺史......六年,授使持節大都督夏勝北撫北寧北開五都督、鄜坊延丹四州諸軍事鄜州刺史,餘官封如故。八年,改授雍州牧......尋領左武侯大將軍,餘官封如故。......十年,改封魏王,授使持節都督相衞黎魏洺刑貝七州諸軍事相州刺史。竟未之藩。又除雍州牧、左武侯大將軍,餘官封如故。
  • 142.    《李欣墓誌》:王諱欣,字伯悦,隴西狄道人......年甫四歲,養於宮中。王之始入也,文德皇后抱而謂曰:初至,安不?王捧手而謂曰:幸得在宮,不勝欣悦。太后奇而賞之,因名曰欣,賜遺殷繁,以為己子。
  • 143.    《太平御覽◎居處部●園圃》:又曰:芙蓉園,本隋氏之離宮,居地三十頃,週迴十七里,貞觀中賜魏王泰。泰死,又賜東宮,令屬家令寺。園中廣廈修廊,連亙屈曲,其地延袤爽塏,跨帶原隰,又有修竹茂林,綠被岡阜,東坂下有涼堂,堂東有臨水亭,按《黃圖》曲池,漢武所造,週迴五里,池中遍生荷芰菰蒲冒間禽魚翔泳。宣帝立廟曲池之北,名曰樂遊廟。即今昇平坊內基趾是也。此在秦為宜春苑,在漢為樂遊苑。宇文愷營建京城,以羅城東南地高不便,故缺此隅頭一坊,餘地穿入芙蓉池以虛之。
  • 144.    《新唐書●長寧公主傳》:東都廢永昌縣,主丐其治為府,以地瀕洛,築鄣之,崇台、蜚觀相聯屬。無慮費二十萬。魏王泰故第,東西盡一坊,瀦沼三百畝,泰薨,以與民。至是,主丐得之,亭閣華詭捋西京。
  • 145.    《唐兩京城坊考●卷五》:半已西道術坊。隋煬帝多忌惡,五行、占候、卜筮、醫藥者皆追集東都,置此坊,遣使檢察,不許出入。時改諸坊為裏,以此偏居里外,既技藝所聚,謂之道術坊。唐貞觀中並坊地以賜魏王泰,泰為池彌廣數頃,號魏王池。泰死,後立為道術坊,分給居人。神龍中並人惠訓坊,盡為長寧公主第。開元初復舊。《通鑑》:大業三年劫河南諸郡送一藝户陪東都三千餘家,置十二坊於洛水南以處之。按此則道術坊即十二坊之一也。
  • 146.    《明一統志●卷二十九》:魏王池,在洛陽縣。洛水溢而為池,為都城之盛。唐貞觀中,以賜魏王泰,故名。
  • 147.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六》:(貞觀十六年)春,正月,乙丑,魏王泰上《括地誌》。泰好學,司馬蘇勖説泰,以古之賢王皆招士著書,故泰奏請修之。於是大開館舍,廣延時俊,人物輻湊,門庭如市。泰月給逾於太子。
  • 148.    《舊唐書●李泰傳》:十五年,泰撰《括地誌》功畢,表上之,詔令付秘閣,賜泰物萬段,蕭德言等鹹加給賜物。俄又每月給泰料物,有逾於皇太子。
  • 149.    《舊唐書●李泰傳》:又以泰腰腹洪大,趨拜稍難,復令乘小輿至於朝所。其寵異如此。
  • 150.    《冊府元龜◎帝王部●慈愛》:魏王泰,太宗第四子也。太宗以泰愛文學,特令別置文館學士。嘗幸泰延康坊宅,曲赦雍州及長安獄,大辟罪以下並原之,免延康裏百姓無出今年租賦,曲賜泰府官僚及同里老人各有差。時承乾為太子,泰每月所給料物又逾於太子。後以承乾足疾,遂有奪嫡計。承乾廢,泰仍降封東萊王,又封順陽王,居均州,貞觀十八年二月,帝手持泰表以謂近臣曰:“泰文詞美麗,豈非才士?我心中念泰,卿等所知。但為社稷之計,斷割恩寵,遣其居外者,亦是兩相安全。”
  • 151.    《黜魏王泰詔》:朕聞生育品物,莫大乎天地;愛敬罔極,莫重乎君親。是故為臣貴於盡忠。虧之者有罰;為子在於行孝,違之者必誅。大則肆諸市朝,小則終貽黜辱。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候大將軍魏王泰,朕之愛子,實所鍾心。幼而聰令,頗好文學,恩遇極於隆重,爵位窮於寵章。不思聖哲之戒,自構驕僭之咎,惑讒諛之言,信離間之説。以承乾雖居長嫡,久纏痾恙,潛有代立之望,靡遵義方之則。承乾懼其凌奪,泰亦日增猜沮。爭結朝士,競引兇人,遂使文武之官,各有託附;親戚之內,分為朋黨。朕志存公道,義在無偏,彰厥巨釁,兩從廢黜。非惟作則四海,亦乃貽範百伐。可解泰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候大將軍,並削爵土,降為東萊郡王。
  • 152.    《舊唐書●太宗本紀》:二十一年冬十一月癸卯,徙封順陽王泰為濮王。
  • 153.    《冊府元龜◎帝王部●慶賜》:六月庚寅,皇太子治生,宴五品以上,賜帛有差,仍賜天下是月生者粟帛。
  • 154.    《舊唐書●高宗本紀》:及文德皇后崩,晉王時年九歲,哀慕感動左右,太宗屢加慰撫,由是特深寵異。尋拜右武候大將軍。
  • 155.    《諫魏王泰物料逾東宮疏》:臣遂良言:...... 然晉王,陛下親自撫養,至於成立,上聖深慈,偏所鍾愛。
  • 156.    《冊府元龜◎帝王部●誡勵》:太子曰:“念臣七歲偏孤,蒙陛下手加鞠養,自朝及夕,未嘗違離。明旦辭違, 隕心泣血,今日頓鍾於臣。”因悲不自支。帝亦為之灑淚。
  • 157.    《唐會要●卷六●公主雜錄》:晉王及晉陽公主,幼而偏孤,上親加鞠養。
  • 158.    《舊唐書●列傳第五十七》:初,貞觀中,高宗為晉王,以文德皇后最少子,後崩後累年,太宗憐之,不令出閣,至立為太子。高宗朝,睿宗為豫王,雖成長,亦以則天最小子,不令出閣。及至聖歷初,封為相王,始出閣。
  • 159.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三》:初,太宗愛晉王,不使出閣。豫王亦以武后少子不出閣,及自皇嗣為相王,始出閣。
  • 160.    《冊府元龜◎帝王部●慈愛》:唐太宗貞觀中,高宗為晉王。以文德皇后最小子,後終後累年,帝憐之,不令出合。至是立為太子。
  • 161.    《冊府元龜◎儲宮部●建立》:初,承乾之將廢也,魏王泰日入奉侍,太宗面許立為太子。因謂侍臣曰:“泰昨入見,自投我懷中雲:‘臣今日始得與陛下為子,更生之日也。臣有一孽子,臣百年之後,當為陛下殺之,傳國晉王。’父子之道,故當天性。我見其如此,甚憐之。”褚遂良進曰:“陛下大失言。伏願審思,無令錯誤也。安有陛下百年之後,魏王持國執柄為天下之主,而能殺其愛子,傳國於晉王者乎?陛下日者立承乾為太子,而復寵愛魏王,禮數有逾於承乾者,良由嫡庶不分,所以至此。殷監不遠,足為龜鏡。陛下今日既立魏王泰,伏願陛下別安置晉王,始得安全耳。”太宗涕泗交下,曰:“我不能。”因起入內。太宗以晉王仁孝,心所鍾愛。又以太原瑞石文雲‘李治萬吉’。意以為嗣,而未發言(治即高宗也)。泰數知太宗愛晉王,因謂之曰:“汝善於元昌,今敗,得無有憂色?”晉王憂之,見於顏色。太宗怪而屢問,方言其故。太宗慨然,有悔立泰之言矣。
  • 162.    《貞觀政要》:貞觀十八年,高宗初立為皇太子,尚未尊賢重道,太宗又嘗令太子居寢殿之側,絕不往東宮。散騎常侍劉洎上書曰:......
  • 163.    《舊唐書●劉洎傳》:時皇太子初立,洎以為宜尊賢重道,上書曰:臣聞郊迎四方,孟侯所以成德;齒學三讓,元良由是作貞。斯皆屈主祀之尊,申下交之義。故得芻言鹹薦,睿問旁通,不出軒庭,坐知天壤。率由茲道,永固鴻基者焉。原夫太子,宗祧是系,善惡之際,興亡斯在。不勤於始,將悔於終。是以晁錯上書,令先通政術;賈誼獻策,務前知禮教。竊惟皇太子孝友仁義,明允篤誠,皆挺自天姿,非勞審諭,固以華夷仰德,翔泳希風矣。然則寢門視膳,已表於三朝;藝宮論道,宜弘於四術。雖春秋鼎盛,飭躬有漸,實恐歲月易往,墮業興譏,取適宴安,方從此始。臣以愚短,幸參侍從,思廣離明,願聞徑術。不敢曲陳故事,請以聖德言之。伏惟陛下誕睿膺圖,登庸歷試。多才多藝,道著於匡時;允武允文,功成於纂祀。萬方即序,九圍清宴。尚且雖休勿休,日慎一日,求異聞于振古,勞睿思於當年。乙夜觀書,事高漢帝;馬上披卷,勤過魏後。陛下自勵如此,而令太子優遊棄日,不習圖書,臣所未諭一也。加以暫屏機務,即寓雕蟲。綜寶思於天文,則長河韜映;摛玉字於仙札,則流霞成彩。固以錙銖萬代,冠冕百王,屈、宋不足以升堂,鍾、張何階於入室。陛下自好如此,而太子悠然靜處,不尋篇翰,臣所未諭二也。陛下歷該眾妙,獨秀寰中,猶晦天聽,俯詢凡識,聽朝之隙,引見羣官,降以温顏,訪以今古。故得朝廷是非,里閭好惡,凡有鉅細,必關聽覽。陛下自好如此,而令太子久入趨侍,不接正人,臣所未諭三也。陛下若謂無益,則何事勞神;若謂有成,則宜申貽厥。蔑而不急,未見其可。伏願俯推睿範,訓及儲君,授以良書,娛之嘉客。晨披經史,觀成敗於前蹤;晚接賓遊,訪得失於當代。間以書札,繼以篇章,則日聞所未聞,日見所未見。副德逾光,羣生之福也。古之太子,問安而退,所以廣敬於君父;異宮而處,所以分別於嫌疑。今太子一侍天闈,動移旬朔,師傅以下,無由接見。假令供奉有隙,暫還東宮,拜謁既疏,且事欣仰,規諫之道,固所未暇。陛下不可以親教,宮寀無由以進言,雖有具僚,竟將何補?伏願俯循前躅,稍抑下流,弘遠大之規,展師友之義。則儲徽克茂,帝圖斯廣,凡在黎元,孰不慶賴!自此敕洎令與岑文本同馬周遞日往東宮,與皇太子談論。
  • 164.    《舊唐書●褚遂良傳》:二十年,太宗於寢殿側別置一院,令太子居,絕不令往東宮。遂良覆上疏諫曰:臣聞周世問安,三至必退,漢儲視膳,五日乃來;前賢作法,規模弘遠。禮曰:“男子十年出就外傅,出宿於外,學書計也。”然則古之達者,豈無慈心?減茲私愛,欲使成立。凡人尚猶如此,況君之世子乎?自當春誦夏弦,親近師傅,體人間之庶事,適君臣之大道,使翹足延首,皆聆善聲。若獻歲之有陽春,玄天之有日月,弘此懿德,乃作元良。伏惟陛下道育三才,功包九有,親樹太子,莫不欣欣。既雲廢昏立明,須稱天下瞻望,而教成之道,實深乖闕。不離膝下,常居宮內,保傅之説無暢,經籍之談蔑如。且朋友不可以深交,深交必有怨;父子不可以滯愛,滯愛或生愆。伏願遠覽殷、周,近遵漢、魏,不可頓革,事須階漸。嘗計旬日,半遣還宮,專學藝以潤身,布芳聲於天下,則微臣雖死,猶曰生年。
  • 165.    《唐會要●卷六十一》:貞觀十九年,太宗親征遼,發定州。皇太子奏請飛驛遞表起居,又請遞敕垂報,並許之。飛表奏事,自茲始也。
  • 166.    《克高麗報皇太子書》:吾初向賊陣,心並在戰玫,為憶汝之言,所以不執斧鉞。如其不爾,將大決戰。此後必不親行陣,勿為憂慮也。
  • 167.    《兩度帖》:兩度得大內書,不見奴表,耶耶忌欲恆死,少時間忽得奴手書,報娘子患,憂惶一時頓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後,但頭風發,信便即報。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報。今得遼東消息,錄狀送,憶奴欲死,不知何計使還,具。耶耶,敕。
  • 168.    《長安志●上》:昊天觀,盡一坊之地。貞觀初為晉王宅。
  • 169.    《魏鄭公諫錄○諫優長樂公主禮數》:長樂公主將出降,太宗謂房玄齡等曰:“長樂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並所鍾愛。今將出降,禮數欲有所加。”房玄齡等鹹曰:“陛下所愛,欲少加之,何為不得請倍永嘉公主。”
  • 170.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五》:會司空、趙州刺史長孫無忌等皆不願之國,上表固讓,稱:“承恩以來,形影相弔,若履春冰;宗戚憂虞,如置湯火。緬惟三代封建,蓋由力不能制,因而利之,禮 樂節文,多非己出。兩漢罷侯置守,蠲除曩弊,深協事宜,今因臣等,復有變更,恐紊聖朝綱紀;且後世愚幼不肖之嗣,或抵冒邦憲,自取誅夷,更因延世之賞,致 成剿絕之禍,良可哀愍。願停渙汗之旨,賜其性命之恩。”無忌又因子婦長樂公主固請於上,且言:“臣披荊棘事陛下,今海內寧一,奈何棄之外州,與遷徙何 異!”上曰:“割地以封功臣,古今通義,意欲公之後嗣,輔朕子孫,共傳永久;而公等乃復發言怨望,朕豈強公等以茅土邪!”庚子,詔停世封刺史。
  • 171.    陳志謙.唐昭陵長樂公主墓:《文博》,1988年03期
  • 172.    《舊唐書●杜如晦傳》:初,荷以功臣子尚城陽公主,賜爵襄陽郡公,授尚乘奉御。貞觀中,與太子承乾謀反,坐斬。
  • 173.    《唐要會●卷六●公主》:公主改適薛瓘,太宗使卜之,卜人曰:“兩火俱食,始則同榮,末亦雙悴,若晝日行合巹之禮,則終吉”上將從之。馬周諫曰“臣聞朝謁以朝,思相戒也。講習以晝,思相成也。宴飲以昃,思相歡也。婚合以夜,思相親也。是以上下有成,內外有親,動息有時,吉凶有儀,先王之教,不可黷也。今陛下欲謀其始而亂其紀,不可為也。夫卜筮者所以決嫌疑,若黷禮亂常,先王所不用。”上從其言。
  • 174.    《新唐書●晉陽公主傳》:晉陽公主字明達,幼字兕子,文德皇后所生。未嘗見喜愠色。帝有所怒責,必伺顏徐徐辯解,故省中多蒙其惠,莫不譽愛。後崩,時主始孩,不之識;及五歲,經後 所遊地,哀不自勝。帝諸子,唯晉王及主最少,故親畜之。王每出合,主送至虔化門;泣而別。王勝衣,班於朝,主泣曰:“兄今與羣臣同列,不得在內乎?”帝亦 為流涕。主臨帝飛白書,下不能辨。薨年十二。帝閲三旬不常膳,日數十哀,因以癯羸。羣臣進勉,帝曰:“朕渠不知悲愛無益?而不能已,我亦不知其所以然。” 因詔有司簿主湯沐餘貲,營佛祠墓側。
  • 175.    《唐六典●卷二●尚書吏部》:凡名山、大川及畿內縣皆不得以封。
  • 176.    《新城公主墓誌銘》:貞觀十六年八月廿□□封衡□□□(山郡公主),□□□□□□□□唯有輝,平原陋其加渥;湯沐増賦,廬陵愧其逾等。
  • 177.    《新唐書●魏徵傳》:十七年,疾甚。徵家初無正寢,帝命輟小殿材為營構,五日畢,並賜素褥布被,以從其尚。令中郎將宿其第,動靜輒以聞,藥膳賜遺無算,中使者綴道。帝親問疾,屏左右,語終日乃還。後復與太子臻至徵第,徵加朝服,拖帶。帝悲懣,拊之流涕,問所欲。對曰:“嫠不恤緯,而憂宗周之亡!”帝將以衡山公主降其子叔玉。時主亦從,帝曰:“公強視新婦!”徵不能謝。
  • 178.    《新城公主墓誌銘》:以貞觀廿三年二月六日,降嬪銀青光祿大夫、行揚州都督府長史河南長□□□□□□,彰文□聲明繞管。
  • 179.    《唐會要●卷第三十四●雜錄》:龍朔元年正月。禁婦人倡優雜戲。皇后所請也。二月六日。敕太常寺。六日停教音樂。太宗皇帝文德皇后忌日故也。——古人有生忌,死忌之説,長孫皇后是六月去世的,所以忌日不可能是二月份,而這個忌日顯然是生忌。
  • 180.    《新唐書●長孫皇后傳》:下嬪生豫章公主而死,後視如所生。
  • 181.    《魏鄭公諫錄●預章公主薨》:預章公主薨,公奏:“自豫章公主薨逝,陛下久著素服,羣情悚慄,鹹不自寧。臣聞古之王者,絕於期服,此乃前書典禮,列代舊章。陛下發上聖之慈,深下流之 慟,素服以來,遂經旬月;悼往之義,足為加隆。伏願割無已之痛,従先王之禮,改御常服以副羣下之心。臣濫蒙重任,不敢寢默。”太宗從之。
  • 182.    《唐●虞世南●唐太宗文德皇后哀冊文》:維貞觀十年歲次甲申六月己未朔二十一日已卯,大行皇后崩於立政殿。粵九月十一日丁酉(有誤,為十一月庚寅),將適座於昭陵,禮也。殯宮夕啓,靈需曉前。儼帷帟於空殿,肅陛衞於靈筵。皇帝親臨宵載,義深追遠。瞻青蒲而永絕,悼玉階之莫反。蜃輅將引,犧樽已徹,爰詔記言,式揚徽烈,其詞曰: ......
  • 183.    《新唐書●長孫皇后傳》:帝自著表序始末,揭陵左。
  • 184.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四》:帝復為文刻之石,稱“皇后節儉,遺言薄葬,以為‘盜賊之心,止求珍貨,既無珍貨,復何所求。’朕之本志,亦復如此。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為己有。今因九嵕山為陵,鑿石之工才百餘人,數十日而畢。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幾奸盜息心,存沒無累。當使百世子孫奉以為法。”
  • 185.    《唐會要●卷二十》:至二十三年八月十八日,山陵畢。陵在醴泉縣,因九嵕層峯,鑿山南面,深七十五丈,為元宮。緣山傍巖,架樑為棧道,懸絕百仞,繞山二百三十步,始達元宮門。頂上亦起遊殿。文德皇后即元宮後,有五重石門,其門外於雙棧道上起舍,宮人供養如平常。 及太宗山陵畢,宮人慾依故事留棧道,惟舊山陵使閻立德奏曰:“元宮棧道,本留擬有今日,今既始終永畢,與前事不同。謹按故事,惟有寢宮安供養奉之法,而無陵上侍衞之儀,望除棧道,固同山嶽。”上嗚咽不許,長孫無忌等援引禮經,重有表請,乃依奏。
  • 186.    《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卷下》:皇后有諡,起於東漢,自是至於隋皆單諡,光烈陰皇后、明德馬皇后、和熹鄧皇后、文獻獨孤皇后是也。史家取帝諡冠其上以別之,如雲光烈皇后陰氏,明德皇后馬氏也,非謂欲連帝諡而名之也。然則質家尚單,文家尚復。後世或用復諡,如唐正(正字犯仁宗嫌名)觀中,長孫皇后諡文德,後太宗諡文皇帝,文德自是復諡。
  • 187.    《舊唐書●劉感傳》:賊平,高祖購得其屍,祭以少牢,贈瀛州刺史,封平原郡公,諡曰忠壯。令其子襲官爵,並賜田宅。
  • 188.    《新唐書●魏徵傳》:文德皇后既葬,帝即苑中作層觀,以望昭陵,引徵同升,徵孰視曰:“臣眊昏,不能見。”帝指示之,徵曰:“此昭陵邪?”帝曰:“然。”徵曰:“臣以為陛下望獻陵,若昭陵,臣固見之。”帝泣,為毀觀。
  • 189.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四》:太宗葬文德皇后於昭陵,上念後不已,乃於苑中作層觀,以望昭陵。嘗引魏徵同登,使視之,徵熟視之曰:“臣昏毛,不能見。”上指示之,徵曰:“以為陛下望獻陵,若昭陵,則臣故見之矣。”上泣,為之毀觀。
  • 190.    《答魏徵手詔》:但頃年以來,禍釁既極,又缺嘉偶,荼毒未幾,悲傷繼及。凡在生靈,孰勝哀痛,歲序屢遷,觸目摧感。自爾以來,心慮恍惚,當食忘味,中宵廢寢。
  • 191.    《大唐宗聖觀主銀青光祿大夫天水尹尊師碑》:......年十五,道行已周,有名於遠近矣。屬文德皇后遵上景而委中宮,於時搜訪道林,博採真跡,尊師即應玄景,行預綠雲,奉敕出家,配住宗聖觀。
  • 192.    《全唐文●卷一百五十二○定宗廟樂議(許敬宗)》: 臣聞七廟觀德,義冠於宗祀;三祖在天,式彰於嚴祀。致敬之情允洽,大孝之道克宣。是以八佾具陳,肅儀形於綴兆;四懸備展,被鴻徽於雅音。著作樂之明義,擇皇王之令典,前聖所履,莫大於茲。伏惟皇帝陛下天縱鹹通,率由冥極。孝治昭懿,光被於八埏;愛敬純深,追崇於百世(一作葉)。永言錫祚,思宏頌聲。鍾律革音,播鏗鏘於享薦;羽龠成列,申蹈厲於蒸嘗。爰制典司,加隆(一作加崇)稱號,循聲核實,敬闡尊名。竊以皇靈滋慶,浚源長委,邁吞燕之生商,軼擾龍之肇漢。鹹韜光於九二,漸發跡於三分。高祖紐地補天,重張區宇,返魂肉骨,再造生靈。恢恢帝圖,與二儀而合大;赫赫皇道,共七曜以齊明。雖復聖跡神功,不可得而窺測,經文緯武,敢有寄於名言。敬備樂章,式昭彝範,具列如左,皇祖宏農府君宣簡公懿王三廟樂請同奏長髮之舞;太祖景皇帝廟樂請奏大基之舞;世祖元皇帝廟樂請奏大成之舞;高祖大武皇帝廟樂請奏大明之舞;文德皇后廟樂請奏光大之舞;七廟登歌請每室列奏。謹議。
  • 193.    《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七○定宗廟樂議(顏師古)》: 近奉德音,俾令釐革,嘉名創立,實宜允副。伏惟聖祖宏農府君宣簡公懿王,並積德累仁,重光襲軌,化覃行葦,慶崇爪瓞。詩云:“浚哲維商,長髮其祥。”言殷之先祖,久有深德,虞夏二代,發禎祥也。三廟之樂,請同奏長髮之舞,其登歌則各為辭。太祖景皇帝跡肇漆沮,教新豳岐,胥宇之志既勤,靈台之萌始附。詩云:“君子萬年,永錫祚允。”今遐遠之期,惟天所命,以長福祚,流於子孫也。廟樂請奏永錫之舞,代祖元皇帝丕承鴻緒,克紹宏猷,實啓蕃昌,用集寶命。《易·大有·彖》曰:“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言德應天道,行不失時,剛健靡滯,文明不犯也。廟樂請奏大有之舞。高祖太武皇帝膺期馭歷,揖讓受終,奄有四方,仰齊七政,介以景福,申茲多祜,式崇勿替,誕保無疆。《易》曰:“大明終始,六位時成。”謂其終始之道,皆能大明,故不失時成六位也。《詩》有《大明》之篇稱文王有明德。廟樂請奏大明之舞。文德皇后厚德載物,凝輝麗天。《易》曰:“含宏光大,品物咸亨。”言坤道至靜,柔順利貞,資生庶類,皆暢達也。廟樂請奏光大之舞。謹議。
  • 194.    東京中央拍賣於2013年9月4日至7日呈現兩件沉眠民間多時的李盛鐸舊藏。敦煌寫經,經為初唐高僧、律宗南山宗初祖道宣書於唐貞觀十五年(641)的“皇后為眾生流通供養”經“大般涅盤經卷第十一”。其應為唐太宗李世民之皇后長孫氏供養經,且出於有唐一代著名高僧道宣之手,紀年明確,首尾完整,又經李盛鐸珍藏而廣受注目。全經為紙本,卷軸原裝。首尾完整,高25cm,長達839cm,約18.9平尺。內含“大般涅盤經卷第十一”所收“大般涅盤經現病品第六”與“大般涅盤經聖行品第七之一”。卷末有識語題記:“貞觀十五年,歲在辛丑,四月二十八日,皇后為眾生流通供養,沙門道宣寫訖”。經紙薄密細膩而又堅韌,染以黃檗,蒼蒼古色透紙而出。因未經裝裱,簾紋絲絲清晰可視,讓人纖毫無損地感受到初唐經紙之原貌與風韻,堪稱珍貴。全經天地宏寬,空白得體,烏絲欄線濃淡得體,顯但不喧賓奪主。
  • 195.    《舊唐書●唐太宗本紀》:(貞觀十五年)冬十月辛卯,大閲於伊闕。壬辰,幸嵩陽。
  • 196.    《歐陽修集●卷一三八》:(唐岑文本三龕記〈貞觀十五年〉)右《三龕記》,唐兼中書侍郎岑文本撰,起居郎褚遂良書,字畫尤奇偉。在河南龍門山,山夾伊水,東西可愛,俗謂其東曰香山,其西曰龍門。龍門山壁間鑿石為佛像,大小數百,多後魏及唐時所造。惟此三龕像最大,乃魏王泰為長孫皇后造也。
  • 197.    《杜臆》:地誌:龍門石壁,鑿石龕石佛數千,中有極大三龕,魏王為長孫皇后所造,其偉麗可知,故有金銀之語。
  • 198.    《龍門山三龕記》作者:岑文本
  • 199.    《龍門山三龕記》:左武侯大將軍、相州都督、雍州牧魏王,體明德以居宗,膺茂親而作屏,發暉才藝兼苞禮樂。朝讀百篇,總九流於學海;日摛三賦,備萬物於詞林。驅魯衞以驂鑣,馭梁楚使扶轂。長人稱善,應乎千里之外,通神曰孝,橫乎四海之濱。結巨痛於風枝,纏深哀於霜露。陽陵永醫,懷鏡奩而不追;閟宮如在,望階除而增慕。思欲弭節鷲嶽,申陟屺之悲,鼓枻龍池,寄寒泉之思。
  • 200.    《唐國師升真先生王法主真人立觀碑》:......又於內殿奉為文德皇后造元始天尊像一軀。二真夾侍,擬香園之妙,寫空歌之儀。遐邇歸依,人天贊仰,法輪常轉,洪恩不替。
  • 201.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七》:庚辰,皇太子以文德聖皇后早棄萬方,思報昊天,追崇福業,使中大夫守右庶子臣高季輔宣令曰:“寡人不造,咎譴所鍾,年在未識,慈顏棄背,終身之憂,貫心滋甚,風樹之切,刻骨冥深。每以龍忌之辰,歲時興感,空懷陟屺之望,益疚寒泉之心。既而笙歌遂遠,瞻奉無逮,徒思昊天之報,罔寄烏鳥之情。竊以覺道洪慈,實資冥福,冀申孺慕,是用歸依。宜令所司於京城內舊廢寺妙選一所,奉為文德聖皇后即營僧寺。
  • 202.    《唐●道宣●大唐內典錄》:為東宮立慈恩寺。
  • 203.    《念常集●佛祖歷代通載》:詔建大慈恩寺。
  • 204.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七》:寺成之日,當別度僧。仍令挾帶林泉,務盡形勝。仰規忉利之果,副此罔極之懷。”於是有司詳擇勝地,遂於宮城南晉昌裏,面曲池,依浮覺故伽藍而營建焉。瞻星揆地,像天闕,放給園,窮班、倕巧藝,盡衡、霍良木,文石梓桂櫲樟栟櫚充其林,珠玉丹青赭堊金翠備其飾。而重樓復殿,雲閣洞房,凡十餘院,總一千八百九十七間,牀褥器物,備皆盈滿。戊申,皇太子又宣令曰:“營慈恩寺,漸向畢功,輪奐將成,僧徒尚闕,伏奉敕旨,度三百僧,別請五十大德,同奉神居,降臨行道。其新營道場,宜名大慈恩寺,別造翻經院,虹梁藻井,丹青雲氣,瓊礎銅沓,金環華鋪,並加殊麗,令法師移就翻譯,仍綱維寺任。”法師既奉令旨,令充上座,進啓讓曰:沙門玄奘啓。伏奉令旨以玄奘為慈恩寺上座。恭聞嘉令,心靈靡措,屏營累息,增深戰悚。
  • 205.    《四分律行事鈔批》:未若我唐大慈恩寺。大帝為文德皇后造等身金像並等身銀像。
  • 206.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七》:十二月戊辰,又敕太常卿江夏王道宗將九部樂,萬年令宋行質、長安令裴方彥各率縣內音聲,及諸寺幢帳,並使務極莊嚴。己巳,旦集安福門街,迎像送僧入大慈恩寺。至是陳列於通衢,其錦彩軒檻,魚龍幢戲,凡一千五百餘乘,帳蓋三百餘事。先是內出繡畫等像二百餘軀,金銀像兩軀,金縷綾羅幡五百口,宿於弘福寺,並法師西國所將經、像、舍利等,爰自弘福引出,安置於帳座及諸車上,處中而進。又於像前兩邊各麗大車,車上豎長竿懸幡,幡後布師子神王等為前引儀。又莊寶車五十乘坐諸大德,次京城僧眾執持香華,唄讚隨後,次文武百官各將侍衞部列陪從,太常九部樂挾兩邊,二縣音聲繼其後,而幢幡鐘鼓訇磕繽紛,眩日浮空,震耀都邑,望之極目不知其前後。皇太子遣率尉遲紹宗、副率王文訓領東官兵千餘人充手力,敕遣御史大夫李乾佑為大使,與武侯相知檢校。帝將皇太子、後宮等於安福門樓執香爐目而送之,甚悦。衢路觀者數億萬人。經像至寺門,敕趙公、英公、中書褚令執香爐引入,安置殿內,奏九部樂、破陣舞及諸戲於庭,訖而還。壬申,將欲度僧。辛未,皇太子與仗衞出宿故宅。後日旦,從寺南列羽儀而來,至門,下乘步入,百僚陪從。禮佛已,引五十大德相見,陳造寺所為意,發言鳴噎,酸感旁人,侍臣及僧無不哽泣,觀烝烝之情,亦今之舜也。言訖,升殿東閣,令少詹事張行成宣恩宥降京畿見禁囚徒,然後剃髮觀齋,及賜王公已下束帛訖。屏人下閣禮佛,與妃等巡歷廊宇。至法師房,制五言詩貼於户曰:“停軒觀福殿,遊目眺皇畿。法輪含日轉,華蓋接雲飛。翠煙香綺閣,丹霞光寶衣。幡虹遙合彩,空外回分暉。蕭然登十地,自得會三歸。”觀訖還宮。是時緇素歡欣,更相慶慰,莫不歌玄風重盛,遺法再隆,遠近已來未曾有也。其日敕追法師還北闕。
  • 207.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八》:(玄奘)法師報曰:“又慈恩寺聖上為文德聖皇后營建,壯麗輪奐,今古莫儔,未得建碑,傳芳示後,顯揚之極,莫過於此。公等能為致言,則斯美可至。”
  • 208.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八》:無幾,御製碑文成,敕遣太尉長孫無忌,以碑宣示羣公。其詞曰:“朕聞乾坤締構之初,品物權輿之始,莫不載形后土,藉覆穹蒼。然則二曜輝天,靡測盈虛之象。四溟紀地,豈究波瀾之極。況乎法門衝寂,現生不滅之前,聖教牢籠,示有無形之外。故以道光塵劫,化洽含靈者矣。緬惟王宮發跡,蓮披超步之華,神沼騰光,樹曲空低之幹,演德音於鹿苑,會多土於龍宮,福已罪之羣生,興將滅之人代,能使下愚挹道,骨碎寒林之野;上哲欽風,魂沈雪山之偈,絲流法雨,清火宅而辭炎;輪升慧日,皎重昏而歸晝。朕逖覽緗史,詳觀道藝,福崇永劫者其唯釋教歟。文德皇太后憑柯瓊樹,疏泒璿源,德照塗山,道光為汭,流芬彤管,彰懿則於八弦,垂訓紫宮,扇徽猷於萬古。遽而**掩月,永戢貞輝,坤維絕紐,長淪茂跡。撫奩鏡而增感,望陟屺而何迫。昔仲由興嘆於千鍾,虞丘致哀於三失。朕之罔極實有切於終身,故載懷興葺,創茲金地。卻背邠郊,點千莊之樹錦,前臨終嶽,吐百仞之峯蓮,左面八川,水皎地而分鏡,右鄰九達,羽飛蓋而連雲,抑天府之奧區,信上京之勝地。示其雕軒架回,綺閣陵虛,丹空曉烏,煥日宮而泛彩,素天初兔,鑑月殿而澄輝。薰徑秋蘭,疏庭佩紫,芳巖冬桂,密户叢丹。燈皎繁華,焰轉煙心之鶴,幡標回剎,彩縈天外之虹。飛陛參差,含文露而棲玉,輕簾舒捲,網靨宿而編珠。霞班低岫之紅,池泛漠煙之翠,鳴佩與宵鍾合韻,和風共晨梵分音。豈直香積天宮,遠慚輪奐,閬風仙闕,遙愧雕華而已哉!有玄奘法師者,實真如之冠冕也,器宇凝邃,若清風之肅長松,縟思繁蔚,如綺霞之輝回漢,騰今照古之智。挺自生知,藴寂懷真之誠,發乎齠齔。孤標一代,邁生遠以照前,回秀千齡,架澄、什而光後。以為淳風替古,澆俗移今,悲巨夜之長昏,痛微言之永翳,遂乃投跡異域,廣餐秘教,乘杯雲漢之外,振錫煙霞之表,滔天巨海,侵驚浪而羈遊,亙地嚴霜,犯悽氛而獨逝,平效散緒,衣單雪嶺之風,曠野低輪,肌弊流沙之日。遐徵月路,影對宵而暫雙,遠邁危峯,形臨朝而永只。研窮智境,探頤至真,心罄玄津,研幾秘術,通昔賢之所不逮,悟先典之所未聞。遂得金牒東流,續將斷之教,寶偈西徙,補已缺之文。於時眷彼靈基,棲心此地。弘宣奧旨,葉方翠於只林;遠闢幽關,波再清於定水。朕所以虔誠八正,肅志雙林,將延景福,式資冥助。奉願皇太后逍遙六度,神遊丹闕之前,偃息四禪,魂升紫極之境。悲夫!玉燭易往,促四序於炎涼;金箭難留,馳六龍於晷漏。恐波遷樹在,夷溟海於桑田;地是勢非,淪高岸為幽谷。於是敬刊貞石,式旌真境。其銘曰:三光照象,萬品流形,人途超忽,時代虛盈。淳風久謝,澆俗潛生,愛波滔識,業霧昏情。猗歟調御,迦維騰跡,妙道乘幽,玄源控寂。鷲峯遐峙,龍宮廣闢,慧日舒光,慈雲吐液。眷言聖教,載想德音,義宗往劫,道冠來今。騰神九域,晦跡雙林,漢夢如在,周星遽沈,悲纏奩鏡,哀深棟宇,濯龍潛潤,椒風韜緒,霜露朝侵,風枝夕舉,雲車一駕,悠哉萬古。乃興輪奐,實構雕華,紫棟留月,紅梁藻霞,雲窗散葉,風沼翻華,蓋低鳳偃,橋側虹斜。爰有慧命,英器虛沖,孤標千載,獨步三空,給園味道,雪嶺餐風,智燈再朗,真筌重宗。四運流速,六龍馳鶩,巨夜銷氛,函關啓曙,茂德垂範,微塵表譽,勒美披文,遐年永著。”
  • 209.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九》:夏四月八日,帝書碑並匠鐫訖,將欲送寺,法師慚荷聖慈,不敢空然待送,乃率慈恩徒眾及京城僧尼,各營幢蓋、寶帳、幡華,共至芳林門迎。敕又遣太常九部樂,長安、萬年二縣音聲共送。幢最卑者上出雲霓,幡極短者猶摩霄漢,凡三百餘事,音聲車千餘乘。至七日暝集城西安福門街。其夜雨。八日,路不堪行,敕遣且停,仍迎法師入內。至十日,天景晴麗,敕遣依前陳設。十四日旦,方乃引發,幢幡等次第陳列,從芳林門至慈恩寺,三十里間爛然盈滿。帝登安福門樓望之甚悦,京都士女觀者百餘萬人。至十五日,度僧七人,設二千僧齋,陳九部樂等於佛殿前,日晚方散。至十六日,法師又與徒眾詣朝堂陳謝碑至寺。表曰:沙門玄奘等言。今月十四日,伏奉敕旨,送御書大慈恩寺碑,並設九部樂供養。堯日分照,先增慧炬之暉,舜海通波,更足法流之廣。豐碣巖詩,天文景燭,狀彩霞之映靈山,疑縟宿之臨仙嬌。凡在緇素,電激雲奔,瞻奉驚躍,得未曾有。竊以八卦垂文,六爻發系,觀鳥製法,泣麟敷典,聖人能事,畢見於茲,將以軌物垂範,隨時立訓,陶鑄生靈,抑揚風烈。然則秦皇刻石,獨昭美於封禪。魏後刊碑,徒紀功於大饗。猶稱題目,高視百王,豈若親紆睿藻,俯門仙翰。金奏發韻,銀鈎絢跡,探龍宮而駕三玄,軼鳳篆而窮八體,揚春波而騁思,滯秋露以標奇。弘一乘之妙理,贊六度之幽賾,化總三千之域,聲騰百億之外。東苑微言,假天詞而更顯。竹林開士,託神筆而彌尊。固使梵志歸心,截疑綱而只訓,波旬革慮,偃邪山而徇道。豈止塵門之士始悟迷方,滯夢之賓行超苦際。像教東漸,年垂六百,弘闡之盛,未若於茲。至如漢明通感,尚諮謀於傅毅,呈主歸宗,猶考疑闞澤。自斯以降,無足稱者,隨緣化物,獨推昭運,為善必應,克峻昌基,若金輪之王神功不測,同寶冠之帝休祚方永。玄奘等謬忝朝恩,幸登玄肆,屬慈雲重布,法鼓再揚,三明之化既隆,八正之門長闢,而顧非貞懇,虛蒙獎導,仰層旻而荷澤,俯浚谷以懷慚。無任竦戴之誠,謹詣闕陳謝以聞。碑至,有司於佛殿前東南角別造碑屋安之。其舍復拱重櫨,雲楣綺棟,金華下照,寶鐸上暉,仙掌露盤,一同靈塔。大帝善楷、隸、草、行,尤精飛白。其碑作行書,又用飛白勢作顯慶元年四字,並窮神妙。觀者日數千人,文武三品以上表乞摸打,許之。自結繩息用,文字代興,二篆形殊,楷、草勢異,懸緘垂露,雲氣偃波,銘石章程,八分行隸,古人互有短長,不能兼美。至如漢元稱善史書,魏武工於草、行,鍾繇閒於三體,王仲妙於八分,劉劭、張弘發譽于飛白,伯英、子玉流名於草聖。唯中郎、右軍稍兼眾美,亦不能盡也。故韋文體見二王書曰,“二王自可稱能,未是知書”也。若其天鋒秀拔,頵鬱遒健,該古賢之眾體,儘先哲之多能,為豪翰之陽春、文字之寡和者,信歸之於我皇矣。
  • 210.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九》:乙丑,法師又惟主上文明天縱,聖而多能,非直文麗魏君,亦乃書遒漢主。法師以見碑是聖文,其書亦望神筆,詣闕請皇帝自書。表曰:沙門玄奘等言。竊以應物垂象,神用溥該。隨時設教,聖功畢盡。是知日月雙朗,始極經天之運,卉木俱秀,方窮麗地之德。伏惟皇帝陛下智周萬物,仁沾三界,既隆景化,復闡玄風。鄙姬穆之好道,空賞瑤池之詠,蔑漢明之崇法,徒開白馬之祠。遂乃俯降天文,遠揚幽旨,用雕豐琬,長垂茂則。同六英之發音,若五緯之摛曜,敷至懷而感俗,弘大誓以匡時。豈獨幽贊真如,顯揚玄賾者也。雖玉藻斯暢,翠版將刊,而銀鈎未書,丹字猶韞。然則夔樂已簨,匪裏曲之堪預,龍鄉既晝,何爝火之能明。非夫牙、曠撫律,義和總馭、焉得揚法鼓之大音,裨慧日之衝彩。敢緣斯義,冒用幹祈,伏乞成茲具美,勒以神筆,庶陵雲之妙,邁跡前王,垂露之奇,騰芬後聖。金聲玉振,即悟羣迷。鳳翥龍蟠,將開眾瞽。豈止克隆像教,懷生沾莫大之恩。實亦聿贊明時,宗社享無畺之福。玄奘稟識愚淺,謬齒緇林,本慚窺涉,多虧律行,猥辱紫宸,詞過褒美。雖驚惕之甚,措顏無地,而慊懇之勤,翹誠有日。重敢塵黷,更懷冰火。表奏不納。景寅,法師又請曰:昨一日蒙齎天藻,喜戴不勝,未允神翰,翹丹尚擁。竊以攀榮奇樹,必含笑而芬芳,跪寶玉岑,亦舒渥而貽彩。伏惟陛下提衡執粹,垂拱太寧,睿思綺毫,俯凝多藝。鴻範光於洛浦,草聖茂於臨池。玄奘肅荷前恩,奉若華於金境。冒希後澤,佇桂影於銀鈎。豈直含壁相循,聯輝是仰,亦恐非天翰無以懸日月之文,唯麗則可以攄希微之軌。馳魂泥首,非所敢望,不勝積慊,昧死陳請。表奏,帝方運神筆。法師既蒙帝許,不勝慶抃。表謝曰。沙門玄奘言。伏奉敕旨,許降宸筆自勒御製大慈恩寺碑文。璽誥爰臻,綸慈猥集,只荷慚惕,罔知攸措。玄奘聞強弩在彀,鼯鼠不足動其機。鴻鍾匿音,纖莛無以發其響。不謂日臨月照,遂回景於空門。雨潤雲蒸,乃昭感於玄寺。是所願也,豈所圖焉。伏惟陛下履翼乘樞,握符纘運,追軒通頊,孕夏吞殷,演眾妙以陶時,總多能而景俗。九域之內既沐仁風,四天之表亦沾玄化。然則津樑之法非至聖無足闡其源,幽贊之工非至人何以敷其跡。雖迫遠所極,自動天情,而冥佑可祈,即回宸眷,英詞曲被,已超希代之珍,秘跡行開,將逾絕價之寶。凡在羣品,靡弗欣戴。然彼梵徒倍增慶躍,夢鈞天之廣樂,匹此非奇,得輪王之髻珠,疇茲豈貴。庶當刊以貞石,用樹福庭,蠢彼迷生,方開耳目。盛乎法炬,傳諸未來,使夫瞻寶字而跂銀鈎,發菩提於此日。諷遒文而探至賾,悟般若於斯地。劫成窮芥,昭昭之美恆存。遷海還桑,藹藹之風無朽。玄奘出自凡品,夙慚行業,既蒙落飾,思闡玄獻。往涉迦維,本憑皇化,迨茲翻譯,復承朝獎。而貞觀之際,濫沐洪慈,永徽已來,更叨殊遇。二主神筆,猥賜褒揚,兩朝聖藻,亟垂榮飾。顧循愚劣,實懷兢懼。輸報之誠不忘昏曉。但以恩深巨壑,豈滴水之能酧。施厚崧丘,匪纖塵之可謝。唯當憑諸慧力,運以無方,資景祚於園寢,助隆基於七百。不任竦戴之至。謹附內給事臣王君德奉表陳謝以聞。輕犯威嚴,伏深戰慄。
  • 211.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九》:顯慶元年春三月癸亥,御製大慈恩寺碑文訖。時禮部尚書許敬宗遣使送碑文與法師,鴻臚寺又有符下寺。甲子,法師率寺眾詣闕陳謝曰:沙門玄裝言。被鴻臚寺符,伏奉敕旨,親紆聖筆為大慈恩寺所制碑文已成,睿澤傍臨,宸詞曲照,玄門益峻,梵侶增榮,局厚地而懷慚,負層穹而寡力。玄奘聞造化之功既播物而成教,聖人之道,亦因辭以見情。然則畫卦垂文,空談於形器;設爻分象,未逾於寰域。羲皇之德尚見稱於前古,姬後之風,亦獨高於後代。豈若開物成務,闡八政以摛章;詮道立言,證三明而導俗。理窮天地之表,情該日月之外,較其優劣,斯為盛矣。伏惟皇帝陛下金輪在運,玉曆乘時,化溢四洲,仁覃九有。道包將聖,功茂乃神,縱多能於生知,資率由於天至。始悲奩鏡,即創招提,俄樹勝幢,更敷文律。若乃天華穎發,睿藻波騰,吞筆海而孕龍宮,掩詞林而包鶴樹。內該八藏,外核六經,奧而能典,宏而且密。固使給園遺蹟託寶思而彌高,查苑餘芳假瓊章而不昧。豈直抑揚夢境,昭晰迷途,諒以鎔範四天,牢籠三界者矣。玄奘言行無取,猥預緇徒,亟叨恩顧,每謂多幸。重忝曲成之造,欣逢像法之盛,且慚且躍,實用交懷。無任竦戴之誠,謹詣朝堂奉表陳謝。
  • 212.    《唐●兩京新記》:進業坊。西京外城,朱雀街東第三橋。皇城之東第一街,進業坊,隋無漏寺之故基,太子即其地建寺。為文德皇后祈福,竹木森邃,為京城遊觀之最。
  • 213.    《唐●蘇士方●妙法蓮花經題記》:貞觀二十二年十月二日,菩薩戒弟子蘇士方,發心願,漸轉寫諸經經論等,奉為至尊皇后、殿下儲妃,又為師僧父母、儲親眷屬、四生六道等出塵勞。法界有窮,斯願無泯。頌日:“寫《妙法》功德,普施於一切。同證會真加,速成無上覺。”
  • 214.    《唐會要●卷四十八》:資聖寺 崇仁坊。本太尉長孫無忌宅。龍朔三年。為文德皇后追福。立為尼寺。
  • 215.    《舊唐書●閻立德傳》:閻立德,雍州萬年人,隋殿內少監毗之子也......高祖崩,立德以營山陵功,擢為將作大匠。貞觀十年,文德皇后崩,又令攝司空,營昭陵。
  • 216.    《冊府元龜◎帝王部●仁慈》:十年十一月,帝謂侍臣曰:“朕自征伐以來,所乘戎馬,陷軍破陣濟朕於難者,刊石為鐫真形,置之左右,以申帷蓋之義。”初帝有駿馬名馺露紫霜,每臨陣多乘之,騰躍摧鋒,所向皆捷。嘗討王世充於隋蓋馬,方酣戰移景,此馬為流矢所中,騰上古堤。右庫直丘行恭拔箭,而後馬死。至是,追念不已,刻石立其像焉。
  • 217.    《金石錄●卷二十三》:右《唐昭陵六馬贊》。初,太宗以文德皇后之葬,自為文,刻石於昭陵,又琢石象平生征伐所乘六馬,為贊刻之。皆歐陽詢八分書。世或以為殷仲容書,非是。至諸降將名氏,乃仲容書爾,今附於卷末雲。
  • 218.    《冊府元龜◎帝王部●立制度》:十一年二月丁巳,詔曰:“佐命功臣,義深舟楫,或定謀帷幄,或身摧行陣,同濟艱危,克成鴻業。追念在昔,何日忘之。使逝者無知,鹹歸寂寞。若營魂有識,還如疇曩,居止相望,不亦善乎!漢氏使將相陪陵,又給以東園秘器,篤終之義,恩意深厚。古人之志,豈異我哉。自今以後,功臣密戚,及德業尤著,如有薨亡,宜賜塋地一所及其秘器。使其窀穸之時,喪事無闕,所司依此營備,稱朕意焉。”
  • 219.    《舊唐書●唐太宗本紀》:十一年二月丁巳,詔曰:夫生者天地之大德,壽者修短之一期。生有七尺之形,壽以百齡為限,含靈稟氣,莫不同焉,皆得之於自然,不可以分外企也。是以《禮記》雲:“君即位而為椑”。莊周雲:“勞我以形,息我以死。”豈非聖人遠鑑,通賢深識?末代已來,明闢蓋寡,靡不矜黃屋之尊,慮白駒之過,並多拘忌,有慕遐年。謂雲車易乘,羲輪可駐,異軌同趣,其蔽甚矣。有隋之季,海內橫流,豺狼肆暴,吞噬黔首。朕投袂發憤,情深拯溺,扶翼義師,濟斯塗炭。賴蒼昊降鑑,股肱宣力,提劍指麾,天下大定。此朕之宿志,於斯已畢。猶恐身後之日,子子孫孫,習於流俗,猶循常禮,加四重之櫬,伐百祀之木,勞擾百姓,崇厚園陵。今預為此制,務從儉約,於九嵕之山,足容棺而已。積以歲月,漸而備之。木馬塗車,土桴葦龠,事合古典,不為時用。又佐命功臣,或義深舟楫,或謀定帷幄,或身摧行陣,同濟艱危,克成鴻業,追念在昔,何日忘之!使逝者無知,鹹歸寂寞;若營魂有識,還如疇曩,居止相望,不亦善乎!漢氏使將相陪陵,又給以東園秘器,篤終之義,恩意深厚,古人豈異我哉!自今已後,功臣密戚及德業佐時者,如有薨亡,宜賜塋地一所,及以秘器,使窀穸之時,喪事無闕。所司依此營備,稱朕意焉。
  • 220.    《資治通鑑》:(貞觀十一年)上以漢世豫作山陵,免子孫蒼猝勞費,又志在儉葬,恐子孫從欲奢靡;二月,丁巳,自為終制,因山為陵,容棺而已。
  • 221.    《冊府元龜●卷七十六◎帝王部●褒賢》:貞觀十一年正月,散騎常侍姚思廉卒,詔陪葬於昭陵,褒有德也。
  • 222.    《舊唐書●姚思廉傳》:姚思廉,字簡之......十一年卒,太宗深悼惜之,廢朝一日,贈太常卿,諡曰康,賜葬地於昭陵。
  • 223.    《舊唐書●秦叔寶傳》:秦叔寶,名瓊......十二年卒,贈徐州都督,陪葬昭陵。
  • 224.    《冊府元龜◎帝王部●褒功》:十三年,特進楊恭仁卒,冊贈開府儀同三司、潭州都督,陪葬昭陵,諡曰“孝”。
  • 225.    《唐會要●卷八十九》:武德四年七月十日,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絫,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以輕重大小,最為折衷,遠近甚便之。其錢文,給事中歐陽詢制詞及書,時稱其工。其字含八分及篆、隸三體。其詞先上後下,次左後右讀之。自上及左,迴環讀之,其義亦通,流俗謂之“開元通寶”錢。鄭虔《會稡》雲:“詢初進蠟樣,自文德皇后掏一甲跡,故錢上有掏文”。十八日,置錢監於洛、並、幽、益等諸州,秦王、齊王賜三爐鑄錢,裴寂賜一爐。敢有盜鑄者,身死,家口籍沒。至五年三月二十四日,桂州置錢監。
  • 226.    《唐●胡璩●譚賓錄●卷一》:錢有文如甲跡者,因文德皇后也。武德中,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此四字及書,皆歐陽詢所為也。初進樣日,後掐一甲跡,因是有之。
  • 227.    《薛擋●唐聖運圖》:初進蠟樣.文德皇后掐一甲,故錢上有甲痕焉。
  • 228.    《事物紀原●卷十◎甲跡》:今開元通寳錢縵上有文如初月者,《譚賔錄》曰:武德初行開元通寳錢,初進様日,文德皇后掏一甲因不復改,《唐要》曰:武德四年七月十日行開元通寳錢,歐陽詢制詞及書字,含八分篆隷,三體囬環,讀之其文,通俗謂之“開通元寳",鄭虔《會粹》雲:詢初進蠟様日,文德皇后掏一甲跡,故錢上有掏文。虔熙寧中,劉斧撰《青瑣集》,則謂事由眀皇楊貴妃,而天下謂之曰:兒錢。謬矣!彼徒見錢文有開元字 ,便謂眀皇開元事爾,亦不考實之過也。
  • 229.    《全宋文●卷二六●米芾六》:跋唐文德皇后遺履圖。右唐文德皇后遺履,以丹羽織成,前後金葉,裁云為飾。長尺,底向上,三寸許。中有兩系,首綴二珠,蓋古之岐頭履也。臣米芾圖並書。
  • 230.    《明●姚士麟●見只編●卷中》:陳仲醇先生跋其後曰:餘讀書秀州項穉玉閣中,友人姚叔祥出視唐文德皇后遺履,為米元章寫圖,左方有小跋,稱臣米芾,度是元章為博士,召入內庭鑑書畫,奉命所作。其跋雲:右唐文德皇后遺履,以丹羽織成,前後金葉裁云為飾,長尺,底向上三寸許,中有兩系,首綴二珠,蓋古之岐頭履也。臣米芾圖並書。按唐太宗皇后長孫氏,武德九年八月二十一日立為皇后,貞觀十年五月二十六日崩於立政殿,年三十六,葬昭陵九嵕山,咸亨五年八月追諡文德聖皇后,天寶八載六月加尊號文順聖皇后。此履不知何緣,流傳宋朝,又入秘府,或元章別摹他本,皆未可知......餘憶於唐宮論元徵所見客售《孔子遺履圖》一卷,乃宣和庫中物,題跋甚多,客有邀餘題者,餘止寫二語,雲:“君子所履,小人所視,陳某獲觀,謹題。”但孔子履與王莽頭並藏晉武庫中,大是不類。今文德履為元章所圖,又為才子姚叔祥所得,十襲裹之,不敢褻視,即有請觀者,願出數萬錢,叔祥不許,曰:“文德皇后履,非楊妃錦襪也。無得傳玩,以馬嵬下老嫗視我。
  • 231.    《敝帚齋餘談●明●沈德符》:婦人纏足,不知始自何時。或雲始於齊東昏,則以步步生蓮一語也。然餘向年觀唐文皇長孫後繡履圖,則與男子無異。友人陳眉公、姚叔祥俱有説為證明。又見則天后畫像,其芳趺亦不下長孫,可見唐初大抵皆然。惟大曆中夏侯審詠被中睡鞋雲:雲裏蟾鈎落鳳窩,玉郎沉醉也摩挲。蓋弓足始見此。至杜牧詩云:鈿尺才量減四分,纖纖玉筍裹輕雲。又韓屋詩云:六寸膚圓光緻緻。唐尺只抵今制七寸,則六寸當為今四寸,亦弓足之尋常者矣。
  • 232.    《癸巳類稿●卷十三》:明姚士麟撰《見只編》雲,在《鹽邑志林》中。米芾有《唐文德皇后遺履圖》,跋曰,以丹羽織成,前後金葉裁雲飾,長尺,底向上三寸許,中有兩系,首綴二珠,蓋古岐頭履也。是高底底向上之證。
  • 233.    《石墨鐫華》:萬年宮即九成宮改名,高宗幸而銘之書之也,行草視英公碑尤為勁拔。
  • 234.    《新唐書●卷八十三●列傳第八》:晉陽公主字明達,幼字兕子,文德皇后所生。未嘗見喜愠色。帝有所怒責,必伺顏徐徐辯解,故省中多蒙其惠,莫不譽愛。後崩,時主始孩,不之識;及五歲,經後所遊地,哀不自勝。帝諸子,唯晉王及主最少,故親畜之。王每出閤,主送至虔化門;泣而別。王勝衣,班於朝,主泣曰:“兄今與羣臣同列,不得在內乎?”帝亦為流涕。主臨帝飛白書,下不能辨。薨年十二。帝閲三旬不常膳,日數十哀,因以癯羸。羣臣進勉,帝曰:“朕渠不知悲愛無益?而不能已,我亦不知其所以然。”因詔有司簿主湯沐餘貲,營佛祠墓側。
  • 235.    《清●道光年間●玉台名翰跋●程朗岑》:此卷力檇李女史徐範所藏墨跡,其長孫後、沈清友、曹比玉三家,已失,卷尾尚有當湖沈彩一跋,亦殘缺,餘俱完好,神采奕奕,極簪花寫韻之妙,非後人所能臆造,極簪花寫韻之妙,非後人所能臆造。夫古今古刻多矣,未有蒐集閨媛名跡者。
  • 236.    《蕙風詞話●卷四》:○朱淑真書有拓本 《玉台名翰》,元題香閨秀翰,檇李女史徐範所藏墨跡。(範為白榆山人貞木女兄,跛足,不字,自號蹇媛。)凡晉衞茂漪、唐吳採鸞、薛洪度,宋胡惠齋、張妙靜,元管仲姬,明葉瓊章、柳如是八家。舊尚有長孫後、朱淑真、沈清友、曹比玉四家,已佚。
  • 237.    《雪橋詩話餘集●卷一》:嘉興徐範蹇媛,以跛疾終身不字,工詩,兼長書畫及篆刻。弟真木得其指授,遂以名世。嘗得衞夫人、長孫後、吳採鸞、宋惠齋,張妙淨、薛濤、朱淑真、管道昇八家墨妙於項元汴家,裝成一卷。卷首自題《香閨秀翰》四小篆。
  • 238.    《明●徐範●玉台名翰跋》:今春聞吾邑項氏家藏衞夫人一幀,長孫後一幀,為絕代翰寶,百計購求,終莫能得。因託至戚致其夫人,夫人憐範一段苦心,從更轉贈,遂不惜傾囊酬之。
  • 239.    《清●乾隆年間●玉台名翰跋●沈彩》:沈彩跋雲:才藻,非婦人職也。然孔子嘗以臧文仲妾織蒲為不仁,則士大夫家閨閣佳麗,苟勤於紡織,輿茅檐窮嫠爭,是亦非宜。而身心又不可使逸,則舍筆札文史其何所事哉?卷中自晉衞夫人而下,若唐長孫後、吳採鸞、宋胡惠齋、張妙淨、朱淑真,元管道昇,皆具有俊才,出其柔翰,俱各精妍。
  • 240.    《明●徐皇后●內訓●原序》:然古者教必有方,男子八歲而入小學,女子十年而聴姆教。小學之書無傳,晦庵朱子爰編緝成書,為小學之教者始有所入。獨女教未有全書,世惟取范曄《後漢書》曹大家《女戒》為訓,恆病其略。有所謂《女憲》、《女則》,皆徒有其名耳。
  • 241.    《舊唐書●長孫皇后傳》:又著論駁漢明德馬皇后, 以為不能抑退外戚,令其當朝貴盛,乃戒其龍馬水車,此乃開其禍源而防其末事耳。
  • 242.    《舊唐書●志第二十七●經籍下》:《女則要錄》十卷,文德皇后撰。
  • 243.    【 宋●鄭樵《通志略●藝文略●第三》】:《內訓》,二十卷(辛德原、王劭等撰)。《婦人訓誡集》,十卷(徐湛之撰)。《娣姒訓》,一卷(馮少胄撰)。《女則要錄》,十卷(唐長孫皇后撰)。
  • 244.    《玉海●卷五十五》:志。長孫皇后《女則要錄》十卷。
  • 245.    《玉海●卷五十八》:唐《女則要錄》,舊志,儒家十卷,文德皇后撰。
  • 246.    《記篡淵海●卷八十一◎閫儀部》:婦言。唐長孫皇后嘗採自古婦人得失事為《女則》二十卷。
  • 247.    《資治通鑑●第一百九十四卷》:後嘗採自古婦人得失事,為《女則》三十卷。
  • 248.    《記篡淵海●卷八十一◎閫儀部》:識見。長孫皇后素好讀書,常與上從容商畧古事,因而獻替裨益弘多。上或以非罪譴怒宮人,後亦陽怒,請自推鞠,因命囚繫,俟上怒息,徐為申理,由是宮壺之中刑無枉濫。上得疾,累年不愈,後侍奉,晝夜不離側,常系毒藥於衣帶,曰:“若有不諱,義不獨生。”後素有疾,太子言於後曰:“醫藥備盡,而疾不瘳,請奏赦罪人及度人入道,庶獲冥福。”後曰:“死生有命,非智力所移。若為善者有福,則吾不為惡;若其不然,妄求何益?”及疾篤,與上訣曰:“妾於陛下不豫之日誓以死從,乗輿不能當呂后之地耳。”己卯,崩於立政殿,長孫後嘗採自古婦人得失事為《女則》三十卷。
  • 249.    《資治通鑑》:又嘗著論駁漢明德馬後以不能抑退外親,使當朝貴盛,徒戒其車如流水馬如龍,是開其禍敗之源而防其末流也。
  • 250.    《新唐書●長孫皇后傳》:又為論斥漢之馬後不能檢抑外家,使與政事,乃戒其車馬之侈,此謂開本源,恤末事。
  • 251.    《唐音統籤●卷九十七》:太宗後長孫氏,後長安人,隋右驍衞將軍晟之女,好讀書,造次循禮,著女則十卷,諡文德順聖皇后。《春遊曲》:上苑杏(一作桃)花朝日明,蘭閨豔妾動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邊嫩柳學身輕。 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 林下何須逺借問,出眾風流舊有名。
  • 252.    《唐詩所●卷六》:《春遊曲》(長孫皇后)上苑桃(一作杏)花朝日明,蘭閨豔妾動春情。井上新桃偷面色,檐邊嫩柳學身輕。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林下何須逺借問,出眾風流舊有名。
  • 253.    《御定全唐詩●卷五》:文德皇后。太宗後長孫氏,河南洛陽人,隋左驍衞將軍晟之女,武徳九年立為皇后,喜圖傳,視古今善惡以自鑑矜尚禮法常採古婦人事作女則十篇今存詩一首 春遊曲 上苑桃(一作杏)花朝日,明蘭閨豔妾動春情。井上新桃偷面色,檐邊嫩柳學身輕。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林下何須逺借問,出眾風流舊有名。
  • 254.    《古今女史●卷八》:長孫皇后,唐太宗文德皇后也,隋左驍衞將軍晟女。喜圖傳,視古善惡以自鍳,矜尚禮法。歸太宗,初以太子妃,為皇 後,性約素,益觀書,雖容櫛不少廢。嘗作《遊春曲》,帝見而誦之,嘖嘖稱美..........《遊春曲》(長孫後)上苑杏花朝日明,蘭閨豔妾動春情。井上新桃偷面色,檐邊嫩柳學身輕。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林下何須逺借問,出眾風流舊有名。
  • 255.    《舊唐書●卷五十二●列傳第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4-08]
  • 256.    《周召●雙橋隨筆●卷三》:三代以來,皇后之有賢徳者,唐長孫氏為最。後仁孝儉素,好讀書。常與太宗從容商畧古事,因而獻替裨益弘多。撫字庶孽,逾於所生。嬪妃以下,無不愛戴。訓諸子常以謙儉為先。太子乳母以東宮器用少,請奏益之,後不許。曰:“太子患徳不立、名不揚,何患無器用耶?”後得疾,太子請奏赦罪人、度人入道。後曰:“死生有命,非智力所移。赦者,國之大事,不可數下。道、釋,異端之教,蠧國病民,皆上素所不為,奈何以吾一婦人,使上為所不為乎?”及疾篤,與太宗決。時房玄齡以譴歸第,後曰:“玄齡事陛下久,小心慎宻。苟無大故,不可棄也。妾之本宗,因緣葭莩以致祿位。既非徳舉,易致顛危。欲保全之,慎勿處之權要。妾生無益於人,願勿以丘壠勞費天下,但依山為墳,器用瓦可也。更欲陛下親君子、遠小人,納忠諫、屏讒慝,省作役、止逰獵,則妾死不恨矣!”嘗採自古婦人得失事,為《女則》三十卷。又嘗著論,譏漢明徳馬後不能抑退親戚之權,徒戒其車如流水馬如龍,是開其禍敗之源,而禁其末流也。至是,宮人以書奏之。太宗覽之悲慟,以示近臣曰:“後此書,足以垂範百世。朕非不知天命,而為無益之悲。但入宮不復聞規諌之言,失一良佐,不能忘懐耳!”乃召玄齡,使復其位。其賢徳節節如此,又非宋髙、曹、向、孟諸皇后之所能及。
  • 257.    唐吳兢撰、元戈直集論《貞觀政要》:愚按:《易》之《歸妺》曰“帝乙歸妺,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蓋謂王姬下嫁,位雖至貴,不事容餙也。娣媵以容餙為事,而衣袂所以為容餙者也,尚禮而不尚餙,故其袂不及其娣之袂良,以儉徳也。太宗於公主之降,敕所司資送倍長公主,雖以後之所生,毋乃牽於愛,而不節以制度乎?是道之以逾禮越法矣。幸魏徵之忠諫,太宗之聴從,而文徳皇后又從而褒賞之也。若後之徳,雖漢之隂、馬,亦不能及,可謂無愧周之任、姒、邑姜者矣!正家而天下定,後之謂歟? 
  • 258.    《範太史集●卷二十七》:唐太宗嘗罷朝,怒曰:“會須殺此田舍翁!”時文德皇后謂帝曰:“誰觸忤陛下?”帝曰:“魏徵每廷辱我。”後退,具朝服立於廷。帝大驚曰:“皇后何為若是?”後曰:“妾聞主明臣直。今魏徵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賀?”帝乃悦。臣祖禹曰:詩人美后妃,輔佐君子、求賢審官,國家將興,必有淑哲之配,儆戒以成君子之德。若長孫皇后感悟太宗,其可謂賢矣。
  • 259.    《古文雅正●卷四》:文有欵,情則佳,情欵,則其詞兼勝,令人再三反覆,千百讀而不厭也。讀至末幅《與敬姜論勞逸篇》“吾冀汝朝夕修我”一段,使我長言詠歌,嗟嘆猶不足矣。東京賢后推馬、鄧。然鄧後臨朝,內則災荒,外有羌禍,亦縁後。賢故足以弭之,然專政之心不可掩也!豈明徳之比哉?漢唐宋後之最賢者,漢則明德馬皇后,唐則文德長孫皇后,宋則宣仁高太后。(詔三公 元和二年 漢章帝)
  • 260.    《文忠集●卷一百六十》:《資治通鑑》唐太宗貞觀六年,長樂公主出降。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愛之。勅有司資送倍於永嘉長公主。魏徵諫曰:“昔漢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豈得與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陽。今資送公主倍於長主,得無異於明帝乎?”上然其言,入告皇后。後嘆曰:“妾聞陛下稱重魏徴,不知其故。今觀其引禮義,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與陛下結髪為夫婦,曲成恩禮,毎言必先候顏色,不敢輕犯威。嚴況以人臣之疎逺,乃能抗言如是,陛下不可不從也。”因請遣中使齎錢四百、緡絹四百疋以賜徴。且語之曰:“聞公正直,乃今見之,故以相賞。公宜常秉此心,勿轉移也!” 某聞:愛其息,女人之常情也。況以萬乘之主、天下之冨,獨不能厚一女子資送,而盡其親愛之道乎?魏徴於此,猶以不當倍於長主為諫,可謂有責難之恭矣!雖然帝用其言,迫於理也。彼皇后深居宮中,知愛而已,今能本乎禮義,抑其私情,不特稱徴之賢,又請捐金帛以奨之,此貞觀之治所以庶幾三代也!歟《關雎》序后妃之德曰“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卷耳》序后妃之志曰“輔佐君子求賢審官”。知臣下之勤勞。內有進賢之志。而無險詖私謁之心。是則正始之道、王化之基,不在乎他,在乎后妃而已。太宗與後,其知此也哉。
  • 261.    “千載可稱,一人而已”——民族英雄李世民評傳  .戰略網[引用日期2015-01-16]
  • 262.    《絜齋毛詩經筵講義●卷九●卷耳篇》:臣聞:志者心之所期也,所期者如此,故所就亦如此。登髙山者,期至於頂,斯至之矣。涉巨川者,期達於岸,斯達之矣。所期者大,則其規模亦大;所期者遠,則其謀慮亦遠。夫惟遠且大也,故謂之志。古之人君,恥以中常自處,而必欲成大有為之事業,斯可謂人君之志也。古之後妃,不以小善自足,而必欲輔人君之所欲為,斯可謂后妃之志矣。夫惟天作之合,同心協濟,所以徳業巍巍,至於今仰之。卷耳者,可以為酒之物也;頃筐者,易盈之器也。易盈而不盈,其心固有在矣。臣下行役於外,而後妃軫念於內,故因卷耳之採,而思酒醴之成,足充吾君勞賜之用,此是詩之所以作也。人之遠役,必思其家,故謂之懷人。是人也,固嘗寘諸周行矣。今其奉命而行,逾越險阻,而馬至於虺頹,言其病也。玄馬色變而黃,亦病也。馬病如此,人勞可知。酌以金罍兕觥,少解其懐傷之心,此所謂體羣臣者也。曰瘏曰痡,僕與馬俱病矣,蓋至於是,其勞益甚,復云何哉?惟有長吁而已。寫其勤勞嗟嘆之狀。以著其思念賢者之心,何其所志之遠且大哉!夫臣下之勞,人君之所當念,后妃何預焉?今亦切切如是,無乃思出其位乎?曰:此則古之後妃所以過人也。凡人之情,朝夕思念,不出乎蕞爾。形體之微,苟利於巳經之營之無所不至,豈復為當世計乎今也?身居乎此,而念及於彼,慘怛嗟嘆,惟恐無以慰賢者之心。夫賢士大夫,吾君所資以共治也!得賢則安,不得賢則危,利害相關。如此是乃后妃之所當念也!豈可謂出其位之思乎?唐長孫後毎對太宗稱魏徴之直,以社稷臣名之,保護其賢,成太宗納諫之美。嗚呼!其有古后妃之遺風哉!
  • 263.    《明●新鐫增補全像評林古今列女傳●卷五●母儀傳》:唐初聖母。克樹母儀,首盛唐而聖善。贊成帝治,開貞觀之休明。 文德後者,長孫氏晟之女,唐太宗之後也,後性孝儉素,好讀書,嘗與上從容商確古事,因而獻替禆 益弘多,上或以非罪譴怒宮人,後亦陽怒,請自推鞠,因命內系,俟上怒息,徐為申理,由是宮壼之中,刑無濫枉。房玄齡以譴歸第,後心知其賢,時疾篤與上訣,且謂上曰:玄齡事陛下,小心慎密,奇謀秘計,未嘗宣泄,苟無大故,願勿棄之。仍願陛下,親君子,遠小人,納忠諫,屏讒慝,省徭役,止遊畋,妾雖沒於九泉, 誠無所恨。其薦拔忠諫,悉多類此。常採自古婦人得失事,為女則三十卷,上嚐出之以示羣臣,而稱其書足以範百世。及崩之後,太宗哭之慟,或有以天命止之者,太宗曰:朕非不知天命,而為無益之悲,但入宮不復聞規諫之言,失一良佐,故不能忘懐耳。君子謂長孫後,賢而能諫,可為世法,詩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此之謂也。“親君子”數語,法語也,君人者銘之座右亦宜。為失良佐而哭之悲,則後之德益彰矣。 頌曰: 惟長孫後,性好讀書。 獻可替否,裨益訏謨。 採古女則,益昭其德。 允茲後焉,正是四國。
  • 264.    唐●朱子奢《文德皇后輓歌》:《文德皇后輓歌》:神京背紫陌,縞駟結行輈。 北去橫橋道,西分清渭流。 寒光向壟沒,霜氣入松楸。 今日泉台路,非是濯龍游。
  • 265.    唐●李百藥《文德皇后輓歌》:裴回兩儀殿,悵望九成台。玉輦終辭宴,瑤筐遂不開。 野曠陰風積,川長思鳥來。寒山寂已暮,虞殯有餘哀。
  • 266.    元●張翥《題長孫皇后諫獵圖》:《題長孫皇后諫獵圖》元 張翥 黃門曉出西清仗,秋色滿天鷹犬王。 虎落遙連渭水南,鸞旗直渡河橋上。 日邊雲氣五色文,虯鬚天子真天人。 羽林猛士森成列,六氣不驚清路塵。 太平無徵帝神武,豈為禽荒將按旅。 已知哲後佐興王,不數樊姬能霸楚。 從容數語郎罷田,六官迎笑花如煙。 蹕回那待外庭疏,聽諫由來同轉圜。 天寶神孫隳大業。錦繡五家爭蹀躞, 可憐風雪驪山宮,正與真妃同射獵。
  • 267.    明●張居正《長孫進賢》:唐宗烈烈,踵美三王, 實維哲後,左右椒房。 調和直諒,獎進忠良。 用俾房魏,勳庸顯彰。 煌煌彤管,千年遺芳。
  • 268.    《隋書●卷五十一●列傳第十六》:晟字季晟,性通敏,略涉書記,善彈工射,趫捷過人。時周室尚武,貴遊子弟鹹以相矜,每共馳射,時輩皆出其下。年十八,為司衞上士。初未知名,人弗之識也,唯高祖一見,深嗟異焉,乃攜其手而謂人曰:“長孫郎武藝逸羣,適與其言,又多奇略。後之名將,非此子邪?”
  • 269.    《舊唐書●長孫皇后傳》:太宗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洛陽人,隋右驍衞將軍晟之女也。晟妻,隋揚州刺史高敬德女,生後。
  • 270.    《隋書●卷五十一●列傳第十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7-08-06]
  • 271.    《舊唐書●長孫無忌傳》:無忌貴戚好學,該博文史,性通悟,有籌略。文德皇后即其妹也。少與太宗友善。
  • 272.    《隋書●長孫晟傳》:其長子行布,亦多謀略,有父風。起家漢王諒庫真,甚見親狎。後遇諒於幷州起逆,率眾南拒官軍,乃留行布城守,遂與豆盧毓等閉門拒諒,城陷,遇害。次子恆安,以兄功授鷹揚郎將。
  • 273.    《舊唐書●后妃列傳》:有異母兄安業,好酒無賴。獻公之薨也,後及無忌並幼,安業斥還舅氏,後殊不以介意,每請太宗厚加恩禮,位至監門將軍。及預劉德裕逆謀,太宗將殺之,後叩頭流涕為請命,遂得減死。
  • 274.    《大唐故曹州刺史韋府君夫人晉原郡君王氏墓誌銘並序》:夫人諱婉,字令則,太原祁人也。……考韶,隋內史舍人、趙州刺史,娶唐贈太師、上柱國、齊國公長孫晟女,即文德聖皇太后之親姊焉。
  • 275.    《唐故銀青光祿大夫使持節睦州刺史上柱國南安懿公碑》:君諱琮,字文瑾,武威姑臧人也。……十年授銀青光祿大夫,行睦州刺史。……夫人長孫,文德皇后之姊。
  • 276.    《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三》: 世民聰明勇決,識量過人,見隋室方亂,陰有安天下之志,傾身下士,散財結客,鹹得其歡心。世民娶右驍衞將軍長孫晟之女。右勳衞長孫順德,晟之族弟也,與右勳侍池陽劉弘基,皆避遼東之役,亡命在晉陽,依淵,與世民善。左親衞竇琮,熾之孫也,亦亡命在太原,素與世民有隙,每以自疑。世民加意待之,出入卧內,琮意乃安。
  • 277.    《冊府元龜◎儲宮部●才智》:唐太子承乾,太宗長子,少敏惠,太宗甚愛之。貞觀八年九月,太子來朝。太宗謂侍臣曰:“我以承乾多疾病,不令讀書,但與孔穎達評論古事。我試令作數紙書,言經國大體。立成三紙,頗有可觀。先論刑獄為重,深得經邦之要也。”
  • 278.    《貞觀政要●卷二●直諫》:貞觀十年,越王,長孫皇后所生,太子介弟,聰敏絕倫,太宗特所寵異。或言三品以上皆輕蔑王者,意在譖侍中魏徵等,以激上怒。上御齊政殿,引三品已上入坐定,大怒作色而言曰:“我有一言,向公等道。往前天子,即是天子,今時天子,非天子耶?往年天子兒,是天子兒,今日天子兒,非天子兒耶?我見隋家諸王,達官已下,皆不免被其躓頓。我之兒子,自不許其縱橫,公等所容易過,得相共輕蔑。我若縱之,豈不能?躓頓公等!”玄齡等戰慄,皆拜謝。徵正色而諫曰:“當今羣臣,必無輕蔑越王者。然在禮,臣、子一例,《傳》稱,王人雖微,列入諸侯之上。諸侯用之為公,即是公;用之為卿,即是卿。若不為公卿,即下士於諸侯也。今三品以上,列為公卿,並天子大臣,陛下所加敬異。縱其小有不是,越王何得輒加折辱?若國家紀綱廢壞,臣所不知。以當今聖明之時,越王豈得如此。且隋高祖不知禮義,寵樹諸王,使行無禮,尋以罪黜,不可為法,亦何足道?”太宗聞其言,喜形於色,謂羣臣曰:“凡人言語理到,不可不伏。朕之所言,當身私愛;魏徵所論,國家大法。朕曏者忿怒,自謂理在不疑,及見魏徵所論,始覺大非道理。為人君言,何可容易!”召玄齡等而切責之,賜徵絹一千匹。
  • 279.    《舊唐書●列傳第五十七》:初,貞觀中,高宗為晉王,以文德皇后最少子,後崩後累年,太宗憐之,不令出閣,至立為太子。
  • 280.    《資治通鑑》:長樂公主將出降,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愛之,敕有司資送倍於永嘉長公主。
  • 281.    《唐上都青龍寺法朗傳》:龍朔二年,城陽公主有疾沈篤,尚藥供治,無所不至。公主乃高宗大帝同母妹也,友愛殊厚,降杜如晦子荷。
  • 282.    《舊唐書●卷六十六●列傳第十六》:初,荷以功臣子尚城陽公主,賜爵襄陽郡公,授尚乘奉御。貞觀中,與太子承乾謀反,坐斬。
  • 283.    《新唐書●卷八十三●列傳第八》:城陽公主,下嫁杜荷,坐太子承乾事誅,又嫁薛瓘。
  • 284.    《新唐書●卷八十三●列傳第八》:新城公主,晉陽母弟也。下嫁長孫詮,詮以罪徙巂州。更嫁韋正矩,為奉冕大夫,遇主不以禮。俄而主暴薨,高宗詔三司雜治,正矩不能辯,伏誅。以皇后禮葬昭陵旁。
  • 285.    《唐會要●卷第三十四●雜錄》:龍朔元年正月。禁婦人倡優雜戲。皇后所請也。二月六日。敕太常寺。六日停教音樂。太宗皇帝文德皇后忌日故也。——古人有生忌和死忌之分,長孫皇后崩於貞觀十年六月己卯日,顯然這裏的二月六日是指長孫皇后的生日,長孫皇后生於仁壽元年,則仁壽元年二月六日對應的陽曆日期經換算可知是601年3月15日
  • 286.    《隋書●卷五十一●列傳第十六》:晟字季晟,性通敏,略涉書記,善彈工射,趫捷過人......後除淮陽太守,未赴任,復為右驍衞將軍......貞觀中,追贈司空、上柱國、齊國公,諡曰獻。少子無忌嗣。
  • 287.    《舊唐書●卷五十一●列傳第一》:太宗即位,立為皇后。贈後父晟司空、齊獻公。
  • 288.    《舊唐書●列傳第一》:(貞觀)十年六月己卯,崩於立政殿,時年三十六。其年十一月庚寅,葬於昭陵。——經換算可知貞觀十年六月己卯對應的陽曆日期為636年7月28日
  • 289.    《新唐書●卷七十二●表第十二●宰相世系二(長孫氏)》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8-31]
  • 290.    西安發現武后堂舅墓 墓誌推翻歐陽修所編史書  .騰訊·大秦網[引用日期2021-08-31]
  • 291.    《長孫兕墓誌》:維天和元年歲次丙戌十月甲辰朔二十九日壬申,使持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大都督、熊州刺史、平原縣開國侯,故拔拔兕,字義貞,殯於此。贈勳州、絳州、晉州三州諸軍事、勳州刺史。妻,叱幹氏。息伯謩,息仲熾,息鵝王,息多寶。
  • 292.    《冊府元龜◎儲宮部●褒寵》:唐廢太子承乾,太宗長子。貞觀十六年詔曰:“儲貳不會,自古常式。近代以來,多為節限,求之故實,深非事宜,自今皇太子出用庫物,所司勿為限制。”皇太子承乾抗表謝,詔答曰:“汝家之冢嫡,國之儲兩,故有斯命,以彰有殊。入學齒胄,則君臣之義也,同之府庫,實父子一體也。是以君子富而不驕,謙而受益,奢則不孫,以約失之者鮮矣。勉思守道,無煩致謝。”
  • 293.    《舊唐書●列傳第四十九》:開元二十七年,兼幽州大都督府長史,知節度事。適之以祖得罪見廢,父又遭則天所黜,葬禮有闕,上疏請歸葬昭陵之闕內。於是下詔追贈承乾為恆山愍王,象為越州都督、郇國公,伯父厥及亡兄數人並有褒贈。數喪同至京師,葬禮甚盛,仍刊石於墳所。
  • 294.    《冊府元龜◎宗室部●封建》:濮王泰,太宗第四子。武德三年;封宜都郡王;四年,進封衞王;貞觀二年,改封越王;十年,徙封魏王;十七年,降封東萊郡王;尋改封為順陽王;二十一年,進封濮王。
  • 295.    《大唐故長樂公主墓誌銘》:七年,降殯於宗正少卿、河南長孫衝,即司徒、太子太師、趙國公無忌之長子也。
  • 296.    《新唐書●卷八十三●列傳第八》:長樂公主,下嫁長孫衝。
  • 297.    《大唐贈太尉雍州牧故濮恭王墓誌銘》:廿一年,進封濮王,邑萬户。方冀淮南道術,終控羽以高驤;豈謂東海謙口,口下牧口永慟。以永徽三年十二月十六日,薨於鄖鄉第,春秋卅三。爰申追遠之口,詔式披哀榮之典,贈太尉、雍州牧,班劍卌人,羽葆鼓吹,賻物三千段,米粟三千石,賜東園秘器,葬事官給,務從優厚,諡曰恭王,禮也。以四年歲次癸丑二月癸未朔廿十日壬寅,葬於均州鄖鄉縣之馬檀山。
  • 298.    《大唐贈太尉雍州牧故濮恭王墓誌銘》:王諱泰,字惠褒,高祖武皇帝之孫,太宗文皇帝之第三子也。華蓋極天,詎足仰其神構;仙槎上漢,無以汎其靈源。國史詳焉,今可略而言矣。
  • 299.    《新唐書●卷八十三●列傳第八》:豫章公主,下嫁唐義識。
  • 300.    《魏故使持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太子太傅後軍大都督侍中雍州刺史平高公長孫使君墓誌》 曾祖諱烏者,特進上黨康王。祖諱拔六觀,司空定王。考諱稚,太師文宣王。
  • 301.    《魏書●卷二十五●列傳第十三》:(長孫觀)子冀歸,六歲襲爵,降為公。高祖以其幼承家業,賜名稚,字承業。稚聰敏有才藝,虛心愛士。為前將軍,從高祖南討,授七兵尚書、太常卿、右將軍。
  • 302.    《魏書●卷二十五●列傳第十三》:子裕,位衞尉少卿。
  • 303.    《隋書●卷五十一●列傳第十六》:熾字仲光,上黨文宣王稚之曾孫也。祖裕,魏太常卿、冀州刺史。父兕,周開府儀同三司、熊絳二州刺史、平原侯。
  • 304.    《儀同三司長孫行布墓誌銘》:君諱行布,盩厔人也。弈世卿相之門,本枝冠冕之貴。祖兕,光祿大夫,聲口魏朝;父晟,左領軍將軍,名重當世。君生而聰令,倜儻不羣。性好經史,偏工武用。出身為漢王諒庫直左右。常陪紫蓋,恆御朱輪。榮寵之來,幕府無二。諒以少年兇悖,釁起蕭牆。集口口之兵,興晉陽之鉀。君先被籠絆,勢不獲免。每欲建節,自拔無由。因諒出城,遂潛運機謀,拒守歸順。事卒不成,奄致摧滅。年廿八,喪於幷州城內。投身侚義,為國亡軀。出萬死之間,盡一生之命。詔書褒獎,贈儀同三司,賜物五百段。即以大業元年二月廿三日葬於長安城南小陵之原。
  • 305.    《隋通事舍人長孫府君並夫人陸氏墓誌》:公諱仁,字安世,河南洛陽人也。昔魏有天下,鹹建懿親,爰分十姓,義高□凱,故能貽厥繁衍,垂之長久。朱輸華轂之茂,公門卿族之美,煥乎方冊,可得言焉。曾祖裕,魏武衞大將軍太常卿平原侯;器宇崇俊,識度弘偉,行實楷模,言為範則。祖兕,魏左光祿大夫,周勳絳熊三州刺史平原侯;令德洪勳,風猷繼踵。父熾,隋大理大卿民部尚書靖公;位亞台階,分珪上爵,聲冠朝倫,道敷民譽。
  • 306.    《隋書●卷五十一●列傳第十六》:熾字仲光,上黨文宣王稚之曾孫也。祖裕,魏太常卿、冀州刺史。父兕,周開府儀同三司、熊絳二州刺史、平原侯。熾性敏慧,美姿儀,頗涉羣書,兼長武藝。建德初,武帝尚道法,尤好玄言,求學兼經史、善於談論者,為通道館學士。熾應其選,與英俊並遊,通涉彌博。建德二年,授雍州倉城令,尋轉盩啡令。頻宰二邑,考績連最,遷崤郡守。入為御正上士。高祖作相,擢為丞相府功曹參軍,加大都督,封陽平縣子,邑二百户。遷稍伯下大夫。其年王謙反,熾從信州總管王長述溯江而上。以熾為前軍,破謙一鎮,定楚、合等五州,擒偽總管荊山公元振,以功拜儀同三司。及高祖受禪,熾率官屬先入清宮,即日授內史舍人、上儀同三司。尋以本官攝判東宮右庶子,出入兩宮,甚被委遇。加以處事周密,高祖每稱美之。授左領軍長史,持節,使於東南道三十六州,廢置州郡,巡省風俗。還授太子僕,加諫議大夫,攝 長安令。與大興令梁毗俱為稱職。然毗以嚴正聞,熾以寬平顯,為政不同,部內各化。尋領右常平監,遷雍州贊治,改封饒良縣子。遷鴻臚少卿。後數歲,轉太常少卿,進位開府儀同三司。復持節為河南道二十八州巡省大使,於路授吏部侍郎。大業元年,遷大理卿,復為西南道大使,巡省風俗。擢拜户部尚書。吐谷渾寇張掖,令熾率精騎五千擊走之,追至青海而還,以功授銀青光祿大夫。六年,幸江都宮,留熾於東都居守,仍攝左候衞將軍事。其年卒官,時年六十二。諡曰靜。子安世,通事謁者。
  • 307.    《舊唐書●卷六十五●列傳第十五》:高儉,字士廉,渤海蓚人。曾祖飛雀,後魏贈太尉。祖嶽,北齊侍中、左僕射、太尉、清河王。父勵,字敬德,北齊樂安王、尚書左僕射、隋洮州刺史。士廉少有器局,頗涉文史。隋司隸大夫薛道衡、起居舍人崔祖浚並稱先達,與士廉結忘年之好,由是公卿藉甚。大業中,為治禮郎。士廉妹先適隋右驍衞將軍長孫晟,生子無忌及女。晟卒,士廉迎妹及甥於家,恩情甚重。見太宗潛龍時非常人,因以晟女妻焉,即文德皇后也。
  • 308.    《舊唐書●卷六十五●列傳第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9-02]
  • 309.    《舊唐書●卷六十五●列傳第十五》:贈司徒、幷州都督,陪葬昭陵,諡曰文獻。士廉祖、父洎身,併為僕射,子為尚書,甥為太尉,當代榮之。六子:履行、至行、純行、真行、審行、慎行。及喪柩出自橫橋,太宗登故城西北樓望而慟。高宗即位,追贈太尉,與房玄齡、屈突通並配享太宗廟庭。
  • 310.    《新唐書●長孫無忌傳》:帝欲功臣並世襲刺史,貞觀十一年,乃詔有司:“朕憑明靈之祐,賢佐之力,克翦多難,清宇內。蓋時屯共資其力,世安專享其利,朕所不取。刺史,古諸侯,雖名不同,而監統一也。無忌等義貫休慼,效挺夷險,嘉庸懿績,簡在朕心。其改錫土宇,用世及之制。”乃以無忌為趙州刺史,以趙為公國;房玄齡宋州刺史,國於梁;杜如晦贈密州刺史,國於萊;李靖濮州刺史,國於衞;高士廉申州刺史,國於申;侯君集陳州刺史,國於陳;道宗鄂州刺史,王江夏;孝恭觀州刺史,王河間;尉遲敬德宣州刺史,國於鄂;李勣蘄州刺史,國於英;段志玄金州刺史,國於褒;程知節普州刺史,國於盧;劉弘基朗州刺史,國於夔;張亮澧州刺史,國於鄖。凡十有四人。餘官食邑尚不在。無忌等辭曰:“羣臣披荊刺,事陛下。今四海混一,誠不願違遠左右,而使世牧外州,與遷徙等。”帝曰:“割地封功臣,欲公等後嗣長為藩翰,而薄山河之誓,反為怨望,朕亦安可強公土宇邪?”遂止。
  • 311.    《唐故銀青光祿大夫使持節睦州刺史上柱國南安懿公碑》:遂使宗社淪胥,懷生板蕩。竇建德同惡相濟,共為犄角,王師運九變(闕五字)之士風驅電掃,拉朽摧枯。公預官渡之勳,參崤陵之捷,校功追賞,超絕等倫。劉黑闥建德餘孽,尚蓄狼心。擁兵趙魏,構難漳淦,騁其(闕一字)突,未革(闕五字)纂此一戎,遂清九宇。於是稽天息浸,飛嶽(闕一字)塵,飲至策勳,蒙授上柱國,封南安縣開國侯,食邑七百户,又撿校參旗軍副,又撿校左領左右中郎將(闕五字)衞率近臣,侍奉委之以正人,爪牙寄之以心膂。貞觀元年授太子左衞率撿校右武衞將軍左領軍將軍,四年蒙授麾將軍,行左衞率如故。(闕五字)坊恪勤晨夕,標羽儀於甲觀,擅風流於望苑,十年授銀青光祿大夫,行睦州刺史。方當班六條於勁越,歌兩岐於全吳,望俗變文身,風移鑿齒,紹(闕五字)追降鳳於潁川,豈謂日(闕一字)難翻,閲川不息,忽感何之夢,遂同聲伯之悲。貞觀十一年十二月之任,在道寢疾,薨於宋州館舍,春秋五十有五,痛(闕五字)行人考行受名,諡曰懿公,禮也。
  • 312.    《周書●卷二十六●列傳第十八》:兕字若汗,性機辯,強記博聞,雅重賓遊,尤善談論。從魏孝武西遷。天和初,累遷驃騎大將軍、開府,遷絳州刺史。
  • 313.    《北史●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子裕位衞尉少卿。啓舍凡階十七級,為子義貞求官。除左將軍,加通直散騎常侍。又以父勳,封平原縣伯。
  • 314.    《全唐文●卷九十九》:恆山王承乾。承乾字高明。太宗長子。
  • 315.    《新唐書●本紀第三》: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諱治,字為善,太宗第九子也。母曰文德皇后長孫氏。
  • 316.    《舊唐書●卷七十六●列傳第二十六》:太宗因謂侍臣曰:「承乾言亦是。我若立泰,便是儲君之位可經求而得耳。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
  • 317.    《周城郡君薛氏墓誌》:魏左光祿大夫散騎常侍開府儀同三司平原侯長孫公妻周城郡君薛氏,時年七十九,大隋仁壽二年九月廿日薨於京師之第,以仁壽三年歲次癸亥二月癸酉朔十二日甲申葬於大興縣永壽鄉小陵原。
  • 318.    《魏書●官氏志》:叱幹氏,後改為薛氏。
  • 319.    《大唐故邢州刺史長孫府君墓誌銘並序》:君諱無傲,字義莊,河南洛陽人也,皇帝之堂舅。夫已建元開國,自朔野而流疆,有國分枝,因帝孫而命氏。望蓮峯於高掌,亭亭迥秀,覿瑞府於長河,滔滔遠激,羽儀回襲,衣冠不泜,詳諸國史,可略言焉。曾祖裕,魏左衞大將軍,太常卿,冀、豫二州刺史。祖兕,魏散騎常侍,勳、絳二州刺史,平原郡開國公,並器藴珪璋,家傳鼎鼐,窮妙略於金韜,正雅音於玉律,刺舉之方克著,侍臣之寄彌隆。考敞,皇朝散騎常侍,宗正少卿,將作少監,光祿大夫,都督幽、易、媯、檀、燕、平六州諸軍事,幽州刺史。道葉笙鏞,器懷緗誥,既參榮於近侍,仍埒美於宗卿。
  • 320.    《新唐書●卷六十一●表第一●宰相表上》:(貞觀)九年,二月,無忌以母喪罷,五月起復。
  • 321.    《文獻通考●卷二百五十三●帝系考四》:孝宣許皇后,父廣漢,昌邑人。宣帝養於掖庭,號皇曾孫,廣漢以女妻之,生元帝。數月,宣帝即位,立為皇后。廣漢封昌成君。明年,為淳于衍所毒崩。在位三年,諡恭哀皇后,葬杜南,是為杜陵南園。
  • 322.    《舊唐書●卷九十六●列偉第四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9-25]
  • 323.    《大學衍義●卷三十六》  .中華典藏[引用日期2021-09-25]
  • 324.    《範太史集●卷二十七》  .中華典藏[引用日期2021-09-25]
  • 325.    《貞觀政要●卷八●赦令第三十二●凡四章》:長孫皇后遇疾,漸危篤。皇太子啓後曰:"醫藥備盡,今尊體不瘳,請奏赦囚徒並度人入道,冀蒙福祐。"後曰:"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為惡者;若行善無效,何福可求?赦者國之大事,佛道者,上每示存異方之教耳。常恐為理體之弊,豈以吾一婦人而亂天下法?不能依汝言。"【按《通鑑》貞觀九年長孫皇后素有氣疾,前年從上幸九成宮,柴紹等中夕告變,上擐甲出閣問狀,後扶疾以從,左右止之,後曰:“上既震警,吾何心自安?”由是疾甚,太子曰云雲,後曰云雲:“必行汝言,吾不如速死。”太子私以語房玄齡,玄齡白上,上哀之,欲為之赦,後固止之。唐氏仲友曰:天啓興運,亦不偶然,助興運,必有賢妃。以漢唐論,長孫賢於陰、馬,有古后妃之美,無後世后妃之失。太宗謂“內良佐”,信夫!愚按三代興王之主,無不內有賢助,以協成至治。任姒、邑姜,其表表於經傳者,為天下母儀之所取則焉。若長孫皇后之賢,自三代而下之絕無僅有者也,馬、鄧不足以儕之矣。遇危疾而不以肆赦徼福,非卓然有見何以能?茲不幸而弗登耆艾,宜太宗有“失內良佐”之嘆也。天假之年,使之擁佑於高宗之世,則庶幾其遏禍亂之萌乎,此可為深悲也。】
  • 326.    《大事記續編●卷五十二》  .中華典藏[引用日期2021-09-25]
  • 327.    《帝鑑圖説》  .中華典藏[引用日期2021-09-25]
  • 328.    《女範捷錄》  .中華典藏[引用日期2021-09-25]
  • 329.    《內則衍義●卷十六》  .中華典藏[引用日期2021-09-25]
  • 330.    《御製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五●長孫皇后論》:夫閨門,王化之始也。詩三百而必以關睢為首,禮嚴大昏,書重釐降。易上經首乾坤,下經首鹹恆。蓋知正家之道,必本於閨門。閨門正而後家齊、國治也。王者立後,上法乾坤,必求令德,有以裨成內政、安貞載物,然後協厥坤儀,為天下母。故太任太姒秉淑德,而昌周;明德馬後克恭儉,而光漢。古今所稱,不可誣也。文德皇后長孫氏者,實閨門之令望也。仁孝恭儉、少好讀書,贊成內政、裨益弘多。訓諸子常以謙儉為先,太宗亦敬其有德。常朝回怒曰:會殺此田舍翁。後問為誰?帝曰魏徵。於是後退,衣禮衣而稱賀於上曰:臣聞 主聖則臣直,乃陛下之聖故也。妾敢不賀於是。帝喜而徵言無不聽。夫唐太宗豈實欲殺魏徵哉?然雖無此意,亦微有不樂諫之心。皇后一聞此語,即借賀以諷諫之,徵益寵信而帝善益彰。然後知正內之益所不可少,而有乾之健,必得坤之貞以順承之也。易曰:牝馬地類,行地無疆。蓋馬陰物也,陰之德利柔順,然必利貞而行。地無疆,然後輔乾以行,澤及天下。若徒柔順而鮮貞,則又何能助乾道而沛膏澤哉!若長孫皇后不預朝政,雖帝問之亦終不對,可謂知安貞之義者矣。其資送公主、諷諫以安直臣、得疾不事道釋之教,尤為賢明,名垂百世、媲美周姜,宜哉!
  • 331.    《評鑑闡要●卷五》:帝嘗與長孫後議賞罰後辭目。長孫後讀書循理,恭順節儉,固足為賢,而辭議政一節,識見卓越,視漢明徳尤逺過之,然以太宗英明,豈不知牝雞之意,何必與後議賞罰哉?
  • 332.    《中庸衍義●卷七》  .中華典藏[引用日期2021-09-25]
  • 333.    《皇朝經世文統編●卷三●文教部三●史學》:太宗時,長孫皇后真巾幗丈夫也,帝欲封長孫無忌,後極力諫止,夫歷代後多欲求封外戚以為顯榮,後獨明於事理,不欲虛取公侯之封以長驕奢之習,實受滅亡之敗,故力止之。及長樂公主出降,資送倍於長公主,魏徵諫以為不可。帝告後,後能知大義,不以溺愛少女而亂禮儀,且以徵為能引大義以抑人主之私情,稱為社稷臣。后帝怒徵,欲殺之,後又以言相解,卒不致帝有妄殺忠直之名。若此數者,足見後之深明大義,乃巾幗中所不可多得者也。
  • 334.    《舊唐書●卷五十一●列傳第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9-25]
  • 335.    《新唐書●卷七十六●列傳第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9-25]
  • 336.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9-25]
  • 337.    《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七》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21-09-25]
  • 338.    吳曰慎.《叢書集成初編●周易本義爻徵》.上海: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二十五年十二月:52頁
  • 339.    《淑艾錄●卷第二十九》:唐太宗晚年,內無長孫皇后,外無魏鄭公,宜其多過失也。觀於魏公之眷,幾不克終,則知前之樂善從諫,皇后維持調護之功居多。士女猶有雞鳴勸戒之益,況人主乎?《關睢》求淑女,所以為王化之基也。
  • 340.    《女鑑錄●卷一●懿範》:長樂公主將出降,敕所司資送倍於永嘉長公主。魏徵諫曰:“昔漢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豈得與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陽。今奈何資送公主反倍於長主乎?”上入告皇后,後嘆曰:“妾數聞陛下稱重魏徵,不知其故,今觀其引禮義以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因請遣中使厚賜徵且語之曰:“聞公正直,乃今見之。願公常秉此心,勿轉移也。”上嘗罷朝,怒曰:“會須殺此田舍翁!”後問為誰,上曰:“魏徵每廷辱我。”後退,具朝服,曰:“妾聞主明臣直,今魏徵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賀。”上乃悦。(唐太宗貞觀六年三月以長樂公主嫁長孫衝目)按長孫皇后制一己之私情,伸直臣之正氣,且以片語而救忠良於不死,賢哉!冠女德而莫與京已。
  • 341.    《女鑑錄●卷一●懿範》:按文德皇后所言所行皆可為,則太宗嘗與皇后議賞罰,後辭曰:“牝雞之晨,惟家之索。妾婦人,安敢豫聞政事?”固問之,終不對。皇后與太宗從容商略古事,因而獻替,裨益宏多。既不預政,又能匡君於此,得坤道含貞之義。貞觀元年以長孫無忌為右僕射,皇后固請曰:“妾備位椒房,貴寵極矣,誠不願兄弟執國政,呂霍上官可為切骨之戒。”臨終又以本宗勿慮權要為言。黔州之事,後其前知矣。
  • 342.    《明實錄太宗實錄●卷七十七》:(永樂六年三月)○戊午,常寧公主薨。主,上之第五女。淑慧恭慎,動止有禮,通《孝經》、《女則》、《列女傳》。下嫁駙馬都尉沐昕。逾執恭儉,惇婦道。薨年二十三 。上深悼之,賜祭。皇妃、皇太子、皇太子妃、諸王、王妃、各公主皆祭。
  • 343.    《明史●卷一百二十一●列傳第九》:常寧公主,下嫁沐昕,西平侯英子。主恭慎有禮,通《孝經》、《女則》。永樂六年薨,年二十二。
  • 344.    長孫皇后-西安市人民政府  .西安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6-11]
  • 345.    《舊唐書●褚遂良傳》:太子承乾以罪廢,魏王泰入侍,太宗面許立為太子。因謂侍臣曰:“昨青雀自投我懷雲:‘臣今日始得與陛下為子,更生之日也。臣唯有一子,臣百年之後,當為陛下殺之,傳國晉王。’父子之道,故當天性,我見其如此,甚憐之。”遂良進曰:“陛下失言。伏願審思,無令錯誤也。安有陛下百年之後,魏王執權為天下之主,而能殺其愛子,傳國於晉王者乎?陛下昔立承乾為太子,而復寵愛魏王,禮數或有逾於承乾者,良由嫡庶不分,所以至此。殷鑑不遠,足為龜鏡。陛下今日既立魏王,伏願陛下別安置晉王,始得安全耳。”太宗涕泗交下曰:“我不能。”
  • 346.    《新唐書●卷一百五●列傳第三十》:無忌從父敞,字休明。隋煬帝為晉王,敞以庫直從畋驪山,王凌危逐鹿,諫曰:“大王冒垂堂,淫原獸,可乎?”王遂止。即位,頗見識擢。及幸江都,留守禁御。高祖入關,率子弟謁新豐,授將作少監,出為杞州刺史。貞觀初,坐受賕免。太宗以後屬,歲私給稟,償其費。累封平原郡公。卒贈幽州都督,諡曰良,陪葬昭陵。
  • 347.    《大唐故邵州諸軍事邵州刺史柳府君墓誌銘並序》:君諱敬則,字,河東聞喜人也......曾祖懿,後魏汾州刺史。祖敏,周大宗伯、本郡河東太守,隨上大ロロ太子太保、武德郡開國公、贈晉、邵、懷、黎、衞五州諸軍事、晉州刺史,諡ロ穆。父逵,隨會寧公、通事舍人、謁者台丞......君即文德聖皇后之甥也。貞觀十年,以皇后蔭調補朝散郎。
  • 348.    《魏書●卷二十五●列傳第十三》:稚妻張氏,生二子,子彥、子裕。
  • 349.    《北史●卷二十二●列傳第十》:武帝入關,承業時鎮武牢,亦隨赴長安,位太師、錄尚書事,封上黨王。
  • 350.    《北史●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大統元年,薨,贈假黃鉞、大丞相、都督三十州諸軍事、雍州刺史,諡曰文宣。
  • 351.    《全唐文●卷八●賜高士廉陪葬詔》:昔平仲雲亡。齊後深股肱之慟。太真既沒。晉君悲社稷之臣。故悼往飾終。義存追遠。褒忠錄舊。事本因心。故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申國公士廉。德範宏深。風猷遠著。道高廊廟。望重勳賢。職在銓衡。穆九流而馳譽。位居端右。總百揆而騰芳。班職台儀。具瞻允集。忠謀令範。遇物必彰。造膝危詞。類多宏益。瞻風力以齊軌。軼伊呂而長騖。朕爰在弱齡。早敦姻戚。綢繆眷遇。多歷年所。方期翊茲景化。永贊隆平。曾不憖遺。忠良奄及。感惟永往。震動厥心。儀形莫追。徽音日遠。宜崇禮命。式表哀榮。可贈司徒使持節都督並汾箕嵐四州諸軍事幷州刺史。給班劍四十人。及羽葆鼓吹。賻絹布二千段。米粟二千石。陪葬昭陵。令攝鴻臚卿監護。
  • 352.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九●唐紀十五》: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上之上。(諱治,字為善,小字雉奴,太宗第九子也。文明元年諡曰天皇大帝,廟號高宗。天寶八年,加尊號高宗天皇大聖皇帝;十三載,加尊號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 353.    高文德主編;盧勳,史金波,白濱等副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史大辭典.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第370頁
  • 354.    張永祿主編.唐代長安詞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0.第249頁
  • 355.    《觀世音經箋註》:“唐太宗長孫皇后,小字觀音婢,是觀音亦女身也。”
  • 356.    《新唐書●長孫皇后傳》:及帝授甲宮中,後親慰勉,士皆感奮。
  • 357.    門巋主編.二十六史精要辭典 中.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3.第1462-1463頁
  • 358.    能扶帝闕芳肩 ——長孫皇后  .江南時報網[引用日期2023-09-06]
  • 359.    《御定全唐詩●卷五》:文徳皇后。太宗後長孫氏,河南洛陽人,隋左驍衞將軍晟之女,武徳九年立為皇后,喜圖傳,視古今善惡以自鑑矜尚禮法常採古婦人事作女則十篇今存詩一首 春遊曲 上苑桃(一作杏)花朝日,明蘭閨豔妾動春情。井上新桃偷面色,檐邊嫩柳學身輕。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林下何須逺借問,出眾風流舊有名。
  • 360.    《明●臧懋循●唐詩所●卷六》:《春遊曲》(長孫皇后) 上苑桃(一作杏)花朝日明,蘭閨豔妾動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邊嫩柳學身輕。 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 林下何須逺借問,出眾風流舊有名 。
  • 361.    陳華新編著,鄒莉繪畫.《中國一百后妃圖》.:新世紀出版社,1992:
  • 362.    唐王開基  .豆瓣電影[引用日期2024-03-3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