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峯塔

(山東省金鄉縣文峯塔)

鎖定
文峯塔,山東省金鄉縣的塔。
中文名
文峯塔
地理位置
山東省金鄉縣 [1] 
氣候條件
暖温帶季風氣候
門票價格
佔地面積
磚塔呈八角形、八邊尺寸相等
建造時間
貞觀四年(公元630年)
高    度
49米

目錄

文峯塔簡介

金鄉文峯塔
金鄉文峯塔(2張)
山東金鄉文峯塔是唐代最早期塔之一、是想將儒家文化納入佛界或認同儒之峯的象徵之塔、是唐代以文治國方略之產物。
佛塔原來是指為了安置佛陀舍利等物,而以磚等材料構造成的建築物,但是到了後代,多與支提(梵名caitya)混同,泛指於佛陀生處、成道處、轉法輪處、涅盤處、過去佛陀經行處、有關佛陀本生譚的聖地、闢支佛窟,乃至為了安置諸佛菩薩像、佛陀足跡、祖師高僧遺骨等,而以堆土、石、磚、木等築城,作為供養禮拜的建築物。

文峯塔相關介紹

金鄉文峯塔,《金鄉文史資料選輯》第四輯記“寶塔名文峯塔,位於縣城中心。始建於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由大將尉遲恭監造。塔系磚石結構,高49米、頂為鐵質葫蘆形。”磚塔呈八角形、八邊尺寸相等,各層開窗或在壁面做龕供佛。門窗的壁龕都採用券項。在外觀方面總體樸實無華,層樓與塔室層樓一致、空筒式結構,塔身的各層外壁逐漸收進的樓閣式塔、內部結構主要以厚壁來承擔上部的重量、由壁體傳達至基礎。所以,文峯塔在建築風格上是最有代表資格的唐初樓閣式塔,也是現存的佛塔中八角形塔的最早期塔之一。其歷史價值與考古價值在於可改寫唐初佛文化和塔文化之史。因為當前出版的諸多佛學著作和古建築學書籍甚至有些專家們在研究現存的唐代樓閣式磚塔時,提到的認為最早和最有代表意義的大都還是唐總章二年(公元669年)所建的西安興教寺玄奘塔、唐開耀元年(公元681年)所建的西安香積寺塔,都忽略或未發現現存的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所建的文峯塔。
文峯塔所建之早是屬有重要的人文價值。它比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遠嫁西藏早11年,比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大師從印度求法回來早15年,比唐武宗(公元841—846年)時以會昌二年到五年(公元842—845年)武宗下令拆毀寺宇、敕令僧尼還俗(當時拆毀大寺四千六百餘所,小寺四萬餘所,僧尼還俗二十六萬餘人)早200多年。而且有幸沒有遭到拆毀,這也有可能與文有關。
較有影響的塔是濟寧鐵塔在山東濟寧市,建於北宋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是一座樓閣式八角形九級鐵塔。
崇聖寺三塔在雲南省大理縣城西北二里許,許多學者認為此塔始建於唐貞觀六年(公元632年),筆者認為從其密檐式風格來講可能是唐後期所建或後重修時改建為密檐式。
六和塔在浙江省杭州市南高峯下,宋開室三年(公元970年)所建。
四門塔在山東省濟南市,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石塔,建於隋煬帝大業七年(公元611年),是一單層方形塔,可它不屬唐代之塔。
大雁塔在陝西省西安市和平門外,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為存放從印度取回的佛經向朝廷建議修造此塔。塔名來自印度佛教故事:據説有一位菩薩曾化身為雁,捨身佈施,後人葬以建塔,故名雁塔。
在山東較有影響的闢支塔建於唐天寶年間(公元753年),它的主要特點是有重檐、屬密檐樓閣式,其建築風格可能是密檐閣式塔的開例。
在大型書籍記載佔“文”字的塔,除山東金鄉文峯塔之外,還未發現第二個塔;佔“峯”字的有兩座,一座為杭州雷峯塔(公元1522—1566年),另一座為五台山鄧隱峯石塔;更是內容上“以文為峯”的只有金鄉文峯塔,佛界中以文為峯的也屬文峯塔。
華嚴原人論》等書中,完全肯定釋迦、孔丘、老聃都是至聖,以提倡“三教同源”、“會通本末”為己任,和儒家同聲鼓倡孝道,甚至以儒家文化的四德(元、享、利、貞)配佛教文化的“四德”(常、樂、戧、淨),乃至以“五常”配“五戒”,這完全可以證明佛教園融之舉。以此推斷文之峯在金鄉,也就是孔子之鄉、佛教在金鄉建文之塔目的就很清楚不過。如果這一推理成立,不用從廣義上講就從狹議上講也可認為孔子的廟在曲阜,塔就在金鄉,也就是唐佛教納儒之意和以文以佛以軍治國之略產物。所以説文峯塔在唐初在孔孟之鄉宣傳佛教方面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