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應城文峯塔

鎖定
文峯塔,亦名文筆峯,又稱凌雲塔。是應城市僅有的一座古塔,塔址位於應城市南郊四華里處的沙崗村。倚塔遠眺,富水風光,盡收眼底。文峯塔歷經明、清多次毀於兵禍,至清同治十年(1871年)又重修建保存。20世紀90年代末,應城市委、市政府在此修建文峯塔公園,以加強對文峯塔的保護,文峯塔被列入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
應城文峯塔
別    名
凌雲塔,文筆峯
位    置
應城市南郊四華里處的沙崗村
修建時間
1555年
高    度
34米

應城文峯塔歷史沿革

文峯塔 [1]  始建於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據《光緒應城志》卷二介紹,邑人熊汝弼著新文昌閣序摘,“明季時,於櫟林立新市,鎮水口,而起文峯塔。”其意為塔址在當時不僅是風景勝地,而且是應城石膏、食鹽、蘆柴的轉運中心,是一座矗立於商貿雲集之地的寶塔浮屠。
文峯塔的毀圮和重建經歷了四百多年,據相關實料記載: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江西進士唐公辰,掌院蒲,兼長青鳥術,見水清秀,卜為巽上,選其址置基。道光年間餘杭舉人光齋知應城縣時,與防務統一籌款,於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營建落成,咸豐四年(1854年)毀於兵亂。同治十年(1871年)重修。

應城文峯塔建築特點

文峯塔 文峯塔
文峯塔高34米,磚石結構,屬七級六角樓閣式佛教寶塔
整個塔體,立面纖巧,造型均衡。塔內可循梯而上,憑高遠眺,蒲城勝景,一覽無餘。
第一層面寬5.7米,塔基用條石砌成,面積為66平方米,廳為方形。二至七層,廳為正六邊形,每邊寬1.63米,牆厚3.3米。底層皆由青磚橫鋪壘砌而成,四方嵌有青石書刻:“凌雲塔”。塔面層層交錯,均有青石為檻的半圓轉門。還用迭澀磚層和菱角牙子磚,塔身自下而上逐層收斂,每層高度均勻遞減,在塔身壁外砌出腰檐,線條柔和,結構精美。尤為奇特的是,設計者在塔二層故型玄殊,將轉門建成外開內合形置整個二層一片黑暗,增加了這座寶塔的神秘感。 塔端銅頂高約丈餘,系黃銅鑄就,成寶葫蘆狀。百十年風雨浸襲,安然無恙。

應城文峯塔文化傳説

傳説銅頂鑄成後,因重達數噸,安裝困難,當地羣眾以土壘台,用木槓順坡慢慢上橇,歷時數月,感動魯班,他乘一個風雨之夜,施神力將銅頂提了上去。自此,魯班在文峯塔一帶香火不絕,倍受尊敬。 日軍入侵時,對塔頂垂涎,幾度欲作軍火原料,當地人民一面加緊保護,一面以魯班故事嚇唬鬼子,日軍為了維持“王道樂土,歌舞昇平”的虛假景象,懾於民憤,才改變計劃,塔得以倖存。

應城文峯塔歷史意義

文峯塔 [2]  既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人民捍衞民族文化的見證。1986年3月應城市人民政府批文公佈“文峯塔”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元月在此建立“文峯公園”。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