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化與社會轉型

鎖定
《文化與社會轉型》是2006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曹天予、鍾雪萍、廖可斌。本書系根據2004年7月在清華和2005年7月在浙大召開的兩次國際研討會的論文和討論編輯而成的文集。 [1] 
書    名
文化與社會轉型
作    者
曹天予
鍾雪萍
廖可斌
出版社
浙江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6年07月01日
頁    數
347 頁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308048408

目錄

文化與社會轉型內容簡介

沒有清華和浙大提供的後勤支持,國際研討會會議不可能順利進行。我們在此對清華和浙大的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
會議籌備之初,有人提出,八十年代已經有過文化熱了,再來重複那些討論又有什麼意義?文化熱的背景是思想解放和新啓蒙,其領軍人物的基本觀點,一是隻有文化轉型了,現代化了,社會才能現代化;二是文化現代化的唯一途徑是引進外來文化:不管是尼采海德格爾還是波普庫恩,是哈耶克弗裏德曼的經濟自由主義還是後現代後殖民之主義的文化批判,只要是與此前佔統治地位的毛文化針鋒相對的,都對中國的文化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都值得大力引入。與此不同,我們關心的是(1)改革時期現代性構想的各種主要思想資源;(2)文化資源在現代性構想中已經發生和可能發生的影響;(3)對改革時期所發生的各種社會政治經濟變化的文化(價值)評估;和(4)文化與社會變革間的互動關係。 [1] 

文化與社會轉型目錄

引言
“西化”VS“中化”: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一個拂之不去的悖論
邊緣正義:馬克思主義的霸權理論及其在當今全球化時代的意義
在哲學與人類學之間:關於儒家經驗的近代哲學家命運的思考
“以對方為重”:梁漱溟的儒家倫理觀
理學的基本形態、現實形態和可能形態——對理學的歷史用作和現實意義的思考
家國同構成政教合一:論儒家政治傳統與民主政治之異質性
老子之“自然”的古典與現代解讀
個人認同與人格境界
啓蒙思想的內在岐路
關於當代“魯迅論爭”的意識形態背景及魯迅精神之現實意義的思考
獨特的超越——鄧小平時代的中國對毛澤東時代的中國
鄧小平的歷史地位和地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為紀念鄧小平誕辰一百週年而作
評論:革命傳統文化對改革時期現代構想的影響
“一而三,三而一”——從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歷史階段的互動略論“文化大革命”對中國現代性具有文化資源
中國社會轉型與兩種現代性
中國革命與中華民族的自我認同
進步論:中國文化處復興的緊箍咒
……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