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化產業管理

鎖定
文化產業管理是一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工商管理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授予管理學學士或藝術學學士 [2] 
該專業學生應學習和掌握文化學、經濟學、管理學等相關基本知識、理論和專業技能;具有文化產業投融資、文化企業經營管理、創意策劃等多方面的基礎理論與業務技能,熟知國際文化產業管理的理念與運營模式,具備有效介入中國文化產業並與國際接軌、參與國際文化產業競爭的基本素養;具有紮實的文化功底,掌握文化規律,具有某一方面較突出的文化技能;熟練掌握本專業外語,具有外語交際能力;能熟練使用計算機從事業務工作。 [3] 
中文名
文化產業管理
外文名
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專業代碼
120210
授予學位
管理學學士或藝術學學士
修業年限
四年
專業層次
本科
專業類別
工商管理類
學科門類
管理學或藝術學

文化產業管理設置背景

1979年,廣州東方賓館開設國內第一家音樂茶座,成為新中國文化市場興起的標誌。隨即,營業性舞廳等經營性文化活動場所在各大城市爭相開業,中國國內開始出現了具有現代意義和形態的文化市場。
1983年,上海市和廣州市在全國城市中首先進行錄像的生產和經營,形成最早的一批流行歌手,建立了最早的文化演出公司,羣眾的文化消費市場逐步得到恢復。同時,藉助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開始大力發展體育產業。1990年,通過舉辦第一屆亞運會中國國內開始了體育的產業化、市場化運作。
與此同時,文化管理領域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革,文化部在機構設置、人員編制方面進行大幅度縮減,並於1998年設立文化產業司,標誌着文化產業由民間自發發展階段進入政府推動階段。
2002年,黨的十六大第一次在黨的正式文件中科學地區分了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明確闡述二者既相互聯繫又相互區別的辯證關係,強調“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強調要“把文化產業作為文化建設發展的重要方面”,這在文化產業發展歷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從文化事業管理文化藝術管理到文化產業管理在文化產業初步發展的同時,中國國內文化產業學科建設同步進行。 [8] 

文化產業管理發展歷程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初設

1987年,中國的《普通高等學校社會學科本科專業目錄》中就出現與文化產業管理相近的專業一一文化事業管理專業,該專業作為藝術門類下的二級學科,學科代碼為1250。
1993年,文化事業管理更名為文化藝術事業管理,學科代碼調整為050442。同年上海交通大學下設文化藝術管理本科專業。
1998年,中國《高等教育本科專業目錄》中把文化藝術事業管理更名為文化產業管理,作為在少數高校試辦的目錄外專業歸屬管理學(公共管理類),代碼為110310S。 [8]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發展

2003年,經文化部文化產業司批准,上海交通大學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正式啓動了“國家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工程”,標誌着中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工作的開啓。
2003年9月,上海交通大學發起並舉辦了“全國高校文化產業研究與學科建設聯席會議可行性座談會”專門探討高校文化產業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和學科建設問題。經過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山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七所知名高校的共同商議,決定向教育部申請增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使其正式納入高等教育本科專業目錄。
2004年,由國家統計局制定出台《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其中將“文化及相關產業”界定為“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包括文化產業核心層、文化產業外圍層和相關文化產業層。同年,在《關於公佈2003年度經教育部備案或批准設置的高等學校本專科專業名單的通知》的文件中正式批准在山東大學、北京廣播學院(中國傳媒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和雲南大學四所高校開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標誌着中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學科發展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隨後,全國掀起了開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熱潮。
201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 (2012年)》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代碼由110310S更改為120210。 [4] 
2022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 (2022年)》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代碼仍為120210。 [5] 

文化產業管理培養目標

文化產業管理本科專業培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公共意識和創新精神,適應國家經濟建設需要,具有人文精神與科學素養,掌握現代經濟管理理論及管理方法,具有國際視野、本土情懷、創新意識、團隊精神和溝通技能,能夠在企事業單位、行政部門等機構從事經濟管理工作的應用型複合型、創新型人才。
各高校應根據自身辦學條件和目標定位設計人才培養的類型、模式和特色。為適應社會經濟不斷髮展的實際需要,培養目標可以定期進行評估與修訂。 [2] 

文化產業管理培養規格

  • 學制與學位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基本學制為4年。可在四年制基礎上實行彈性學制,但一般修業年限不少於3年,不多於8年。學生完成專業培養方案規定的課程和學分要求,考核合格,准予畢業。符合規定條件的,授予管理學學士學位。
  • 知識要求
(1)基礎性知識
學生須熟練掌握數學、統計學、經濟學等基礎學科的理論和方法。
(2)專業性知識
學生須系統掌握管理學、組織行為學、會計學、財務管理學、市場營銷學、創業學等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理論知識與方法,掌握該學科的理論前沿及發展動態。
(3)通識性知識
學生須選修哲學、社會學、心理學、法學、科學技術、語言文學、健康藝術、職業發展等方面的通識性知識。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擁護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品行端正,遵紀守法,忠於職守,樂於奉獻。
  • 能力要求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生的能力結構包括知識獲取能力、知識應用能力以及創新創業能力三個方面。
(1)知識獲取能力
能夠運用科學的方法,通過課堂、文獻、網絡、實習實踐等渠道獲取知識:善於學習和吸收他人知識,並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2)知識應用能力
能夠應用管理理論和方法分析並解決理論與實踐問題。
(3)創新創業能力
具有較強的組織溝通能力與探索性、批判性思維能力,不斷嘗試理論或實踐創新。
  • 素質要求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生的素質結構包括思想道德素質、專業素質、文化素質和身心素質四個方面。
(1)思想道德素質
努力學習掌握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擁護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具有較強的形勢分析和判斷能力;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和社會責任感、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價值觀念和愛國主義的崇高情感。
(2)專業素質
具有國際視野,系統掌握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基礎知識,具備發現組織管理問題的敏鋭性和判斷力,掌握創新創業技能,並能夠運用管理學理論和方法,系統分析、解決組織的管理問題。
(3)文化素質
具有較高的審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素養;具有時代精神和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積極樂觀地生活,充滿責任感地工作。
(4)身心素質
具有健康的體魄和心理素質,具備穩定、向上、堅強、恆久的情感力、意志力和人格魅力。 [2] 

文化產業管理課程體系

文化產業管理總體框架

  • 課程體系的分類及結構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理論教學課程體系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必修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和通選課程;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包括實訓課程、實習、社會實踐及畢業論文(設計)。
該學科各專業培養方案總學分應控制在140~160學分。其中理論教學學分比例應不高於85%。 [2] 

文化產業管理理論課程

  • 核心課程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核心課程包括管理學、戰略管理、會計學、財務管理學、組織行為學、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學、創業學、公司治理、運營管理等課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需要根據自身辦學定位與特色參照專業核心課程,設置專業必修課程與學分。
  • 選修課程
同時,可以根據專業必修課程體系,自主設置專業選修課程體系與學分修讀要求,根據需要設置課程模塊(課程組)供學生選擇修讀。注重學生均衡知識結構的形成,合理設置通選課。專業選修課及通選課的比例應不低於 25%。
  • 課程説明
該專業課程設置提倡高校間課程資源共享,積極吸引社會資源和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投入人才培養,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優質課程與便利條件。鼓勵開發跨學科專業的新興交叉課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學科、跨專業交叉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新機制,促進人才培養由學科專業單一型向多學科融合型轉變。
課堂教學除了運用課堂講授方式外,還應廣泛採用以培養學生能力和提升學生素質為主的其他教學方式,如研討式教學、問題導向與解決式教學、文獻綜述、研究報告、組織討論和主持會議、口頭報告與演講、自查與互查作業等。鼓勵教師將國際前沿學術發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融人課堂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激發創新創業靈感,調動創新創業積極性。 [2] 

文化產業管理實踐教學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須在課程體系中設置實踐教學內容,應充分利用各類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台,積極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實踐教學學分應不低於總學分的15%。
實訓實驗: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教學需要建立充分可用的實驗室、實踐教育基地、實訓基地,開發實驗和實訓課程實驗和實訓課程應按照由基礎到高級、由單項到綜合、由感性認識到體驗創新的方式進行。在實施方式上,應該做到既可以結合相應的課程教學來開設,也可以單獨作為一項訓練來實施,以保證實驗教學的靈活與方便。
實習: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應切實組織學生實習。實習可分為認知實習和專業實習。認知實習是指組織低年級學生進行參觀實習,以獲取各自專業領域的感性知識,鞏固所學理論。專業實習是指組織高年級學生在完成大部分專業課教學任務的基礎上,進行實際操作練習,使學生了解各自領域管理活動的主要內容和基本規則,運用專業知識對現實問題進行綜合性的研究,並試圖提出解決方案。
社會實踐: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應根據培養目標組織社會實踐。社會實踐包括社會調查、勤工助學、公益活動和創業實踐等鼓勵高校積極開展創業實踐,豐富學生的創新創業知識和體驗,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
畢業論文(設計):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應加強畢業論文(設計)的實踐性導向,體現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鼓勵學生採取學術論文、案例分析、調研報告、管理實驗、創業模擬等多種形式完成畢業論文(設計)。畢業論文(設計)應遵守學術道德和學術規範,具有學術價值、應用價值或創新意義。 [2] 

文化產業管理教學條件

文化產業管理教師隊伍

  • 師資規模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應建立一支年齡結構、知識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有一批具有較高學術水平、教學經驗、實踐經驗的教師擔任主於課程主講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專業課程任課教師不少於10人。
  • 師資結構
應聘請具有實踐經驗的人員承擔部分教學任務,鼓勵聘請知名科學家、創業成功者、企業家、風險投資人等各行各業優秀人才擔任專業課程、創新創業課程授課或指導教師。
  • 教師背景與水平要求
文化產業管理各專業師資水平與結構應與各專業辦學目標、特色相適應。文化產業管理專業90%以上的教師須獲得管理學相關的學位,其中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比例不低於80%,擁有高級職稱(含副教授)及博士學位的比例不低於30%,外校畢業教師的比例不低於30%。
任課教師應有高尚的職業道德,較強的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和實踐能力,為學生學習和成長提供有效指導,並能帶領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活動。 [2] 

文化產業管理設備資源

  • 信息資源要求
開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學校需要有充足的信息資源。圖書館和院系資料室具有一定數量與專業有關的圖書、刊物、音像資料和數字化資源,並具有檢索這些信息資源的工具。
  • 教學設施要求
開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學校需要有完備的教學設施和專業實驗室。專業實驗室固定資產總額應不低於200萬元或生均1萬元,實驗室面積應不小於100 平方米或生均1平方米,為每位學生提供有線或無線網絡接入條件。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需要建立穩定的校內和校外實習基地,每100名學生至少建設2個實習基地。學校應通過多種途徑加強與企事業單位、國家機關和社會團體等的密切合作,充分利用各類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台,聘請有實踐經驗的企業家和管理者參與教學和指導。

文化產業管理教學經費

教學經費應滿足學生實驗、實習、設備更新、教學研究、教學管理等工作需求。教學經費的使用應向教學一線傾斜,不得用於非教學用途。教學經費最低保障標準及增長應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2] 

文化產業管理質量保障

  • 質量保障目標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應建立質量保障目標系統。質量保障目標系統包括培養計劃質量、培養過程質量和培養結果質量等目標。質量保障體系的各項內容應在培養計劃、培養過程、培養結果中得到切實體現、貫徹和落實。
培養計劃質量:培養目標清晰準確,培養模式先進有效,培養特色鮮明具體,培養計劃切實可行。
培養過程質量:在教學大綱的制定和實施、教材的選用、師資的配備、學生學習、課堂教學、實踐教學、教學內容和手段、考核方式和試卷質量等方面有明確的質量目標。
培養結果質量:提高畢業生滿意度和用人單位認可度。
  • 質量保障組織
組織程序系統是專業建設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相應教學單位應設置相應委員會、組織機構和各類崗位,形成職責明確、全員參與、分工協作、持續改善的質量保障組織程序系統。
  • 質量保障規範
質量保障規範系統是圍繞教學質量目標,建立教學過程關鍵環節的質量標準和規範課堂教學規範:應制定備課、課堂教學、作業與輔導、考試等方面的質量標準和規範實踐教學規範:應制定實驗課程的準備、課堂組織、考核等方面的質量標準和規範;制定實習準備實習活動、實習成績評定和總結等實習方面的質量標準和規範。畢業論文(設計)規範:應根據不同的畢業論文(設計)形式制定相應的質量標準和規範,包括準備與開題、指導與寫作、評閲與答辯、成績評定與總結等方面的質量標準和規範。
  • 質量保障監控
質量保障監控系統是各質量保障組織依據質量目標和質量標準與規範的要求,通過完善的規章制度和監控機制,實現動態、有效的質量監控與評價。
規章制度:建立和完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學日曆、課程表、學期教學總結等基本教學文件;建立和完善學籍成績考核管理、實驗室管理、教學檔案管理等工作制度;建立和完善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崗位責任制度和獎勵制度;建立和完善學生守則、課堂規範、課外活動規則等學生管理制度。
監控機制:建立和完善督導機制、評教機制、評學機制、評管機制、反饋機制、獎懲機制等,以保障質量的持續改進和提高。 [2] 

文化產業管理培養模式

  • “產學研賽四輪驅動型”人才培養模式
該模式圍繞“融合化+專業化+實踐化” 三個模塊健全課程體系,創新教學內容,構建創新創業“雙創” 融合的育人體系,創設地方高校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培養特色。堅守以學生髮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人才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核心,構建起“教師引導學習、任務驅動學習、競賽推動學習”的教學與學習機制,不斷優化學習過程打造“教、學、做、創、賽一體化” 育人空間。 積極創建教師教、學生學、師生共做、師生共創、學生參賽教師指導”的特色工作坊,以“創意—創作—創新—創業”為教育主線,指導學生實現由“理論啓蒙—模擬演繹—實踐挑戰”的飛躍。 [6] 
代表院校:商洛學院
  • 沉浸式教學設計人才培養模式
該模式即利用數字技術,如虛擬現實、擴展現實、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優勢,為學生打造虛實融合、生動直觀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通過視聽、感觸等沉浸感受與交互體驗,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仿真式地具身體驗,以增強立體學習效果。該模式能夠提升文化產業管理學生在科學知識學習過程中的心理體驗和移情能力,能夠促進對文化知識的理解。 [7] 
代表院校:河北傳媒學院
  • 4W1H人才培養模式
該模式立足“根植於中醫藥院校特色、聚焦中醫藥文化旅遊”這一人才培養目標,充分論證,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構建特色模塊課程體系,開設中醫藥+旅遊等特色課程;以中醫藥文化旅遊項目為導向,加強實踐實訓教學;政府和企業積極參與,多維度建設實習基地;實行“1+1”聯席導師制,優化專業管理機制。以此促進中醫藥院校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可持續發展,探索適合的人才培養新路徑。 [9] 
代表院校:河南中醫藥大學

文化產業管理發展前景

文化產業管理考研方向

相近的考研方向有新聞傳播學藝術學理論、公共管理等。 [3] 

文化產業管理就業方向

學生畢業後能夠勝任黨、政宣傳文化管理部門機構、各級文化事業單位,大型文化企業、以及大型文化跨國公司的各種文化業務和管理工作。 [1] 

文化產業管理開設院校

地區
院校名錄
北京
——
天津
——
——
上海
重慶
——
河北
——
河南
——
——
山東
——
山西
——
——
安徽
——
——
——
江西
——
——
——
江蘇
浙江
——
湖北
——
——
——
湖南
——
——
廣東
廣西
——
雲南
——
——
貴州
——
四川
——
——
——
陝西
黑龍江
——
吉林
——
——
遼寧
——
——
——
西藏
——
——
——
新疆
——
——
——
內蒙古
——
福建
——
——
——
甘肅
——
——
參考資料: [3]  (引用日期:2023年12月4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