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化扶貧

鎖定
文化扶貧是指從文化和精神層面上給予貧困地區以幫助,從而提高當地人民素質,儘快擺脱貧困。傳統的扶貧主要是從經濟物質上進行輔助,而貧困地區要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既要從經濟上加強扶持,更需要加強智力開發。扶貧不僅要扶物質,也要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我國文化扶貧工作的開展主要是於1993年12月成立文化扶貧委員會。
中文名
文化扶貧
外文名
Cultur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開展時間
1993年12月
主要方面
文化和精神層面
主要方式
“萬村書庫”工程等

文化扶貧基本簡介

文化扶貧方式
(1)“萬村書庫”工程
在全國25000個村,各建起一座小型圖書室,並向每座圖書室贈書100種。 向農村捐贈圖書。培養了當地人員的文化素質和幹部的應用寫作能力。
(2)“手拉手”工程
全國範圍內開展有城鄉少年兒童“手拉手”活動,城市少年兒童向農村小朋友贈書1500多萬冊。
(3)電視扶貧工程
先後在太行山區、大別山區、青藏高原、雲南山區、鄂西山區、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建起210座衞星地面電視接受傳播站,有220多萬農民看上了圖像清晰、聲音洪亮的電視節目。
(4)為農村兒童送戲工程
為農村兒童演戲2600多場,有260多萬農村兒童看上了有教育意義的兒童劇。
(5)報刊下鄉工程
一些新聞單位向貧困地區贈閲了報刊,豐富了農村羣眾的業餘生活。
貧困地區的農民要擺脱貧困有兩個障礙,一是交通不便,二是信息閉塞。文化落後,就缺少發展經濟的能力。

文化扶貧扶貧意義

文化扶貧往往能用最少的錢,收到最大的效果,投入產出比很高。“治貧”必先“治愚”,大力發展農村的文化事業,提高農民的思想文化素質和科學技術水平,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從根本上改善農民生活的關鍵所在。
一、文化扶貧工程,有利於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由於文化扶貧工程不是單一地就文化抓文化,而是把文化、教育、科學普及等與滿足農民求知、求富、求樂的要求和發展農村經濟緊密地結合起來,這就不僅能使文化更好地為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服務,而且能夠使文化更好地與之同步協調發展。
二、文化扶貧工程,有助於實現我國農業生產方向的調整。隨着農村經濟的發展,國家提出了把農業發展的方向儘快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努力建立社會主義大農業,加強林業發展,加快漁業技術改造,開拓農村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
三、文化扶貧工程,有利於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隨着時代的前進,市場經濟的發展,文化與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在增強,文化功能負荷在增值。一方面是各種產品的文化含量、文化附加值越來越高,另一方面是文化不再是單一地滿足人們的娛樂要求,而是要在更大範圍內為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