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化大革命期間出土文物

鎖定
《文化大革命期間出土文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為了宣傳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為了告訴人們要繼承和保護祖國珍貴的古代文化遺產,於1973年11月20日發行的編號郵票志號為編66-77。
《文化大革命期間出土文物》全套12枚,編66-77的票面圖案依次為青花鳳首扁壺、鎏金舞馬銜杯銀壺、黑彩馬、泥俑、石雕柱礎、天馬、鎏金鑲嵌銅硯盒、長信宮燈、鴨紐蓋銅鼎、曾中游父方壺、青銅提樑卣、彩繪紅陶鼎。
中文名
文化大革命期間出土文物
郵票志號
編66-77
發行時間
1973年11月20日
全套枚數
12
郵票類型
編號郵票

文化大革命期間出土文物發行背景

《文化大革命期間出土文物》
《文化大革命期間出土文物》(2張)
文物是指遺存在社會上或埋藏在地下的歷史文化遺物。它一般包括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和重要人物有關的具有紀念意義和歷史價值的建築物、遺址、紀念物等;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透址、古墓葬、古建築、石刻等;各時代有價值的藝術品、工藝美術品;革命文獻資科以及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古舊圖書資料;反映各時代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反革命的歷史罪證等.出土文物則是專指從地下發據出來的歷代文物。文革初期,在極“左”思湖的泛下,紅衞兵破四舊,使中國各地許多文化古蹟遭到嚴重破壞,損失無法彌補。 [1] 
1973年11月20日,為了宣傳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為了告訴人們要繼承和保護祖國珍貴的古代文化遺產,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發行了一套《文化大革命期間出土文物》特種郵票。 [2]  [1] 

文化大革命期間出土文物制票參數

整張枚數
設計者
齒孔度數
印製廠
印刷版別
50(10×5)
吳建坤
P11.5
北京郵票廠
影寫版
圖序
圖名
面值
發行量
規格
編66
青花鳳首扁壺
4分
700萬枚
31mm×38.5mm
編67
鎏金舞馬銜杯銀壺
4分
700萬枚
31mm×38.5mm
編68
黑彩馬
8分
1000萬枚
31mm×38.5mm
編69
泥俑
8分
1000萬枚
31mm×38.5mm
編70
石雕柱礎
8分
1000萬枚
31mm×38.5mm
編71
銅奔馬
8分
1000萬枚
31mm×38.5mm
編72
鎏金鑲嵌銅硯盒
8分
1000萬枚
31mm×38.5mm
編73
長信宮燈
8分
1000萬枚
31mm×38.5mm
編74
鴨紐蓋銅鼎
10分
700萬枚
31mm×38.5mm
編75
曾中父方壺
10分
700萬枚
31mm×38.5mm
編76
青銅提樑卣
20分
650萬枚
31mm×38.5mm
編77
彩繪紅陶鼎
52分
150萬枚
31mm×38.5mm
參考資料 [2]  [3] 

文化大革命期間出土文物票面圖案

《文化大革命期間出土文物》全套12枚,編66-77的票面主圖案依次為1970年10月在北京市舊鼓樓大街路豁口東元代窯藏出土的青花鳳首扁壺,1970年10月在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鎏金舞馬銜杯銀壺,1971年在河南洛陽關林唐墓中出土的黑彩馬,泥俑,1965年山西大同市東郊石家村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土的石雕柱礎,1969年甘肅省武威縣雷台東漢墓出土的天馬,1969年5月在江蘇省徐州市東漢墓出土的鎏金鑲嵌銅硯盒,1968年在河北省滿城縣西漢墓出土的長信宮燈,鴨紐蓋銅鼎,1966年7月在湖北省京山縣鄭家河水庫出土的曾中游父方壺,1970年2月在湖南寧鄉黃材公社出土的青銅提樑卣,1974年4月在山東鄒縣城南野店村原始社會晚期遺址出土的彩繪紅陶鼎。 [3] 

文化大革命期間出土文物郵票賞析

《文化大革命期間出土文物》全套郵票全部是陽圖彩色正片,在製版中,除採用分色蒙版工藝外,並採用美國柯達彩蒙片進行校色製版,使郵票顏色十分豐富,達到或接近設計要求。採用這種先進工藝後,使金、銀、銅、瓷、陶等古代器皿的質感表現得十分逼真。郵票畫面以柔和的底色來襯托精美的文物,古色古香,形象逼真,畫面簡潔,主體突出,質感極強。主圖下方橫條卷草紋飾上的文字,在構圖上發揮了穩定、裝飾作用。而面值的位置分佈,也靈活多變。 [1]  [4] 

文化大革命期間出土文物外界評價

“這套郵票選用了12種文物的圖案,是我國近幾年來發現的數萬件精華歷史文物的縮影。它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高度的智慧和精湛的工藝。”(新華社評) [5] 
“這套《出土文物》郵票的發行,不僅有利於宣傳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而且也告訴人們,要繼承和保護祖國珍貴的古代文化遺產,是對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的野蠻做法的否定。所以,在文革尚未結束便能發行這樣一套郵票,其意義是深遠的。”(福建省收藏文化研究會集郵專業委員會主任謝宇評) [1] 

文化大革命期間出土文物真偽鑑別

真偽鑑別 真偽鑑別
這套郵票中的《青花鳳首扁壺》(編66),因所刷棕底色油墨不穩定,在日光照射下,郵票的棕底色變為天藍色。有的不明真相的集郵者還誤以為這是“錯色票”或“試色樣票”當作珍罕品收藏。下面是鑑別《青花鳳首扁壺》(編66)真偽的方法:
①看版別和網紋特徵
《青花鳳首扁壺》(編66)真品採用影寫版印製,網點為空心圓形網點,網紋夾角均呈45°;郵票底色上有影寫版特有的水波紋二被集郵者誤認為的“錯色票”或“試色樣票”也採用影寫版印製,所用紙張,所打齒孔度均與《青花鳳首扁壺》(編66)完全一樣;刷色網點特徵,也完全一樣(見真偽鑑別圖)。因此,可以斷定這是《青花鳳首扁壺》(編66)真品,不是用偽品製造的錯色票。 [2] 
②喜查找原因,弄清真相
《青花鳳首扁壺》(編66)正常所刷的棕底色,油墨厚實,而這枚異常刷的天藍底色,油墨顯得單薄,這用高倍放大鏡可看得一清二楚。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會不會由於在棕色複合油墨裏所含紅色油墨成分褪色以後所造成的。在原來所印刷的棕底色巾,如果褪掉一種紅色成分,呈現出的藍色刷色,自然就顯得單薄了一為證實這種判斷的正確與否,筆者用一枚《青花鳳首扁壺》(編66)舊票置於日光照射下進行實驗二實驗結果證明,上述判斷是正確的:這種《青花鳳首扁壺》(編66)刷色異常郵票,不是“錯色票”或“、試色樣票”,而是褪色變色票。 [2] 
參考資料
  • 1.    謝宇主編.新中國專題郵票藝術鑑賞·藝術卷 上:原子能出版社,2007.04:39-42
  • 2.    耿守忠,楊治梅著.中國郵品辨偽必備 續集 彩版:科學普及出版社,2014.02:497
  • 3.    編號郵票66-77 文化大革命期間出土文物  .中國郵政[引用日期2020-06-08]
  • 4.    呂興華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郵票印製史:印刷工業出版社,2014.10:69
  • 5.    張春嶺著.藏品·藏家·藏趣:中國地圖出版社,2014.07: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