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化台獨

鎖定
“文化台獨”是“台獨”的內核,是他們“真正要義”上的“台獨”。
“文化台獨”主要指台灣一部分妄想推行“台獨”的人,以片面強調所謂文化“本土化”為號召,虛化中國文化在台灣文化中的地位,從而達到其實行政治“台獨”、實質“台獨”的目的。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各地自然環境、風土人情千差萬別,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慢慢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這些文化是整個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極大豐富了中國文化寶庫。台灣本土文化也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塊瑰寶,重視台灣地區的鄉土文化與傳承、發展中華文化並沒有矛盾。但“文化台獨”者過分推崇“鄉土文化”的地位,人為地誇大兩者的差異,故意以台灣地區的鄉土文化取代、否定整個中華文化。
事實上,“文化台獨”的出現經歷了一個比較長的發展變化過程,即由早期出現在島內的文化“本土化”運動衍生出所謂“台灣意識”,最終異化成為“台獨”政治目標服務的文化分裂主義思潮。 一般認為,台灣“本土化”運動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當時國民黨當局出於鞏固政權的目的而推行政治“本土化”,開始大量啓用台灣本土籍“精英”人物;國民黨外的人士則抓住機會,打着“本土化”的旗幟積極開展黨外運動。但嚴格來説,無論是在政治還是文化的層面,台灣“本土化”運動都應追溯到日據時期。到目前為止,這一運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即“反日階段”、“反西化階段”和“反中國階段”。
20世紀末以來,台灣當局和“台獨”勢力借教育改革之名,塞進大量“文化台獨”的內容。鄉土語言教育是另一個主要內容。1999年台灣“教育部”大張旗鼓地展開“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草案的意見徵求工作,包括引起爭議的“鄉土語言”等內容都獲得通過,決定於2000年下學期開始實施。“鄉土語言”部分號稱要“以多元文化精神及尊重各民族羣語文特性,納入正式課程實施教學。強調族羣語文對鄉土文化延續及創新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熱愛鄉土的情懷。”台灣還有少數詩人,提倡用“台語寫詩”,所謂“台語”就是“閩南話”,其實是中國眾多地方方言的一種。
“拼音之爭”也是其中一個縮影,“台獨”勢力認為作為國際通行標準的“漢語拼音”是由中國大陸制定並推廣的,將是否採用這種拼音上綱上線為“統獨”之爭,要求選用“通用拼音”。
“文化台獨”當屬“台獨”運動的一部分,但又不同於政治層面上的“台獨”行為。它的出現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演變過程,具有極為複雜的背景。作為一種文化觀念,它一旦被民眾接受便很難將其徹底根除。“文化台獨”的推行者企圖在文化上割斷台灣與祖國的文化關係,製造“台灣本土文化”與“中華文化”對立。
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唐樹備曾在“中華文化與兩岸關係論壇”開幕式講話中指出:“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一直是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的源泉,是維繫全體中國人的精神紐帶,是中華兒女共同的寶貴財富,也是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一個重要基礎。”他還指出:“共同的文化是構成一個民族的基本要素之一,要分裂一個民族,必破壞這個民族的文化,製造民族、文化認同的混亂。”這就一針見血地揭穿了“文化台獨”的陰謀。 [1] 
專家解析
2018年8月13日,台灣“課審會”敲定“12年公共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確定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這又是一樁典型的“文化台獨”。毋庸置疑,“文化台獨”是破壞兩岸關係的毒瘤,儼然已成為阻礙國家統一進程的絆腳石。
長期以來,“文化台獨”都是民進黨主要的指導方針和政治路線之一。雖然在各個階段表現得並不那麼完全一致,但“文化台獨”卻始終是民進黨欲圖切斷中國臍帶和謀求“台獨”的主線。民進黨深諳與大陸以硬碰硬,無異於以卵擊石。首次執政的八年,“文化台獨”與“法理台獨”共同成為了推動“台獨”的兩條路。陳水扁雙管齊下的“台獨”策略產生了如下影響:
“文化台獨”與“法理台獨”看似齊頭並起,其實是有主次、先後、緩急之別。陳水扁明明知道“法理台獨”不可能,卻偏偏又反其道而行,目的不外乎是:一方面向深綠交心,另一方面不斷利用“法理台獨”刺激大陸,讓大陸無暇顧及對“文化台獨”的反制。換而言之,在一定程度上説,“法理台獨”是“文化台獨”的嫁妝,是民進黨對大陸進行聲東擊西的政治工具。以現在的視角看,“法理台獨”不但沒有根除,“文化台獨”卻又愈演愈烈。
民進黨再次執政,“不當黨產條例”、“促進轉型條例”以及修改“公投法”接踵而至,儘管均不直接涉及“法理台獨”,但都是“法理台獨”在淺層次的表徵,而後可能進行的“憲改”,“法理台獨”則有可能正式重出水面。必須清楚的是,蔡英文的本質目的和陳水扁如出一轍,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都是為了保護“文化台獨”,其“台獨”邏輯依然是障眼法,即用“法理台獨”來掩人耳目,實則是為“文化台獨”創造無形的支持。
比如,在修改“公投法”時,故意給人留下一些想象空間,給人一種似乎要搞“台獨公投”的假象,再時不時給人一點點挑釁,讓人以為真的可能在“法理台獨”上做文章,往後的“憲改”可能也會採取這種套路,使大陸處處緊盯在這一類前台的事情上面,而忽略幕後的“去孫”、“去蔣”、“去中”等“文化台獨”。某種意義上説,民進黨內在的意圖是透過“法理台獨”,來轉移大陸對“文化台獨”的關注和視線。換而言之,“法理台獨”是誘餌,他們是想通過這種“以假亂真”甚或“弄假成真”的伎倆來達至“台獨”目的。
民進黨追求的“台獨”究竟是什麼樣的“台獨”?眾所周知,民進黨主要的政治企圖是在現有“獨立”的狀態下追求整個社會的全盤“本土化”和“台灣化”,至於高階政治諸如象徵主權的“憲法”、“國號”、“國旗”等,民進黨其實早就做好了“借殼上市”的長期準備,從“台獨黨綱”,到“台灣前途決議文”,再到“正常‘國家’決議文”,莫不如此。相對地,從民進黨主要政治人物的相關“台獨”言論中,也能對之進行佐證。
“文化台獨”是“台獨”的內核,是他們“真正要義”上的“台獨”。如此一來,民進黨的所有政策似乎都是圍繞着“文化台獨”來展開,而區別僅僅在於用不同的政治話語來表達和詮釋,其既可以藉着公共政策的旗號,也可以打着多元文化的幌子,大肆推廣和行銷“文化台獨套餐”,輔之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將社會所有領域和層面都統攝到“文化台獨”的道德束縛之下。
民進黨變成了“文化台獨”的化身。民進黨不會自掘墳墓,將一手建構起來的“文化台獨”葬送在“法理台獨”手中,這也是蔡英文為什麼要強調“維持現狀”和不重回“對抗老路”最為原初的政治算計。那麼,蔡英文和民進黨是否就甘願僅僅抱守“文化台獨”?顯而易見,蔡英文和民進黨必定會一如既往的推動“法理台獨”。因為沒有“法理台獨”作掩護,“文化台獨”就會裸露在表層,進而對其生命可能造成致命一擊。更何況,“法理台獨”與“文化台獨”各司其職,是民進黨推行“台獨”路線缺一不可的手段。
所以,往後一段時間裏,“公投”、“憲改”也會像“去中國化”一樣成為台灣社會的家常便飯。如今之下,兩種“台獨”也已然把台灣民眾洗腦,並將之裹挾在一起。民進黨沒有推動“法理台獨”和“文化台獨”的後顧之憂,其不僅不用擔心選票的流失,也不用於提防國民黨對“大位”的爭奪,似乎可以肆無忌憚的推行“台獨”政策。未來蔡英文當局可能會模仿陳水扁的老路,即大動作推動“憲改”和“公投”,企圖達到讓大陸疲於應對“法理台獨”,而疏於對“文化台獨”的管理。“文化台獨”方面,除了即將上路的“台獨課綱”外,還可能會對台灣社會進行一次地毯式的“去中國化”。
“文化台獨”看似不像“法理台獨”那樣會給兩岸直接造成強烈的衝擊波,但“文化台獨”對國家統一進程和統一之後的國家治理卻有着深遠影響。倘若不及時、有效的對“文化台獨”進行反擊,除了會進一步割裂兩岸之間的各種連帶,“文化台獨”的後遺症也可能給國家整合帶來長期隱患。因此,反對“台獨”, 需要反對“文化台獨”和反對“法理台獨”兩手抓,而且兩手都要硬。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