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信侯出走

鎖定
《文信侯出走》是一篇散文,出自西漢文學家劉向編的《戰國策》。
作品名稱
文信侯出走
作    者
劉向
創作年代
西漢
作品出處
戰國策
文學體裁
散文
編    者
劉向

文信侯出走作品原文

文信侯出走,與司空馬之趙,趙以為守相。秦下甲而攻趙。司空馬説趙王曰:“文信侯相秦,臣事之,為尚書,習秦事,今大王使守小官,習趙事。請為大王設秦、趙之戰而親觀其孰勝。趙孰與秦大?”曰:“不如。”“民孰與之眾?”曰:“不如。”“金錢粟孰與之富?”曰:“弗如。”“國孰與之治?”曰:“不如。”“相孰與之賢?”曰:“不如。”“將孰與之武?”曰:“不如。”“律令孰與之明?”曰:“不如。”司空馬曰:“然則大王之國,百舉而無及秦者,大王之國亡。”趙王曰:“卿不遠趙,而悉教以國事,願於因計。”司空馬曰:“大王裂趙之半以賂秦,秦不接刃而得趙之半,秦必悦。內惡趙之守,外恐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卻兵,趙守半國以自存。秦銜賂以自強,山東必恐;亡趙自危,諸侯必懼。懼而相救,則從事可成。臣請大王約從。從事成,則是大王名亡趙之半,實得山東以敵秦,秦不足亡。”趙王曰:“前日秦下甲攻趙,趙賂以河間十二縣,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今又割趙之半以強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願卿之更計。”司空馬曰:“臣少為秦刀筆,以官長而守小官,未嘗為兵首,請為大王悉趙兵以遇。”趙王不能將。司空馬曰:“臣效愚計,大王不用,是臣無以事大王,願自請。”
司空馬去趙,渡平原。平原津令郭遺勞而問:“秦兵下趙,上客從趙來,趙事何如?”司空馬言其為趙王計而弗用,趙必亡。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趙何時亡?”司空馬曰:“趙將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殺武安君不過半年。趙王之臣有韓倉子,以曲合於趙王,其交甚親,其為人粉疾賢妒功臣。今國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韓倉果惡之,王使人代。武安君至,使韓倉數之,曰:“將軍戰勝,王觴將軍。將軍為壽於前而捍匕首,當死。”武安君曰:“病鈎,身大臂短,不能及地,起居不敬,恐獲死罪於前,故使工人為木杖以接手。上若不信,請以出示。”出之袖中,以示韓倉,狀如杖續,纏之以布。“願公入明之。”韓倉曰:“受命於王,賜死軍死,不赦。臣不敢言。”武安君北面再拜賜死,縮劍將自誅,乃曰:“人臣不得自殺宮中。”過司空馬門,趣甚疾,出門也。右舉劍將自誅,臂短,不能及,銜劍徵之於柱以自刺。
武安君死。五月趙亡。
平原令見諸公,必為言之曰:“嗟乎,司空馬!”又以為司空馬逐於秦,非不知也;去趙非不肖也。趙去司空馬而國亡。國亡者,非無賢人,不能用也。

文信侯出走作品譯文

文信侯呂不韋被罷免相國回到封地,他的黨羽司空馬逃往趙國,趙王讓他代理相國。此時,秦國正調動兵馬進攻趙國。司空馬對趙王説:“文信侯擔任秦相時,臣是他的下屬,做過尚書一類的事情,因此熟悉秦國的情況。如今大王讓臣做代理小官,我也要了解趙國的情況,臣願為大王把兩國先作一番比較,看看誰的勝算大。大王您看,趙與秦哪一個國家更強大?”趙王答道:“趙國當然沒秦國強大。”司空馬又問:“以人口而言,哪一國更多?”答道:“比不上秦國。”又問:“糧食錢幣能不能與秦相比?”答:“不能。”“哪一國政令更嚴明?”“還是秦國。”於是司空馬説:“既然趙國諸事都不如秦國,那麼面臨的就只有滅亡了。”趙王懇求説:“希望先生不要嫌棄趙國,不吝賜教,寡人願意聽從先生的謀劃。”
司空馬獻策説:“假如大王賂秦以半數國土,秦國兵不血刃便獲此厚利,必大喜過望。秦一來擔心趙兵作魚死網破之爭,二來深恐諸侯率兵來救,秦王必定迫不及待收受獻地。秦得到土地,慾望得到一時的滿足,便會退兵回國暫作休整,趙國雖然僅剩半壁河山,還足以自存。秦國收到賄賂日益驕橫,山東諸侯必然十分恐慌;假如趙國滅亡就會危及他們自已,他們一定會驚恐不安,從而出兵救趙。在形勢的推動下,合縱陣線頃刻間就能形成。臣請求為大王約合各路諸侯,如此,大王名義上失去了半壁河山,實際上卻得到山東各諸侯的援助來共同抗擊秦國,秦國也不難被滅亡了。”
趙王説:“不久前秦出兵攻趙,寡人為求自保,曾以河間十二縣賄賂秦國,國土滄喪,兵力削弱,始終逃不脱秦兵的逼迫。如今先生又建議割讓半數國土,只恐秦國因而更加強大,趙國更無力以自保,難免遭受滅亡之禍。希望先生再想個計策。”司空馬説:“臣雖然出身於刀筆小吏,累官而積,仍是尚書小官,從來沒有率兵打過仗,我請求帶領趙國的全軍去抗擊秦國。”趙王並不願意讓司空馬掌握軍權。司空馬無奈,只好説:“臣只有區區愚計,大王不納,臣也沒什麼可能奉獻給大王了,臣請求離開趙國。”
司空馬離開邯鄲,經過平原津。平源津令郭遺聽説有遠客自邯鄲而來,便熱情地接待他,向他打聽戰事:“聽説秦兵正在攻打趙國,客人自邯鄲來,請問戰況如何?”司空馬敍述了一遍為趙王設謀圖存而趙王不採納、趙國滅亡只在朝夕之間的事。郭遺説:“那麼客人估計趙國能支持多久?”司空馬説:“趙王若能堅持以武安君李牧為將,可支一年;如果妄殺武安君,滅亡之期,則不出半年。我聽説趙王臣子之中有個叫韓倉的,善於阿諛奉承、曲意迎上,甚得趙王歡心。這個人妒賢嫉能,每每讒害有功之臣。如今趙國正是風雨飄搖之時,趙王非親勿用,必聽韓倉之言,武安君下場可想而知。”
韓倉果然向趙王大進李牧的讒言,趙王使人取代李牧統帥之位,令其速返邯鄲。然後派韓倉胡亂找茬數落李牧:“將軍得勝歸來,大王向你敬酒賀功,可將軍回敬大王時,雙手緊握匕首,其心叵測,其罪當誅!”武安君急忙分辯説:“臣胳膊患了曲攣之疾,伸不直,而我的身軀高大,跪拜之時不能雙手夠地,臣深恐對大王不敬而觸犯死罪,便叫木工做了一個假臂,大王若是不信,臣可示之於王。”於是從袖中取出假肢給韓倉看。那假肢狀如木橛,纏以布條。李牧懇求韓倉向趙王加以解釋。韓倉卻不理睬,冷言道:“臣只是受命於王,大王賜將軍死,絕不容恕,我不敢為你多言。”無奈,李牧朝北向趙王遙叩感謝往昔知遇之恩,抽出寶劍準備自殺,可轉念一想:臣子不能自殺於宮中。於是他快步走出司馬門。當他前行走出門之後,李牧右手引劍自殺,可是胳膊太短,寶劍無法刺透,於是以嘴含劍,將劍柄抵在柱子上自刺而死。李牧死後才5個月,趙國就滅亡了。
平原令郭遨,每次見到朋友,總為司空馬諮嗟嘆惜不已。而他又認為,司空馬為秦所放逐並非由於愚魯,離開趙國並非出於無能。趙國走了一個司空馬,致使國家滅亡,可見亡國滅族,並不是沒有賢才輔佐,只是君主不能用賢罷了。

文信侯出走作品評析

司空馬的確是個政治賢才,他老成謀國、不為清名所羈絆、不為節氣所累,他所追求的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政治效用,他暫時的退讓忍辱和委曲求全的謀略,是為了保存實力和維護更大的利益,如果只為某種節氣道義寧為玉碎,那麼由於自己的實力不夠只能導致全局的崩潰。司空馬深深懂得政治的較量就是實力的較量,所以他向趙王反覆詢問趙國與秦國的實力對比,要讓趙王感到自己的實力不夠,實力不夠就不能貿然行事,就不能為清名而犧牲,相反地,只有保存實力、徐圖長計,只有退縮、忍耐和委曲求全才是正確的抉擇。
必要的退卻、一時的道德損失,卻能為保全自己、最終實現目的打下堅實的基礎。勾踐被俘吳國,為達返回故國圖謀復仇的政治目的,他不惜犧牲個人人格尊嚴,為吳主作牽馬掃地的苦役,甚至品嚐吳主的糞便,結其歡心。雖然手段看起來不近人情常理,有悖世人推重的高潔品行,但此手段中損失了勾踐一時的道德尊嚴,卻贏得了政治目的實現。
詩人、知識分子當不了政治家,因為前兩者太過審美、太過清高、太不能務實。政治上老練的是務實型的政治家,他不看重道義上的清名,他看重的是最終的勝利。
司空馬給趙王講這些道理算是對牛彈琴,趙王內心也接受不了這種屈辱,所以只能讓趙國從此在中國歷史上消失了。只可憐那被奸臣陷害的一代名將李牧,死得何等的悲壯和冤屈。

文信侯出走作品出處

《文信侯出走》出自《戰國策》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歷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國語》是第一部)又稱《國策》。是戰國時期遊説之士的著作。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bǎi hé)的鬥爭。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衞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約12萬字。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滅範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鬥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即策士〕遊説之辭的彙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常用寓言闡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畫蛇添足”“亡羊補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轅北轍”等。這部書有文辭之勝,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佔有重要地位。
《戰國策》是我國一部優秀散文集,它文筆恣肆,語言流暢,論事透闢,寫人傳神,還善於運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來説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濃厚的藝術魅力和文學趣味。《戰國策》對我國兩漢以來史傳文政論文的發展都產生過積極影響。

文信侯出走編者簡介

劉向(約前77—前6)又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漢宣帝時,為諫大夫。漢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漢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中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治《春秋彀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説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生平事蹟見《漢書》卷三十六。 [1] 
參考資料
  • 1.    郭丹主編,.先秦兩漢文論全編:上海遠東出版社,2012.07: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