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仙峪

鎖定
文仙峪在華山 [1]  峪東,為一簸箕形山谷。因峪建有羽客庵,傳説是八仙之一的呂洞賓隱居、修真養性、吟詩作畫的地方,當地人又稱為呂洞賓造墨處。
中文名
文仙峪
地理位置
華山峪東
著名景點
呂祖廟
又    稱
呂洞賓造墨處
深    度
50餘里

文仙峪地形地貌

文仙峪 文仙峪
峪不甚深,但較為開闊,曲徑蜿蜒,溪水淙淙,花草繁茂,修竹迷人,主體建築依崖而構,背靠王猛台,東望木公祠,西依王母宮,居高臨下,視野開闊,站立廟門前,山外景色,一覽無餘。原廟宇建築最早稱羽谷庵,後經修葺改為純陽觀,俗稱呂祖廟。傳説呂洞賓在此隱姓埋名修真養性四十年,在華山巧遇漢鍾離,授煉製金丹靈藥的秘訣。又遇苦竹真人授日月交併之法,道成後遍遊天下,屢顯靈蹟。人傳呂洞賓羽化後還回過文仙峪,並在廟內牆壁上留詩一首:“昔日曾居此,埋名四十春。紅塵多少客,誰是識予人?”解放前,入文仙峪朝拜的人很多,尤其是每年正月初九,因傳説是呂洞賓坐宮的日子,善男信女摩肩接踵,詠經頌道之聲迴盪崖谷,因此當地人也將此峪稱為問仙峪。

文仙峪旅遊資源

呂祖廟背依王猛台崖壁,壁上石紋草木自然結構成八仙圖像,是為華山奇景。圖中,漢鍾離居中正襟危坐;何仙姑亭亭玉立站在西側,手中荷花含苞欲放;張果老倒騎毛驢;韓湘子悠閒自在;曹國舅仰天長嘆;藍采和舉止瀟灑;鐵枴李腰間的寶葫蘆清晰可辨。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辨清此圖,須心靜而誠,胸無俗念才能獨具慧眼。傳説能辨清此圖的人,可福壽齊嶽。
廟東側有龍君洞,洞前有龍泉,水明如鏡,質優味甘,具有明目、消暑之功用,還能醫治隱情晦疾。長期服用,不僅可去沉痾,還能益壽延年,被譽為神水。傳説唐太宗李世民曾來此背過水。今山西、河南、甘肅等鄰省的羣眾每登華山必提罐攜瓶來龍泉求水,帶回醫疾。泉畔原有巨松,傳為呂洞賓植,今不存。
廟前澗中原有二仙橋,傳為漢鍾離點化呂洞賓的地方,亦傳為陳摶拜呂洞賓為師的地方,故名二仙橋,後毀滅於水患,僅留遺址。

文仙峪人文歷史

華山仙峪又名車箱谷,在華山峪西,與華山峪僅一嶺之隔,傳説古時黃初平、黃初起弟兄在此牧羊成仙,因而得名。  仙峪深五十餘里,峪道窄狹清幽,山路崎嶇蜿蜒,河流湍急,山石險峻,多處路段鑿崖,加棧凌空通過。進峪五里處,有斜嶺橫阻,令人有谷盡路絕之感,然越嶺橫度,又平添柳暗花明的情趣。  斜嶺南,地勢漸次開闊平緩,峪道兩邊花木繁茂,綠草如茵,溪水匯而成潭,如面面明鏡,台田層層疊摞似條條綠氈,有山民聚集成廓,男耕女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異桃花源仙境。 仙峪人文、自然景觀數十餘處,見於史籍記載的神話傳説更是美麗動人。斜嶺盡頭有車箱潭,《水經注》號稱其為天下第七水府,華陰流傳的邢家姑姑為醫父痼疾嫁給車箱潭龍太子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  斜嶺東南為華山白羊峯,峯西側崖下有羊公石室,傳説是天下楊姓先祖避難的地方;羊公石室臨近有石羊城,是黃初平牧羊成仙的地方;斜嶺北望,有貓頭石、龜蛇鎖車箱等奇石勝景,都形象生動,惟妙惟肖,令遊人歎為觀止。  入峪經龍頭溝、蛤蟆溝、石板溝行至與華山主峯平齊處,便進入白缺寺景區,此處地勢較為開闊,東走三耳貧,可達三峯根;南經河北頭可翻越秦嶺進入洛南境域;西經東溝、門岔溝可通往甕峪、華峪。白缺寺遺址在澗西峯腰懸崖下,舊有廟宇建築,與山崖諸多石洞連為一體,依崖就勢而構,非常巧妙,相傳為千手佛還願時所建。鼎盛時期,有僧近百名,每日供果累累,香煙繚繞,晨鐘暮鼓,不絕如縷。由於香客眾多,這裏逐漸形成寺廟古會。遺憾的是十年動亂中,廟宇建築毀於一旦,鐘鼓及所有物什被洗劫一空,如今僅有石洞猶存。但由於登寺小道被荒草、亂石閉塞,遊人只能隔壑相望。  仙峪不僅自然風光如詩如畫,而且礦產、藥草等自然資源豐富。現已探明的礦產有金、鐵、水晶石等。貴重藥材有靈芝、何首烏等。一九九二年華山靈芝研究所採取靈芝菌種時,從仙峪採回一隻高 80公分,重8.1公斤的巨型靈芝,現陳列在北京人民在會堂,被譽為華山仙草中的又一奇觀。  由於仙峪河水豐美,幽潭連珠,被視為華山天然浴場。每至盛夏,進峪避暑、度假的遊人絡繹不絕,尋幽探勝者更是摩肩接踵。按照華山風景景區規劃設計,還要對仙峪風景景觀進一步開發,以向遊人提供更廣闊的旅遊用地,豐富遊人的審美需求。  由於仙峪無人工雕鑿痕跡,自然景觀秀麗熨貼,歷代詩人從畫家多入峪吟詩作畫,唐詩人常建就有“入溪雙峯峻,松栝疏幽風”句,畫家們稱仙峪為“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美女,也稱它為華山腳下的“維納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