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數字朋客

鎖定
指代一種生活哲學、亞文化、某些計算機用户,包括控制論、信息論和生物工程等領域。
中文名
數字朋客
外文名
cyberpunk

數字朋客什麼是數字朋客

70年代末,一代青年崛起了,他們不滿現實,意圖反抗。但他們不再試圖推翻什麼、建立什麼,而是尋求個體的獨立、嘲弄統治者、嘲弄整個制度。於是搖滾樂誕生了一個新的流派――朋克(Punk),其代表性成員有:雷蒙斯樂隊、性手槍樂隊、衝撞樂隊等。
到了70年代末期,新的作家羣體也出現了,他們和搖滾樂的迴歸有極為相似的背景和動機。這些作家把目光投向60、7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系列新科學:控制論、信息論、計算機/網絡、生物工程等等,形成了獨特的科幻文學流派數字朋客。
在數字朋客作家看來,總存在一個系統在統治民眾的生活,如強權的政府、家長式管理的公司或是信奉傳統基督信仰的人羣。這種系統總是依靠某種特定的技術來實現統治,如通過洗腦、假肢、克隆、遺傳工程等方式,這種技術會擴展人機合體。人成為機器的一部分,這便是Cyber的含義。在任何文化體系中,總有一些人生活在社會邊緣。如罪犯、流浪漢、夢想家或只是單純尋求興趣愛好的人。數字朋克作品關注這些人,通常顯示他們是如何把系統的那種統治技術變成他們自己的工具,這便是Punk的含義。這提醒我們,在關注數字朋克中計算機/網絡的內容時,不能忘記這些作品中具有“Punk”精神的一面。這不是計算機領域的英雄史詩,這是平民的、個人主義的、玩世不恭的個人體驗。

數字朋客數字朋客的起源

Cyberpunk一詞最早出現在布魯斯·貝斯克1983年11月發表於科幻雜誌《Amazing》上的短篇小説《Cyberpunk》。直到1984年12月30日,《阿西莫夫科幻小説雜誌》的編輯加德納·多佐伊斯在《華盛頓郵報》上發表了回顧性的文章《新的熱點作家》,才將這一類作品稱為“Cyberpunk”。一般認為,Cyberpunk一詞由表示“控制論(Cybernetics)”的Cyber與表示搖滾樂流派的Punk組合而成。有人將其譯為“電腦朋克”,但我們看到,這個詞覆蓋的範圍不僅在於計算機領域,還包括控制論、信息論和生物工程等,因此譯為數字朋克。

數字朋客數字朋客類文學

當然,對“數字朋客”名詞也有其他解釋,比如著名新浪潮作家諾曼·斯賓那德就認為, 這個詞彙可以是一個雙關語,既可以理解為屬於神經系統的魔術師。這是一種當代的魔術師,他的奇蹟來源於將神經系統直接與電腦的神經系統相互連接,這樣的連接將獲得比撒滿教士的法術和毒品的迷幻狀態更加驚人的感受。這個名詞的變體在某種意義上還可以解釋成新的羅曼司體驗者。
在今天,數字朋客不僅僅是科幻小説的一個流派,同時也指代一種生活哲學、亞文化、某些計算機用户。有人認為,作為科幻小説發展的一個時期,“數字朋客”運動已經結束。尤其是我們今天全面進入了互聯網時代,數字朋客文化不但沒有消失,反而進一步繁榮,只不過,這一次,數字朋客文化情悄悄地來到我們身邊,包圍着文化的生活。

數字朋客數字朋客類藝術

數字朋客同時也賦予了許多藝術家靈感。數字朋客藝術的思想自由無束的,當談到計算機或繪圖板後面的數字朋客時是無猶豫的餘地的。這個技術與藝術的混合提撩撥起了藝術家的創作衝動。數字朋客藝術走廊、莫斯科數字朋客俱樂部製作……

數字朋客數字朋客類遊戲

角色扮演遊戲:(RPG)、Usenet - rec.games.frp.cyber 、網絡朋客相關角色扮演遊戲的討論、Cyberpunk 2020
《黑暗未來》……

數字朋客數字朋客類影視片

早在1968年,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就發表了具有數字朋客風格的作品《機器人會夢見電綿羊嗎?》(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並在1982年被拍成電影。在隨後的日子裏,許多此類風格作品陸續發表,各種全新的概念逐漸成形,直到1984年,威廉·吉布森發表了長篇小説《神經漫遊者》(Neuromancer),正式宣告了科幻小説“數字朋客”流派的誕生。
今天,比科幻小説更熱鬧的是好萊塢電影。因此,理解數字朋客一個直觀的方法就是觀看數字朋客類型電影。下面列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影片:《異形》、《黑雨》、《銀翼殺手》、《發條橘子》、《烏鴉》、《第五元素》、《蒼蠅》、《約翰尼·耐莫尼克》、《赤裸的午餐》、《機器戰警》、《奇怪的日子》、《終結者》、《全面回憶》、《12猴子》、《黑客帝國》、《死亡開關》、《第一射擊手》、《X檔案》、《馬克斯·赫德龍》、《未來20分》、《時間機器》……等。
一般來講,在數字朋客類型影片中,未來的世界科技發達,但城市破敗不堪,人們生活在光怪陸離的環境裏。我們看到,這些影片的題材非常廣泛。比如:《發條橘子》講述了科學家將一個惡棍洗腦……《蒼蠅》講述了由於基因融合導致的一場災難。

數字朋客《黑客帝國》:“數字朋客”的集大成者

從《黑客帝國》到《黑客帝國III》,無數的觀眾看得一頭霧水,無數的影評家驚呼影片中哲學成份太高。下面我們用26個英文字母來解讀一下《黑客帝國》中隱藏的各種文化。我們驚奇地發現數字朋客成份很高,所以説《黑客帝國》是“數字朋客”的集大成者一點也不為過。
Alice In Wonderland(愛麗絲漫遊仙境) Neuromancer(神經漫遊者)
1860年,在英國作家劉易斯·卡羅(Lewis Carroll)充滿想象力的筆觸下,好奇的愛麗絲在追逐兔子的過程中,悠然掉入了一個曼妙神奇的夢幻世界。1999年,在沃卓斯基兄弟的《黑客帝國》中,懷疑世界出了問題的尼奧則追隨一個有小白兔紋身的性感女郎來到地下Rave Party,從此而一發不可收拾,走入真實的荒漠……我們是不是可以把愛麗絲當作《黑客帝國》的童話版呢?或者,《黑客帝國》是愛麗絲的成人版?[全文] 從1984年開始,一位名不見經傳的美國作家威廉·吉伯森(WILLIAN GIBSON)連續發表了三部內容相當詭異、場景和情節相互聯貫的長篇小説。這三部作品分別是《神經漫遊者》、《計零》和《蒙娜·麗薩超速檔》。這三部作品一下子在久已無聲的科幻世界掀起了巨大的波瀾。 吉伯森的三部小説有時被稱為“矩陣三部曲(MATRIX TRILOGY)”,有時又被稱為“漫生三部曲(SPRAWL TRILOGY)”
Baudrillard(鮑德里亞) Oracle(先知)
在第一集中,一個計算機朋克帶着他的小白兔紋身女友來尼奧家做交易,尼奧從一本掏空的書中拿出一碟非法軟件——注意,那本掏空的書就是鮑德里亞的名著《仿像與模擬》。這是我們第一次有據可查的看到鮑德里亞對《黑客帝國》的影響。而孟菲斯的那句著名台詞:“歡迎來到真實的荒漠”,則直接出自書中第一章第一頁的第二段:“It is the real, and not the map…… 在希臘中部靠近帕拿蘇斯山的特爾斐城,坐落着著名的阿波羅先知所在地--阿波羅神殿。其年代至少可追溯到公元前17世紀,神殿入口處寫着“認識你自己”。在《黑客帝國》中,同樣有一位先知登場,而且家門口也刻着同樣的標記(只不過是拉丁文)。地球人都知道,美國還有一家與“先知”同名的恐龍級IT企業:ORACLE公司, 主要生產數據庫產品, 也是網絡計算機的主要倡導者……
Cyberpunk(電腦朋克、賽伯朋克) Philip K. Dick(菲利普·K·迪克)
賽伯朋克/賽伯空間一詞源於科幻小説家William Gibson一篇關於神經計算機網絡的小説《神經漫遊者》(Neuromancer下文詳述),在這篇引起巨大轟動的小説中,吉布森首先發明瞭“賽伯空間”(cyberspace)這個術語:“賽伯空間,一個被數億操作員每天經驗着的交感性想象……一個來自於人文體系中每一台電腦的數據吸引力的圖式化表現…… 偉大的科幻小説作家。其作品一直探討人的定義和真假二元對立的問題,被無數次的搬上銀幕……迪克的作品將科幻與神秘主義、自身體驗、純哲學和低俗戲劇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在簡約的風格和標準的科幻手法之下,呈現的是一個更深層的世界——那裏有極度的情感體驗、純哲學式的思考和不時湧現的驚人觀點……
Descartes(笛卡爾) Quine(奎因)
歐洲近代哲學創始人之一。偉大的科學哲學家笛卡爾曾試圖為科學建立起一套堅固的方法論基礎,他的鉅著《沉思錄》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其實就是“對第一哲學的冥想”。笛卡爾着重思維的精密性,不信賴感性經驗……因此,心的存在是無可置疑的,而身的存在則須推論出來。於是有了那句名言:“我思故我在。”(“湯勺並不存在”)…… Willard van Orman Quine,美國哲學家﹑邏輯學家,"邏輯實用主義"或"實用主義分析哲學"的重要代表。在他看來,本體論問題可以簡單地表述為“存在什麼”(What is there)的問題。 而對“存在什麼”的表述問題又可分兩種……排中律要求兩個互相矛盾的思想必須一真一假,不能都不真不假。也許用此可以排除我們對《黑客》無限套層的虛無世界觀的困擾……
Existentialism(存在主義) Real(真實)
現在,假設拿到紅色藥丸和藍色藥丸的不是尼奧,而是讓·保羅·薩特,阿爾伯特·加繆,馬丁·海德格爾,那麼他們會如何選擇?很顯然,這三位存在主義大師都會毫不猶豫的選擇離開Matrix,進入真實的荒漠。也許那裏令人痛苦,但畢竟還原了存在的真實…… 可以説,《黑客》的核心問題就是奎因的本體論質問:“What is there”。真實,到底是存在主義聲稱的客觀體驗,還是僅僅是我們與外界互動產生的感官反應?如孟菲斯所説:“什麼才是真?你怎麼定義真?如果你説的是氣味,視覺,那麼所謂的真不過是一連串大腦翻譯的電脈衝。”……
Fetishism(戀物癖) Socrates(蘇格拉底)
在《黑客帝國》衍生的眾多“主義”中,戀物癖這一傳統的性偏移病症也進一步演變為消費性的數碼戀物——尤其是當超媒體取代超文本,虛擬現實取代傳統空間之際,在影片中也足以發掘出很多樂趣。尤其是那令人無限着迷的子彈時間:在某樣物體,某個部位,或某種動作上的,長時間/多角度的滯留和留戀。這正應了弗洛伊德的戀物癖概念。戀物的對象其實不是商品,而是主體的不願移動…… 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哲學路線的創始者。他把哲學定義為“愛智慧”,他的一個重要觀點是:知道自己無知。他説,他聽到神諭説他是人間最聰明的人,可是他感到自己並不聰明,於是就到處找有知識的人談話,想推翻神諭。結果他發現這些所謂有知識的人並沒有知識……《黑客》中的孟菲斯也扮演了這樣一位精神導師的角色,他孜孜不倦地説服尼奧相信自己是救世主……
Gnosticism(諾斯替教) Trinitarianism(三位一體)
初期基督教的一派,尊重某種靈的直覺,含有西亞、東亞哲學,曾被視為邪教。諾斯底的世界觀是“二元論”(dualism) 的:宇宙有兩個神,一善一惡。至高的神造了一連串的靈體 (aeons),都是神性的放射 (emanations of the divine) 。宇宙是由一位較低的“造物主”(Demiurge) 造的。物質則是邪惡的……《黑客帝國》的地下反判組織完全符合以上理念…… 崔妮蒂的名字Trinity,即聖父聖子聖靈的三位合一。以三紀錄的最神聖的思想,莫過於三位一體。好多宗教都有三位一體説。主教和基督教的説法是:天主聖三,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一體三位。天主的本性是愛;天主父是此絕對愛的自我給予;天主子是此絕對愛的自我接受於答覆;聖靈則是此絕對之愛的自我合一。佛教有所謂三寶:佛,法,僧。道教有所謂玄,元,始三氣……
Hedonism(享樂主義) Utopia(烏托邦)
《黑客》第一集中的賽佛Cypher是典型的享樂主義者,為求感官滿足而背叛了黑客組織……早在蘇格拉底/伊壁鳩魯的時代,人生的“唯樂原則”(Hedonism)即已得到了哲學上的確立:快樂是與生俱來的東西,也是人生的終極目的。即使某人某一羣體在特定時間內對這一原則有主動或被動的背離,那目的仍是追求終極的快樂。故追求快樂和躲避痛苦,乃人生之兩大規定動作……其實,我們每日浸淫其中的網絡,又何嘗不是Cypher夢寐以求的牛排…… 諾齊克在書中提出,只有一個政府極少干預的、功能上最弱的國家,才是一個最公正及值得追求的政治組織……書中他還描繪了這樣一幅景象:人體漂浮在巨大容器的營養液中,由一台“體驗機”為我們提供刺激。就像《黑客帝國》提出的問題一樣:如果機器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切快感,那麼,你願意像Cypher一樣選擇夢境麼?Nozick的回答是“不”,因為那樣就會抹煞一切可能的賦予存在以意義的行動。在“體驗機”中,我們只是“不確定的斑點”……
Ideal Forms(完美形象/洞穴寓言) Virtual Reality(虛擬現實)
關於完美形象(理想形態),柏拉圖有一個著名的洞穴寓言。在這則“洞穴”寓言中,柏拉圖假設有一羣人“居住在一個洞穴之中,有一條長長的甬道通向外面,它跟洞穴內部一樣寬。他們從孩提時代就在這裏,雙腿和脖子皆被鎖住,所以總是在同一地點。因為被鎖住也不能回頭,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跟他們隔有一段距離的後上方,有一堆火在燃燒。在火和囚徒之間,有一條高過兩者的路……而生活在Matrix中的人類電池,其實就是洞穴寓言的未來翻版。進一步説,觀看《黑客帝國》的觀眾本身,何嘗不是又一羣洞穴的囚徒?…… 另一方面,人可以進入一個純粹由比特構成的第二現實之中,獲得一種人類以前從未有過的生存體驗。每一個人都可以如同古代神話中的神靈,自由地往來於“天上”與“人間”的兩重現實之中。這個第二現實,就是所謂的“虛擬現實”。有時也被稱為“人工現實”、“人工世界”……
人類自古以來就有一種克服現實世界(原子世界)的束縛,獲得一種沒有“重”的拖累,自由自在地飛昇到一個理想世界的願望……整個《黑客帝國》的世界,可以説就是一場超大型的虛擬遊戲(virtual game)……
Jesus(基督) "Wake Up!"(甦醒)
這個寓意再明顯不過了。首先,尼奧的名字Neo,是英文One(救世主)的倒拼,同時意味着"新",他在Matrix的機器“豆莢”中甦醒,在Nebuchadnezzar(來自聖經,尼布甲尼撒二世,古巴比倫國王,曾攻佔耶路撒冷,建空中花園船上受洗。在第一部中,尼奧先是死去,而後被崔妮蒂Trinity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一吻喚醒。彌賽亞式的復國救主象徵充斥全片…… 孟菲斯Morpheus這個名字來自希臘語中的morphe,其實是希臘神話中睡神Hypnos的兒子夢神。這位睡夢之神有改變夢中事物的能力。在《黑客帝國》中,孟菲斯也確實扮演了這樣一個角色,負責把每個人從虛幻中叫醒。“甦醒”這一動作在《黑客帝國》中有着特殊的寓意,它意味着重生,真理,昇華,自我意識的覺醒,甚至力量的爆發。……睡眠和甦醒的意象在片中處處可見,在電影原聲中也有所體現……
Kant(康德) Xenophobia(仇外)
如果同樣做一次紅藍藥丸的選擇,康德的出發點將與存在主義巨擘不同——不是進入真實的荒漠,而是進行一次道德選擇,追求“至善”(the Highest Good)。康德的自我意識理論是歐洲思想史上最有影響的理論,並不可逆轉地確定了歐洲思想史發展的道路:它首先是唯心主義思想家,比如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的體系得以建立的動力……雖然我們無法證明上帝存在,但這個“至高的善”是一切道德論理之基礎。這種側面迂迴的自我確證有些像孟菲斯的執意信仰——尼奧必須成為救世主,否則一切將沒有意義…… 在第一集中,Agent Smith咬牙切齒地對被捕的孟菲斯講述了他啓示錄般的世界觀,“我願意跟你分享一下我的小發現。那是我在試圖給你們這個種族分類的時候得出的。我意識到你們並非哺乳類動物……這個星球上倒是有另外一種生命體遵循同樣的模式。那就是病毒。人類是一種疾病,是地球的癌症和瘟疫。而我們,則是療方。”在他看來,如果把整個Matrix系統比作一個有機體,那麼以尼奧為首的反叛軍顯然就是入侵的病毒,而他,則是Matrix體內的異種抗體,免疫血清,唯一職責就是捕殺對機體有害的外來病毒……
Lacan(拉康) Yagyu(柳生家族)
在考察主體形成的時候,拉康提出了著名的“鏡像階段”理論。拉康認為,六至十八個月的兒童利用反映於鏡子之中的身影確認自己的形象。這使他逐漸擺脱了“支離破碎的身體”而獲得自己身份的基本統一性。鏡像階段之前,兒童僅僅將自己的身體視為一堆破碎的物體,他甚至對於這個不完整的身體懷有恐懼……請同學們參考黑客第一集中尼奧伸手觸摸鏡子粘起金屬液體的段落(他在鏡子中看到扭曲變形的自我),第二集中Agent Smith終於擺脱matrix的控制成為真正獨立的個體也是“鏡像階段”的作用…… 《黑客》第二集中,孟菲斯在高速公路上單刀劈車的生冷造型掀起了日本武士道的復興。玩過《侍魂》的同學想必都記得獨眼龍柳生十兵衞YAGYU JUBEI。……柳生“新陰流”劍術,主要是奪取敵方武器,儘量讓雙方保全性命,平安無事,因此又稱“活人劍”。其真髓在於“無刀取”,即以空手製住對手或是空手入白刃的意思……這種以心御劍的方法,搬到Matrix中,就是孟菲斯在武道館內對尼奧的點撥了:“你以為我比你更快更強只是跟我的肌肉有關?你以為你現在呼吸的是空氣麼?”……
Marx(馬克思) Zen(禪)
也許,《黑客2》中孟菲斯在錫安的演講稿應該參考一下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到目前為止的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自由民和奴隸、貴族和平民、領主和農奴、行會師傅和幫工,機器和人……但是,我們的時代,Matrix時代,卻有一個特點:它使階級對立簡單化了。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敵對的陣營,分裂為兩大相互直接對立的階級:Matrix和人類鬥士。錫安城的人類叛軍,他們是地球的自由衞士,帝國革命的主力軍,也是顛覆matrix等級秩序的無政府主義幽靈……[全文] 佛教禪宗博大精深,實非一段文字所能描述。其提倡心性本淨,佛性本有,見性成佛,色空相即,圓融涅盤……因果相續等諸多要義幾乎都能在《黑客》片中找到對應。而影片台詞更是處處充滿機鋒禪語,比如第一集中尼奧來到先知家中,在屋外看到一個光頭小“和尚”用意念彎曲勺子,然後睜着一雙慧眼對尼奧説:“不要試圖彎曲勺子,那是不可能的。相反,要努力去認識真相……根本沒有勺子…然後你就會發現,彎曲的不是勺子,而是你自己。”……
《神經浪遊者》(Neuromancer):最出色的數字科幻小説
《神經漫遊者》(Neuromancer) 在無數寫電腦相關作品的科幻作家中,第一把交椅當然非威廉·吉布森莫屬。他的《神經漫遊者》(Neuromancer)一書,無疑是經典之中的經典。這是第一本同時獲得“雨果獎”(Hugo Award)、“星雲獎”(Nebula Award)與“菲利普·狄克獎”(Philip K. Dick Award)三大科幻小説大獎的著作,此記錄至今無人能破……
1984年完成的《神經漫遊者》,最大的成就就是提前預視了九十年代的電腦網絡世界。吉布森不但在書裏創造了“數字空間”(cyberspace,也譯網絡空間),計算機愛好者們被他所描述的精彩的而且與他們自己所處的世界非常相似的世界所深深吸引。同時也引發了“電腦朋克”(cyberpunk)文化——用一種迷戀高科技的目光來觀察世界……威廉·吉布森
讀者們都被吉布森作品中所描寫的那個夢魘般的想象世界深深地吸引了。吉布森用生動、驚險的故事告訴我們,電腦“屏幕之中另有一個真實的空間,這一空間人們看不到,但知道它就在那兒。……它是一種真實的活動的領域,幾乎像一幅風景畫!他幻想的這個空間,不僅可以包含人的思想,而且也包括人類製造的各種系統,如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系統等等。”小説主角凱斯(居然與AOL創始人斯蒂夫·凱斯同名)是個“殘廢的”網絡獨行俠,他受僱於神秘力量,奉命潛入跨國企業的信息中心竊取機密情報。他一方面參與信息大戰;一方面得查出幕後的神秘主使是誰……作為一個計算機牛仔,他能夠使自己的神經系統掛上全球計算機網絡,為了在數字空間裏競爭生存,他使用各種匪夷所思的人工智能與軟件為自己服務。事實上,凱斯並不想主宰世界,他希望能超越肉體的束縛,逃避廢墟般的現實世界,在數字空間裏浪遊……幕後首腦出乎意料,小説結局發人深省。
將近20年以後,《黑客帝國》所描繪的網絡虛擬空間,其核心框架也沒有逃脱《神經漫遊者》開拓的“如來掌”。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説,《黑客帝國》就是吉布森描繪的網絡空間的視覺呈現……
數字朋客的發展歷程時間表
1928 最早“朋客”這個詞指犯罪的人
1948 神經機械學(“cybernetics”)這個詞由Norbert Wiener創造
1968 《機器人會夢見電綿羊嗎?》出版
1972 K.W. Jeter完成Dr. Adder(春季)
1973 “The Girl Who Was Plugged In”出版
《Gravity's Rainbow》出版
1975 Shockwave Rider出版
1976 The Ramones第一張專輯發表;朋客的開始
1977 處女作短篇小説《全息玫瑰的碎片》在《UnEarth》上發表(夏季)
性手槍樂隊的Never Mind the Bullocks專輯發行;朋客變得眾人皆知
1982 軟件出版(1月)
吉布森參加ArmadiloCon,並宣讀了他的創作中的作品《神經漫遊者》的序篇
“Behind the Mirrorshade: A Look at Punk SF”會議召開(10月)
Blade Runner(銀翼殺手)發表
1984 威廉·吉布森發表了長篇小説《神經漫遊者》(Neuromancer)
1985 日蝕出版
1986 《燃燒的鉻》出版
1987 《機器戰警》出版
1988 互連網蠕蟲病毒攻擊 (11月)
1989 《神經漫遊者》的漫畫小説出版
1990 《不同的引擎》出版
《硬件》出版
EFF組織成立
1991 《終結者2》公映
《硅人》出版
米開朗基羅病毒引起媒體恐慌(12月)
1994 《駭客帝國之螞蟻》出版
《數據垃圾》出版
《Cyberia》出版
Phiber Optic因計算機入侵和同謀罪入獄服刑13個月(1月)
在法國,“Cyber SM”給虛擬的性慾第一次公開展示的機會(1月)
西方世界新聞媒體報告俄羅斯三分之二的計算機用户曾遭遇病毒,85%的病毒的誕生地是俄羅斯(11月)
地下媒體通訊雜誌開始傳播
《神經漫遊者》的十週年紀念版開始發行(7月)
1997 一份數字朋客宣言由Christian As. Kirtchev出版(1997年2月14日)
自由軟件出版(4月)
《Wired》的烏克蘭版翻譯完成(2月)
烏克蘭最高法院裁定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違反憲法(6月26日)
根據Blade Runner改編的電腦遊戲由Westwood遊戲公司出品(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