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數字原住民

鎖定
“數字原住民”又譯“數字土著”、“數字原生代”。數字原住民,指和高科技一起誕生、學習生活、長大成人者。
教育遊戲專家Marc Prensky於2001年首次提出“數字原住民”概念,將那些在網絡時代成長起來的一代人稱作“數字原住民”。
對於數字原住民來説,互聯網不僅能方便迅速地獲取所需的信息,而且信息交互的方式打破了現實生活中人際的藩籬。有學者指出,數字原住民具有的、新的認知特點看似更符合我們在網絡時代中的日常生活經驗,比如小孩子能夠邊看電視邊做作業。但是,並未有明確數據證明多任務處理是數字原住民具有的新的認知特點。而且,同時處理多重任務的認知特點也未必就是件好事情。有研究證明,大腦在同時進行多種任務的時候容易產生認知負荷和注意力損耗。 [1] 
中文名
數字原住民
外文名
Digital Natives
別    名
數字土著 [1] 
別    名
數字原生代 [1] 
代表人物
80後甚至再年輕些的這代人
研究有關著作
《born digital》

目錄

數字原住民例句

美國哈佛大學的網絡社會研究中心和瑞士聖加侖大學的信息法研究中心正在從另一個角度協作研究網絡化生存的問題,他們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Digital Natives,數字原住民,意為80後甚至再年輕些的這代人,一出生就面臨着一個無所不在的網絡世界,對於他們而言,網絡就是他們的生活,數字化生存是他們從小就開始的生存方式。
基於“Digital Native”的研究項目, 2008年8月他們出版了本書叫《born digital》,指出,“被數字革命引發的最持久的改變,不是新的商業模式和新的算法研究,而是數字時代出生者和非數字時代出生者之間的代際鴻溝。”

數字原住民保護措施

2024年1月1日,《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實施。作為我國首部專門性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綜合立法,《條例》的施行標誌着我國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法治建設進入新階段。
《條例》着眼於平衡未成年人發展權和受保護權的相互關係,明確指出,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工作應當堅持最有利於未成年人的原則,適應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發展和網絡空間的規律和特點。保護工作不是單一主體責任,而是要實行社會共治。政府、學校、家庭、社會等各方協同發力,織牢織密未成年人“防護網”,更好守護“數字原住民”。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