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敦煌雷音寺

鎖定
雷音寺原名解脱庵,亦名觀音堂。位於古絲綢之路的重鎮-甘肅敦煌市南4公里處鳴沙山下,月牙泉邊。佔地面積300畝的新寺院對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陳列館等設施進行了改造、維修和擴建,重現了唐式佛教寺院風格,其擴建後成為敦煌最為重要的漢傳佛教宗教活動場所。2013年9月30日,雷音寺被評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以莫高窟172窟經變壁畫的建築結構佈局為藍圖的敦煌雷音寺建成,在“十一”黃金週期間將向遊客免費開放。
國慶長假伊始,位於古絲綢之路重鎮——甘肅敦煌市城南約4公里處鳴沙山下,月牙泉邊的雷音寺經過三年大規模升級改造後,首次面向遊客開放,這解決了當地近年激增的遊客“有地方拜佛,沒地方燒香”的窘境。
“升級”後的雷音寺將成為敦煌境內規模最大、最重要的佛教活動場所。 [1] 
中文名
敦煌雷音寺
位    置
甘肅敦煌

敦煌雷音寺歷史由來

敦煌雷音寺 敦煌雷音寺
雷音寺位於敦煌市至鳴沙山月牙泉風景區公路的左側,距市區約4公里。傳説古時在月牙泉附近有雷音寺,後被風沙所埋。1989年,由國內外佛教團體和敦煌市佛教協會捐贈,重建了雷音寺。取“佛音説法,聲如雷震”的意思,改名雷音寺。據莫高窟洞窟題記及敦煌遺書考證,其前身為西晉之“仙岩寺”,隋、唐時名“崇教寺”,五代、宋時名為“大聖仙岩寺”,元代名“皇慶寺”,清代名“雷音寺”,寺名迭替,故址在莫高窟。1987年莫高窟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後,政府有關部門將文物保護區與宗教活動區分離。1989年政府在月牙泉鎮劃撥土地,1990年7月諦承老和尚與曹玉春居士等人僅用人民幣一千七百元作為啓動資金髮起了異地重建雷音寺的宏大志向,1990年底雷音寺於現址登記為宗教活動場所並於1991年6月落成開光。

敦煌雷音寺地理位置

敦煌雷音寺:位於古絲綢之路的重鎮-甘肅敦煌市南4公里處鳴沙山下,月牙泉邊,這是從長安往西域唯一一所叫“雷音寺”的寺院,它自古就是東西交通的樞紐,也是中西文化的交匯處和中轉站。從晉到宋代,是西域大德弘揚佛法駐錫雲遊之處,更是中原高僧從陸路西行求法的必經之地。竺法護法顯鳩摩羅什玄奘等高僧大德都在這裏留下了永不磨滅的蹤跡。所以這個吉祥安寧的勝地,在唐代時就有“善國神鄉、佛國聖地”的美譽。
敦煌雷音寺
敦煌雷音寺(5張)
雷音寺-現是敦煌市境內規模最大的佛教活動場所。莫高窟珍藏的《唐敕河西都僧統洪辯告身碑》中已提及“古雷音”,所以初創年代應在唐代之前,晚唐至宋代沿鳴沙山北麓,西起月牙泉,東至莫高窟,三里一座廟,五里一座橋,塔寺林立,袈裟遍覆,統稱為“西天古雷音”。由於時 光的沖刷,生態的變遷,只剩下一點遺蹟。

敦煌雷音寺風景名勝

寺南2公里即敦煌沙漠勝景月牙泉、鳴沙山。東南13公里處為敦煌莫高窟。向西60公里左右即是玉門關和陽關故地。
月牙泉南北長近100米,東西寬約25米,泉水東深西淺,最深處約5米,彎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稱,自漢朝起即為“敦煌八景”之一,1994年列入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月牙泉內生長有眼子草和輪藻植物,南岸有茂密的蘆葦,四周被流沙環抱,雖遇強風而泉不為沙所掩蓋。因“泉映月而無塵”、“亙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為奇觀。鳴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對孿生姐妹,“山以靈而故鳴,水以神而益秀”。有“鳴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月牙泉是敦煌諸多自然景觀中的佼佼者,古往今來以“沙漠奇觀”著稱於世,被譽為“塞外風光之一絕”。月牙泉、莫高窟九層樓和莫高窟藝術景觀融為一體,是敦煌城南一脈相連的“三大奇蹟”,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人民嚮往的旅遊勝地。

敦煌雷音寺地理風貌

敦煌位於甘肅最西北部,地處甘、青、新、蒙四省區交匯,南面遠處為崑崙山延伸----阿爾金山。地處黨河與疏勒河綠洲,戈壁萬里、地曠人稀,雪山綿延、胡楊等沙漠樹木挺立。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