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敦煌菩薩

鎖定
敦煌石窟中,幾乎窟窟都有説法圖,經變畫。這些説法圖和經變畫中都繪有各式各樣的菩薩,有的洞窟中四壁都繪小菩薩,還有許多單幅的菩薩畫像。敦煌石窟中有上千幅的説法圖和經變畫,僅經變畫中的菩薩像,就會數在萬計,是世界上保存菩薩畫像最多的佛教石窟。 菩薩是梵文音譯“菩提薩埵”的簡稱。敦煌石窟中有歷時十個朝代,一千餘年,數以萬計的各種菩薩彩塑和畫像,而這些菩薩的塑像和畫像,有別於印度、東南亞、西域和中國中原菩薩的風格特點,因此,研究者們把敦煌菩薩塑像和畫像稱作“敦煌菩薩”。
中文名
敦煌菩薩
別    名
菩提薩埵
出    自
敦煌石窟
隸    屬
佛教
特    點
別於印度、東南亞、西域

敦煌菩薩基本介紹

菩薩是梵文音譯“菩提薩埵”的簡稱。其“菩提”漢譯是“覺悟”,“薩埵”漢譯是“眾生”,或“有情”(一切有感情的動物),全譯應是:“覺有情”,“道眾生”,“覺悟的眾生”之意。根據這個詞意,中國古代翻譯的佛經中,還把菩薩譯為“開士、大士、聖士、法臣”等名稱。如把觀音菩薩稱為“觀音大士”,把普賢菩薩稱為“普賢聖士”。 在佛教初創的小乘時期,僅把釋迦牟尼累世修行的前身和尚無成佛的悉達多王子稱為菩薩。大乘佛教創立後,根據“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論,把凡是立下宏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都都稱之為菩薩。後來這個名稱更加擴大化、世俗化,人們把那些精通佛法,德高望眾的寺院高僧和在家居士也稱作菩薩。

敦煌菩薩敦煌與菩薩

敦煌石窟中有歷時十個朝代,一千餘年,數以萬計的各種菩薩彩塑和畫像,而這些菩薩的塑像和畫像,有別於印度、東南亞、西域和中國中原菩薩的風格特點,因此,研究者們把敦煌菩薩塑像和畫像稱作“敦煌菩薩”。 觀音菩薩是一位最中國民俗大眾敬仰的菩薩,人們對觀音菩薩的敬仰甚至超過了對佛陀的敬仰。在佛教各種畫像和造像中,觀音菩薩和種類繁多,變化也極大。搞清了觀音菩薩的衍變過程,也就明白了所有菩薩的衍變。

敦煌菩薩衍變過程

現在人們看到的觀音菩薩是一位美貌動人,面善心慈的“東方聖母”,可人們並不知道,觀音菩薩原業是畜不是人。觀音菩薩由畜變人,由大丈夫變成一位東方美婦,有一個漫長的衍變過程。根據徐靜波先生《觀世音菩薩考述》一文和其他一些學者的考證:早在佛教尚未產生的公元前七世紀時,印度婆羅門教的古經曲《梨俱吠陀》中,已經有了“觀世音”。不過,那時的觀音並非丈夫身,也非女兒身,而是一對可愛的孿生小馬駒。它作為婆羅門教中的善神,象徵着慈悲和善,神力宏大。它能使關心盲者雙目復明,恙疾纏身者康復,肢軀殘缺者健全,不育女性生子,公牛產乳,枯木開花。“觀世音”在當時受到古印度臣民的普遍信仰和崇敬,在整個社會中產生過巨大深遠的影響。 公元前五世紀時,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佛教主張解放奴隸,姓無貴賤,眾生平等。比婆羅門教完善進步。佛教逐漸影響了婆羅門教教徒,並使婆羅門教徒轉信佛教。轉信佛教的婆羅門教教徒一時難以改變他們所有的信仰,便把婆羅門教中的觀世音帶到了佛教之中,成了佛教中的一位善神。 公元前三世紀時,佛教大乘教產生,佛教徒為了安撫眾生之心,便將原婆羅門教中的善神觀世音正式吸收過來,成為佛教中的一位慈善菩薩,叫作“馬頭觀世音”。那時的馬頭觀世音菩薩的形象還是一匹可愛的駿馬。到了公元前後,佛教徒可能考慮到其他菩薩都是人身,而觀世音是畜身,太不相配,便將“馬頭觀音”改為人身。地是觀音菩薩就由畜身變成了人身。 敦煌莫高窟第161窟中,畫有馬頭觀音像,不過這身馬頭觀世音已是面善心慈的菩薩,只是戴着一頂高大的馬頭頭盔式寶冠。佛教密宗中有馬頭觀音畫像,是密宗胎世故界六觀音之一。這可能是觀音由馬變人過程中的遺蹟。
佛教徒為使人們想念觀音菩薩是人,不是畜,又給觀音菩薩編造一份令人置信的“履歷”,使觀音菩薩完全“佛化”。眾多佛經中便有了這樣的説法:觀音菩薩原是古印度轉輪王無淨唸的大王子。《悲華經》中説:“有轉輪聖王,名無淨念。 王有千子,第一王子名為王象,即文殊菩薩;第八王子名泥圖,即普賢菩薩。第一王子發下宏願,要解除世間眾生的一切苦難後來轉輪王無淨念成佛,即阿彌陀佛。王子也經數十年的修行,也已成佛,號稱:“正法明佛”。為了實現他的宏願,解除世間苦通信班,使眾生獲得安樂,而現菩薩身,協助佛陀,弘揚佛示。於是,觀世音菩薩也就成了父王----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而其弟大勢至菩薩成了父王的右脅侍。 據佛學專家們的考證,佛教傳入中國,約在西漢末(公元一世紀),佛教在中國興盛的魏晉南北朝時期,觀世音菩薩是隨着佛教的傳播來到中國的。傳入中國時的觀世音菩薩菩薩已是淨土三經《無量壽佛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佛經》中西方淨土教主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華嚴經》中説:善財童子拜訪觀世音,在普陀洛迦山,“見巖谷林中,金剛石上,有勇猛丈夫觀自在,與諸大菩薩圍繞説法。”此時的觀世音是王子出身的阿彌陀佛的“侍從官”和“勇猛丈夫觀自在”,還不是女兒身的觀世音菩薩。因此,早期的觀世音菩薩塑像和畫像是男身丈夫形。 隨着佛教在中國的深入廣泛的傳播,尤其是《法華經》在中國的廣泛傳播,觀世音菩薩的聲望在中國日益提高,提到了下層廣大人民的信仰。人們根據自己的願望造出了眾多的觀音菩薩薩。觀音菩薩亦從“西方三聖”中的脅侍菩薩分離出來,成了一位最受人們信奉的佛教善神,經過幾個世紀的佛教漢化衍變,觀音菩薩逐漸異化,中國的僧俗大眾不僅把這種外國“善神”變成了中國“善神”,而且把這位“勇猛丈夫”變成 了美貌女性。
為了使信奉大眾相信觀音菩薩確實是一位美貌動人,面善心慈,救苦救難的女菩薩,中國的佛教信徒又給觀世音編造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其中《香山傳》滸最廣, 故事大意是説:觀世音菩薩原是古代妙莊王(即楚莊王)的五女兒,名叫妙善。三公主妙善聰慧美麗,從小篤信佛教。年歲稍大,父 王為其配嫁。妙善執意不從,要削髮為尼。妙莊王發現女兒抗旨出家。怒火沖天,率兵馬將妙善捉拿。當即在京城斬首示眾,並使她的靈魂墮入地獄中。玉皇大帝聞訊後,命閻王妙善靈魂救起,把妙善復活於香山紫竹林中。從此,妙善普渡眾生,行善天下,化現成為觀世間地菩薩。後來妙莊王得了重病,久治不愈。醫師告知:須要親生骨肉的手眼方可醫治。在此情況下,妙莊王的大女兒妙圓,二女兒妙英都不願獻出手和眼。妙善得知此事後,不念父王舊惡,挖下自己的雙眼,砍下自己的雙手,製成藥丸,救活了父王。妙莊王得知一切後,疚愧萬分。為了紀念自己的愛女,請工匠塑一尊“全手全眼”觀世音像。結果,工匠錯將“全手全眼”誤聽為“千手千眼”。於是塑出一尊千手千眼觀世音(妙善)的像。這故事傳説,在北宋以前就已形成,河南寶豐縣香山寺的宋蔡京所書《大悲觀世音菩薩得道遠果史話碑》就已記載了這個故事。 根據現存佛教藝術史料和專家們的研究,東晉以前,我國的菩薩畫像和塑像,幾乎都是男性,一位“偉丈夫”。東晉以後,始有女性菩薩塑像和畫像出現。 《胡應麟筆叢》中説:“女像觀音造像始於南北朝”。隋唐之時,已出現大量的女性觀音菩薩。唐代高僧道宣説:“造像梵相(畫像)宋齊間”(相當於北魏)皆厚唇、鼻隆、目長、頤豐、挺然丈夫之像。自唐以來,筆筆皆端來柔弱似妓女之貌。故今人誇菩薩如官娃也。“(《釋氏要覽》)。宋代之時,觀音菩薩已經完全女性化。元、明、清三代,觀音菩薩更加世俗化,我們現在看到的觀音菩薩像,已是一位按照中國人審美觀點,摹仿中國女性容貌身材,穿戴中國衣冠服飾,面善心慈,美貌動人,莊重親切的“東方聖母”。 其他菩薩的畫像和塑像,也隨觀音菩薩走過了一個由男性變為女性的過程。這個衍變過程經歷了非男非女、男身女相、女身男相、完全女性化四個階段。這一衍變過程在敦煌石窟中留下了明顯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