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敦煌伎乐天

2013年秦川、安秋执导的纪录片
《敦煌伎乐天》是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全额投资,委托酒泉广播电视台拍摄制作,秦川、安秋共同执导的8集人文历史纪录片。
该片集中展示了敦煌古代音乐舞蹈遗存和演变发展,并通过人物“讲故事”的方式为观众解读敦煌文化 [1]
该片于2013年4月27日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播 [1]
中文名
敦煌伎乐天
作品类型
人文、历史
制片地区
中国
导    演
秦川、安秋
出品公司
中央电视台
首播时间
2013年4月27日
网络播放平台
央视网
集    数
8 集

剧情简介

播报
编辑
该片从莫高窟珍贵的乐舞资料入手,深入解读敦煌古代乐舞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演变轨迹,全面展示端判多古丝绸之路灿若群星的协凝习音乐舞蹈,传承博大精深的敦煌艺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通过现代人用音乐和舞蹈让壁画复活、让古谱发声、与古人对话。从莫高窟珍贵的乐舞资料入手,深入解读敦煌古代乐舞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演变轨迹,全面展示古丝绸之路灿若群星的音乐舞蹈 [2]巴请润己弃墓试。

分集剧情

播报
编辑
    第一集 飞天伎乐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在这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朝代的更替,政权的转移,经济的发展繁荣,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等历史情况的变化,飞天的艺术形象,姿态和意境,风格和情趣,都在不断地变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艺术家,为我们留下了不同风格特点的飞天。一千余年间的敦煌飞天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演变发展的历史。

    第二集 反弹琵琶
    112窟壁画《反弹琵琶伎乐天》上绘有39个舞伎和乐伎,个个形象丰满,刻画生动,是莫高窟描绘音乐舞蹈场面最丰富的一个洞窟,被推崇为莫高窟中的音乐窟。尤其是其中的反弹琵琶造型,让舞蹈演员们都惊叹不已。

    第三集 胡风唐韵
    胡旋是唐代盛行的一种民族舞蹈,因西域康国赞胡旋女而传入中原,但最终淡出了历史舞台。但敦煌的画师们却将唐代宫廷舞蹈场面永远留在了莫高窟洞壁上,曾经盛极一时的胡旋舞在这里延续着昔日的风光。

    第四集 仙乐飘飘
    作为中国文化的艺术宝藏之一,敦煌壁画里包含着太多民族的传承。在那些佛国世界中,乐器成了不可或缺的物件,“天宫伎乐”一直是古人的浪漫美好的梦想。在敦煌壁画中,共出现了4500多件古代乐器,如今随着研究的深入,部分乐器已经复制成功,但敦煌古乐器的传承之路仍任道而重远。

    第五集 霓裳羽衣
    唐代歌舞大戏《霓裳羽衣》是古代歌舞服饰的登峰造极之作,为了烘托虚幻中的仙境,舞者肩披霞帔,上着孔雀翠衣,下身月白色长裙,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这种服饰很快成为敦煌画工笔下的创作素材。在敦煌壁画的服饰王国里,伎乐天是每个朝代的时尚代言人,她们的服饰既充满浪漫的想象又折射着当时流行风尚的影子。

分集剧寒尝钻寻应颂户情参考察赠资料 [2]

幕后制作

播报
编辑
片子由来
导演秦川和敦煌应该属于一种血缘上的联系。1965年,秦川出生在莫高窟脚下的一个小村子里。秦川回忆说,那时候莫高窟的所有洞窟都是免费开放的,儿时的秦川和小伙伴白天在洞子里钻来钻去,晚上睡梦里还能听到大佛殿上传来的铃铎声。离家工作后,秦川心中始终难舍儿时的敦煌记忆,直到调入酒泉电视台当了纪录片导演后,秦川的镜头又自然而然地聚焦在了敦煌。秦川决定拍摄一部纪录片,向世人揭示曾经孕育了莫高窟、催生了丝绸之路的疏勒河,已陷入空前的生态危机,希望能通过片子呼吁全社会对敦煌文化和生态的关注 [3]

主创团队

播报
编辑
节目总监制
连辑
导演
秦川、安秋
摄影
秦川、伊斯梅尔、秦晋、王锐仁、马振华、田录勤、庄斌
剪辑
秦晋
解说
陆建艺
学术顾问
赵季平、柴剑虹、王克芬、陈应时、许琪、高金荣、赵声良、高德祥
航拍
雷汉军、刘德双
节目制片人
安秋
节目监制
张凡、秦川
摄制
酒泉电视台
主创团队参考资料 [4]

获奖记录

播报
编辑
时间
奖项
作品
结果
2013年
“CCTV9年度大奖”最佳制作奖
《敦煌伎乐天》
获奖
第19届中国电视纪录片长片好作品奖
获奖 [5]

发行信息

播报
编辑
播出信息
播出平台
播出时间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
2013年4月27日首播 [1]
央视网
2013年12月7日 [2]

作品评价

播报
编辑
《敦煌伎乐天》则从莫高窟珍贵的乐舞资料入手,深入解读敦煌古代乐舞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演变轨迹,全面展示古丝绸之路灿若群星的音乐舞蹈,让壁画复活、让古谱发声,实现与古人的对话 [6](《平凉日报》评)
《敦煌伎乐天》是中国第一部完整表现敦煌古代乐舞历史变迁的大型纪录片。全片资料翔实,视野开阔,声画并茂,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把观众带进了美轮美奂的敦煌音乐舞蹈殿堂。作品集学术性、观赏性、艺术性于一体,具有鲜明的敦煌艺术特色和浓郁的丝绸之路风情 [7](中国纪录片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