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教長的黑麪紗

鎖定
《教長的黑麪紗》是2010年4月1日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霍桑
中文名
教長的黑麪紗
作    者
霍桑
出版時間
2010年04月01日
出版社
機械工業出版社
ISBN
9787544764520 [1] 
原作品
The Minister's Black Veil
寫作手法
寓言
主    題
罪惡
主要人物
牧師胡博(Hooper)

教長的黑麪紗作者簡介

霍桑生活在宗教氣氛濃厚的新英格蘭地區,深受加爾文教宗教神秘主義觀點的影響。他站在偏於保守的立場上,對資本主義發展所引起的社會問題缺乏理解,也不熱心於當時蓬勃興起的廢奴運動。他的作品不能深刻反映社會本質,只是從抽象的善惡現點出發來看問題,從道德倫理的角度抨擊社會不平。代表作《紅字》就是一例,它譴責了十七世紀美國社會的殘酷習俗,反對當時資產階級虛偽的傳統道德觀念。但同時又把這些歸結為人類罪惡的天性。在藝術上,霍桑往往以殖民時期的歷史故事來影射現實,或通過象徵突出主題,有強烈的感染力。他是美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注重心理描寫的作家。

教長的黑麪紗作品簡介

《教長的黑麪紗》運用了“寓言”手法,但不象大多數較長約“寓言”那樣使人不願讀下去,它有足夠的現實細節使得故事有一定的厚度和戲劇性,再加上霍桑向來善於描寫氣氛。結果是:這個原本可以寫得充滿説教意味的寓言成為一篇內容深刻的文學創作 [2] 

教長的黑麪紗主題

明顯而集中:年輕的教長為什麼戴上了黑麪紗、為什麼在遭到各種議論、責難而仍然不肯摘下來,在年老臨終的那一刻也仍然要掙扎着用面紗蓋住自己的臉?回答是有的,這黑紗象徵了人的罪惡感,是認罪和贖罪的標誌。對於戴黑紗的牧師究竟有什麼罪,作者還提供了線索,他戴上黑紗之日,即一個少女死亡之時,而且葬禮上“牧師露出面孔的一剎那,少女的屍體戰慄起來。屍衣和那薄紗的帽子也跟着微微抖動”;送葬的人也有一種幻覺,“似乎牧師和少女的精靈手拉手在一起走着。”看來又是一個類似《紅字》裏面的情況:宗教的外衣之下藏着一顆玩弄女性的心,不過這一次女的死亡,男的卻以黑紗代替了贖罪!至少那位鄉村醫生是有所知的。他説了一句意義深長的話:“人有時是自己怕自己的。”也許這就是為什麼當那教長彌留之際,醫生是在場者當中唯一的“外表大莊嚴合度而無動於衷”的人。寫得恍惚,然而意思是明顯的。但是作者又表明,這個罪卻又不限於任何個人,而是連“大地也戴着自己的黑紗”,“每一張臉上都有一面黑紗!”
另一説法則是教主向上帝發誓直視自己的罪惡而帶上黑麪紗,因為他是一個虔誠的教徒,所以始終不願摘下面紗。
這裏有嚴厲的加爾文教義的聲音,清教主義的聲音——然而它卻未必專指清教徒統治的早期英國在美洲的殖民地。由於霍桑寫的大多是那個時期的事,由於他的作品裏清教徒的罪惡觀的氣氛濃厚,文筆又帶舊式的典雅,人們可能誤以為他是生在那個時期的,其實他是十九世紀的人(1804—1864),是在包括這篇小説在內的《故事重述》集於1837 年出版之後才建立了文名的。他不能不注意到他當時的美國——而當時的美國正在經歷着工業革命,新英格蘭的商人和資本家正在依靠着1828年的新税律給他們的便利積極發展資本主義,而清教主義統治的教會已從國家政治生活裏退出來……對於這樣的現實霍桑也是深有所感的,不滿意的,他感對美國是“一個沒有陰影,沒有模稜兩可,沒有神權,沒有別致有趣的或陰沉的邪惡的國家”,連替它寫傳奇故事也是困難的(《大理名曲農牧神像》序)。那麼,他在早期着重寫清教主義的罪惡觀,寫《教長的黑麪紗》那樣的氣氛抑鬱而神秘的寓言,是不是要替這個歷史不長、缺乏傳統、精神生活枯燥的國家增加一點陰影,一點神秘,一點陰沉的邪惡呢?無論如何,霍桑這個深刻的、複雜的作家在寫《教長的黑麪紗》的時候,是有多種用意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