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教財

鎖定
教材的諧音 指的是教材存在暴利,一直以來並不算什麼秘密。雖然按國家相關規定,教材零售利潤不得超過5%,但零售商利潤遠遠超過這個點。前幾年,教材出版業數次進入“中國十大暴利行業”的年度排行榜。對此,有人形容:“要發財,印教材”,“印教材就印鈔票”。
中文名
教財
屬    性
教材存在暴利
對    應
教材出版業
對    象
印教材就印鈔票

教財社會現象

教財 教財
教材出版是黃金產業。有正當需求,有政策優惠,又有市場壟斷,不愁賣不出,只憂沒有“路”。一本教材的出版與發行背後往往有幾幫利益方都得到收益。
一、市場空間大
這些年,面對教材的暴利空間,許多逐利之徒紛紛染指。教材出版已經成為另類“高危行業”。在中國有2000多萬大中專在校生,還有1.8億中小學生,以及各類院校教師近2000萬人。數字顯示,國家每年發行的學生教材、教師教學用書的數量驚人,每年僅中小學課本就有1萬多種、80多億冊的份量,將近430多億元的市場銷售額。
二、強加給學生
教材是一筆巨大的財富資源,啓動這筆財富的奧妙就是權力和壟斷。在一些學校,教材買賣儼然已成壟斷市場。在國家規定的教材之外,一些人打着種種冠冕堂皇的旗號,層層行賄,把一些“規外之書”列入“規定用書”名目,向學生硬性攤派。把發行好處塞給學校,把經濟負擔加在家長的肩膀上,把這些“多半無用的書”塞進了學生們碩大的書包裏。
三、部分壟斷機制造成
中國教材供應渠道一直是國家統一編寫、地區(院校)編印、地區分印相結合的多層壟斷體制。不可否認的是,利益瓜分方已經把這種壟斷體制撕裂成一道道口子。大到一些地區的教材收益可以被當地的教材管理方、關聯方、出版方、使用方等分層瓜分,小到一些學校的教材收益可以被學校的管理者和教職員工最後瓜分。
雖然在這幾年社會都在聲討教育亂收費問題,國家有關制止教育亂收費的領導講話、法規文件陸續出台,但教材暴利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靠教材發大財”的利益集團依然我行我素,財源不斷。經年曆月、遙遙無期的教材管理改革,客觀上延續了“靠教材發大財”的利益集團牟取暴利的時間和空間。

教財主要影響

教材天價回扣暴露了教材價格的虛高,而虛高的價格無疑加重了學生的經濟負擔,尤其是對貧困學生及其家庭而言。

教財解決方案

令人生疑的是,當全社會都反映教材貴、很多學生因為拿不出昂貴的教材費而輟學的時候,教材出版壟斷行業卻一直在享受國家的政策優惠:國家財政部門從上世紀起,一直對大中小學課本出版環節的税收,採取先徵後退的政策,予以扶持。但是,壟斷行業的超額利潤,抵消了國家對廣大受教育對象的政策呵護。有識之士指出,“教材價格過高”的現象激化了社會矛盾,解決這個問題的難點是徹底打破行業壟斷,打開市場“暗點”,降低教材出版發行行業的超額利潤,才能從根本上降低教材價格,讓廣大的老百姓都享受到公平、公正、公開的國民教育優惠。

教財質疑

一本教科書,蛀蟲知多少?安徽教育主管部門在2010年8月27日批覆的文件上,甚至還特意註明“不許公開”。他們怕什麼?為什麼教材説換就換?這裏邊到底藏着怎樣的秘密?

教財百姓心聲

既然教材發行返點潛規則盛行,既然回扣數額還是天價,相關部門就不能熟視無睹,等閒視之,而應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整治教材回扣亂象,或擠幹書價之水分。
一些學生和家長呼籲,國家應制定教材出版、發行管理法,把教材納入法制化、規範化管理體系之中,維護教育產業的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