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教育部含油氣盆地構造研究中心

鎖定
“教育部含油氣盆地構造研究中心”(以下稱“中心”)由國家教育部和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共建、隸屬於教育部的研究機構,於2006年8月批准成立,主要依託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有關從事盆地構造研究隊伍及資源而建立,是專門從事盆地構造研究和人才培養的特色性的研究中心,是教育部盆地構造研究人員開展學術交流、科研協作和人才培養的平台。
“中心”的目標是加強學術交流、資源共享以及強化與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等的合作、聯合承擔國家重大科研(工程)任務,加強信息資源與協同工作平台建設。“中心”的任務有組織教育部的相關院校共同申請國家級大型科研項目和大型國際合作項目;尋求教育資源的共享,開展研究生的聯合培養;尋求高校內部實驗室資源和與我國石油行業之間的實驗室資源的共享,開展實驗室的共建;開展與中國石油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等。
中文名
教育部含油氣盆地構造研究中心
名譽主任
戴金星、賈承造
主 任
楊樹鋒
副主任
王良書、郭召傑、陳漢林、任建業
秘書長
:肖安成

教育部含油氣盆地構造研究中心組織機構

名譽主任:戴金星、賈承造
主 任:楊樹鋒
副主任:王良書、郭召傑、陳漢林、任建業
學術委員會主任:賈承造 副主任:徐世浙、金振民、潘懋、魏國齊 秘書長:賈東 學術委員會成員(按拼音順序): 陳漢林、陳建軍、戴金星、黨玉琪、鄧起東、郭召傑、賈承造、賈 東、金振民、金翔龍、John Shaw、 John Suppe、李思田、李正祥、劉 勉、盧華復、潘懋、錢祥麟、任紀舜、任建業、王良書、汪 新、魏國齊、肖序常、肖安成、徐世浙、楊樹鋒、楊振宇、張國偉、周新源

教育部含油氣盆地構造研究中心運行機制

中心的管理採用學術委員會指導下的主任負責制,召開中心學術委員會會議,討論中心研究方向和國家重大項目申報等;不定期地組織各種學術專題交流會。
中心主任負責日常工作,包括組織大型項目的申請、組織國家獎勵的申請、開展國際交流、爭取中心與中石油等企業的合作等。

教育部含油氣盆地構造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

“中心”目前共有四個主要研究方向,分別為:
造山帶與盆地構造:圍繞着我國不同時期盆地發育的大地構造背景、盆地自身的構造演化及其造山帶與盆地耦合關係等方面開展研究。 學術骨幹:楊樹鋒教授、李正祥教授、楊振宇教授、郭召傑教授、陳漢林教授、魏國齊教授、梅廉夫教授、楊坤光教授、舒良樹教授、李江海教授、 徐備教授、張志誠教授
地球物理探測與盆地深部構造:利用地球物理手段開展岩石圈的結構和盆地深部構造的研究;利用構造建模結果開展地震資料的處理工作,以獲得更好的地震勘探結果。 學術骨幹:徐世浙院士、王良書教授、劉勉教授、楊振宇教授、胡天躍教授、田鋼教授、李成 教授、徐鳴潔教授教授、沈忠悦教授、胡祥雲教授
盆地地殼變形與複雜構造建模:利用已取得的地震、鑽井、野外地質調查等資料,應用構造地質學最新理論,進行變形樣式、變形時間和變形機理的研究,在此基礎上開展構造建模,並進行三維可視化分析和展示。 學術骨幹:汪新教授、賈東教授、肖安成教授、張慶龍教授、曾佐勳教授、 張嶽橋教授、沈曉華教授、鄒樂君教授、張進江教授
盆地構造演化與油氣成藏:以盆地動力學分析為主線,多學科相結合探索地球動力學背景,以揭示油氣成藏的宏觀條件,探索盆地成因及其演化的動力過程。 學術骨幹:潘懋教授、關平教授、任建業教授、解習農教授、樓章華教授、 王華教授、吳朝東副教授。

教育部含油氣盆地構造研究中心實驗室建設

構造建模與可視化實驗室:在原有複雜構造建模與可視化實驗基礎上,新投資80萬元,新購置5台HP微機工作站、6台Dell工作站和三維構造建模軟件,提高了地震資料構建能力和三維可視化建模能力。除此之外,該實驗室還增加了實驗用房100平方米。
構造模擬實驗室:在南京大學原有的構造變形模擬實驗室的基礎上,完成了先進的構造物理模擬實驗設備的設計、建設、調試,該實驗設備可對伸展和擠壓及走滑構造變形過程進行模擬。申請國家專利8項,已獲得批准的國家專利4項。
盆地深部構造探測實驗室:新建成了油15套先進的寬頻數字地震儀(其中擺由英國Groulp 公司製造,記錄器由美國Reftech公司製造)構成的地震台陣,並已在東南沿海開展觀測,已取得了一部分質量良好的天然地震觀測數據。寬頻地震台陣觀測是目前研究地殼地幔結構的先進設備。
造山帶與盆地構造變形史研究實驗室:在北京大學方面原有定年實驗室的基礎上,基本完成配套“盆地演化歷史年代學實驗室”,並可向全國開放。在南京大學,新建了古地磁實驗室,購置了超導磁力儀、熱退磁儀、大型無磁空間和磁化率儀,可以完成弱磁性岩石古地磁測定。在浙江大學,對原有的古地磁實驗室進行了升級和重新裝修,新購置了JR-6A旋轉磁力儀,TD48熱退磁儀、古地磁取樣機和圖像處理系統,可以完成強磁性岩石的磁性測定。

教育部含油氣盆地構造研究中心科學研究

“中心”的一個最重要建設目標是以我國石油行業在科研、生產過程中遇到的重大構造地質問題和相關的技術問題為研究對象,既從事盆地構造領域基礎性和前瞻性研究,同時結合我國石油行業油氣勘探的需要,開展油氣勘探過程中面臨的構造問題的應用研究,直接為油氣勘探服務。而且協調和整合,並組織教育部的相關院校共同申請國家級大型科研項目和大型國際合作項目。為此,中心近年來的科研合作主要圍繞國家重大科學和技術專項《大型油氣田及煤層氣開發》和中國石油大型企業項目“全球大地構造演化與盆地發育規律研究”開展。
“中心”十分關注《大型油氣田及煤層氣開發》項目的開展,不僅組織四校的教師開展了多次的討論,如何參與到該大項目中去,為我國油氣地質理論研究和油氣勘探作出貢獻,撰寫了盆地構造方面的建議書提交給相關部門參考;而且還協助教育部在杭州召開了《大型油氣田及煤層氣開發》專項情況交流會。
除此之外,中心研究人員積極參與我國盆地構造研究方面的研究,承擔了大量有關盆地構造方面的研究項目,大型(項目經費在100萬以上)的項目如下:
1: 四川盆地龍門山、米蒼山、大巴山沖斷帶構造特徵與地質建模,200萬,中國石油,楊樹鋒。
2: 鎮巴工區非地震資料高精度處理解釋,中石化海相前瞻性項目,200萬,徐世浙。
3. 庫車坳陷鹽構造分析,塔里木油田,247萬,汪新
4. 海拉爾-塔木察格盆地油氣勘探3S支持系統的建立,大慶油田海塔項目指揮部,147.8,沈曉華。
5. 柴北緣古構造確定及特徵研究,青海油田,149萬,肖安成。
6. 長井段取心鋯石、包裹體、古地磁等分析,大慶油田,146.5萬,陳漢林。
7. 塔里木盆地西南中生代盆地原型研究,塔里木油田,115.7萬,陳漢林。
8. 中國東南部殼幔結構,中石化海相前瞻性項目子課題,280萬,王良書。
9. 下揚子區構造解析,中石化海相前瞻性項目子課題,120萬,賈東(南京大學)。
10. 濟陽坳陷第三系構造樣式及成藏,勝利油田重大項目, 102萬,任建業(中國地質大學)。
11. 盆地斷裂系統及其在多期變形過程中的疊加和轉化,中石化前瞻性項目,200萬,任建業(中國地質大學)。
12. 塔里木盆地周緣造山帶地區南華紀-泥盆紀構造巖相古地理研究與遍圖,中石化前瞻性項目,200萬,王國燦(中國地質大學)。
13. 青藏高原新生代地質作用過程與環境演變,地調項目,115萬,王國燦(中國地質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