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教育與美好生活

(1926年首版發行伯特蘭·羅素編著的教育學著作)

鎖定
《教育與美好生活》是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編著的教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26年。 [1] 
該書中伯特蘭·羅素分別站在家長、教師、學生和社會的角度,對品性教育和智力教育問題進行分析,作者詳述了學校和專業的選擇、課程安排、學習方法、授課技巧和美感培養等具體問題。作者提出教育應以民主主義為指導思想,應重視教育的實際功能,認為教育所要培養的理想品性包括活潑、勇敢、敏感和理智四種特徵。該書出版後在一年之間重版了6次,成為20世紀經典的教育著作之一,對現代教育具有借鑑意義。 [2-3] 
作品名稱
教育與美好生活
外文名
EducationAndTheGoodLife
作    者
伯特蘭·羅素
首版時間
1926年
字    數
145000
類    別
教育學

教育與美好生活內容簡介

《教育與美好生活》共分三編,19章。全書從嬰兒教育論述到大學教育。第一編“教育與美好生活”,全篇共2章,主要論述了作者對教育理想的觀點,包括現代教育理論的基本原理及教育目的。第二編“品性教育”,全篇共11章,以現代心理學的新發展為依據,集中討論了6歲之前兒童的品性教育問題。第三編“智力教育”,全篇共6章,主要討論了6歲以上兒童的知識教育問題。先討論了智育的目標、課程、智育的各種可能性,又分別論述了“14歲以前的學校課程”“最後學年”“日間學校”“寄宿學校”以及“大學”等方面的內容。 [4]  [5] 

教育與美好生活作品目錄

第一篇 教育與美好生活
第一章 現代教育理論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 教育的目的
第二篇 品性教育
第三章 出生之年
第四章 恐懼
第五章 遊戲與想象
第六章 建設
第七章 自私與財產
第八章 誠實
第九章 懲罰
第十章 同伴的重要性
第十一章 愛與同情
第十二章 性教育
第十三章 幼兒園
第三篇 智力教育
第十四章 一般原則
第十五章 14歲前的學校課程
第十六章 最後的學年
第十七章 走讀學校和寄宿學校
第十八章 大學
第十九章 結論 [6] 

教育與美好生活創作背景

1921年,羅素與朵拉·布萊克結婚,同年,兒子出生,1923年,女兒出生,羅素對孩子鍾愛有加。正是這個原因,他在這個時期對教育問題尤其是幼兒教育問題特別關注,並從新的角度對教育進行了更為系統的研究。他將自己的研究心得、教育子女的實踐經驗,對自己早年與教育有關的人生經驗的反思,以及對現實中各種教育成敗得失的思考加以整理,於1926年出版了《教育與美好生活》一書。 [4]  [7] 

教育與美好生活作品思想

在該書中,羅素批判了以為兒童絕不可能情願學習的舊的觀念,指出以恐嚇強迫兒童學習完全是缺少教學藝術所致。正當的規律並不存在於外部的強制,而是存在於自動地、引導到需要的活動中的心理習慣。羅素認為人們所追求的未來的教育制度應是一種能使每個兒童都獲得最優機會的制度。理想的教育制度必定是民主的。雖然這種理想不會很快實現,卻應是人們追求的目標。在該書中,羅素闡述了自己的教育觀念:
一、習慣
羅素認為,兒童生來既非“善”,也非“惡”,只有反射特性和一些本能,由於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才形成或好或壞的習慣。兒童本性在人生起始階段具有難以置信的可塑性,向好的方向還是壞的方向發展,主要取決於養育者的智慧,所以早期教育非常重要。一開始就要養成好的習慣,因為每個壞習慣都會阻礙以後好習慣的養成。不僅如此,幼兒階段所養成的良好習慣幾乎像人的自然天性一樣根深蒂固,影響人的一生。
二、恐懼
在兒童教育中,使他們對危險的事物有合理的理解是必要的,但無端的恐懼則大可不必。無論是理性的和非理性的懼怕都應該逐漸克服,因為長期的恐懼會養成兒童怯弱的性格,並且會泯滅兒童的好奇心,對其智慧的發展極為不利。要消除兒童的恐懼,父母要樹立無所畏懼的榜樣;設法讓兒童瞭解神秘事物的真相;對兒童的小病小災不要過分流露出同情,培養其忍耐苦痛而不怨天尤人的習慣。
三、公正
在兒童教育中,公正是應當努力培養的品質。不宜用空洞的説教方式來灌輸公正的觀念,並壓抑私慾,否則只會使私慾進入潛意識,併產生扭曲的效果。兒童應該有伴侶,因為真正的公正教育只有在兒童聚集時才能施行。要讓兒童在集體活動中明白,堅持公正的原則最終能使大家受益。羅素認為,所有的道德教育必須是直接的和具體的,必須在自然形成的情境中進行。
四、獎懲
教育離不開獎勵和懲罰,但在具體實施中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無論是獎勵和懲罰都不應該採用比較的方式。例如不應對一個孩子説:“你做得比某某好。”或者説:“某某表現很好。”因為前者產生藐視,後者產生怨恨。第二,多誇獎,少懲罰。懲罰要謹慎,要因人而異,不宜體罰。第三,對於普通的事不宜誇獎,只有經過努力,在勇氣或技能上有所進步,或克服私慾,表現美德時,才可予以獎勵。主要的動機應當永遠是對事物本身的興趣或理解,對於受誇獎的愉快的渴望只應當成為次要的動機。
五、愛心
愛是良好品性的精髓。愛和知識是正確行為的兩種主要因素。愛有很多種,就親子之愛而言,正確的愛應當是恰當對待正在成長中的孩子的自然結果,而不是刻意追求的東西。愛不能作為一種義務而存在,告訴孩子應該愛父母完全是徒勞之舉。父母不能強求親子之愛的回報。有些在愛情上失意的成人試圖通過親子之愛來得到補償,這就更加不幸。因為這會阻礙孩子的正常發展,產生許多不良後果。
六、智力
培養孩子的“智力美德”是智力進步的先決條件。“智力美德”主要包括好奇心、虛心、耐心、勤勉、專心、精細和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其中好奇心是最基本的,如果好奇心強烈,而且目標正確,其餘的品性便會隨之而來。因此,要鼓勵兒童將一切問題看成是懸而未決的,都可以爭論,任何見解都可能被拋棄。應當培養一種知識上的探險意識,理解疑難問題會使人感到振奮和愉快。要儘可能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這是使教育變苦事為樂事的秘訣之一。但羅素強調,真正完善的教育不可能自始至終都是有趣的,無論人們如何渴望瞭解某個學科,其中某些部分肯定是枯燥無味的,關鍵是必須對學生講明這些枯燥部分的重要性。這樣,為了長遠的利益,他們願意刻苦勤勉,自覺接受嚴格的訓練。現代教育的危險在於一味提倡愉快教育,不分青紅皂白地反對舊式的嚴格訓練。 [2] 

教育與美好生活作品評價

光明網:在該書中,伯特蘭·羅素通過深入淺出的文字,站在學生的角度,希望採用蒙台梭利等現代教育家摸索出的理論來破舊立新,對教育的發展起到了承上啓下的過渡作用,他站在社會的角度,開宗明義地提出“如果一種教育方法不可能普及,就無法承認它是令人滿意的方法”,對傳統的教育理論和英國貴族式的傳統教育提出了非常犀利的批評。羅素正是站在學生和社會等角度,對既存教育制度和陳舊觀念提出客觀且不失公允的批判,同時也頗具建設性意義地提供了改革方案。 [8] 

教育與美好生活出版信息

1926年,該書同時在英、美等國出版,在英國出版時名為《論教育:特別是兒童早期教育》 (On Education:Especially in EarlyChildhood),在美國出版時名為《教育與美好生活》(Education and the Good Life)。 [5] 
1999年,楊漢麟翻譯了伯特蘭·羅素的《教育與美好生活》一書,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9] 
2001年,楊漢麟又翻譯了該書,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10] 
2017年,張鑫毅翻譯了《教育與美好生活》一書,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1] 

教育與美好生活作者簡介

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1872—1970)是英國哲學家、數學家、社會活動家,也是20世紀西方思想家之一。他早年就讀於英國劍橋大學,30歲時成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他先後在劍橋大學、芝加哥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任教,併到世界各國講學。羅素曾與數學家懷特海合著《數學原理》一書,試圖把整個數學歸結為邏輯主義數學體系。在教育上,他著有《教育與美好生活》《教育與社會秩序》。1950年,羅素因積極參加世界和平運動、反對核戰爭,獲諾貝爾文學獎。 [4] 
參考資料
  • 1.    林娜本冊主編;任恩剛,張衞蘋叢書主編.西方教育名著導讀 下: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9.01:第84頁
  • 2.    林玉坤編.西方教育名著導讀 下:灕江出版社,2011.09:第315—322頁
  • 3.    優才教育研究院主編.教師必讀與必知的101本書: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3.08:第19頁
  • 4.    喬建中主編.中外教育經典名著速讀: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12:第118—119頁
  • 5.    [1]吳洪成,劉長寬.羅素教育思想探析——以《教育與美好生活》為中心的考察[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4(07):8-13.
  • 6.    [英] 伯特蘭·羅素.教育與美好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5-1:目錄頁
  • 7.    劉碩良主編.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傳略 上[M]:灕江出版社,2013.01:第211-213頁
  • 8.    理想的教育 美好的生活  .光明網[引用日期2020-05-21]
  • 9.    周洪宇著.創新與建設 教育史學科的重建: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6.09:第21頁
  • 10.    (英)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著;楊漢麟譯 .教育與美好生活[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10:版權頁
  • 11.    (英)伯特蘭·羅素著;張鑫毅譯.教育與美好生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05:版權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