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价值观是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核心术语,指人们对教育核心价值的根本看法,具有规范教育行为、调节教育实践的功能 [1] [4] [6]。其内涵包含提高生命质量与提升生命价值的双重维度,在中国特色教育学理论框架中体现为集体主义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2] [4]。该价值观受社会文化传统与政策导向影响,如终身教育理论推动教育价值判断标准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关注 [1] [7],《教育法》明确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法律地位 [1]。在教育评价领域,教育价值观作为基准直接影响评价标准制定,高等教育评价异化现象反映价值观偏差 [5]。当前存在重实用轻理论、重文凭轻能力等传统倾向,学者呼吁构建回归育人本质的价值观体系 [6] [8]。
- 核心功能
- 规范教育行为与评价标准 [5] [8]
- 理论框架
- 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要素 [2-3]
- 政策体现
- 《教育法》确立终身教育 [1]
- 实践领域
- 高等教育评价改革 [5]
- 影响因素
- 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 [4] [7]
概念内涵与理论定位
播报编辑
教育价值观的本质是"通过教育提升人的生存质量与生命价值"的社会共识,包含提高个体尊严幸福的生命质量观,以及培养服务社会能力的生命价值观双重维度 [4]。作为教育学话语体祝匪系的术语群核心,其理论定位包含三重逻辑:反映中国教育实践婶全希特征的历史逻辑、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的实践逻辑、融合传统文化基因的文化逻辑 [2-3]。202赠道盼颂踏寻杠4年学术研究进一步明确,该价值观需在马克思主芝企婆迁提罪民义指导下,平衡国家需求与个人发展、知识传授与能力灶邀朽培养等多元关系 [4]。
影响因素与形成机制
播报编辑
社会结构通过双重路径影响教育价值观:弱势阶层父母更易形成高教育期望的价值取向,其教育必要性认知显著影响子女升学选择 [7];政策法规如《教育法》对终身教育体系的确认,系统重塑全社会的教育价值导向 [1]。文化传统的影响表现在儒家"重教"观念与实用主义倾向的交织,形成重文凭轻能力、重工具价值轻内在价值的认知惯性 [6] [8]。
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
播报编辑
教育评价本质是特定价值观指导下的测量活动,如早期评价以教学效能为核心,后转向全面发展观。当前高等教育评价出现"窄化为管理工具"的异化现象,反映价值观偏离育人本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重科研指标轻人才培养、重量化考核轻质性评估等倾向。清华大学通过全球胜任力培养实践,示范核心素养导向的价值观在课程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5]。
群体差异与实践冲突
播报编辑
父母教育价值观呈现五维结构(必要性、能力素养、实际效用、国家社会、家庭面子),其中弱势群体更强调教育改变命运的工具价值,形成"低阶层高期望"现象 [7]。这种差异导致教育实践中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长期博弈,体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深层矛盾 [6]。2013年学者提出创新教育价值观的六大原则:呵护自由、培育兴趣、启迪智慧、树立诚信、掌握知识、享受快乐,试图破解分数挂帅与商业干扰并存的困局 [8]。
发展趋势与理论创新
播报编辑
终身教育理论的引进(2021年)推动价值判断标准从单一结果评价转向过程性、发展性评价体系 [1]。在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强调坚守"德才兼备"的人文立场,避免技术主义对教育本质的侵蚀 [4]。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建设(2024年)要求教育价值观研究突破西方理论框架,构建立足本土实践的原创性理论体系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