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教研活動

鎖定
教研活動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教師專業進步為目的,以學校課程實施過程和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各種具體的教育教學問題為研究對象,以教師為研究主體,以專業研究人員為合作伙伴的以校為本的實踐性研究活動。
中文名
教研活動
基本因素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
主    體
教師為研究
夥    伴
以專業研究人員為合作

教研活動概念

教研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切實提高全體教師的專業素質,增強教師的課程實踐能力.因此,基本點必須放在課堂教學和課程改革實施中教師所遇到的實際問題上,着眼點必須放在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上,切入點必須放在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上,生長點必須放在促進學生髮展和教師自我提升上,在全面實施的基礎上深度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教研活動要點

教研活動活動的起點

要開展一次成功的教研活動,抓準要解決的問題是關鍵。發現教師存在的困惑並且提出問題,是教研活動的起點,它從根本上決定了教研活動能否正確、順利地開展。 [1] 
對於教師來説,只有能夠滿足他們專業成長需要、能夠解決他們工作中的困惑問題的學習和培訓,才能激發出教師內在的主動學習、研究和實踐的動機和慾望,才能讓他們感受和體驗到獲得專業成長、實現自身價值的樂趣。要想使教研活動取得實效,問題必須真正來自教師的體驗。
要組織好一次有成效的教研活動.關鍵是要提煉出一個有意義的研討主題。為此,一方面必須深入到教學第一線,和教師一起去觀察、調查,尋找在教師中存在比較普遍的真問題;另一方面又不能就事論事,就問題談問題.而必須通過認真研究,敏鋭地發現問題的實質,從而將問題轉換成一個明確的研討主題。

教研活動活動的關鍵

要想開展好一個教研活動,教師的狀態到底如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教研活動的主持者只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而作為主體的教師則必須處於主動的、能動的、積極的狀態。如何才能確保教師在教研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主要有以下三點。
教師們應該享有確定主題的參與權。教研活動的主題應在教師的親自參與下才確定下來,應是教師從感到迫切需要解決的教學實際問題中選擇出來的。從發現和提出問題環節開始,就應確定教師的教研主體地位,而不是到了召開討論會時教師才參與進來。正因為教研主題是在教師的參與下共同確定的,教師就清楚地知道了為什麼要開展這次教研活動,這次教研活動要達到什麼目的,自己應該如何去主動參與,從而也就使教師從“要我參加教研活動”轉變為“我要參加教研活動”。教師們對教研活動的來龍去脈都有所瞭解,主體地位得到了尊重,積極性也就發揮出來了。
教師在教研活動中應該享有選擇權。這就是説,在教研活動中,不是管理者或主持者去規定教師説什麼、怎麼説.而是由教師自己去確定應該展示什麼、用什麼方式展示,表達什麼、用什麼方式表達。正是因為選擇權掌握在教師自己手中,教師就能夠表現出一種積極的主動精神。
要和教師一起做好討論前的準備工作。既然教師已經意識到自己是教研活動的主體,開好教研會自己責無旁貸,因此就不會去打無準備之仗,不會去打無把握之仗。這種主體的意識,就必然要落實到做好討論前的準備工作上來。有了充分的前期準備,教師來參加教研活動時,就不再處於茫然狀態或是隨機式的即興發言,而是有條有理有據有深度。這就使得教研活動開展得十分有效。

教研活動活動的基礎

內容和形式是相輔相成的。好的內容必須要有好的形式來體現,否則,就會事倍功半,甚至毫無功效。在此次教研活動中,我在組織形式方面採取了兩項措施。
採用對比式的教研活動方式。利用對比方式開展教研活動,能夠直觀形象地幫助教師理解新理念,幫助教師在教研活動中逐漸接近、理解教研的主題。
採用案例分析與體驗相結合的教研活動方式。案例分析式教研活動是藉助必要的媒體手段(例如錄像),運用一定觀察與診斷技術,對於某一現象進行深入的剖析和反思,尋求更有效對策的一種教研活動形式。體驗式教研活動所突出的,則是教師的“體驗”。
教研的活動形式要為教研的目的服務.選擇什麼樣的教研形式,應該首先考慮是否能夠有針對性地解決教研的關鍵問題;然後根據教研需要權衡不同形式存在的利弊,選擇更加有利於達成教研目標的形式;同時,這一決策應該能夠更有效地發揮教師在教研中的主體作用。

教研活動開展的保證

一個好的教研活動,其展開的各環節必須是環環相扣,能夠一步步引領教師在經歷多次的思想碰撞之後,最終獲得某種認識。可以這樣説,如果在教研活動中各環節脱節或是拖拉,就會使教研的目標發生偏移,甚至無法達成目標問題的解決;而如果教研活動中環節緊湊,設計合理,必然能夠保證教研活動的完整性和目標的指向性。
教研活動各個環節的合理安排,需要教研組織者的精心設計。在教研過程中的及時提升,是任何教研活動都不能缺少的環節,是對教研組織者的考驗和鍛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