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教堂唱詩班

鎖定
亦稱“唱詩班”“聖詩班”、“聖樂團”。教堂裏舉行崇拜禮儀時表演宗教曲目的小型合唱隊。一般約為30人。其位置大多在教堂中殿與後殿之間,也有在後殿的,或在廊台上分列兩邊,如羅馬的聖馬可大教堂。英國聖公會唱詩班有分列教堂兩邊的傳統,一半在右邊聖壇牧師一邊,另一半在左面領唱者一邊。最早可追溯到約公元4世紀在羅馬建立的聖歌合唱學校。
中文名
教堂唱詩班
外文名
Church Choir
別    名
唱詩班
聖詩班
聖樂團

教堂唱詩班背景介紹

教堂的確立,產生訓練有素的合唱與炫技的獨唱,並有各種表演方式,包括啓應合唱與交替合唱(參見“詩篇詠唱”)。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代,合唱侷限於教堂,且僅有男聲聲部(女修道院例外)。當時合唱只表演單聲部素歌,獨唱中才有復調。復調的宗教合唱約始於15世紀初(但一人唱一聲部的表演方式一直持續到18世紀)。此外還有一組獨唱交替的方式。當時已從三聲部發展為四聲部。約16世紀前,最高聲部通常用假聲,以男童作為女高音聲部,最終形成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的標準四聲部。16世紀後半葉,可能因女高音在世俗音樂中日益流行,男童閹割女高音在意大利唱詩班中很流行(其位置直到19世紀的新教中才為婦女取代)。

教堂唱詩班發展歷史

文藝復興巴洛克時代,唱詩班人數開始規範,約為20-40人,但18世紀末亨德爾清唱合唱人數曾多達1000人。宗教改革運動鼓勵公眾參加演唱,但新教仍將巴洛克時期天主教多聲合唱的唱詩班形式保持至今。19世紀英國的牛津運動使受到世俗合唱衝擊的唱詩班傳統得以復興,牛津、劍橋以及歐洲一些地方的唱詩班保持了較高水準。 [1] 
參考資料
  • 1.    丁光訓 金魯賢.《基督教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10月:第3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