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敏澤

鎖定
敏澤(1927——2004)(原名侯富林、侯民澤) ,著名文藝理論家、美學家、評論家。1927年6月出生於河南澠池。1948年畢業於北平鐵道學院,8月在冀中解放區參加工作,12月,任北平市軍管會文管會幹事,1949年,在中國作家協會《文藝報》理論、編輯組組長,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下放勞動,1976年,在河北保定地區文化局任創作員,197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文學評論》編輯部、文藝理論室從事科研、編輯工作,先後擔任編輯部副主任、副研究員、研究員,1990年至1996年擔任《文學評論》主編。
中文名
敏澤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27年
逝世日期
2004年
畢業院校
北平鐵道學院
主要成就
中國圖書一等獎
出生地
河南澠池
原    名
侯富林、侯民澤
榮    譽
第一屆魯迅文學理論獎

敏澤社會兼職

主要社會兼職有:南京師大、四川師大教授;《人民文學》、《文藝理論與批評》、《古代文學研究》等編委;以及《東方美學》特約編委、中國社會主義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中華國史學會、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文心雕龍》學會等理事及常務理事等。

敏澤獲得榮譽

曾獲中國圖書一等獎、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成果獎、第一屆魯迅文學理論獎等。

敏澤人物評價

從上世紀50年代至今逾半個世紀裏,敏澤在學術園地裏勇於探索、辛勤耕耘,以自己的勤學敏思和嚴謹的治學態度為當代中國文學、美學研究貢獻了許多原創性的學術論著,成為當代中國文學理論批評、中國古代文論研究和美學研究領域的一位重要開拓者和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的重要見證人之一。他學養深厚,學術個性鮮明,研究範圍涉及到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中國美學史、文學和美學基本原理、當代文學評論以及文化理論與批評等諸多領域,以一系列充滿敏鋭之思、創新之論的著述,為推動中國當代文學理論、美學學科的建設貢獻了自己畢生的精力。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和《中國美學思想史》是侯敏澤的代表作。這兩部著作在吸收借鑑前人的基礎上追求學術創新,在理論和學術方面突破了已有的一些成見和侷限,從翔實的歷史文獻資料出發,注重考察各個歷史階段的思想文化特點,注重理論範疇的梳理和闡釋,注重梳理考察傳統文論、美學思想生成、演進的歷史脈絡,體系嚴謹,剪裁取捨合理,故而成為該研究領域的造詣深厚、超越前賢的扛鼎之作,成為將中國古代文論史、美學思想史研究推向一個新的學術境界的精品之作。敏澤還著有《文學價值論》,以及論文集《形象·意想·情感》、《主體性·創新·藝術規律》、《文化·審美·藝術》等,還主編有《中國古代文學思想史》等學術著作多種。這些著作在哲學思辨、理論建構方面無不體現了較高的學術水準,是他追隨時代的步伐,勇於面對重大理論問題,筆耕不輟的心血的結晶。
敏澤先生學術視野開闊,理論功底深厚,在學術研究的方法方面力求微觀與宏觀結合,溝通古今、中西,廣泛地汲取、借鑑新觀念、新方法,厚積而薄發。經過長期的積累,他在治學道路和研究方法上形成了自己的特點,為文學所的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為學界奉獻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敏澤出版圖書

敏澤人物成就

“美學小組”是由黃藥眠先生、朱光潛先生和我倡議建立起來的,由我擔任美學小組的秘書,負責會議的聯絡和組織工作,時間大約在1956年的7、8月份。這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早成立的一個美學組織。之所以成立這個小組,是由於參加討論的學人都感到美學方面的很多問題需要展開長期探討來促進其發展。當時參加的有黃藥眠、蔡儀賀麟、宗白華、朱光潛、張光年王朝聞劉開渠、陳湧、李長之和我,一共有十多人。除陳湧、張光年外,其他人都曾參加過美學小組召開的討論會。參加次數最多的是朱、蔡、黃和劉開渠諸先生。美學小組成立後,前後一共開過三次討論會,都是在《文藝報》編輯部舉行的,先是在鼓樓東大街152號,後來是在王府井大街64號。討論會開得很自由、很隨便,發言也很熱烈。《文藝報》1956年第23期還專門做過一次較詳細的報道。
記得有一次會議討論雕塑中的美學問題。劉開渠先生提出,文藝復興以“人”為中心,擺脱了宗教的影響,但與中國的雕塑卻有很大的不同。中國雕塑發達在魏晉之前,都是以宗教問題為中心的,而非以“人”為中心的;現在我們要以表現建設社會主義的人為中心,又要繼承民族形式。當時由於大家的年齡都還不算很大,所以這次會議一下子開了六個小時。談到中西美學的差異時,有人提出,希望將來有機會組織大家到希臘、羅馬和埃及看看,這樣可以比較中西的雕塑、建築、繪畫究竟有什麼不同。
美學小組的成立,有力地推動了美學問題討論的開展。《文藝報》當時發表過褚斌傑的討論中國古典美學的文章,當時哲學所的曹景元先生(後來擔任過《哲學研究》副主編)也寫過文章。我本人1957年在《學術研究》上發了一篇探討美的主、客觀的文章。50年代我到上海見到蔣孔陽先生,他正在講《文學概論》。我對他説,文學概論沒有什麼意思,勸他轉向美學研究。他後來從事美學研究,倒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為了推動當時美學討論的開展,1956年底,我將報刊上已發表的文章及《文藝報》當時收到卻未及刊出的幾篇文章彙集在一起,編輯了兩本《美學討論集》,前面的説明也都是我寫的。1957年我被打為“右派”。1959年美學討論的重心轉入《新建設》,《文藝報》發的文章也就不多了,《文藝報》在美學討論中的作用逐漸減弱。我離開《文藝報》後,美學小組也就沒有再活動。

敏澤著作

敏澤專著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兩卷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1992年吉林教育出版社出修訂的三卷本
中國美學思想史(三卷),齊魯書社1987年7月;修訂本,湖南教育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再版
普及性專著
李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4月
文學價值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
中國文學思想史(上、下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

敏澤論文集

形象·意象·情感,河北教育出版社1987年4月
主體性·創新·藝術規律,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3月
文化,審美,藝術(論文三輯),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編著系列叢書:
學海鈎沉
名人書趣

敏澤論文

朱光潛反動美學思想的源與流,哲學,1956年4期
葉燮及其《原詩》,文學評論,1978年4期
提高我國古代文學理論的研究水平,思想戰線,1979年3期
滄浪詩話,《美學論叢》1979年第1期
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文藝理論和文藝批評,《文學評論》1979年第3期
多尊重一些藝術本身的規律,《蓮池》1979年3月
魏晉至唐關於藝術形象的認識——兼論佛教輸入對於我國藝術理論的影響,《文學評論》1980年第1期
文藝要為政治服務,文藝研究,1980年1期
關鍵不在口號,文藝理論研究,1980年3期
論魏晉至唐關於藝術形象的認識——兼論佛學輸入對於藝術形象理論的影響,文學評論,1980年1期
也談詩的散文化問題,《詩刊》1980年第3期
關於古典文學中的現實主義理論,《文學遺產》1980年第3期
關於藝術特徵問題,《新文學論叢》1980年第2期
憶雪峯,《北京文藝》1980年第4期
關於文學創作中的現實主義問題,《北京文藝》1980年第9期
唯樂不可以為何,《文匯月刊》1980年第7期
白居易的詩論,《上海學術月刊》1980年第2期
文,心學也,《文匯月刊》1980年第7期
《人到中年》的道德力量,《文匯月刊》1980年第4期
論人性、階級性和文學,文藝理論研究,1981年1期
皎然的《詩式》和司空圖的《詩品》,社會科學研究,1981年1期
魯迅論藝術的特點和規律——紀念魯迅誕辰一百週年,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年3期
幹校六記,《讀書》1981年第9期
《幹校六記》讀後,讀書,1981年9期
諷刺藝術的傑作,《文匯月刊》1981年第2期
魯迅論文學藝術的特點和規律,《甘肅師大學報》1981年第3期
現代文學史上的一部藝術傑作,《新文學論叢》1981年第1期
也談詩與“我”,《詩刊》1981年第2期
關於繼承和創新,《詩刊》1981年第3期
關於社會主義新人形象的塑造,《新港》1981年第7期
評李劍的反批評及其小説,《文匯月刊》1981年第11期
藝術創新問題,《文學評論》1981年第3期
劉熙載及其《藝概》,《古代文論研究》1981年第1期
人性、階級性和文學,《文藝理論研究》1981年第1期
做一個清醒的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文藝理論研究,1982年4期
憤慨之餘,《文匯月刊》1982年第6期
關於作家的審美理想,《光明日報》1982年7月
魯迅對待民族傳統文學的態度,《中國社會科學》1982年第1期
關於我國古代美學中的幾個問題,《美學講演集》1982年
我國古文論中的情感論,《讀代文論研究》1982年第4期
關於藝術反映生活本質問題的思考,《文藝報》1982年9月
道德的追求及歷史的道德變化,《光明日報》1982年2月
論桐城派,江淮論壇,1983年3期
對科學的科學的態度,社會科學戰線,1983年1期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江淮論壇》1983年第1期
我們的喜悦——評《魯班的子孫》,《文匯月刊》1983年第8期
關於民族形式問題,《光明日報》1983年5月5日
以耳代目析,《文匯月刊》1983年第10期
貴真與貴曲,《文匯月刊》1983年第6期
對科學的科學態度,《社會科學戰線》1983年第1期
論“桐城派”,《江淮論壇》1983年第3期
古代文論中的“真”和藝術虛構,《光明日報》1983年5月28日
中國古典意象論,《文藝研究》1983年第4期
讀《赤夜》,《新文學論叢》1983年第3期
堅持思想和文學中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則,《光明日報》1983年11月12日
《綠化樹》的啓示,當代文壇,1984年9期
對待西方現代派問題的原則分歧,文藝研究,1984年1期
既是批判的,又是建設的,科學社會主義,1984年3期
改革頌議,《文匯報》1984年8月12日
説“鄉愿”,《文匯月刊》1984年第7期
作家的職責,《當代文壇》1984年第1期
我的艱苦探索,遼寧人民出版社1984年
革新與所謂“返租”,《文匯月刊》1984年第11期
關於當前的美學問題,《當代文藝思潮》1984年第1期
論思想和文學領域中的“異化”及抽象人性、人道主義的問題,《崑崙》1984年第1期
孔、孟的文學理論等二篇,《電大文科園地》1984年第3、4期
陸機的《文賦》,《電大文科園地》1984年第8期
《管錐編》研究序,《文匯月刊》1984年第3期
研究古代文論點滴談,《文史知識》1985年第7期
關於典型化的藝術原則,《紅旗》1985年第3期
關於象徵及意識流手法,《電大文科園地》1985年第1期
“五四”文學與傳統文學之聯繫,人文出版社1985年3月
元好問的《論詩三十首》,《電大文科園地》1985年5、6期
試論“春秋筆法”對於後世文學理論的影響,《社會科學戰線》1985年第3期
龔自珍評傳,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年
錢謙益評傳,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年
魏源評傳,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年
我國古典美學中關於情感體驗的思想,《崑崙》1986年第5期
“四不唯”説,《文匯報》1986年11月26日
治學瑣談,《古典文學知識》1986年第6期
也談《文心雕龍》中之道,《古典文學研究叢刊》1986年第4期
《呂氏春秋》的美學思想,《文史知識》1986年第6期
百家爭鳴與學風問題,《紅旗》1986年第19期
論《論文學的主體性》——與劉再復同志商榷,《文論報》1986年6月21日
模仿説和表現説的中西比較,《外國美學研究》1986年5月
關於用馬克思主義觀點批判繼承中國古代文論和美學遺產的問題,《馬列文論研究》1986年第5期
論雪峯文學理論的歷史特色和貢獻——為雪峯逝世十週年而作,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3期
文學主體性論綱(續),文藝理論與批評,1987年2期
論雪峯文學理論的歷史特色和貢獻,《四川師大學報》1987年第3期
文學主體性論綱,《文藝理論與批評》1987年第1、2期
思想解放與實事求實精神的統一,《求是》1988年第11期
中國戲曲序跋叢編序,《文藝理論與批評》1988年第4期
中國戲劇藝術研究的資料寶庫——《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序,文藝理論與批評,1988年5期
科學美學的創建在於走綜合之路,中國圖書評論,1988年2期
“純審美論”辨析,文藝理論與批評,1989年6期
關於傳統美學批評的兩種標準問題,文藝研究,1989年6期
關於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問題——紀念五四運動七十週年,哲學研究,1989年4期
關於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問題,《哲學研究》1989年第4期
論所謂“五四”啓蒙精神的“失落”和“迴歸”,《求是》1989年第18期
走出形而上學,《文論報》1989年6月15日
學術研究只能從最頑強的事實出發,《人民日報》1990年11月1日
在實踐和鬥爭中發展馬克思主義文藝學,《人民日報》1990年2月20日
正確對待民族文化傳統,《光明日報》1990年9月11日
創作與源泉,《光明日報》1990年5月20日
文藝理論研究》創刊十週年學術筆談(二),文藝理論研究,1990年4期
百花齊放 繁榮社會主義文藝,《光明日報》1990年8月19日
雪峯的貢獻,《文藝報》1991年11月27日
論劉再復現象,《求是》1991年第4期
再論學習、堅持、發展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問題,《文學評論》1991年第4期
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光明日報》1991年10月13日
促進科學發展的需要,《哲學研究》1991年第2期
時代的強者 民族的脊樑,《文學評論》1992年第1期
《清詩流派史》序,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4期
向讀者推薦十種文藝理論及美學研究的參考書,中國圖書評論,1992年6期
時代的強音 民族的脊樑——讀《沂蒙九章》,文學評論,1992年1期
讀沂蒙九章,《求是》1992年1月15日
簡論李贄的思想及其傑出的歷史性貢獻,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3期
關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問題——論以傳統文化為基礎的綜合創造,社會科學戰線,1993年2期
中國傳統藝術理論體系及東方藝術之美,《文學遺產》1994年第3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文學價值論,《文學評論》1995年1期
文學價值論中的主體性原則,《中國社會科學》1995年第5期
讀《三門峽市志》,《中國地方誌》1999年第5期
詩之與史——《白門柳》三題,《文學評論》1999年第2期
綜合創造論與我國文化與美學及文論的未來走向問題,《文藝研究》1999年第3期
錢鍾書先生談“意象”,《文學遺產》2000年2期
“全球化”與我國文化及文論的發展問題,《文藝理論與批評》2001年第6期
關於中國文學思想史問題,《三峽大學學報》2002年第6期
文學的轟動與沉寂——訪學者敏澤,《人民日報》 2002年08月29日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敏澤先生訪談錄,《文藝研究》2003年第2期
荒誕性悲劇的震撼力量——讀蔡子諤《沙飛傳》有感,《河北學刊》2003年第5期
讀《東方美學史》,《文學評論》2004年第4期
學理範式的構建,“E媒”文學的反思,《中南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