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政治事件

鎖定
政治事件是指與國家政治有直接聯繫的事件,是一切政黨活動以及一切與政權有關的活動文獻來源。
中文名
政治事件
外文名
political event
性    質
與國家政治有直接聯繫的事件
舉    例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

政治事件定義

“政治事件(political event)”在學術文獻中的解釋
與國家政治有直接聯繫的事件,我們稱為政治事件,包括一切立法、執法、司法監督活動、一切政黨活動以及一切與政權有關的活動等文獻來源

政治事件事件影響

重大政治事件對政治文化的影響過程:重大政治事件對政治文化的影響,往往要在政治事件發展到末期、事件結果基本顯露出來之後才展示出來。第二次世界大戰深刻地影響了一些國家的政治文化,德國和日本兩國戰敗並作為戰爭挑起者面對世界,其國土變為一堆廢墟時,政府形式,意識形態中的某些重要的政治價值觀,就受到了人們普遍的厭惡,社會總體的政治文化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重大政治事件對政治文化的影響過程:
重大事件往往在短時期裏給人民以強烈的政治刺激,並引發社會總體政治文化的急劇和比較徹底的改變。由於廣大社會成員在這種事件的經歷中,會對舊的政治系統和某些政治價值產生根本的否定態度,相對於平常、潛移默化的政治文化的發生、發展及變化過程,重大政治事件對政治文化的影響具有變化的歷史性、急驟性、徹底性特點。
政治事件 政治事件
2003年10月14日,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2007年6月25日,胡錦濤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幹部進修班發表重要講話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發展對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始終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下堅實物質基礎。
2007年10月21日,黨的十七大通過黨章修正案,將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科學發展觀是借鑑國外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順應了當今世界發展潮流,反映了當代世界最新發展理念。科學發展觀是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將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這是黨的十七大對科學發展作出的科學定位,也是黨的十七大的一個重要歷史貢獻。

政治事件台灣政治事件

1945年來的
自1945年以來,國民黨在台灣經歷了戰後接管、大陸撤台、整頓內部、紮根求存、國際孤立、兩岸緩解等重要時期及變化。在這些時期及變化中,始終存在着這樣一些基本矛盾:(一)人民要求國家統一與國民黨“依美求存”路線和“台獨”勢力的矛盾;(二)人民要求當家作主與國民黨專制獨裁統治的矛盾;(三)國民黨內部不同背景、不同派系之間在權益分配上的矛盾。這些矛盾,以第一種為最主要,它決定和影響其它各種矛盾。這些矛盾,在不同時期有着不同的表現。這完全可以從台灣40餘年來發生的各類政治事件中得到證實。
台灣光復到50年代,島內人民對國民黨政權由寄予“期望”變為“失望”,特別是對國民黨強加在台灣人民頭上的成百成千條管制戒嚴措施,以及種種媚外求存的做法,十分不滿,各種反抗活動層出不窮。這期間,國民黨當權者對具有愛國正義感的島內進步力量,採取了一系列駭人聽聞的“血腥鎮壓”。在外國勢力的縱容下,島內有些人開始從“台獨”方向謀求出路。
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末,在國民黨高壓政策下,島內局勢相對平穩。由於內外條件的變化,島內經濟由恢復轉向較快發展。但同時,國民黨內派系之間的矛盾,國民黨與黨外反對勢力之間的矛盾逐漸突出起來。這期間,國民黨當權派在黨內排擠非蔣系勢力,在黨外繼續採取高壓政策。一部分黨外勢力逐漸滋生“台獨”傾向。
進入70年代,台灣在經濟上經歷了兩次世界性石油危機,國際上面臨一系列衝擊事件,島內人民的不滿和反抗有增無已。這期間,國民黨當權者在島內採取的是“打拉結合”的政策,一面嚴厲鎮壓黨外反對勢力,一面又對他們儘可能採取各種安撫措施。“台獨”勢力呈潛在發展之勢。
自70年代末以來,大陸政治經濟形勢好轉,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後,各方要求實現祖國統一和兩岸通商往來的呼聲高漲。台灣島內反對國民黨“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反對其對兩岸通商交流的限制的鬥爭此伏彼起。國民黨當局雖仍採取阻撓、限制、以至立案追查和制裁的措施,但已逐步陷於被動應付、軟弱無力的狀態。與此同時,“統獨”之爭表面化,兩種勢力都在發展。
以上幾個時期發生的“政治事件”,表現的矛盾側重點雖有所不同,但每一種矛盾的緩和或激化,都與國民黨當局的政策與態度關係密切。這裏應特別指出的,是國民黨當局對“台獨”勢力的政策和立場。它一方面,反對“台獨”勢力,阻抑其發展,這是完全應該的;但另一方面,它的依美求存、偏安拒和的路線和做法,卻又為“台獨”勢力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適宜的土壤和條件,特別是李登輝主政以後,對“台獨”公開加以庇護和支持,使得台灣政局的發展更增添了新的矛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