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放魚

(白居易詩作)

鎖定
《放魚》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詩作,作品體裁為五言詩。詩中通過描繪救魚於困厄的場景,寄託了詩人的身世之感慨。
作品名稱
放魚
作    者
白居易
創作年代
作品體裁
五言

放魚作品原文

曉日提竹籃,家僮買春蔬。
青青芹蕨下,疊卧雙白魚。
無聲但呀呀,以氣相煦濡。
傾籃寫地上,撥剌長尺餘。
豈唯刀機憂,坐見螻蟻圖。
脱泉雖已久,得水猶可蘇。
放之小池中,且用救乾枯。
水小池窄狹,動尾觸四隅。
一時幸苟活,久遠將何如。
憐其不得所,移放於南湖。
南湖連西江,好去勿踟躕。
施恩即望報,吾非斯人徒。
不須泥沙底,辛苦覓明珠。 [1] 

放魚作品鑑賞

這首詩是作者被貶到江州之後所作。
詩中寫了一個故事:兩條白魚,置於地上,相濡以沫,相煦以濕,即便不傷於刀俎,也將被螻蟻所食。詩人遂起同情之心,放生於南湖西江。並説:“施恩即望報,吾非斯人徒。”
作者仕途失意,謫居江州,救白魚於困厄之中,應該是出於一種同病相憐的感覺,詩中寄託了詩人的身世之感慨。

放魚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於河南新鄭,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傳世。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