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放河燈

鎖定
放河燈又稱放荷燈,是一種漢族民間祭祀及宗教活動,用以對逝去親人的悼念,對活着的人們祝福,常在每月初一、十五和逝世忌日進行。 [3]  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是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4] 
中文名
放河燈
分    類
民俗文化
地    區
中國
起    源
原始社會 [1] 
作    用
寄託祝福,悼念親人 [1] 

放河燈習俗介紹

放河燈(也常寫為放“荷燈”),是漢族 [3]  傳統習俗,用以對逝去親人的悼念,對活着的人們祝福。它流行於全國各地,在三月三、乞巧節、中秋節晚上水邊,常放河燈。

放河燈起源

放河燈 放河燈
原始社會,限於對大自然認識的侷限,較長時間,先民認為火是萬物之源,成為頂禮膜拜的圖騰,吉祥温暖的象徵,戰勝寒冷飢餓的神靈。漁獵時代,人們駕舟出海下湖為免風暴肆虐,在過危礁險灘或風大浪高時,用木板編竹為小船,放祭品點上蠟燭,彩紙作帆及燈籠放水中任其飄流,向海神祈保平安。這一習俗在台灣、福建、廣東漁民中流行,叫綵船燈。奴隸社會的公元前11世紀周代,周公輔佐武王卜成洛邑,在曲水設宴慶祝,“流水泛酒”,“羽觴隨波流”,夜以日續,放酒杯的盞上點燈,曲觴流杯演變的燈酒逐波。春秋時代的《詩經》,記載了秦洧兩水秉燭招魂續魄、執蘭除兇的民俗。奴隸社會是侵略鄰國、戰爭不斷的社會,用船載火攻城摧寨時,對陣亡將士水葬,船筏置鮮花燃燈已成慣例。周代八月十五有以火迎寒即圍篝火歌舞活動,“舉燈蟾魄圓”。晉代在每年月亮最圓最亮之夜,“縱情玩月、火燭竟宵”、“載船玩月”。 [1] 

放河燈發展

秦淮河裏放河燈 秦淮河裏放河燈
中國民間的悼念親人祭奠,常在每月初一、十五和逝世忌日進行。漢晉以後,宗教影響日益擴大。南北朝梁武帝崇拜佛教,倡導辦水陸法會,僧人在放生池放河燈。唐肅宗於759年詔天下設放生池81所。北宋真宗在1016年定佛誕日為放生日,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屆時舉燈玩月,放河笙歌,“僧尼道俗盆養供佛”。宋代規定中元節各地燃河燈、濟孤魂、放焰口、演目連戲,不少詩人留下杭州西湖放燈歡騰的詩篇。此後,放河燈在七月半舉行並流行全國。這一天,人們在家設酒饌、燒紙錢祭祖,到寺廟參加放河燈等法事活動。盂蘭盆節的放河燈儀式,又用來悼念逝去的親人,或祝福活着的人們。 [5] 
一些地區放河燈不限於七月半,三月三歌節、鍋莊節、上巳節三月節,也放河燈。姑娘少女對這個習俗特別鍾愛,往往在節日夜,自制小燈籠寫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祝願順水飄流。
夏曆七月初七,也就是七夕節,又叫乞巧節、女兒節,是民間鵲橋會節日,人們怕牛郎看不清夜暗的鵲橋,便在人間河流放燈,讓牛郎認路快步與織女相會。宋代以後不少文人詩文中有此記載。
在江南,病癒的人及親屬製作河燈投放,表示送走疾病災禍,時間自然不限於七月半。“紙船明燭照天燒”,就是對這一習俗的生動描述。江河湖海上船隻,見到漂來的燈船主動避讓,以示吉祥。
我們鄰國日本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少男少女亦有沿河順水放燈祈福的習俗。 [2] 

放河燈近代

放河燈福建放河燈

白洋淀端午放河燈 白洋淀端午放河燈
福建人民利用潮汐順風,用紙、布、綢、塑料、金屬製作河燈,漂浮到金門、馬祖,燈壁寫有親人團聚、兩岸三通、早日一統、振興中華祝詞,燈船上還裝有慰問信和禮品,使放河燈又有了新的時代氣息。 [1] 

放河燈自貢放河燈

放河燈是自貢地區的代表民俗。 [6] 
漂河燈:又名放河燈。據史籍記載:清乾隆年,貢井貴州廟即有辦盂蘭會之舉。辦會5至7天,有放河燈、放焰口的活動。自貢地區舉辦盂蘭會、漂河燈一般是從中元節即農曆七月十五日前兩天開始,設齋供佛、祈禱叩拜,以求大慈大悲菩薩救渡祖先、超度亡靈。誦經施法,做水陸道場,以求野鬼孤魂不要擾攪凡間。 [7] 

放河燈成都放河燈

成都在漢代是全國五大都會之一,唐代有揚一益二之説,遊賞之風冠於西南,聞名天下。後蜀孟昶花蕊夫人百首宮詞中,有“法雲寺裏中元節,又是官家降誕辰”記載,可見盛行中元節之早。“河燈亮,河燈明,牛郎織女喜盈盈”、“河燈一放三千里,妾身歲月甜如蜜”、“放河燈,今日放了明日扔”等民謠、竹枝詞,可證習俗的久遠。 [1] 

放河燈安順放河燈

農曆七月十五日為傳統中元節,安順俗稱“七月半”,是祭奠祖先和已故親人的節日。這天家人團聚,進行多種形式的祭奠活動,放河燈是其中頗具特色的活動之一。河燈一般用木板做底,燈體為防水紙,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也有茄子燈、南瓜燈,有的人家還要在燈上寫上亡人的名諱。夜幕降臨,人們將一盞盞河燈點亮置放河中或湖中,讓其順水漂流,以此祭奠先人,寄託對親人的緬懷之情,表達對幸福、平安的祈求,希望隨着長流水,祛除疾病災禍,子孫幸福安康。

放河燈濟南放河燈

放河燈之俗,古已有之,全國各地一般是在七月十五中元節前後舉行一次。而“老濟南”都知道,濟南卻是在七月十五和七月三十日晚上各舉辦一次河燈會。七月十五放河燈多半是官署寺廟組織的,明代詩人王象春在《齊音》中記載:“德蕃於孟秋之望,建盂蘭大會,燃放河燈,招僧誦經施食,追悼亡魂。”“高僧大會盂蘭盆,殿下親臨廣智門。”放河燈時,珍珠泉大院裏的德王朱見潾還親自步出德王府,到後宰門(廣智門)一帶觀看這一盛景。與此同時,濟南人還認為,農曆七月三十日是佛教中地藏王菩薩成道的日子。地藏王菩薩在成道時,曾發誓要普度有罪孽的眾生,使他們脱離苦海。因此,七月三十日便成了超度“亡魂”的日子,在這天晚上也要燃放河燈。這天在大明湖、護城河、泉池以及北園一帶的小溪裏放河燈,通常是民間自發組織的。 [1] 

放河燈製作

以下是所有河燈的製作方法,有容易的也有較為複雜的,大家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製作!
建議:使用環保透光性強,且防水的材料,如蠟光紙!不贊成過塑的紙張。
製作河燈的工藝和原材料都特別簡單,廢舊的彩紙、煙盒、紙杯都可以。方法是將彩紙剪成正方形,然後將四角折向中心,再將四角打開,幾個回合下來,一個漂亮的小“烏篷船”就做成了。用紙杯製作的方法更簡單,只要在四周粘上紙瓣,就是一個簡單的“河燈”。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