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放歌集

鎖定
《放歌集》是一本1959年出版的詩集,詩人賀敬之作。初版於1959年,以後多次再版,不斷增添新作。詩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詩作大都收在這一詩集中。集中的政治抒情詩氣勢雄偉,時代感強。在當代文學史上產生過較大影響。
作品名稱
放歌集
作    者
賀敬之
創作年代
現代詩集
文學體裁
詩 歌
類    型
詩集
初    版
1959年

放歌集內容簡介

賀敬之的詩在五十、六十年代產生過很大影響,《放歌集》可以認為是他的選集。賀敬之與郭小川一樣,富於創造精神,在詩創作上進行了不斷的探索和開拓,曾經對當代年輕詩作者產生過廣泛影響。在藝術形式上,賀敬之的詩向民歌和古典詩詞借鑑,並在這個基礎上改造新詩,注重詩的可朗誦性與羣眾性,把自由體的奔瀉舒放,與古典詩詞的含蓄凝練結合起來。

放歌集創作背景

賀敬之的詩努力追求形象的生動,藝術形象具體而富於個性,畫面鮮麗,色彩明朗,形象富於時代特徵,氣勢充沛酣暢,凝練而有很高概括力,生活氣息濃郁,意境動人。賀敬之的政治抒情詩,更多地借鑑外來形式,是為了適應表現重大主題,展示豐富宏闊的畫面,表達準確,抒寫充分。但是,賀敬之在採用這種“長句拆行”的體式時,也吸取了我國民歌和古典詩歌的豐富營養,重視意境,講究凝練,把自由體的靈活開闊與詩行的排比對稱統一在一起。這樣,賀敬之就創造了把開闊與細膩、豪邁與深情、思想與形象相結合的藝術風格。賀敬之寫詩都是由於現實生活裏具體事情和人物的觸發:回延安,看話劇,知識青年赴新疆軍墾,八大二次會議,開國十年,向秀麗,王傑,雷鋒,解放台灣,阿拉伯民族運動等等,正如賀敬之自己所説:不是懷古。賀敬之的詩矚目現實,有很明確的指導思想,理性控制着感情的放縱或收斂,整個詩創作都有明確的方向和社會教育作用。

放歌集作品鑑賞

兩首寫延安和南泥灣的詩,直接用信天游民歌體;而謳歌雷鋒和祖國的詩,又採用馬雅可夫斯基的階梯體。賀敬之的詩創作,追求雄偉的氣勢,貫注磅礴的激情,渲染時代風雲的濃重色彩。

放歌集出版信息

《放歌集》前後主要有二種版本,一種是在“文革”前,一種是在“文革”後期。二種版本不但版別有差異,所收作品也有變化,而且修改之處甚多。收入第一版中的詩,絕大多數散見於各大報刊雜誌上。如“回延安”曾發表在《延河》1956年6月號上,“三門峽歌”發表在《詩刊》1958年5月號上,“桂林山水歌”發表在《人民文學》1961年10月號上。“放聲歌唱”這首1300行的長詩,發表在1956年7月1日《北京日報》上,後由中國青年出版社於1956年出版過單行本。而結集出版則是於195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為了向國慶10週年獻禮,擬訂出版名家名作系列叢書,《放歌集》恰逢其時,於1961年12月首次編排出版。 [1] 
第二版《放歌集》在周恩來對出版工作的指示精神下,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於“文化大革命”後期,即1972年9月再版發行。此次出版,是建國以來“17年文學”作品解禁的第一部,原意是為更多的文藝書目投石問路。

放歌集作者簡介

中國詩人、劇作家。山東嶧縣(今棗莊市)人。童年時家庭貧困。1937年考取山東滋陽縣鄉村師範。不久,流亡至湖北,入湖北國立中學學習。1939年隨校遷入四川,參加抗日救亡活動。1940年夏步行到延安,先在自然科學院中學部上高中,後到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學習。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隨文藝工作團到華北,在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被選為中國作家協會、中國戲劇協會理事,後到中央戲劇學院創作室工作,並任《劇本》與《詩刊》編委,戲劇家協會書記處書記。1976年之後,曾任文化部副部長、代部長,中國作協副主席,魯迅文學院院長,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等職。

放歌集作品評價

《放歌集》 詩集。詩人賀敬之作。初版於1959年,以後多次再版,不斷增添新作。詩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詩作大都收在這一詩集中。集中的政治抒情詩氣勢雄偉,時代感強。在當代文學史上產生過較大影響。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