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改造傳統農業

(西奧多·W·舒爾茨著經濟學著作)

鎖定
《改造傳統農業》是美國經濟學家西奧多·W·舒爾茨著經濟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64年。
《改造傳統農業》提出了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應重視傳統農業的改造而不能一味追求工業化的觀點,並就傳統農業的特徵、傳統農業為什麼不能成為經濟增長的源泉和如何改造傳統農業進行了重點分析,指出改造傳統農業的關鍵是要引進新的農業生產要素,從而提高生產率使農業成為經濟增長的源泉。《改造傳統農業》是發展經濟學領域的一本重要著作,對發展中國家的傳統農業改造給出了理論指導和政策建議。 [1-2] 
作品名稱
改造傳統農業
外文名
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作    者
西奧多·W·舒爾茨
首版時間
1964年
字    數
124000
類    別
經濟學

改造傳統農業內容簡介

《改造傳統農業》一書的中心思想是如何把低效弱小的傳統農業改造成高生產率的現代農業。西奧多·W·舒爾茨(以下簡稱舒爾茨)着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傳統農業的基本特徵
舒爾茨認為,傳統農業是完全以農民世代使用的各種生產要素為基礎的農業,應該被作為一種特殊類型的經濟均衡狀態。其特徵在於:首先,傳統農業技術狀況大致保持不變,所使用的生產要素與技術很長時間不發生改變;其次,人們沒有增加傳統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動力;再次,傳統生產要素的供給和需求處於長期均衡的狀態。舒爾茨所説的傳統農業實際上是生產方式長期不變、基本維持簡單再生產、長期停滯的小農經濟
為何傳統農業落後、無法成為經濟增長的源泉
舒爾茨認為,傳統農業落後的原因不是農民儲蓄少或缺乏企業家,而是在於傳統農業中對原有生產要素增加投資的收益率低,對儲蓄和投資缺乏足夠的經濟刺激。首先,由於傳統農業的生產要素和技術狀況長期不變,所以持久收入來源是不變的;其次,農民持有和獲得收入流的偏好和動機在傳統農業中是不變的,因此,持久收入流來源的需求也不變。持久收入流的需求曲線是一條水平線,這表明傳統農業中資本的收益率低下。
如何改造傳統農業
舒爾茨認為,引進新的現代農業生產要素是改造傳統農業的關鍵。首先,要建立一整套適合傳統農業改造的制度,不要建大規模農場,而要用所有權和經營權合一的、 能適應市場變化的家庭農場來改造傳統農業;其次,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為引進現代生產要素創造條件;再次,對農民進行人力資源投資,他認為,資本不僅包括作為生產資料的物,而且包括作為勞動力的人,因此,要對農民進行人力資源投資,其形式包括教育、培訓、提高健康水平等。 [3]  [6] 

改造傳統農業作品目錄

序言
第一章 問題的提出
第二章 傳統農業的特徵
第三章 傳統農業中生產要素配置的效率
第四章 零值農業勞動學説
第五章 收入流價格理論的含義
第六章 傳統農業收入流的價格
第七章 投資有利性問題的引言
第八章 農場規模、控制和刺激
第九章 隱蔽在“技術變化”中的生產要素
第十章 新的有利的生產要素的供給者
第十一章 農民作為新要素的需求者
第二章 向農民投資 [4] 

改造傳統農業作品思想

傳統農業特徵
舒爾茨認為,傳統農業應該被作為一種特殊類型的經濟均衡狀態,這種均衡狀態的特點是:一是技術狀況保持不變;二是持有和獲得收入來源的偏好和動機狀況保持不變;三是這兩種狀況保持不變的持續時間,足以使獲得作為收入來源的農業要素的邊際偏好和動機,作為一種對持久收入流投資的這些來源的邊際生產力,以及同接近於零的純儲蓄達到一種均衡狀態。傳統農業所代表的特殊經濟均衡狀況是以再生產性生產要素基礎的技術狀況,構成對收入來源基礎的偏好和動機狀況以及一定時期內這兩種狀況保持不變為基礎的。
駁斥錯誤觀點
為了對傳統農業的特徵作出進一步分析,舒爾茨駁斥了兩種長期流行而且影響深遠的觀點:一種是傳統農業中生產要素配置效率低下,另一種是有名的隱蔽失業理論。
綜合檢驗帕納加撤爾和塞納普爾生產中要素配置的資料後,舒爾茨將要素的概念擴展到包括土地、勞動力資本和技術。根據這種全面要素的概念,舒爾茨得出了一系列結論:一、這個社會之所以貧窮是因為經濟所依靠的要素在現有條件下無法生產得更多。亦即在這些簡單化的條件下,所看到的貧窮狀況並不是要素配置有什麼明顯的低效率造成的。二不管他們適應經濟條件變化的速度如何,與這種分析相關的重要事實是,他們的確能做出反應。三無論本國還是外國的有能力的農場經營者都不能像農民説明如何更好地配置現有生產要素。
傳統農業改造
舒爾茨指出,改造傳統農業的關鍵是要引進新的現代農業生產要素,這些要素可以使農業收入流價格下降,從而使農業成為經濟增長的源泉。舒爾茨特別強調,引進新生產要素實際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技術變化,因為”技術變化“這一概念在實質上至少是一種生產要素增加、減少或改變的結果。在現代,破壞農業社會均衡狀態的最主要力量是農業中所應用的知識的進步。為此需要做到:一是建立一套適合於傳統農業改造的制度;二是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為引進現代生產要素創造條件;三是對農民進行人力資本投資。 [7-8] 

改造傳統農業作品評價

舒爾茨對傳統農業分析的最大缺陷就是忽視了生產關係問題。從發展中國家的農業來看,封建制的、甚至奴隸制的生產關係,是造成農業長期停帶落後的重要原因。而舒爾茨忽視了對這一問題的深入探討。此外,還應看到,長期的殖民主義和現存的不合理的國際經濟關係,也是發展中國家農業落後的重要原因。在改造傳統農業的途徑問題上,舒爾茨所説的市場方式實際是資本主義方式。基於這一點,他主張保存農業中的私有制,反對土地國有化。舒爾茨在這本書中還多處批判馬克思主義。他往往把馬克思主義混同於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而加以駁斥。例如,在地租問題上,他把馬克思的地租理論混同於李嘉圖的地租理論而加以批判。這至少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曲解。
《改造傳統農業》也提出了許多值得重視、能給我們以啓迪的思想。第一,舒爾茨確認農業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他敢於向傳統的輕視農業的理論挑戰,對這些理論作了詳細的批駁。他根據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情況,強調了農業的改造對經濟發展的重聚作用。這不僅在理論上是一個重大突破,而且對發展中國家重新制定發展戰略有重大的實踐意義。第二,舒爾茨曾到過許多發展中國家考察農業,又在一些國際組織中擔任工作,對發展中國家的情況十分熟悉。所以,他對農業問題的分析,對改造傳統農業所提出的許多建議是可行的。例如,關於傳統農業資本收益率低下的分析,關於改造傳統農業關鍵在引進新的現代農業生產要素的思想,關於對農民進行人力資本投資的建議等等,都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經濟學家、北京工商大學教授梁小民評) [5] 
在書的一開始,舒爾茨就定義了“傳統農業”的概念,即完全以農民世代使用的各種生產要素為基礎的農業。他指出,僅使用傳統生產要素的農業是無法對經濟增長做出重大貢獻的,但現代化的農業能對經濟增長做出重大貢獻。在書的最後,舒爾茨通過一系列分析得出了本書所要論述的主旨:把人力資本作為農業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因此,要改造傳統農業,是農業成為經濟增長的源泉,就必須要對農民進行人力資本投資。人力資本投資的形式包括:教育、在職培訓以及提高健康水平,其中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9] 

改造傳統農業作者簡介

西奧多·W·舒爾茨(Theodore·W·Schultz,1902年4月30日—1998年2月26日),美國經濟學家、芝加哥經濟學派成員、芝加哥大學教授及經濟系系主任(1946—1961年);在經濟發展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研究,深入研究了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經濟中應特別考慮的問題,從而獲得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主要著作《改造傳統農業》《人力資本的投資》《經濟成長和農業》等。 [1] 
參考資料
  • 1.    Theodore W. Schultz - Facts - NobelPrize.org  .諾貝爾獎官網[引用日期2021-08-09]
  • 2.    《讀書辭典》編委會編. 讀書辭典[M]. 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989.11.205頁
  • 3.    孫志宜,肖瑋,徐宗品主編;藤有平,鄔守軍,鐘有為副主編. 人文藝術名著導讀[M]. 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 2011.03.137-138頁
  • 4.    西奧多·W.舒爾茨著,梁小民譯.改造傳統農業[M],商務印書館.1987.目錄頁
  • 5.    梁小民. 舒爾茨及其《改造傳統農業》[J]. 世界經濟,1985(11):75-77.
  • 6.    李克強主編. 文華品書坊 1[M].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2015.07.252-256頁
  • 7.    胡樹芳.舒爾茨關於改造傳統農業的觀點[J].世界農業,1987,(第6期).7-9
  • 8.    宋茂華. 傳統農業的特徵及其現代化改造——讀舒爾茨《改造傳統農業》的思考[J]. 襄樊學院學報, 2009, 30(3):79-82.
  • 9.    26位諾獎得主的41本漢譯名著  .微信[引用日期202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