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改文風

鎖定
改文風,顧名思義,就是改變使用語言文字的風格。
所謂文風就是文章所體現的思想作風,或文章寫作中某種傾向性的社會風氣及作者語言運用的綜合反映。它具有時代性、民族性的特徵,是社會上帶有普遍性和傾向性的文章現象。
中文名
改文風
意    義
改變使用語言文字的風格
特    點
時代性、民族性
對    象
文章所體現的思想作風

改文風簡介

“改文風”不僅是“改文字”。它提倡從冗長空洞、言之無物、刻板生硬的風格中走出來,學會使用人民羣眾清新樸實、生動鮮活、言簡意賅、具有生活氣息的語言,用羣眾話説羣眾事,這是改文風的題中之義。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宣傳羣眾、動員羣眾、服務羣眾。
然而,我們也發現,有些人雖然文字很“樸實”、表達很“通俗”,卻始終讓人感覺隔着一層,彷彿走馬觀花。這也説明,改文風不僅是改文字,如果只是用羣眾的語言、日常的俗語為文章添彩,而自己卻始終徘徊在人民羣眾的心門之外,這樣恐怕依然有違改文風的初衷。
正如中央領導所言,“要善於用普通百姓的視角觀察問題,用羣眾樂於接受的方式闡述觀點,平等交流、平易近人,防止居高臨下、自説自話。”改文風的背後,更深層次的是思想作風的轉變,是對自身位置的重新打量。
在這個意義上,“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是一個邏輯整體,只有不斷深入基層,切實轉變作風,在思想上尊重羣眾、在感情上親近羣眾、在工作上貼近羣眾,才能從根本上改變文風,使我們的文章不僅有泥土的芬芳,更具備泥土的厚重。 [1] 
改文風 改文風

改文風提倡優良文風

不斷改進文風,文風是追求更是本分
我們黨一貫提倡優良文風。毛澤東同志指出:“學風和文風也都是黨的作風,都是黨風。”延安整風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整頓文風。毛澤東同志號召全黨拋棄黨八股,採取生動活潑新鮮有力的表達方式。鄧小平同志倡導“講短話、講實話、講新話”,江澤民同志一再強調要糾正不良文風,胡錦濤同志提出“改進學風和文風,精簡會議和文件”等等。作為黨的新聞工作者,追求優良文風,理應成為自覺行動和職業追求。不斷磨礪自己,努力改進文風,是追求,更是本分。
我們的新聞應該真正新鮮實在。新聞要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只有讀者愛讀你的文章,讀了覺得有道理,因而接受、信服你的觀點和事實,文章才能產生正確的導向作用。因此,新聞工作者要增進同人民羣眾的感情,牢固樹立羣眾觀點,自覺踐行羣眾路線,深入基層、深入羣眾。羣眾的生活最真切,思想最鮮活,語言最生動。貼近羣眾需求才能言之有力,多瞭解基層實情才能言之有據,多集中羣眾智慧才能言之有物。否則,言辭空洞,人民羣眾不會喜歡,文章也達不到想要的效果。
文章貴清新、平實。既是新聞,“新”很重要。要力求思想深刻、富有新意。正所謂“領異標新二月花”,在實踐中發現新東西,在表達上挖掘新方法。要深入基層,在實際生活中“望聞問切”,在充分佔有和分析第一手材料的基礎上,概括出新的思想、觀點和論斷,把羣眾的創造吸收到文章中來。要力求平實,讓人一看就懂、一説就清、一聽就明。文章要力求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實事求是,不誇大成績,不掩飾問題。有感而發、情真意切、深入淺出。如果空洞無物,既不觸及實際問題,也不迴應羣眾關切,這樣的文章是沒有生命力的。
文章貴言簡意賅。有的文章,長篇大論,卻信息量很小,往往內容注水。刪繁就簡三秋樹,抽絲剝繭見真容。新聞工作者要不斷改進文風,儘量去繁就簡。這需要深入實際調查研究,需要了解社會胸有全局,更需要一種求真務實的作風。
不斷改進文風,是態度問題,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綜合體現。改進文風是真正為人民負責的一種表現,因為好的文風能夠更有效地服務人民。新聞工作者要多瞭解實際情況,多思考變化中的問題,多在工作中增長本領,提高服務人民的能力。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