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支曹村

鎖定
支曹村屬河北省曲陽縣嘉禾鎮 [1]  管轄,位於曲陽縣、唐縣、定州市、三縣市交界處,南距石家莊68公里,北距保定56公里,交通便利。東、北方臨定州市管轄的達子莊村、大流村、李村、清辛莊村、岸下村、台頭村。西北方臨唐縣管轄的勺提村、釣魚台村。西、南方臨曲陽縣管轄的北杏樹村、南杏樹村、塔頭村、高門屯村、崗上村。北依唐河,曲港高速和南水北調中線繞村而過,人口約3500人,16個村民小組組成。
中文名
支曹
外文名
ZhiCao
別    名
支橋 支槽
所屬區縣
河北省曲陽縣
郵政編碼
073101
人口數量
3500 人
學    校
支曹小學 支曹幼兒園
方    言
保唐片—定霸小片
區    號
0312
附近火車站
定州站 定州東站
車牌代號
冀F
村精神
排除萬難 人定勝天 不離不棄 共同守護
附近景點
北海水世界、北嶽廟、青虛山、開元寺塔、

支曹村村名由來

支曹村 支曹村
支曹古稱支橋,由於本村被一條蜿蜒橫流的唐河(舊古道)攔截,村民就在河道上用木樁支起了一座簡易土橋,方便村民出行,這座橋每當遇到雨季, 河水上漲就會被沖毀,村民又會從新支架土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不間斷,村民便把這座橋取名支橋,村名由此而來。古支橋村南依唐河,洪澇災害肆孽村民生活艱辛,在如此惡劣的地理環境下村民依舊不離不棄共同堅守。明朝萬曆年間趙家子孫考中進士回鄉,為村題寫了:排除萬難、人定勝天、不離不棄、共同守護十六字,全體村民一直秉承這十六字真言才使我們村從苦難中毅力而生延綿至今。這種精神已深深的烙刻在每個村民心中。因這個橋和槽是諧音的緣故,後人改叫成了支槽,寓意抵擋流經的河道,民國初年改槽為曹寓天不滅曹之意。
支曹村名最早出現李景漢於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編寫的《定縣社會概況調查》一書中。據村中老人講支曹村原是和大流村為鄰,元朝時因來了一支蒙古人,看到這裏土地肥沃,適合養馬放牧,就在支橋和大流這兩村中間,強行圈地開闢牧場定居了下來,隨着人口不斷增加逐步形成村莊,這就是後來的達子莊村。支橋 、大(dai)流、 達子莊這句順口溜也就從那時流傳而來,在20世紀50年代達子莊村南,還矗立着一塊支橋和大流兩村古界碑一塊。據村志記載明清時期支橋村是通往保定和北京的交通要道,曲陽知縣因公務去保定,為了在支橋村渡河便利,清嘉慶九年公元1804年定州將管轄的支橋村劃歸曲陽縣管轄。

支曹村姓氏大村

支曹村姓氏 支曹村姓氏
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上老鴰窩。自明朝以來,這首民謠就一直在我國各地民間尤其是黃河下游地區廣泛流傳,甚至在海外華僑羣體中也時常可以聽到。支曹先民,於明朝洪武二年從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移民至此, 最初遷來是七姓 韓、楊、王、趙 、魏、郭、張,韓姓和楊姓是村中大姓,韓姓遷來兄弟四人,一支遷到了唐縣顯口村,村中只留下三支。楊姓遷來一户有三子,後期逐年有別的姓氏遷來。
在村東北方的林場附近,原有個小村名叫太平莊約六户,在支曹、北杏樹、勺提三村交界處原有個東杏樹村約五户,清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唐河發洪水使兩岸多個村莊受災嚴重,東杏樹和太平莊兩村成為一片廢墟,經保定府批准,太平莊村併入支橋村,東杏樹村併入北杏樹村,太平莊有一户羊姓遷到本村後改為了木字楊,還遷來一支韓姓和郭姓,後有一支郭姓遷到了岸下村定居。範姓是從東杏樹村遷來,北杏樹村中的範姓,大都是從東杏樹遷過來的。商姓從曲陽東河流村遷來一户三子,民國二十年一支遷到了定州的丁村定居,民國二十八年一支遷到了鄰村塔頭定居。許姓遷來一户三子,後留一支有兩子解放後分別遷到了保定和太原定居。史姓是清朝康熙年間本村的一大財主,為人和善樂於助人,事蹟享譽四鄰八村,當地百姓都稱頌為史大善人,後由於家道沒落絕跡。崔姓據説是清朝末期從曲陽縣崔東旺村遷來一户,有五子成人後在村裏橫行霸道欺壓良善,村民敢怒不敢言紛紛詛咒崔家,使崔家人個個暴亡,家境旋入貧困沒落,最後就剩崔大雙住進了關帝廟裏殘度餘生,從此崔姓在支曹村絕跡,雷姓也是家道沒落絕跡的。
支曹村姓氏分別是:韓、楊、王、趙,魏、郭、張、曹、何、朱、呂、文 、焦、商、路、範、於、辛,是曲陽縣姓氏聚集最多村之一。

支曹村古廟興衰

從明朝中期開始,支曹先民就已開始籌款在村裏修建廟宇了,據統計到民國初期本村廟宇十三座,遍及全村主要有:玉皇廟、關帝廟、馬王廟、土地廟、龍王廟、河神廟、文昌廟、藥王廟、三官廟、五道廟、藁爾廟、大寺、小寺等,可惜這些古廟宇都沒能保留下來,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遭到不同程度的毀壞和拆毀,現在古廟遺址大都蓋起了民房,我們只能在老人的回憶當中去追尋了。
昊天通明宮玉皇大帝 昊天通明宮玉皇大帝
玉皇廟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它是我村佔地面積最大,修建年代最早的廟宇,建築佈局坐北朝南呈長方形,沿中軸線由南往北主要建築有戲樓、影壁、山門(內供靈官)、鐘樓(東)、鼓樓(西)、內門(單柱式垂花門)、姥母殿(東)元君殿(西)、玉皇殿組成,規模宏大。鐘樓內原有高約兩米,直徑約一米的鐵鐘一口,抗戰時期被毀,其中姥母殿的建築規模最為高大宏偉,面闊三間,三重廡殿式建築,比故宮太和殿還多一重,這樣的建築在農村很少見。廟內還有塊贔屓馱石碑,碑文詳細介紹了清乾隆五十二年定州知州對玉皇廟進行維修擴建的事蹟。村志碑一通,詳細記載了村由來歷史發展和支曹村土地轄區範圍。趙公碑記一通詳細記載趙家主持修廟的事蹟,解放初期玉皇廟改成了村學校,文革時期拆毀。
玉皇大帝全稱“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又稱“昊天通明宮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居住在九天玉清宮。玉皇大帝被視為宇宙的無上真宰,地球內三界、十方、四生、六道的最高統治者。因他有制命九天階級、徵召四海五嶽之神權,所以眾神都列班隨侍其左右,猶如皇帝與公卿。上掌三十六天,下握七十二地,掌管一切神、仙、聖和人間、幽冥之事。根據歐陽飛編著《諸神傳奇》, 玉皇大帝生前原是一個寨主,名叫張友人,又稱張百忍。話説盤古開天闢地以來,天地間一切祥和,後來諸神開始爭鬥、人間荒淫無度,使得天地三界大亂,太白金星因此下凡尋找才德兼備之人來做三界大帝。太白金星化身成為乞丐,四處尋找,後來到了張家灣,發現人稱「張百忍」的張友人,將寨內治理的非常和睦,並且為人和善慈悲,因此帶回天庭做了玉皇大帝。後來三界眾神仙紛紛陳請共同推崇張百忍為「終身天帝」,共稱「玉皇」,又因玉皇是三界的總皇帝,因此加稱為「玉皇大帝」、或「玉皇上帝」。
靈官馬元帥 靈官馬元帥
馬王廟始建年代不詳,是一座高一米五,寬一米的漢白玉硬山式石屋,屋脊兩邊的螭吻、脊獸和瓦當都是工匠精心設計雕刻而成的,是一件很好的石雕藝術品,廟宇矗立在一座高約三米的台基之上,顯爾更襯托出了馬王廟的建築獨秀,文化大革命時期馬王廟被村民填埋不知所蹤。
馬王爺道教全名叫“水草馬明王”。形象三眼四臂,左右配牛王、水草,東為橋神,西為路神,全稱“靈官馬元帥”。又稱“三眼靈光”、“華光天王”、“華光大帝”、“花酒馬靈官”等。在《南遊記》裏邊説他的名字叫做“三眼華光”,在北方“五聖廟”中尊為五神之首。傳説有一天,玉皇大帝派星日馬(這是馬王爺的學名)和婁金狗、奎木狼、虛日鼠下凡,去四方巡察善惡。這四個神東南西北各走一方,沒幾天,先後返回天庭向玉帝述職。其他三個神所報的均是善人善事,説下界一片歌舞昇平景象。只有星日馬查訪的善惡之事都有,並且有豪強欺負窮人的事。玉帝看了有所懷疑,就派太白金星下界複查。得知婁金狗三神所報不實,他們在下界貪吃受賄,昧着良心説了假話。星日馬廉潔奉公,好壞善惡如實奏報。玉帝連聲誇他明察秋毫,又賜給他一隻豎着長的眼睛。從此,馬王爺比以前更加目光如炬人見人怕。於是,民間流傳這樣一句俗語,“你可知道馬王爺三隻眼不是好惹的”。
關聖帝君 關聖帝君
關帝廟村民俗稱關老廟,舊址位於村小學東南,始建於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建築佈局坐北朝南,有戲樓、山門、東西配殿和主殿組成。主殿面闊三間,硬山式綠琉璃瓦剪邊建築,廟內供奉關公、關平和周倉三位尊神高大威嚴。廟遺址原有《王公碑記》碑文詳細記載了王家先祖主持修建關帝廟的事蹟,募捐者和修建工匠的姓名。為了解關帝廟的歷史提供了很重要的文獻依據。民國初期關帝廟山門、東西配殿和圍牆被拆毀只保留了主殿,主殿在文革後期拆毀。
關公字雲長,今山西運城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將領,是劉備最為信任的將領之一。在關羽去世後,其形象逐漸被後人神化,一直是歷來民間祭祀的對象,又經歷代皇帝褒封,宋代封為“顯靈王”,宋徽宗時封為“義勇武安王”。明神宗時將其神位晉級為“協天護國忠義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清代順治皇帝加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佑贊宣德關聖大帝”。清康熙皇帝加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在道教中關羽亦稱“關聖帝君”,簡稱“關帝”,為道教的護法四帥之一,其職能除了“治病除災,驅耶辟惡,誅罰叛逆,巡察冥司”,還有“司命祿,庇護商賈,招財進寶”,又因其忠義,故又被奉之為武財神。漢傳佛教中關帝被尊為伽藍菩薩,是佛教人物中兩大護法菩薩之一。相傳關公神誕為農曆五月十三日。
白老爺 白奶奶 白老爺 白奶奶
白廟村裏人都叫他白老爺廟每年農曆六月初一為廟會香火鼎盛,傳説白老爺是曲陽縣城西濟竇巖一隻修煉千年的白龜,兄弟四個排行老二,本着苦修行結善緣有求必應的大願,得到呂洞賓的賞識被點化修成正果。
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巡遊至支曹村,當時村北小河溝水勢洶湧快要衝到村口了,白老爺情急之下就施法開鑿了一個長約200米寬約50米的大濠坑擋住了洪水,使本村避免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他看到這個村莊廟宇眾多,村民向善純樸勤勞,而且這個村莊卻時常受到水患的威脅,便舉家遷徙支曹村駐紮下來,護佑這一方百姓,就在村北濠坑安了家,此後支曹村再也沒有被唐河水害侵擾過。自從白老爺來到支曹村後長顯靈驗,哪家辦紅白喜事,户主就會去濠岸邊焚香祈禱向白老爺借桌椅,第二天就會出現在濠坑邊,用完以後還要如數歸還,由於個別村民的貪念每次用完都不按原數歸還,後來這一奇異現象就消失了。傳説有位農婦去村北濠坑洗嬰兒尿布,用髒水衝了白老爺的一位子孫後無法變回原形,大概6-7歲他兩手各拿一串小魚赤身裸體就一直順着唐河往西走,走到勺提村有人問他是哪裏的人他回答支曹的,最後走到淶源縣走馬驛鎮安了家。解放初期有一年雨水很大,一連下了好幾天,致使燕趙鎮孟良河水暴漲兩岸村莊受災嚴重,鎮領導考慮支曹村(當時歸燕趙鎮管轄)地形低窪而且緊挨唐河,怕受災更嚴重特意下來視察,而支曹村卻平安無事,這讓鎮領導感到驚奇,村民都稱頌是受白老爺的護佑。
魁星
魁星(2張)
魁星廟村裏人都習慣稱為藁爾廟,位於村南路口,始建年代不詳,坐落在高兩米五,進深三米夯土砌成的高台之上,下有門洞方便村民出行,高台上建築是南北通透面闊兩間的單檐歇山式建築。裏邊魁星神像面向北方俯視全村,內懸匾額寫有獨佔鰲頭四個大字,外懸匾額寫有筆參造化四個大字。後因年久失修和戰亂於1952年坍塌。
由於魁星掌主文運,所以與文昌神一樣深受讀書人的崇拜。按規定,考中頭一名進士的(狀元)才有資格站在鰲頭之上,故有“魁星點鬥,獨佔鰲頭”之譽。宋代人同秘在《癸辛雜識》中就有當時考中狀元,朝廷“送鍍金魁星杯柈(盤)一副”的記載。明朝人陸深在《儼山外集》中也描述了士生們在座右貼魁星圖和考場出售魁星像的熱鬧場面。這些皆表明士生們都希望“魁星點鬥,金榜題名”。
河北農村魁星廟大多建在藁爾之上,又有連中三元之説,魁星點誰是誰,所以叫藁王點元的比較多寓意讓村裏多出秀才和狀元。
河神司位於唐縣西城子村唐河西岸高三米的小土山上,坐北朝南,建築由山門、正房、東西配房組成,正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屬於硬山式建築,東西配房各一間,院內古柏葱翠,有古井一口夏天井水冰涼甘甜,院內原有修建河神司碑記一通,記載廟宇的修建緣由和年代、修建唐河閘口和廟宇周圍5畝土地統歸支曹村管轄文書,功德碑一通,記載修建廟宇時工匠和捐款人姓名,清道光年間重修河神司碑記一通,後因戰亂年久失修,山門和東西配房都以坍塌只剩正房,文化大革命時期遭到毀壞,現在的廟宇是西城子村在老基台的基礎上修建的。
河神司原址 河神司原址
歷史要追溯到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定州內化村人邢敦行在支曹村車馬店幫工打雜(通京城大道在本村路過),本人力大無窮,武藝超羣,店掌櫃非常賞識他,晚上一起喝酒閒聊,店掌櫃説你這麼好的功夫應該上京考武狀元,在我這小店裏幫工確實有點屈才了,店掌櫃一直勸説,去北京的盤纏都有店掌櫃負責,邢敦行也不好推辭只好答應去試試。
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邢敦行考中一甲一名武進士,封御前頭等侍衞,特來支曹村謝恩人,來表達感激之情,今後店掌櫃有事需要幫忙打招呼,我邢敦行義不容辭,掌櫃笑了笑説個人沒什麼事幫忙,就是我村用唐河水灌溉比較困難,上游村把水截住了過不來。第二天邢敦行騎着馬順着唐河往西走凡路過的村莊都不準在唐河截流,到了西城子村,邢敦行在這修建了閘口全部用石頭砌築而成,在西岸小土山上又修建河神司來保佑閘口萬年不毀。
1952年西城子村因蓋學校缺資金,計劃把河神司院內5棵百年古柏樹賣掉,樹錢兩村怎麼分配來找支曹村幹部商量。支曹村書記楊洛贊答覆,現在解放了新社會了,那就是你們村的財產,村裏蓋學校也是好事也是為了孩子的教育,所以這錢我們村是不能要的。當時在西城子村還流傳着一句順口溜:河神司支曹建支曹有個楊洛贊。

支曹村民俗文化

李達鬧店劇照 李達鬧店劇照
支曹秧歌:支曹秧歌最初是洪洞移民時傳過來的民間小調,明朝中期本村秀才利用這一曲調通過填詞以歌詠形式讓村民田間勞作哼唱。到清朝中期逐步演變成有人物有故事情節的曲目説唱,並配鑼鼓打擊樂以戲曲形式演唱,逐漸形成本村獨有劇種,後借鑑定州秧歌之名取名支橋秧歌。清朝末期支曹秧歌表演形式不斷向京白、韻白靠攏,唱腔音調形成自己獨有的清、淡、雅、素的唱腔風格,這使支曹秧歌名聲大噪,在外演出不斷,在定曲唐三地有着廣泛的羣眾基礎,這為以後的秧歌發展和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楊常來(1934— 2015) 楊常來(1934— 2015)
支曹秧歌的藝術特點多是板腔體無絃樂伴奏,以生活小戲為主,戲文淺易懂,唱詞的結構多用襯字和墊字做輔助和襯托,如喲噢哎等,在唱段中隨處可見,其伴奏即板鼓、大鑼、水鑔、手鑼。上句唱完三鑼,下句唱完用七鑼,稱“大鑼腔”,板式分別有慢板、快板、悲板、寸板等,傳統劇目 有《老少換妻》《四大勸》《借女弔孝》《鬧學堂》《小寡婦上墳》《賣妙郎》《李達鬧店》《楊二社化緣》《沉香救母》《王寶借當》等,在文化大革命後期才逐步走向衰弱。
支曹秧歌早期藝人主要有:韓洛泰、何振武、何為英、焦季敢、趙洛素、楊常來等。
楊常來1934年出生於一户普通農民家庭,十二歲拜何振武為師,學小生行當,十四歲正式登台演出,他唱腔圓潤委婉細膩通曉各行當的演唱技巧。代表作主要有《王寶借當》《楊二社化緣》《沉香救母》等,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退出戲曲舞台,他也是我村最後一批秧歌表演藝人。2015年9月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1歲。
通過他的講述,使我們瞭解了支曹秧歌的歷史文化和發展興衰,為支曹秧歌的資料整理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現在支曹秧歌已到了失傳的程度,希望我們的後人永遠記住這個有着百年曆史的古老劇種和它以前曾經的輝煌。
鼓鑔樂 鼓鑔樂
支曹香會:支曹香會(現名花會)起源年代已無法考證,到民國初期已形成十二支會派分別是:鼓鑔會、旗幡會、開路會、十像會、跑鼓會、秧歌會、雲車會、跑船會、遊拉會、小車會、扛箱會、挑子會,是唐縣清虛山廟會時,支曹村民朝山進香而組織的羣眾團體。會頭是掌會之首均是有錢人家輪值,主要負責經費和置辦任務。支曹香會自日軍侵華時期而停辦,之後再也沒有恢復起來。解放後十二香會只留下了遊拉會一項還在延續,每到春節前夕,都會組織活動往本村廟裏送燈油,文化大革命時期解散,鼓鑔會只有曲牌流傳至今,每到春節時才會出來敲,主要有:鼓、銶、鑔組成,原是村東、村西、村北三班,解放後只留下村東、村西兩班,音律原有十五段現只留傳六段分別是:銶鑔、長牌、摩、短牌、前加鼓、後加鼓組成。

支曹村故事傳説

支曹將八台 支曹將八台
支曹將八台:在支曹村流傳着一句順口溜:達子莊有錢好置地,支曹有錢好唱戲。在民國初期有個戲班曾在本村駐紮過,在外沒台口時就把所有的衣物全部拉到支曹村寄存,有時本村有錢鄉紳會集資請這個戲班給村裏唱戲,有時班主還會贈戲,就這樣一年唱了八台,此後一年八台戲就成了支曹村的慣例,四周鄰村無不能比,支曹將八台由此而來。有一年的一台戲是本村在外幫工請回來的,看到本地在搭台唱戲,就問班主多少錢一台,班主問他是村裏派你來請的,我是出來做工的順便問問請一場,班主説你一個出來做工的你也不能做主那我們可不敢去。我先把定錢給你到時我們來請戲。回到村裏他把情況和村長説了説,村長説他膽子太大了擅作主張,這個事情還要和村民商量在做定奪,在和村民商量時有的人説定錢都給了那就唱吧,不唱豈不讓外村説咱不講信用,後大家一致通過,不但要唱,去請時還要辦的排場些,村長在村裏挑了十八匹紅白黑三種顏色的健壯良馬,每三匹一個車,每個車棚都披上不同顏色的花布,就這樣趕着馬車,敲着鑼,浩浩蕩蕩去請了,到了地方村長站在馬車上大喊:支曹村前來請戲了,當地百姓從來沒有見過這種陣勢都驚呆了,所有的人都不看戲了都把目光聚集在了馬車上都稱支曹村富裕,請戲都弄這麼大排場,通過這次請戲使支曹村名聲大振。
南河滾北河 南河滾北河
南河滾北河:支曹村位於曲陽.唐縣.定州三縣交界處,村民辛勤耕耘,在享受着唐河豐富的水資源的同時又不斷和洪災抗衡。據老人講,唐河古道是從勺提村東,流向支曹村西,拐向村南,奔向達子莊村北,由於河道離村太近,時長受到水患侵擾,有記載的水災分別是嘉慶六年,民國二年,民國二十八年,最嚴重的是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的那場大水,支曹村一片汪洋,水深兩米左右,莊稼顆粒無收,這場大水給支曹村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公元1939年村裏請了位山西繁峙縣治河術士,不要一分錢只要三年的小米,看好日子,挑選三個孩童,準備了三個花瓶,術士把三個符咒分別裝在花瓶裏,晚上子時出發,埋在了村北和村西三個不同位置,出發前説在埋花瓶時不能出現陌生人否則會破鎮,當埋第三個時,往西南來了一輛馬車甩了兩下鞭,村長慌張的説這可壞了,術士説沒事幸虧甩了兩下鞭子,村北會留下兩條小河溝,你們村北屬木山,以後這河道會一直往北走,增加的土地會生長出很多生生不息的野生灌木來護衞你們村。
         集市場景
集市場景(5張)
集市由來:支曹村解放前是五天一集市,在明清時期,支曹是通往保定和北京的重要官道。南來北往的官吏、客商、舉子,人來人往給這個小村莊帶來了繁榮,村民開起了客棧,酒館,車店和渡船,四周鄰村百姓閒時也常到本村擺個攤位做個小生意,日復一日逐步形成集市規模,村長就和村民商定,將農曆的四九日為本村集市。清朝滅亡後支曹村這條官道被廢除,本村開始變得冷清閉塞起來,酒館客棧都關張歇業,只有本村集市勉強維持,因和周圍村莊路程相差大,來趕集的人越來越少,在七七事變抗日時期解散,抗戰勝利後恢復仍沒好轉,每到農曆八月十四這天,正好又趕上中秋佳節人多也熱鬧買賣興旺,後只留下每年八月十四一個集市流傳至今。

支曹村遠景規劃

唐河農林科技園區規劃場地位於唐河曲陽縣段南岸,原址為曲 陽縣支曹林場,東西長5 300 m,南北寬約1 000 ~1 500 m,總面積443.5 hm2,南與支曹村接壤,東 與定州市毗鄰,唐河北岸為唐縣地界。
平面規劃圖 平面規劃圖
根據唐河農林科技園的現狀條件、功能及其定 位,將其劃分為傳統農業展示區、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區、休閒娛樂度假區、保健養生區、野外拓展訓練區、生 態防護林景區、迎賓景區7個特色功能區。構建冀中地區具有巨大發展潛力和經營運行活力的農林科技園區。在普遍綠化和建造自然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以“林、綠”為底,模擬自然風光;以道路、水面 和廣場作為骨架,連接各個節點。根據園區具體內 容的不同,擬將園區規劃為東、西兩區的佈局結構, 東半區主要以生態觀光旅遊、休閒娛樂度假為內容, 以“動”為主,西半區主要以農林技術科研、生 產、示範為內容,以“靜”為主。在總體規劃中將建 築、廣場按空間構圖原理有序結合,形成地域性標 志,創造富有特性的活動空間。
功能分區圖 功能分區圖
唐河農林科技園以曲陽縣支曹林場周邊環境和 現有資源為依託規劃設計,以自然生態環境和高科 技生態農業為根本,採取全新理念及現代農林科技成果,力圖打造集農業生產、示範傳播、觀光休閒度 假、科普教育於一體的農林科技園和旅遊景區。

支曹村特色美食

燜子:在支曹村無論紅白喜事還是春節待客,餐桌上必有燜子這道美食,它香味獨特、色澤黝黑,外表油 光、結構緊密、有彈性,入口香、滑、有韌勁,是每家每户飯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
特色美食 特色美食
燜子的加工是先把豬五花肉和瘦肉剁碎,放入大盆中。然後放入一定比例的紅薯澱粉,倒入葱末、薑末、香菜末、五香粉、味精、雞精、香油、豬油,澆入燒開的煮肉湯攪拌,使其均勻呈現糊狀,達到糊細膩、顏色亮、效果最佳。
一切準備後將糊用勺灌入準備好的粗10釐米長25釐米的腸衣袋中,不要灌得太滿,後用細繩紮緊袋口以防滑脱,最後把燜子放入燒開的沸水鍋中蒸40分鐘即可。
吃法可以和白菜、粉條、豆腐、五花肉、海帶....一起燉着吃,也可以炒着吃,或者蒸着吃都可以。
特色美食 特色美食
餄餎:餄餎以紅薯面為主,榆面(榆樹皮做的面起到粘合作用)為輔的麪條類食物,先把紅薯面和榆面按比例摻好,加温水,揉成麪糰,餳10分鐘後即可放入橫跨在鍋上特製的餄餎牀中(一種木製或鐵製的有許多圓眼的工具),用機身壓桿用力向下擠壓,餄餎面就從圓孔中擠出,下到鍋裏蓋上鍋蓋三分鐘就可以出鍋盛碗,盛碗後再澆入味美的湯滷撒上香菜末,吃進口中軟而不黏,光滑順溜,還略帶微甜,百吃不厭。
特色美食 特色美食
扒糕:支曹扒糕 [3]  它之所以好吃,和傳統手工藝有關。支曹村民對扒糕情有獨鍾,扒糕扁平,形狀是橢圓的,略比手掌大點。扒糕託在手掌上飛快地將它切大小均勻滾刀小塊,碼放到盤子裏。放入香油、醋、 蒜泥、麻醬、辣椒油、黃瓜、拌一下,吃起來很爽滑、有韌勁,味道純,軟硬適中,筋道中帶脆,不黏嗓不粘牙,口感好。
楊老四缸爐燒餅:楊老四缸爐燒餅 [2]  以個大、香、酥、脆而得名,配料講究,且久放不疲、風乾不硬。以白麪、芝麻、花生油、鹽、雞蛋製作而成。它利用了“缸”的光滑、耐火和厚度,製作出的燒餅不糊、面光。這種燒餅的製法在火候上極講究,燒餅現做現賣,出爐時香味撲鼻,風味獨特,誘人食慾,深受支曹村民喜愛。
年糕:臨近春節,支曹村幾乎家家户户都會蒸年糕 [4]  ,用黍米麪摻大紅棗蒸制,蒸好的年糕色澤金黃,軟糯香甜,將大棗洗淨開水煮3-5分鐘,當年黃米麪倒入不鏽鋼盆中,緩緩倒入適量開水同時用筷子翻拌至麪粉成絮狀,蒸屜鋪上一層紅棗,均勻的撒上燙過的黃米麪,一層棗一層面,大火蒸30分鐘,蒸好的年糕倒扣在案板上稍晾三五分鐘,分割成大小的塊。

支曹村支曹名人

王延春(1910—1984) 王延春(1910—1984)
王延春(1910—1984)原名王武生,1910年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1930年曲陽縣鄉村師範學校畢業,後到曲陽燕南小學教書,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4年被捕入獄,西安事變後被釋放。1937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期間,任曲陽縣委秘書、組織部副部長、縣委書記。解放戰爭時期,歷任冀晉區黨委宣傳部長、山西孟縣縣委書記、中南局江漢區黨委宣傳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宜昌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1951年至1955年調任廣東省粵東區黨委第三書記、第二書記、第一書記。1955年至1961年任湖北省委副書記,主管農業。1961年初,調湖南省委工作,歷任省委常務書記、第二書記、代理省委第一書記,並任中南局委員。
在湖南主管農村工作,在省委的統一領導下,針對農業生產率低的現狀,積極主張推行農業生產責任制。通過總結推廣漢壽縣小港十三生產隊和臨漁縣的實驗經驗,提出了“敢於勤勞致富,敢於發社會主義紅財”的口號。還直接領導了農業生產製度改革,大力推廣雙季稻和良種,實行科學種田:改革農業單一結構,發展多種經營,使棉花和烤煙大幅度增產:大力墾複可耕荒山、山地,增加耕地面積,提出了建設“湘南洞庭湖”的戰略設想,保證了湖南耕種面積維持在54000萬畝規模。經常下基層調查研究,認真發現和解決問題,在湘南蹲點數年,湘南的棉花種植面積增加8倍,烤煙種植面積增加3倍多,被毛澤東主席稱為農業專家。
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殘酷迫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經中共中央批准,湖南省委為他平反,恢復名譽。1979年當選為湖南省政協第一副主席。1984年3月19日在長沙病逝,終年74歲。
       楊田岐(1923—1950)
楊田岐(1923—1950)(4張)
楊田岐(1923—1950)1923年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我國金融戰線傑出的革命戰士,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8年到阜平縣晉察冀邊區銀行押運大隊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任押運大隊小組長,1945年任大隊長,同年8月隨晉察冀邊區委員會、印刷局和銀行從阜平縣南峪村遷到張家口,1946年10月11日,在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下,又隨邊區政府撤離張家口,1947年4月晉察冀邊區銀行冀察分行成立擔任行長,1948年因工作操勞過度成疾回老家休養,1950年去世年僅27歲。
晉察冀邊區銀行是敵後抗日根據地建立最早的一家銀行,也是敵後19個抗日根據地中經當時國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一家銀行。晉察冀邊區銀行於1938年2月18日正式成立,到1948年7月22日,與冀南銀行合併組成“華北銀行”止,歷經1o年5個月又4天。1948年11月18日,華北銀行(石家莊)與北海銀行、西北農民銀行(延安),合併為中國人民銀行,原華北銀行為總行,準備發行中國人民銀行鈔票。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了統一的貨幣(人民幣)
韓佔奇(1949—1994) 韓佔奇(1949—1994)
韓佔奇(1949—1994)197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6年—1994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他為人正直、作風廉潔、處處為村裏謀規劃辦實事,他的光輝形象和事蹟在支曹村民心中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任職期間為村裏新建了學校、農業灌溉實施了電力化、鼓勵村民大力發展梨果業、修建了我村也是全鄉第一條村級柏油公路,特別是在1990年為使全體村民共同走富裕道路,在巨大的爭議和壓力下毅然決定把梨園果樹分產到户平均化,使我村在奔小康的道路上走在了全鄉最前沿。1994年2月韓佔奇同志被確診為癌症晚期,在修養期間仍忘我精神堅持工作在第一線,於10月病情復發加重逝世年僅45歲。
韓佔奇同志任職村黨支部書記近8年來始終以發展為重,無私奉獻,忠實履行共產黨員的神聖職責。在此期間支曹村曾多次被上級評為“小康村”,“先進黨支部”等榮譽。韓佔奇個人也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他的事蹟曾刊登在保定日報發表宣傳,給曲陽全縣廣大黨員幹部樹立了典範和榜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