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攢盤

鎖定
攢盤指多個盛裝物品的盤子組合起來,出自《説文解字》。
中文名
攢盤
性    質
禮器
記    載
説文解字
特    點
多個盛裝物品的盤子組合起來

目錄

攢盤名稱信息

攢盤
攢盤(18張)
攢盤,從文義上看,“攢”是移動之意,對盤而言應是“能聚集之盤”。《説文解字》曰:“攢,聚也。”
所以,攢盤是以分割成數件的盤相攢組合為一個整體,是由多個盛裝物品的盤子組合起來的禮器。先為大盤,後民間次以小盤,漸次而組合在一起,始成攢盤。
攢盤又稱拼盤,是一種盛放食物的器具,最遲見於明嘉靖年間,至康熙較為流行。“攢盤”在《西遊記》等明代中晚期文學作品中多有出現。
此件攢盤由內外兩層共九件小盤組成葵花形式。小盤為折沿、淺腹、圈足。盤內繪五彩花卉、蝴蝶、皮球花等各式紋樣,造型別致,製作精巧,組合嚴謹,是一件實用與觀賞相結合的藝術品。

攢盤樣式

攢盤 攢盤
此種組套式攢盤,始於明代萬曆晚期,康乾興起,並延續至晚清。攢盤,是康熙時期富有時代風格的器物。它至遲自明代嘉靖間出現以來,至康熙時發展為各式各樣,一組攢盤的組成,少則五個,多者達二十多個。大多由內外兩層、三層組合而成,構成不同的形狀,可組成圓形、四方、六方、八方,或葉形、牡丹化形、梅花形、蓮花形、葵花形、菱花形等多種式樣。
攢盤以少數拼湊者,據塊數而論,舊有五子、七巧、八仙、九子、十成之説。技法上雕、刻、畫、繪均有。色彩上有青花、粉彩、三彩、五彩、色地軋道、鬥彩、貼花、印花等。紋飾以四時花鳥、人物、山水、吉祥話語和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某個方面等。

攢盤工藝

攢盤 攢盤
攢盤這種工藝,成型較難,由於每組分別有幾十塊組成,需有極其嚴格的設計,並準確地把握各部分的尺寸,才能使燒成的個體組合嚴密、不留縫隙。現藏於吉林省博物院的“清乾隆粉彩攢盤”,高2.3釐米,通體由內外兩層共9塊組合而成,裏心一塊,外圍8塊,稱為“九子攢盤”。整器為圓形。第一層為主盤八方形,第二層為副盤如意肩形。
器壁淺坦,口沿外折,唇邊,盤面平整。足為隨形線平足。主盤紋飾為紫紅色壓花和山、水、樹,副盤盤唇繪紅彩幾何菱形花紋,每塊裏心分別彩繪白地菊花、綠地月季花、黃地牡丹花、醬褐色地金彩描花卉、蘭地繪有荷花和纏枝花紋飾、粉地蘭草花、藍地球狀形及五彩花繪等紋樣。外壁白釉,繪紅、黑染狀彩。器形規整,厚薄均勻;釉面細潤,柔和,富有層次感。盤底施釉,無款,胎釉結合較密。這件攢盤整體紋飾連貫流暢,用筆勻淨,起落有致,內外兩層紋飾相互呼應,俗中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