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攝影

(專業術語)

鎖定
攝影一詞是源於希臘語φῶς 英:phos(光線)和 γραφι 英:graphis(繪畫繪圖)或γραφή graphê,兩字一起的意思是“以光線繪圖”。攝影是指使用某種專門設備進行影像記錄的過程,一般我們使用機械照相機或者數碼照相機進行攝影。有時攝影也會被稱為照相,也就是通過物體所發射或反射的光線使感光介質曝光的過程。有人説過的一句精闢的語言:攝影家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縱即逝的平凡事物轉化為不朽的視覺圖像。
2020年6月,國家版權局發佈《關於規範攝影作品版權秩序的通知》,對攝影作品相關版權問題進行了釐清,將加大圖片領域版權整治力度,推動構建攝影作品版權保護長效機制。 [1] 
中文名
攝影
拼    音
shè yǐng
外文名
photography
基本解釋
拍照、錄像

攝影引證解釋

1、照相、拍電影或電視。鄭澤《壬子秋日鈍庵邀攝影像作詩奉呈》:“攝影紀盛遊,或左亦或右。”洪深《電影戲劇表演術》第一章一:“戲劇對於人生,不能像攝影的對於景物那樣,一些不走樣地反映。”如:攝影棚。
國家攝影七大洲低碳環保行精品作品
國家攝影七大洲低碳環保行精品作品(20張)
2、指照片。《孽海花》第十一回:“菶如拆開看了,又拆了那紙包,卻密密層層的包着,直到末層,方露出那一張一尺大的西法攝影。上頭卻是兩個美麗的西洋婦人。”
3、引申指如實反映。黃人《〈清文匯〉序》:“有一代之政教風尚,則有一代之學術思想,蜕故孳新,瞤息不可復省,而有為之攝影者曰史,而有為之留聲者曰文。”
4、攝影是一門隨着傳統攝影技術的形成和發展而產生的攝影應用科學,它以攝影光學、攝影化學和電子技術為基礎,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獨特的拍攝體系。

攝影曝光過程

在進行照相時,光通過小孔(更多時候是一個透鏡組)進入暗盒,在暗盒背部(相對於光入射方向)的介質上成像。根據實際光強度和介質感光能力的不同,要求的光照時間也不同。在光照過程中,介質被感光。

攝影後期製作

後期製作 後期製作
照相進行完成後,介質所存留的影像信息必須通過轉換而再度為人眼所讀取。具體方法依賴於感光手段和介質特性。對於膠片照相機,會有定影顯影、放大等化學過程。對於數碼照相機,則需要通過計算機對圖片進行處理,再通過其他電子設備輸出。

攝影所用設備

一般來講,人們使用可見光照相,最常用到的是照相機。因場景和用途的不同,照相機有着非常多的分類。綜合來講,照相機都要有幾個基本的部分以保證曝光過程,這包括:感光介質、成像透鏡曝光時間控制機構、膠捲暗盒存儲介質、電子感光器、電子存儲介質。

攝影攝影簡史

1842年5月5日,德國漢堡發生了一次大火,大火連燒了四天,比鷗烏和史特爾茨納二人奔赴火場,拍下了有關廢墟的許多照片,後來大多失散,僅存一幅。這次拍攝和這張照片是今天人們公認的世界上第一次新聞攝影活動和第一張新聞照片。
攝影術的誕生是隨着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應運而生的,150多年來,它經歷了一個由簡單到複雜、由低速向高速、由手工向自動化方向發展的過程,但萬變不離其宗,總也脱不開照相機膠捲的傳統模式,代代相傳,直至今日。
100多年來,人們也一直在為尋求一種新的感光材料和更為方便實用的攝影方法而苦苦追求,以取代複雜、陳舊、落後的傳統攝影方式。20世紀末葉以來,伴隨着計算機在各個領域的迅速普及,數字時代已經來臨,給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新的衝擊,應運而生的數碼相機,開拓了數字影像豐富的世界。數碼相機的誕生,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攝影工藝和攝影體系,它不僅影響並改變着攝影業的經營觀念、經營方法、管理及服務質量,而且導致每一位攝影工作者創作觀念、創作方法的更新。可以説,數碼攝影是世紀之交攝影技術領域中的一次非常引人注目的革命。數碼攝影為新聞攝影、圖片等各類攝影開創了發展的新機遇,在新舊技術的轉型期,我們能否做出快速反應,及早切入,充分享受高科技給人類提供的創作愉悦,也是我們攝影工作者面臨的新課題。
數碼攝影的誕生,向傳統攝影發起了嚴峻的挑戰,迫使我們不得不從零開始,來認識數碼相機。而數碼相機就是由無數個0和1在計算機裏或電子器件裏排在一起。通俗一點的講,數碼相機就是用電子元器件(一般是CCDCMOS)替代膠捲作為感光材料並將其所攝物體記錄下來的圖像以數碼的形式保存在可多次重複使用的存儲卡中的照相機。後邊的事情就交給電腦(也稱“電子暗房”)去完成。現代社會進入了數字時代,隨着圖片處理的電腦化,傳遞方式的通訊衞星化,幅大量多的彩色化趨勢的發展,必將為新聞攝影帶來新的繁榮和發展,尤其在中國,數碼相機在新聞攝影中的應用仍處在一個上升和發展的時期,新聞攝影將會充分利用電腦的強大優勢,以嶄新的面目和姿態在信息傳播領域發揮新的獨特重要作用。

攝影攝影分類

靜物攝影
靜物攝影與人物攝影、景物攝影相對,以無生命(此無生命為相對概念,比如從海里捕撈上來的魚蝦、已摘掉的瓜果等)、人為可自由移動或組合的物體為表現對象的攝影。多以工業或手工製成品、自然存在的無生命物體等為拍攝題材。在真實反映被攝體固有特徵的基礎上,經過創意構思,並結合構圖、光線、影調、色彩等攝影手段進行藝術創作,將拍攝對象表現成具有藝術美感的攝影作品。這就叫靜物攝影
靜物攝影在選材方面有廣闊的天地,在擇好素材之後,就可以隨心所欲的處理這些對象,因為被攝物體是無生命的,可以任憑擺佈,多角度移動以達到創作意圖。靜物攝影具有兩大優點:首先,它是進一步體會藝術視覺的深化過程。當一些很平常的物體被拍成引人入勝的照片時,實際上也就是深入學習觀察這些物體的過程。其次,拍攝靜物能獲得更多的實際攝影知識。對攝影者來説,靜物攝影的難處在於它的畫面構成具有獨到之處。當佈置好被攝物體之後,必須選擇拍攝角度,在用光方面發揮創造性,進而把從靜物攝影中學習到的實際攝影知識、基礎原理應用到日常攝影中去。
人像攝影
人像攝影與一般的人物攝影不同:人像攝影以刻畫與表現被攝者的具體相貌和神態為自身的首要創作任務,雖然有些人像攝影作品也包含一定的情節,但它仍以表現被照者的相貌為主,而且,相當一部分人像攝影作品只交待被攝者的形象,並沒有具體的情節。而人物攝影是以表現有被攝者參與的事件與活動為主,它以表現具體的情節為主要任務,而不在於以鮮明的形象去表現被攝者的相貌和神態。這二者之間的重要區別,在於是否具體描繪人物的相貌。不管是單人的或是多人的,不管是在現場中抓拍的還是在照相室裏擺拍的,不管是否帶有情節,只要是以表現被攝者具體的外貌和精神狀態為主的照片,都屬於人像攝影的範疇。那些主要表現人物的活動與情節,反映的是一定的生活主題,被攝者的相貌並不很突出的攝影作品,不管它是近景也好,全身也好,只能屬於人物攝影的範疇。當然,從廣義上來説,人像攝影拍的是人,它也屬於人物攝影。人像攝影以刻畫和描繪被攝者的外貌與神態為自己的表現任務,應人物相貌鮮明。它分作照相室人像、室內特定環境人像和户外人像三大類。人像攝影的要求是“形神兼備”。
記錄攝影
記錄攝影圖集
記錄攝影圖集(6張)
記錄攝影指以紀錄為第一目的,對客觀事物進行真實影像反映的圖片攝影。攝影之所以誕生,就是為了記錄的目的。它誕生之後所顯示出來的強大的生命力,也恰恰在於它的記錄功能。這是其他技術或藝術所無法比擬或取代的。因此,從廣義上説,攝影就是記錄。記錄攝影的結果是影像記錄作品。相應而分,影像記錄作品包括影像新聞作品和影像紀實作品。記錄攝影目的(可能並不唯一,卻是首要目的)在於記錄;前提是尊重客觀真實;對象是客觀事物的表像;記錄方式是以攝影再現影像。按照紀錄影像的方式和追求的價值不同來劃分,記錄攝影分為新聞攝影和紀實攝影。
藝術攝影
攝影作品
攝影作品(4張)
隨着發展,人們在攝影中不斷地增加藝術的元素,開始產生藝術攝影。它與記錄攝影的區別在於藝術性的多少與高低,而無絕對的界限。例如:我們去照張像作身份證或留個紀念,一般照相館拍攝的照片,最多有點資料或記錄價值。可是,鄭景康先生給齊白石先生拍的人像,50年過去了,至今仍是世界二十幅最優秀的人像作品之一。其中的差別完全在於藝術性的高低。藝術攝影拍出來的效果更唯美,因為這不僅需要技術,還要找準拍攝的時間、地點和角度。
畫意攝影
畫意攝影以其唯美的畫面語言及美好的設計內涵一直是人像攝影的一種重要的表達方式。19世紀後半葉,英國攝影家雷蘭德 [2]  拍攝出了曾被預言為“攝影新時代來臨了”的作品——《人生的兩條路》,在攝影還被輕視的當時,這幅作品以其勸勉性的主題和油畫式的構圖,受到了維多利亞女王的極高評價。可以這樣説,雷蘭德 [3]  對推進攝影藝術的發展功不可沒。從此,畫意攝影也逐漸成為攝影藝術中的一個重要流派。
商業攝影
商業攝影 商業攝影
商業攝影,顧名思義是指作為商業用途而開展的攝影活動。從狹義上講就是商業攝影,廣義上就是為發佈商品或者撰寫故事等進行的攝影類型,這種類型在時下的攝影活動中是極為重要的一種。這類攝影是為商業利益而存在的,要按照企業要求進行拍攝,比較拘束。
水墨攝影
和傳統的水墨畫一樣,現市面上出現的水墨攝影作品,按題材,可以分為風景、花鳥和意境,對應國畫中的山水畫和花鳥畫;按手法和意境,可以分為抽象和具象,對應國畫中的寫意和工筆。
水墨風格攝影
水墨風格攝影(6張)
水墨風格的攝影照片雖然免不了使用Photoshop等軟件的後期加工,但是這並不意味着可以任意扭曲原照片。好的水墨攝影作品要儘量少的修改原照片,它考驗的更多的是攝影師的構圖和捕捉光影的能力。
全息攝影
五彩水草瑪瑙雕件《子龍》 五彩水草瑪瑙雕件《子龍》
全息攝影是指一種記錄被攝物體反射波的振幅和位相等全部信息的新型攝影技術。普通攝影是記錄物體面上的強光分佈,它不能記錄物體反射光的位相信息,因而失去了立體感。全息攝影採用激光作為照明光源,並將光源發出的光分為兩束,一束直接射向感光片,另一束經被攝物的反射後再射向感光片。人眼直接去看這種感光的底片,只能看到像指紋一樣的干涉條紋,但如果用激光去照射它,人眼透過底片就能看到原來被拍攝物體完全相同的三維立體像。一張全息攝影圖片即使只剩下一小部分,依然可以重現全部景物。全息攝影可應用於工業上進行無損探傷、超聲全息、全息顯微鏡、全息攝影存儲器、全息電影和電視等許多方面。

攝影攝影流派

1.畫意攝影
畫意攝影是流行於20世紀初攝影領域的一種藝術流派,它產生於19世紀中葉的英國。
該派攝影家在創作上追求繪畫的效果,或“詩情畫意”的境界。它大致經歷了這樣三個階段:仿畫階段;崇尚曲雅階段;畫意階段。
繪畫主義攝影家提出,“應該產生攝影的拉斐爾和攝影的提茨安。”
風景攝影 風景攝影
繪畫主義攝影經歷了較長的發展時期,第一個繪畫主義攝影師是英國畫家希路(1802—1870),他擅長人像攝影,作品結構嚴謹,造型優雅。1851年至1853年,是繪畫主義攝影的成長時期。1869年,英國攝影家HP羅賓森(1830—1901)發表了攝影的畫意效果一書,他提出:“攝影家一定要有豐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藝術認識,方足以成為優秀的攝影家。無疑的,攝影術的繼續改良和不斷髮明啓示出更高的目標,因為攝影本身無論如何精巧完備,還只是一種帶引到更高的目標而已。”為該派奠定了理論基礎。
1857年,OG雷蘭德(1813—1875)創作了一幅由30餘張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藝復興風格的作品《人生的兩條道路》:兩種生活方式,標誌着繪畫主義攝影藝術上的成熟。
這一時期的作品,其題材大都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的規喻性。拍攝時,預先打好草圖,然後利用模特兒、道具,組織和安排場面,並通過暗房加工而成。追求照片畫面的繪畫效果。
隨後,繪畫主義攝影的內容有所擴大,但風格仍崇尚古典主義,造型和構圖仍具學院派的法則,因而顯得含蓄、沉穩、典雅。
攝影大師鄭景康攝《齊白石》 攝影大師鄭景康攝《齊白石》
當該流派發展到畫意階段時,追求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形式的美,依舊是它的特點。
由於繪畫主義攝影家強調藝術修養:“如果想要使攝影在藝術上有地位,攝影家就必須首先培養起審美的能力和育實藝術的修養。”所以其歷史功績是把攝影從初期機械地摹寫對象引導到造型藝術的領域中去,促使了攝影藝術的發展。
由於繪畫主義的創作大都脱離現實生活,加上攝影器材的日益改善,人們審美趣味的不斷髮展,為“自然主義”所衝擊。儘管這樣,在現今的攝影藝術殿堂中,仍有它的席位。
這一流派的主要攝影家和作品有:普萊期(?—1896)的男爵之宴、魯濱孫漂流記、寶塔情景;羅賓林的當一天工作完了的時候、秋天、兩個小姑娘、彌留、拿着毒藥瓶的朱麗葉、黎明和落日;雷蘭德洗禮者聖約朝霞之首、伊菲吉尼亞、優迪特與荷羅佛尼斯;金馬倫夫人(1815—1897)的湯姆士卡萊爾和尼達(1820—1910)的彌留之際的囂俄等等。
2.印象派攝影
1899年,英國舉辦了法國印象派繪畫的首次展覽。繪畫主義派攝影家羅賓森在其影響下,提出“軟調攝影比尖鋭攝影更優美”的審美標準,提倡“軟調”攝影。該流派是繪畫印象派在攝影藝術領域中的反映。
建築攝影 建築攝影
開始,他們運用軟焦點鏡頭進行拍攝,布紋紙洗印,追求一種模糊朦朧的藝術表現效果。隨着“溴化銀洗相法”和在顏料中混入重鉻酸膠洗相紙法的出現,印象派作品從對鏡頭成象的控制發展到暗房加工。他們提出“要使作品看起來完全不像照片”,並且認為“假如沒有繪畫,也就沒有真正的攝影”。
在這種理論指導下,印象派攝影家還用畫筆、鉛筆和橡皮在照片畫面上加工,特意改變其原有的明暗變化,追求“繪畫”的效果,如拉克羅亞在1900年創作的《掃公園的人》,就像是一幅畫在畫布上的炭筆畫。印象派攝影家使自己的作品完全喪失了攝影藝術自身的特點,所以有人又把它稱之為“仿畫派”。可以説它是繪畫主義攝影的一個分支。
這一流派的藝術特色是調子沉鬱,影紋粗糙,富有裝飾性,但缺乏空間感。其著名攝影家有杜馬希(?—1937)、普約(1857—1933)、邱恩(1866—1944)、瓦採克(1848—1903)、霍夫梅斯特兄弟(1868—1943;1871—1937)、杜爾柯夫(1848—1918)、埃夫爾特(1874—1948)、米尊內(1870—1943)、辛吞(1863—1908)、奇裏(1861—1947)等。
3.寫實攝影
山水攝影
山水攝影(30張)
寫實攝影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攝影流派,延綿至今,仍是攝影藝術中基本的、主要的流派。它是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在攝影藝術領域中的反映。
紀實攝影
紀實攝影(7張)
該流派的攝影藝術家在創作中恪守攝影的紀實特性,在他們看來,攝影應該具有“與自然本身相等同”的忠實性,畫面中的每一個細節,只有具有“數學般的準確性”,作品才能發揮他種藝術媒介所不具有的感染力和説服力。A·斯蒂格利茨曾説:“只有探討忠實,才是我們的使命。”另一方面,他們又反對象鏡子那樣冷漠地、純客觀地反映對象,主張創作應該有所選擇,對所反映的事物應該有藝術家自己的審美判斷。著名寫實攝影大師劉易斯·海因就説過這樣的名言:“我要揭露那些應加糾正的東西;同時,要反映那些應予表揚的東西。”可見他們崇尚藝術應該“反映人生”的觀點。他們敢於正視現實,創作題材大都取於社會生活。藝術風格質樸無華,但具有強烈的見證性和提示力量。
最早的寫實攝影愛好當推英國攝影家菲利普·德拉莫特於1853年拍攝的那些火棉膠紀錄片。稍後,則是羅斯·芬頓的戰地攝影和六十年代末的威廉·傑克遜的黃石奇觀。1870年以後,寫實攝影漸趨成熟,開始把鏡頭轉向社會,轉向生活。如當時的攝影家巴納多博士就拍攝了流浪兒童的悲慘境遇,而震動了人們。
隨後,寫實攝影家人才輩出,作品都以其強烈的現實性和深刻性而著稱於攝影史。例如英國勃蘭德的《拾煤者》;美國R·卡帕的《通敵的法國女人被剃光頭遊街》;法國韋絲的《女孩》等等,不勝枚舉。
1898年,攝影家彼得·亨利·愛默生鑑於繪畫主義創作的弱點,發表了一篇題為《自然主義的攝影》的論文,抨擊繪畫主義攝影是支離破碎的攝影,提倡攝影家回到自然中去尋找創作靈感。他認為,自然是藝術的開始和終結,只有最接近自然、酷似自然的藝術,才是最高的藝術。他説,沒有一種藝術比攝影更精確、細緻、忠實地反映自然,“從感情上和心理上來説,攝影愛好的效果就在於感光材料所記錄下來的,沒有經過修飾的鏡頭景象。”該派另一位大師A·L·帕邱説得更明確:“美術應該交給美術家去做,就我們攝影來説,並沒有什麼可借重美術的,應該從事獨立性的創作。”
由此可見,這種藝術主張,是對繪畫主義的反動,它促使人們把攝影從學院派的桎梏中解脱出來,對充分發揮攝影自身特點有着促進作用。
這一流派的創作題材,大都是自然風光和社會生活。
由於自然主義攝影滿足於描寫現實的表面現實和細節的"絕對"真實,而忽視對現實本質的挖掘和對錶面對象的提煉,一句話,不注意藝術創作的典型化和藝術形象的典型性,因而,它實質上是對現實主義的庸俗化。有時會導致對現實的歪曲。
這一派著名的攝影家有德威森(1856—1930)、威爾欽遜(1857—1921)、葛爾(?—1906)、搔耶(1856—?)、薩特克利夫(1859—1940)等。
5.純粹派攝影
純粹派攝影是成熟於20世紀初的一種攝影藝術流派。其創導者為美國攝影家斯蒂格里茲(1864—1946)。他們主張攝影藝術應該發揮攝影自身的特質和性能,把它從繪畫的影響中解脱出來,用純淨的攝影技術去追求攝影所特具的美感效果——高度的清晰、豐富的影調層次、微妙的光影變化、純淨的黑白影調、細緻的紋理表現、精確的形象刻畫。總之,該派攝影家刻意追求所謂的“攝影素質”:準確、直接、精微和自然地去表現被攝對象的光、色、線、形、紋、質諸方面,而不借助任何其他造型藝術的媒介。
科班1913年送展的俯瞰紐約,就是純粹派中的佳作。攝影家從高處俯瞰紐約某個廣場,雖沒有任何加工、修飾,但新穎的構圖,獨特的造型,使人耳目一新,再如E斯坦誠的K桑德伯格,則是用多次曝光的手法,了獨幅作品空間、時間的限制,在一個畫面中細膩地刻畫了詩人情緒的轉換,影調的組合和構圖的變化,極有韻律感。
從某個角度説,純粹派的某些主張和創作是形式主義和自然主義的“混血兒”,後來則衍變成“新即物主義”。但該流派在一定程度上曾促進了人們對攝影特性和表現技巧的探索和研究。
這一流派的著名攝影家是斯特蘭德(1890—1976)和F64小組攝影組織中的攝影家,如亞當斯、坎寧安等。
純粹派後期的作品則向線條、圖案和歪曲形象的抽象方面發展,其有影響的攝影家是亞博、史丁納、史脱特文和伊凡思等。
6.新即物主義攝影
新即物主義攝影又稱“支配攝影”、“新現實主義攝影”。為20世紀20年代出現的一種攝影藝術流派。
該流派的藝術特點是在常見的事物中尋求“美”。用近攝、特寫等手法,把被攝對象從整體中“分離”出來,突出地表現對象的某一細部,精確如實地刻畫它的表面結構,從而達到眩人耳目的視覺效果。它不考慮藝術的本質在於提示對象的本質,因而其美學思想是屬於自然主義範疇的。例如,攝影家帕邱在1923年拍攝的火車頭的迴轉軸就是用近攝手法,表現了火車頭回轉軸運轉時的狀態,由於畫面摒棄了其他細部因而給予觀眾的視覺印象是強烈的。
新即物主義的理論先驅是斯特蘭德,他對即物主義藝術特徵作了如下規定:“新即物主義乃是攝影的本質,並且也是攝影的產物和界限。”他認為,攝影“對生命的表現極強,而且需要觀察正確事物的眼睛。為此,並非根據敷衍的過程和操作方法,而是必須運用純淨的攝影術才行。”新即物主義攝影的創作先驅則是阿杰和斯泰肯。而實際創始者為上面提到的帕邱。
新即物主義攝影家的功績是促使人們對攝影自身特性的研究和探索,把攝影從審美性的虛幻世界中拉回到現實生活中來。但是,由於過分強調了細部物質表面結構的描寫,為後來的抽象主義攝影提供了萌發的土壤。
1925年前後,由於出現了大口徑的小型照相機,新即物主義的表現領域有了新的發展,產生了不少人像作品及反映社會生活和自然風光的作品。
新即物主義的著名攝影家有桑德(1876—1964)、勒斯基(1871—1956)、黑葛(1893—1955)、希爾夏(1881—1948)、休利曼·霍培(1878—?)、埃夫特(1874—1948)、威斯吞·亞當斯(?—1902)等。
7.超現實主義攝影
超現實主義攝影為達達派沒落時期出現於攝影藝術領域中的一種流派,興起於20世紀30年代。
這一流派有着較為嚴謹的藝術綱領和藝術理論。他們認為,用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去表現現實世界是古典藝術家早已完成了的任務,而現代藝術家的使命是挖掘新的、未被探討過的那部分人類的“心靈世界”。因而,人類的下意識活動,偶然的靈感、心理變態和夢幻便成了超現實主義攝影藝術家們刻意表現的對象。
攝影中的超現實主義者也像達達派攝影家一樣,利用剪刀、漿糊、暗房技術作為自己主要的造型手段,創造一種現實和臆想、具體和抽象之間的超現實的“藝術境界”。所以其效果是奇特、荒誕而又神秘的。
該流派的創始人是英國攝影家絲頓和美國的布留奎爾(1880—1945)。真正完成者為英國舞台攝影家馬可賓(1905—?),他在自己的創作中,把"超現實"的虛和現實中的實揉合在一起,創造了一種既虛幻又實在的境界。例如,他在1946年創作的《馬可賓的自畫像》就是一幅很典型的超現實作品,它是運用四次曝光的手法拍攝出來的——一次正面,兩次側面和一次一隻眼睛。
這一流派的著名攝影家有從事超現實主義集錦照片的畫家帕爾汗;變形人體攝影家布蘭特;肖像兼宣傳攝影家卡遜以及布魯門塔爾、洛林、哈爾斯曼賴依等。
8.抽象攝影
抽象攝影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的一種攝影藝術流派。
該流派的攝影家否定造型藝術是以可審視的藝術形象來反映生活、表現藝術家審美感受的這一基本特性,宣稱要把攝影"從攝影裏解放出來"。
初期,用無底放大法省略去“被攝體”的細部紋理和豐富影調,製作成僅表現其形狀的“光圖畫”。後來發展到或運用光線,或剪輯集錦,或中途曝光,或拍攝時震動照相機使被攝體形象在底片中的結象模糊,或多次曝光使之重影,直到改變畫面的表面結構,改變被攝物體的原有形態和空間結構,力圖使用所謂形式、影調(色彩)和素材的“絕對抽象的語言”,使被攝物體轉變成某種不能辨認為何物的線條、斑點和形狀的結合體。以表現該派藝術家奉為圭臬的所謂人類最真實、最有本質力量的潛意識世界。在作品中,被攝物體只不過是被藝術家借來隨心所欲地產生表現自身想象和個性“旋律”的音符。
抽象攝影的發軔者為泰爾博(1800—1877)。開始時,作品畫面仍保持一定程度的可辨認性。至1917年攝影家科班(1882—?)用木片和透明玻璃碎片拍攝的《波爾多畫報》就已完全不可辨認了。1922年,匈牙利抽象畫家莫荷利納基(1895—?)在曼瑞(1890—?)等人的基礎上加以發展,並從理論上予以確立。隨後,抽象畫家康丁斯基、克勒等引進了顯微攝影和X光攝影,從而大大擴大了抽象派攝影的表現範圍,豐富了攝影藝術的語言,建立了自己的藝術體系,並風行於歐美等國。
該流派的代表人物,除文中已提及的外,尚有史格特、芬寧格、安真蘭特、佛萊泰、温隙斯特、格連巴晤、夏德和布留奎爾等。
9.堪的派攝影
堪的派攝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興起的、反對繪畫主義攝影的一大攝影流派。
這一流派的攝影家主張尊重攝影自身特性,強調真實、自然,主張拍攝時不擺佈、不干涉對象,提倡抓取自然狀態下被攝對象的瞬間情態。法國著名的“堪的”派攝影家亨利·卡笛爾·佈列松説過:“對我來説,攝影就是在一瞬間裏及時地把某一事件的意義和能夠確切地表達這一事件的精確的組織形式紀錄下來。”因而這一流派的藝術特色是客觀、真實、自然、親切、隨便、不事雕琢、形象生動而富有生活氣息。
“堪的”派中的攝影家,就其美學思想和創作傾向而言,情況是比較複雜的,雖然他們都崇尚人性世態的表現,且大部分都從事於新聞攝影工作,但有的為自然主義者,有的為寫實主義者。
催生該流派的作品是1893年攝影家阿爾弗雷德·斯蒂格利茨的《紐約第五街之冬》,而真正完成者則是德國的攝影家埃利克·沙樂門博士。他用小型相機在一次德法總理舉行的夜間會議結束時拍攝的《羅馬政治會議》,由於它的生動、真實、樸實、自然,而成為該流派名垂攝影史的經典作品。
在攝影美學上,他們認為“以攝影的基本特點為基礎的照片,是畫家或蝕刻家所無法模仿的,它具有它自己的不可分割的我,具有自己特殊的表現力,甚至是用其他媒介不可能表現出來的特性”。其次,對客觀事物的表現,他們重視和強調獨創性,説:“(攝影家要用)自己的眼光來看世界,不要通過別人的眼光來看世界,而這正是區分照片是平庸還是高明,有價值還是沒有價值的標準。”
該派著名的攝影家有美國的托馬斯·道韋爾·麥阿沃依;英國的茜莉特·摩戴爾;法國的維克托·哈夫門;以及路易斯·達爾·沃爾夫、彼得·斯塔克彼爾·布魯維奇等等。
10.“達達派”攝影
“達達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於歐洲的一種文藝思想。“達達”,原為法國兒童語言中“小馬”或“玩具馬”的不連貫語彙。因為達達主義藝術家在創作中否定理性和傳統文化,宣稱藝術和美學無緣,主張“棄繪畫和所有審美要求”,崇尚虛無,使創作近乎戲謔,因而人們把該藝術流派稱之為“達達派”。
由於達達派攝影藝術作品不符合人們一般的審美趣味和審美要求,1924年以後就逐漸受到有較明確、完整的藝術豆腐和綱領的超現實主義藝術流派的衝擊。但其影響仍可在以後出現的現代派攝影藝術中窺見。
達達派的著名攝影家有菲利普哈爾斯曼、摩根、拉茨羅摩荷利納基和利斯特基等。
11.主觀主義攝影
主觀主義攝影是一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比抽象派攝影更為“抽象”的攝影藝術流派,所以又稱作“戰後派”。
它是存在主義哲學思潮在攝影藝術領域中的反映。其創始人是德國攝影家奧特·斯坦內特。他認為,“攝影是本來具有發揮自己能力的寬闊領域,也具有高度的主觀能動作用。但目前卻成了一種機械的寫實主義”。於是提出了“攝影藝術主觀化的藝術主張。極力主張攝影藝術的終極應該是提示攝影家自身的某些朦朧意念和表現不可言傳的內心狀態和下意識活動。”主觀攝影就是人格化、個性化的攝影。這便是該流派的藝術綱領。主觀攝影的藝術家們極度強調自己的創造個性,蔑視一切已有藝術法則和審美標準。該派理論家公開表示,“主觀攝影不僅僅是一種試驗性的圖像藝術,而是一種自由的不受限制的創造性藝術。”“我們可以任意使用技術手段去創造照片。”
西方人體攝影的嬗變 世界藝術史上,在希臘和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出現過人體藝術的輝煌時期,其後誕生的攝影藝術,在經歷了初期令人震驚的再現客觀現實的藝術表現力後,富有探索精神和創造力的攝影家就開始向人體攝影領域的突進。1857年瑞典攝影家、後來留居英國的雷達蘭,拍攝了一幅在攝影史上奉為經典之作的《人生的兩條道路》,這幅情節豐富,場面浩繁的畫面,運用了大量的人體作品,主題是觀善懲惡,以白鬢長者為中心,兩邊兩組人物體現了兩種不同的道德觀念、生活理想和人生歷程。但是它也受到了少數人的攻擊,説它動用那麼多裸女,姿態粗野淫糜,流於色情等等。可見,古今中外,人體藝術無論它有多麼積極的思想意義或高明的藝術處理,都會受到一些人的非難和攻擊,這恐怕已成為一種規律性反應了。
西方人體攝影的發展趨勢是非常明顯的。在發展常規的傳統的人體攝影的同時,也風行表達強烈的主觀感受、現代攝影語言、創造多種流派、風格的作品,以至出現了畸形、切割、重組、神秘、荒誕、醜陋的意境。如傑瑞·鬱斯曼的象徵意味的人體攝影、羅傑·麥丁的《隨意的人體》、託德·窩爾克的原始碩大造型的人體攝影、羅伯特·亨內斯欽及啓德蘇·俄克哈馬等的切割重組的人體攝影、李思麗·克羅娜斯的荒誕意味人體攝影及寧達、康偌道尼·米切爾等的有性感意味的人體攝影等。

攝影取得方法

攝影作品版權也可以在國家或省市直轄市版權管理部分登記,或選擇學會等第三方平台預選登記備案,特別是各種需要證實某一時刻,某人已經擁有什麼數字形式潛在著作權資源,可選擇包括並不限於數字指紋技術、數字水印技術、反盜載技術、融合可信時間戳技術、公證郵箱等可信第三方羣技術的大眾版權保護平台進行自主存證,進行攝影作品存證時間認證和多緯度智能認證,其科學性可以自主驗證對證。版權糾紛時,提供初步第三方證據,需要時司法鑑定機構,提高法律證據有效性,這是在歐洲發達國家已經盛行很多年,與官方人工登記相互補充。

攝影攝影術語

像深
景深前界和景深後界分別共軛的兩個成像平面之間的距離。像深與景深相對應,像深越大,景深也就越大。
確定景深的標準:135相機可允許的模糊圈直徑一般為1/30mm,即0.033mm。
當鏡頭聚焦在無限遠時,位於無限遠的景物結成清晰的影像,同時在有限距離某一點上的物體也能達到清晰的標準,近於這一點的物體就模糊起來,那麼,這個物體到鏡頭之間的距離就是超焦距。
焦距(Focal length):
透鏡中心到其焦點的距離。焦距的單位通常用mm(毫米)來表示,一個鏡頭的焦距一般都標在鏡頭的前面,如f=50mm(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説的“標準鏡頭”,因為其視角於人眼視角相同故稱標準鏡頭),28-70mm(我們最常用的鏡頭)這個焦距段是最適合拍人像的、70-210mm(長焦鏡頭)等。
光圈(Aperture):
用於控制鏡頭通光量大小的裝置。光圈用F表示,有f1.0,f1.4,f2.0,f2.8,f4.0,f5.6,f8.0,f11,f16,f22,f32,f44,f64。
快門(Shutter)
用於控制曝光時間長短的裝置。種類分為機械快門和電子快門。
在傳統機械相機上快門一般採用簾幕式快門和鏡間葉片式快門以及鋼片快門三種,在現在的數碼單反中也有有使用,而電子快門多使用在微單、卡片機以及手機的相機模組中。其中簾幕式快門又可分為縱走式簾幕快門、橫走式簾幕快門。鋼片快門可以達到更高的速度(目前最高快門速度可達1/12000秒以上)。鏡間葉片式快門的最高速度一般不超過1/500秒,但鏡間葉片式快門的最大優點是拍攝時產生的噪音極低,極利於偷拍,並可以實現全速度範圍內同步閃光。
快門速度(Shutter speed)
快門開啓的時間。它是指光線掃過膠片的時間(曝光時間)。例如,“1/30”是指曝光時間為1/30秒,同樣,“1/60”是指曝光時間為1/60秒,1/60秒的快門是1/30秒快門速度的兩倍。其餘以此類推。
説明:有些資料把快門速度稱為快門時間,二者名稱不同,但含義相同,均指快門打開的時間。
景深(Depth of field)
影像相對清晰的範圍。景深的長短取決於三個因素:鏡頭焦距、相機與拍攝對象的距離、所用的光圈。景深與以上三者的關係是:(1)焦距越長,景深越短;焦距越短,景深越長(例:在同樣的光圈、距離的情況下,28mm的鏡頭的景深要遠遠大於70mm鏡頭的景深);(2)距離越近,景深越短,距離越遠,景深越長(例:在同樣的焦距、光圈的情況下,拍攝對象在10米時的景深要遠遠大於拍攝對象在1米時的景深);(3)光圈越大,景深越短,光圈越小,景深越長(例:在相同的焦距、距離的情況下,光圈為F16時的景深要遠遠大於光圈為F4時的景深)。
景深預覽(Depth of field preview):
為了看到實際的景深,有的相機提供了景深預覽按鈕,按下按鈕,把光圈收縮到選定的大小,看到場景就和拍攝後膠片(記憶卡)記錄的場景一樣。
構圖
構圖的名稱,來源於西方的美術,其中有一門課程在西方繪畫中,叫做構圖學。
構圖這個名稱在國畫畫論中又叫佈局,或叫經營位置。也就是説,攝影構圖是從美術的構圖轉化而來,我們也可以簡單的稱它為取景。
不論是國畫中的佈局,還是攝影中的取景,都只涉及到構圖的部分內容,並不能包括構圖的全部含義。因此,統一用構圖這個稱呼是較科學準確的。
感光度(ISO)
表示感光材料感光的快慢程度。單位用“度”或“定”來表示,如“ISO100/21”表示感光度為100度/21定的膠捲。感光度越高,膠片越靈敏(就是在同樣的拍攝環境下正常拍攝同一張照片所需要的光線越少,其表現為能用更高的快門或更小的光圈)。
色温(Color temperature)
各種不同的光所含的不同色素稱為“色温”。單位為“K”。我們通常所用的日光型彩色負片所能適應的色温為5400K-5600K;燈光型A型、B型所能適應的色温分別為3400K和3200K。所以,我們要根據拍攝對象、環境來選擇不同類型的膠捲,否則就會出現偏色現象(除非用濾色鏡校正色温)。
瞭解白平衡
白平衡是數碼相機的一個極重要概念。所謂白平衡(英文名稱為White Balance),就是數碼相機對白色物體的還原。一般白平衡有多種模式,適應不同的場景拍攝,如:自動白平衡、鎢光白平衡、熒光白平衡、陰影白平衡等。
調整白平衡
不同的數碼相機有着不同的調節白平衡的方式,你需要閲讀相機的説明書,學會如何改變白平衡設置。説到這兒,許多數碼相機都有自動或半自動白平衡模式,幫助你進行調整設置。
曝光(Exposure)
光到達膠片表面使膠片感光的過程。需注意的是,我們説的曝光是指膠片感光,這是我們要得到照片所必需經過的一個過程。它常取決於光圈和快門的組合,因此又有曝光組合一詞。比如,用測光表測得快門為1/30秒時,光圈應用5.6,這樣,F5.6、1/30秒就是一個曝光組合。
曝光補償(Exposure Compensation)
一般曝光補償都是用在自動或者半自動曝光模式中的,如果是全手動曝光模式,很少採用曝光補償,因為依靠快門和光圈的調節,也可以改變進光量了。
在複雜的光線及強對比高反差的環境中,利用自動曝光或者快門、光圈優先模式,有時很難照顧全面,無法突出主題,達到預期的效果,這時就需要拍攝者手工對設備進行相應的曝光參數調整,這就是曝光補償,也稱±EV。對於初學者來講,曝光補償一般用於靜物、景物拍攝的場合。這個場合適合從容進行參數調整,用不同的補償方案拍攝多張照片以供挑選。不過在存在反差極大的畫面中,曝光補償很難照顧全面,容易顧此失彼。
名詞解釋
1、光比
指照明環境下被攝物暗面與亮面的受光比例。光比對照片的反差控制有着重要意義。
2、光位
指在三維空間中燈具所處的具體位置。其中包括面光、耳光、台口柱光、腳光、台口頂光、頂排聚光、頂排泛光、天排光、地排光、側橋光、流動光、側光、(吊籠台架)追光等。
3、焦距
透鏡中心到光聚集之焦點的距離。亦是照相機中,從鏡片中心到底片或CCD等成像平面的距離。
4、視角
鏡頭中心點到成像平面對角線兩端所形成的夾角就是鏡頭視角,對於相同的成像面積,焦距越短,視角越大。
5、明度
鏡頭明度的大小就是光通量的多少。口徑大光通量多,明度就大,反之明度小。明度大小以光圈係數按倍數來計算。明度的大小是決定暴光的重要因素之一。
6、立體感
通過光線,影調,色彩的處理,表現出物體長、寬、高的形狀,再平面上再現三度空間的被攝對象,就有了立體形狀的感覺。一般多用側光,逆光來拍攝。

攝影攝影用光

逆光 逆光
光線主要包括四種特性——光線的強度,光線的性質,光線的方向性,光線的色彩。
我們主要講一講光線的方向性,也就是我們常説的順光、側光、逆光和漫射光。
1、順光
又叫正面光、平光。光線從被攝者正面照射,特點是被攝者全部受光,光線亮度高,影像平淡,色彩還原較好,但光比較平,很難表現出立體感
2、側光
光線來自被攝者的側面,通常又分為前側光和後側光,特點是被攝者有明顯的立體感,影調層次、線條輪廓等都更為豐富,能較好地刻畫人物的外型特徵和表情神態
3、逆光
又稱為“背光”。光線從被攝者的背面或斜後面射來,特點是光線能為被攝者勾勒出漂亮的輪廓線,可使人物與背景區別開,表現出很強的空間感。
4、直射光
又稱為“硬光”。在室外一般是指晴天太陽發出的光,特點是方向性強,照射到被攝者身上能形成較強的明暗對比和立體感,有一種比較硬朗的效果。
5、散色光
又稱為“軟光”。在室外一般是指陽光透過雲層,或被地面、牆面等反射,特點是無明確的方向性,照射到被攝者身上明暗關係不十分明顯,中間過渡層次豐富,影像較為柔和。這種光線是拍攝人像比較理想的光線,人物皮膚層次的表現非常豐富。
拍攝角度
正面
1/3側面
2/3側面
全側面
俯拍
俯拍 俯拍
仰拍
平拍

攝影攝影測光

多區域測光
多區域測光也叫評價測光,它是將畫面分割成數個區域。各自獨立運算後再整理。取得一個完整曝光值,多區域測光方式往往優先考慮被對焦的主要目標,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對焦的主要目標也就是需要獲得正確曝光的部分。有了多區域測光,即使是對攝影一竅不通的人也會輕易獲得準確的曝光效果。所以多區域測光是當前比較先進、流行的測光方式,也是當前高等級自動照相機默認的測光方式。
中央重點平均測光
中央重點平均測光是大多數相機普遍採用的測光模式,應用也比較廣泛。中央重點測光意味着曝光讀數受中央區域的影響最大,受畫面四角的影響最小,通常中央重點測光對畫面中央2/3的部分比較敏感(具體範圍依照各種不同品牌的相機的而有所差異),某些相機對畫面的底部予以重視,以減少天空對景物的影響,在正常拍攝條件下,中央重點測光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測光棋式,但如果畫面主體不在中央或是逆光拍攝,便有可能引起測光的誤差。
點測光
點測光又稱重點測光,是對取景範圍中的1%–5%區域測光。點測光模式用得極少,也不易掌握。但在某些情況下,點測光卻能發揮出重要的作用。瞭解在何種情況下應該使用點測光,並能正確使用點測光,一方面可使主體曝光精確,另一方面利用“感光寬容度”來創造出現實中無法看到的奇妙圖片。
點測光模式適用的情況:現場光線分佈不均而且反差很大的情況,如逆光下,這種情況如果不用點測光,可能會造成需要表現的主體曝光不準,太亮時主體人物成為剪影、畫面發白沒有層次或者是太暗看不出細節。

攝影攝影技巧

攝影一般攝影

拍攝出好的攝影作品需要有一定的器材、耐心,以及一些必要知識。
所謂“攝影”,就是對一些景物的局部或者全部進行拍攝,以被攝物體的獨有特徵之美來吸引觀眾。但在拍攝時近景時,通常由於相機離被攝物體很近,所以很容易因為相機的舉握不穩定而影響像質。不過你可以通過購買一些適當的器材來克服這些問題。拍攝好的攝影作品需要掌握以下幾個技巧:
一、使用三角架
拍攝時必須將相機安裝在一個三角架上以防止相機的晃動。儘量的將相機靠近被攝物體,並且注意不要引入不必要的陰影。
二、調焦軌
雖然它不是拍攝時的必備品,但是調焦軌卻是一個很好的輔助裝置可以幫助你拍攝出好的特寫鏡頭。調焦軌能夠使相機以非常小的增距沿着X和Y軸線移動,能夠精確的控制相機的位置和畫面的景深。如果用移動三角支架來達到理想的位置則是非常麻煩的。
三、使用快門線
即使你已經將相機安裝到了三角支架上,但是如果你在按快門的時候不小心,仍然有可能使相機產生晃動,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我建議你最好還是使用快門線。
四、使用黑色或有色背景
在拍攝時,當被攝物體的背景為黑色,那麼就能夠使拍攝出來的圖像看起來最清楚。你也可以使用模糊的背景,特別是當被攝物體的色彩很濃的時候。
五、在必要的時候使用反光卡
使用一個白色的卡片或是用一張鋁箔包在卡片上,將光線反射在被攝物體上,以照亮物體上的陰影部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讓這張卡片出現在被拍攝範圍內。
六、一定要有耐性
“寧欠勿過”(上)和“寧過勿欠”(下) “寧欠勿過”(上)和“寧過勿欠”(下)
有時候,即使是一陣微風也會使拍攝到的特寫鏡頭出現模糊的情景。在這個時候,你就一定要有耐性了,最好是等到風過了之後再進行拍攝。同樣的,在户外拍攝時,當天上的雲將太陽遮住了,最好是等到太陽出來後再拍攝,這樣拍攝出來的照片看起來會比多雲時拍攝的照片的色彩更鮮豔、明亮一些。
七、運用好構圖
奧地利攝影家伊涅斯特·哈斯對於構圖,他已達到手中無劍,劍在心中的境界,他認為:“構圖在於平衡,每個人對平衡的處理都各有不同。”正如同武功達到最高境界時,已沒有招式名稱,只憑自己的功力去化解。關於相機在構圖中的位置。他認為:“你越能忘記你的器材,越能集中你的題材和構圖,那麼相機只是你眼睛的延續,再沒有其他意義。”
小雅各布斯還認為:“構圖的最基本的因素是線條、形式、質感以及這些因素之間的空間。當然色彩同樣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會聚的線條一般能説明透視關係,但並不是所有的照片都非要表現出透視的深度不可。許多傑出的作品都是平面圖案。在取景器中的某個景物或人物的肖像,都是根據攝影者個人的感受進行安排的。因此,怎樣構圖,和怎樣選擇主體、光線、色彩一樣,也能成為一個攝影家獨特的個人風格的基礎。“在大多數情況下,每幅照片中都有一個或一組形狀或形式起主導作用,而照片中的色彩、體積、位置和其他形狀等,都是為主導因素服務的。“構圖中的對比,是指大與小、明與暗、近與遠、主動與被動、平滑與粗糙、色彩的濃豔與輕淡等等的對比。要多利用這些相互對立的因素,通過它們使主體影響整個構圖。例如,恰當地利用對比法則,照片就會具有強大的魅力。”有些人或許對構圖有天賦。
當畫面中被攝主體在畫面中所佔比例過小,或畫面的空白空間比較單調時(例如拍攝夕陽下的高樓大廈時),可以創造性地運用欠曝形成剪影作為前景,通過黑色的剪影既可以壓迫觀眾的視覺投向被攝主體,同時黑色剪影也不會分散觀眾的注意力。我們甚至可以運用以剪影作為主體的邊框,形成方、圓或變異的各種形狀,使平常的景物具有獨特的畫面形式感,增加畫面的縱深感。
“寧過勿欠”與“寧欠勿過”的兩種曝光原則
關於攝影壇裏“寧過勿欠”與“寧欠勿過”的兩種曝光原則,各有各的觀點,兩者都有為數不少的支持者。顧名思義,“寧過勿欠”指的就是“寧可過曝也不可欠曝”,只要曝光直方圖不超出右邊界,就可以放心地過曝,這樣反而能讓畫面最大限度地乾淨細膩,並且感光度越高,效果越明顯;“寧欠勿過”指的是“寧可欠曝也不可過曝”,因為欠曝帶來的圖片不夠亮的問題完全可以用後期PS補救回來,而一旦過曝、丟失細節,拿什麼軟件都難以解決了。

攝影婚紗攝影

面部表情要自然真實,略帶微笑
拍照最忌表情僵硬,婚紗攝影時也不例外,如果新娘面相呆滯木訥,像是被人強制安上去的一般,拍出來的效果肯定不會好;雖然拍結婚照是非常甜蜜開心的事,新人也切忌笑的自然不要太過,微笑最好。
身姿端直,打起精神
拍攝時身姿端直才有美感,切忌耷拉着腦袋,顯得無精打采的,再好的攝影師也拍不出好照片來。
姿勢張弛有度,優雅美觀
拍照時可以擺各種各樣的姿勢,或微微揚手,或稍微側身,或低眉沉思,或翹首遠盼……配合攝影師的建議,新娘可以擺出很多優美的姿勢。這裏應注意動作的幅度,張弛有度,優雅得體,動作切忌過於張顯而流於誇張,也不能過於細微而顯得忸怩作態。
巧用道具,增添美感
新娘手持扇子會增添一種古典韻味;雙手捧花會讓新娘和花朵相得益彰;貼近自然會獨得一份清新和寧靜;而靠近新郎會讓新娘看起來更加甜美幸福……凡有所依,必添美感。
保持妝容,完美結束
婚紗攝影持續時間較長,有的甚至會持續一天,這時候我們就應該確保婚紗禮服的整潔乾淨、新娘妝容和髮型的完好無缺。

攝影婚禮攝影

1、有時侯愛是不需要説出來的,一個微小的動作,無聲的愛更能打動人心,“LOVE”,手勢、背影,此處無聲勝有聲。
2、鏡子一向是攝影中運用最多的小道具,從鏡子折射中拍出的照片效果總是出其不意,效果極佳。新娘藉着鏡子與伴娘站在了一起,相得益彰,妙然有趣,互動得非常到位。
3、除了新娘,孩子是婚禮上最容易捕捉精彩鏡頭的人,當他們站在一起,女人與小孩,美麗與童真,在這一瞬間,幸福的未來就在眼前,觸手可及,記錄永恆。
4、誰説婚紗照上的新郎必須中規中矩,偶爾的搞怪也是不錯的創意,當然有伴郎的作伴更好,感情越深越二,這樣的婚紗照記下的是新郎與哥們之間滿滿的基情之愛。
5、出嫁的女兒總是要哭的,感謝父母養育之恩,不用去拍流下眼淚的瞬間,或與父母或與祖母母親新娘三代人一起手手相牽,温情默默足以打動所有來賓。
6、婚禮禮成之後的新人相擁親吻有太多的創意可以拍,讓所有的來賓蒙上眼睛,假裝沒有看到他們的甜蜜,其實在心底每個人都獻上最真摯的祝福。

攝影攝影大賽

開始於1917年的普利策獎由美國著名報人約瑟夫·普利策創立,主要分為新聞獎和文化藝術獎。
普利策逝後立下遺囑,將財產捐贈給哥倫比亞大學,設立普利策獎,獎勵新聞界、文學界、音樂界的卓越人士,該獎自1917年以來每年頒發一次。85年來,普利策獎象徵了美國最負責任的寫作和最優美的文字。特別是新聞獎,更是美國報界的最高榮譽。每一個希望有所作為的美國記者無不以獲得普利策新聞獎作為奮鬥的目標。普利策獎的評委由有成就的名記者組成。
當年的優勝者由評委審查、挑選,但評選結果需經哥倫比亞大學顧問委員會通過,並由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宣佈。首屆普利策攝影獎是1942年頒發的。此後,除1946年外,每年頒發一次。從1968年開始,攝影類增設了專題新聞攝影獎,獲獎作品通常由一組照片組成。普利策攝影獎獲獎作品具有重要意義。不少美國人對於許多重大事件的深刻印象是由當年普利策獎獲獎照片形成的。事實上,許多美國人是通過回憶他們第一次看到這些影像時正在做什麼來記錄自己的一生的。
世界新聞攝影比賽(WPP)又稱荷賽,是1956年由荷蘭三位攝影家發起創立的基金會支持的,該基金會的宗旨是:“在全世界範圍內引起並增強人們對新聞攝影的廣泛興趣,傳播信息並加強國際間的相互理解。”
四十年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的規模在不斷擴大,每年都有數十個國家近萬幅作品參賽,比賽項目發展到9類19項,是世界上參與範圍最廣,最具代表性和權威性的新聞攝影大賽。荷賽每年還常增設一些特別獎,如“匈牙利李斯特獎”、“奧斯卡·巴納克獎”等。荷賽所涉及的題材的多樣性使其參賽及獲獎照片不但能基本涵括每年的重大事件,也能深入人類的日常生活,它的作品已成為人類所處的時代和歷史的見證。
哈蘇基金會是由厄納和維克多·哈蘇捐贈的遺產於1979年建立的。基金會的宗旨是促進自然科學和攝影領域的科學教育和研究。該基金會每年都撥款資助眾多項目,其中之一就是每年一度的哈蘇國際攝影獎。1989年,該基金會在瑞典哥德堡成立並向公眾開放了哈蘇攝影中心(哈蘇中心),該中心已經舉辦了一系列展覽和文化演講活動。值得一提的是,該中心還建有一個面向研究者和學生的攝影研究與參考書圖書館,收藏有包括歷屆哈蘇國際攝影獎獲獎者作品在內的豐富的圖片。
哈蘇國際攝影獎創辦於1980年,當前已經逐步成為一項國際攝影界重要的攝影賽事,主要宗旨是獎勵“一位公認的攝影師的主要成就”。該獎項由一批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攝影家和資深專家推薦3名候選人,最終得主則由哈蘇基金會董事會從3名候選人中選定。
2001年,在國家文化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首次創辦的“平遙國際攝影節”完全按照國際規範操作,國內與國際接軌、傳統與現代互動,使平遙古城獨特的風貌、古樸的民風以及形式多樣的攝影活動交相輝映,在海內外產生了出乎預料的轟動效應。因此,經國家文化部批准、組委會決定在2002年9月15—22日繼續舉辦這一盛會。
2002年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吸引了來自法國、美國、西班牙、丹麥、俄羅斯、意大利、比利時、日本、韓國等國家的著名攝影家參展,他們展出的18組30個展覽全部是第一次在中國亮相。國內攝影展覽有33組65個,整體上突出了“世紀中國”的主題,我們從大展所展出的幾千幅作品中選部分精品,編輯成冊,記載下這輝煌的瞬間。
國家攝影大典是國家攝影一年一度、面向全球攝影人的年度盛典,是全球攝影產業發展的風向標,同時也是一年一度全球攝影人的思想盛宴。
國家攝影大典現場 國家攝影大典現場
一年一度的國家攝影大典,將對本年度湧現出來的全球攝影領域的大事件進行盤點;將對本年度湧現出來的影響全球的圖片進行評選和頒獎;將對本年度湧現出來的攝影事件進行多角度的剖析;將對下一年度及未來全球攝影發展趨勢進行分析、預測和展望。
2012年4月22日,國家攝影大典首屆盛典在中國北京勝利舉行,1200多人蔘加了本屆盛典,會議現場展出了1000多幅優秀攝影作品。盛典還對首批“達蓋爾獎”進行了揭曉和頒獎。
國家攝影大典是全球攝影人的尖峯盛會,每年將在不同國家或不同地區舉行。
達蓋爾獎
《一箇中國公民給世界的低碳長征》 《一箇中國公民給世界的低碳長征》
達蓋爾獎,是國家攝影大典的最高獎項,以照相機的發明人法國著名發明家、化學家和藝術家路易·雅克·曼德·達蓋爾(Louis Jaque Manteis Daquelle)的名字命名。為了紀念他對人類攝影事業的貢獻,國家攝影大典把每年的最高榮譽獎定為達蓋爾獎。
2012年,首屆達蓋爾獎獲獎者:
一、“達蓋爾圖書獎”:《祖國萬歲》
作者:倪益瑾(中國)
獲獎理由:這是一本氣勢磅礴、唯美精妙的圖片典籍,他用一種唯美的風光攝影手法和獨特的視覺拍攝,凝結出藝術的魅力,用一張張精妙的作品展現出中國山河的唯美與壯闊。
二、“達蓋爾生命精神獎”:《震撼人心的那隻手》
作者:劉忠俊(中國)
獲獎理由:作品拍攝於中國汶川地震。這幅作品不僅震撼了中國,而且震撼了世界。2008年,它使得所有中國人的心在失去近10萬同胞的悲痛中緊緊凝聚,這就是攝影作品的力量。
三、“達蓋爾綠色行動公益獎”:“七大洲低碳行”
獲獎者:何世紅
獲獎理由:2009年至2011年,何世紅以一箇中國普通公民的身份,發起了震驚中外的“七大洲低碳行”大型公益行動,在近兩年的時間裏,他用影像圖片的形式將低碳金融理念推行到七大洲84個國家,得到各國的高度讚譽和廣泛認可。國際媒體和一些國際組織稱他為“一箇中國公民給世界的低碳長征”。
【光影之星】
2010年“光影之星”在湖南攝影協會大力支持下,首次主辦“光影之星”攝影大賽。後每年一屆。至今已成功舉辦了2屆。無論是攝影界專業人士還是非專業的攝影愛好者,都可以用相機、手機把所遇到的生活點點滴滴拍下來,參加“光影之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