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攔手門

鎖定
攔手門,是傳統武術中的一個拳種,主要流傳於天津地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攔手門強調功底紮實,勁力渾厚,注重功力訓練,以攔為核心,攔手武術的風格主要表現在招法簡潔實用,氣勢雄壯、勁力渾厚、功底紮實、步活樁穩、結構嚴謹。 [2] 
2011年5月23日,天津市河東區申報的“攔手門”被國務院公佈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Ⅵ-56。 [3] 
中文名
攔手門
遺產類別
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申報地區
天津市河東區
非遺級別
國家級
批准時間
2011年5月23日
非遺編號
Ⅵ-56
保護單位
天津市河東區文化館(天津市河東區文物保護中心)

攔手門歷史淵源

攔手門武術的前身叫“攔路”,又稱“攔路練手”。攔路和練手都是拳種的名稱。攔路拳,是由明朝戰將鄭海寧多年廝殺在戰場,所積累的豐富搏殺經驗而創編的拳種。鄭海寧所傳功理、功法多以實戰為根本,所以攔手武術的拳械,有單練就有對練。攔路拳是攔手拳的啓蒙。武林講:“有拳無門不成派,有派無譜不成門”。1650年,天津大直沽,李金剛等人在攔路和練手拳的啓發下創編出新拳種,叫“攔手拳”。既保留了攔路拳的“攔”字,又不丟練手拳的“手”字。新拳種又不失“攔路練手”的技術要領和科學性。
攔手門
攔手門是攔手門武術的第一代傳人李金剛等人1650年在天津大直沽天妃宮廟命的名。“攔手門武藝”解釋為:用獨特的攔擊手法和詭秘的手段來攔截並打擊對方的一種特技功法。 [2] 

攔手門武術特點

攔手門特點以二十四個字為代表,練養相兼,行氣催力,剛柔相濟,內外合一,以攻代守,上下互動。
主講五個字,刁、滑、毒、疾、實,用獨特的攔擊手法和詭秘的手段來攔截並打擊對方,法以神傳,必當竭盡至理,須宜實致其功。 [2] 

攔手門武術拳種

拳種主要有:四套母拳,即攔手拳、攔手翻拳、攔手操拳和攔手五花炮拳。攔手拳和攔手翻拳是第一代傳人所創編。攔手操拳是第四代傳人集體創編。攔手五花炮拳是第四代和第五代傳人共同創編。除攔、翻、操、炮四趟母拳外,還有第一代傳人封水伯保留、傳承下來的攔路拳、練手拳(現保留四套)。另外還有彈腿十二趟、燕青架一路,引捶八折,攔路八打、三十六盤手(第六代傳人創編)、五路攔手(第七代傳人創編)。還有徒手對練操拳,對練逃還散(也有人叫桃花扇)。 [2] 

攔手門道具器材

長器械:六合大槍、大杆子、六合花槍、一字槍、攔門槍、五虎斷門槍等,春秋大刀、日月連環方便鏟、獨月大戟、燕翅大鐺、雙頭槍、朴刀、盤龍棍、攔門棍,齊眉棍、燒火棍(也叫少林火棍)等。
短器械:陸合單刀、拔步單刀、攔門刀、四門刀、萬勝雙刀等。劍類有達摩劍、玄門劍、連環劍、攔門劍(很少有人練),龍鳳雙劍,另外還有:虎頭雙鈎、撥筋斬(也叫騰杆蛇矛),攔馬撅,小梢子、大梢子、峨嵋刺、匕首(單、雙),飛鏢、飛蝗石、雙頭雙槍、雙枴子、三節棍、二節棍(也稱雙節棍)等。
軟兵器:虎尾鞭、十三節鞭、流行錘、甩頭一指、鏈子錘等,再有是:三節棍對花槍、大梢子進槍,雙手代破槍、單刀進槍、雙刀進槍、單刀拐進槍、對劈棍、雙梢子對棍、三棍對打、雙撅對打等。 [4] 

攔手門功力練習

主要有:抓罈子、擰棒子、打木樁、抖大杆子、耍石鎖、玩石擔等,尤重打樁。另有九種氣功功法,一為二十一式童子功,其中包括凝神養氣功、丹道呼吸功和鐵檔功;二為羅漢功;三為達摩老祖易筋經;四為十三太保功;五為五禽戲;六為六字吐納功;七為太陽功;八為八段錦;九為十個大架。通過氣功練習可調節神經,順通氣血,強精固本,達到內外兼修,自衞強身的目的。 [2] 

攔手門傳承保護

攔手門傳承價值

攔手門武術以其傳統性、科學性、競技性和羣眾性的特點,同時藴含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理論和重傳統、重武德,尊師愛徒的人論觀念,立足於世界武術之林,並得到廣泛傳播,展示出了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2] 

攔手門傳承狀況

由於多種原因,存在部分內容及文字資料缺失、傳承規模、範圍窄小等問題,因此,進一步整理、保護、傳承攔手武術是當務之急。 [5] 

攔手門傳承人物

張文仲,第七代傳人張文仲在1963年創建“津攔武術團”。 [6] 

攔手門保護措施

2011年申報非遺時就面臨學員少、傳承發展困難的局面,河東區大力宣傳,並從資金、場地等多方面給予保護和扶持,該項目的學員已達到兩百餘人。 [10] 
2018年,在魯山道街道皓林園社區內設置了一處200平方米的攔手門武術傳習基地。 [10] 

攔手門社會影響

比賽活動
2019年8月11日第三屆海峽兩岸武術比賽,攔手門獲得獎牌到齊的好成績。 [7] 
社會活動
2019年8月18日全國第十屆殘運會暨第七屆特奧會,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攔手門應邀參加了以“傳遞夢想關愛同行”為主題口號的火炬傳遞活動。 [8] 
演出活動
2019年10月7日重陽節,攔手門弟子參加田立禾養老院敬老感恩慰問演出。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