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攀巖

(體育運動項目)

鎖定
攀巖(Rock Climbing)是一項在天然巖壁人工巖壁上進行的向上攀爬的運動項目,通常被歸類為極限運動。攀巖運動要求人們在各種高度及不同角度的巖壁上,連續完成轉身、引體向上、騰挪甚至跳躍等驚險動作,集健身、娛樂、競技於一身,被稱為“峭壁上的芭蕾”。 [1] 
攀巖技術的興起可追溯到18世紀的歐洲。20世紀中葉,攀巖真正成為一項獨立的運動項目,當時的攀巖運動一般以自然的巖壁為主。1983年,法國人發明人工巖壁後,攀巖運動才完成其萌芽到發展的過程。 [2]  1987年,中國登山協會派遣登山運動員到日本學習,這被視為攀巖運動引入中國的標誌。 [3]  2016年,國際奧委會確認攀巖成為2020東京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4] 
攀巖運動的最高組織是國際攀巖聯合會,該組織機構於2007年在德國法蘭克福成立,負責舉辦每兩年一次的世界攀巖錦標賽等攀巖項目比賽。 [5]  中國的最高組織機構為中國登山協會,該組織於1958年成立,代表中國組隊參加各類國際比賽。 [6] 
中文名
攀巖
外文名
Rock Climbing
類    別
極限運動
代表人物
亞歷克斯·霍諾爾德、鍾齊鑫等
重要比賽
世界攀巖錦標賽、世界青年攀巖錦標賽
起源時間
20世紀中葉
起源地點
歐洲
最高組織機構
國際攀巖聯合會

攀巖項目歷史

攀巖技術的興起最早可追溯到18世紀的歐洲。當時的登山者為了克服類似阿爾卑斯山等終年積雪的冰岩地形,發展出一套有系統的攀登技術,只是那時無論在技術或者器材上都還相對比較簡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由於戰爭中的需要,才逐漸有了攀巖運動的雛形。現代攀巖運動興起於蘇聯,它最初是軍隊中的一個軍事訓練項目。 [6] 
1947年,蘇聯成立攀巖委員會。
1948年,蘇聯舉辦了首屆攀巖錦標賽,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次攀巖比賽,從那以後攀巖運動開始在歐洲盛行,並舉行了多次民間攀巖比賽。
1976年,蘇聯舉辦了首屆國際攀巖比賽。
1980年,法國開始舉辦各種形式的攀巖比賽。
1985年,意大利舉行第一次難度攀巖比賽,因有許多國家的攀巖選手參加而獲得了成功。同年,法國人弗蘭西斯·沙威格尼發明了可以自由裝卸的仿自然人造巖壁,實現了人們要把自然中的巖壁搬到城區的設想。
1986年,意大利組織了第一次同時要求速度與難度的真正意義上的攀巖比賽。
1987年,國際攀巖委員會批准人工巖壁上的攀巖比賽為國際正式比賽,並於當年在法國舉辦了人工巖壁上的首屆攀巖比賽。同年,中國登山協會派出8名教練和隊員去日本長野系統學習攀巖。
1988年,美國舉行國際競技攀登比賽。
1989年,首屆世界盃攀巖賽分階段在法國、英國、西班牙、意大利、保加利亞和蘇聯舉行,運動員參加在各地舉行的比賽,然後根據每站比賽的得分,進行年度總排名,總成績最好者即為世界盃得主。此後,每年都舉行世界盃賽。
1990年10月,北京懷柔大水裕水庫自然巖壁舉辦了第一屆全國攀巖比賽。
1991年,德國舉辦了首屆世界攀巖錦標賽。
1992年,瑞士舉行了首屆世界青年攀巖錦標賽,同年國際登山聯合會向國際奧委會申請把攀巖列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1993年,國際奧委會正式承認攀巖為奧運會項目。同年9月,中國長春舉行第一屆全國攀巖錦標賽,10月,中國武漢舉行了國內首屆國際邀請賽。 [7-8] 
1997年,國際競賽攀巖委員會在國際登山聯合會內成立,宗旨是保證這項運動的自治,併為它的發展提供工具。
1998年,國際競技攀登委員會正式推出攀石競賽項目。
1999年,攀巖正式成為世界盃賽項目。 [9] 
2007年,國際登山聯合會決定脱離它和競賽攀巖的關係,於是國際攀巖聯合會成立。同年,國際世界運動總會接收了國際攀巖聯合會,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也暫時承認了國際攀巖聯合會。 [10] 
2010年,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明確承認了國際攀巖聯合會。 [10] 
2016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國際奧委會第129次全會上,國際奧委會宣佈接納競技攀巖為2020年東京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4] 
2020年12月7日,國際奧委會執委會召開會議,同意2024年巴黎奧運會增設攀巖項目。 [11] 
攀巖

攀巖硬件要求

攀巖巖壁規格

攀巖比賽在裝有人工支點的岩石場舉行,巖壁高度不少於12米,比賽路線的設計長度不少於15米,路線寬度不少於3米(不包括標誌線)。路線上不能留有多餘的設備(如鐵鎖、快掛、螺栓等)。 [12] 

攀巖裝備器材

  • 保護性裝備
1.主繩:攀巖過程中一般使用直徑9-11毫米的主繩,最好是11毫米的主繩。 [12] 
2.安全帶:安全帶被穿在攀巖者身上,承載因攀巖者脱落或下降而產生的重量和衝力,為攀巖者和繩索之間提供一種舒適、安全的固定連接,主要起保護作用。安全帶從結構上分全身式安全帶和坐式安全帶,攀巖常用坐式安全帶。 [12] 
3.安全鐵鎖:可自由開合的金屬環狀物,將各類保護器械、裝備連接在一起。用於攀登過程中進行休息或其他操作時的自我保護裝備。 [12] 
4.安全頭盔:有效防止落石以及非正常脱落姿態帶來的頭部傷害。頭盔要佩戴端正才能護住前額後腦及側面。出現落石千萬不要仰頭觀望或以手抱頭,無處可躲時讓頭盔發揮其作用。盔形帽應配有皮帶,以免頭盔因衝擊而脱落。此外,盔形帽一旦受過撞擊,其強度即明顯降低,因此,頭盔使用一段時間後,應及時更換。 [12] 
5.扁帶:軟性帶狀物,通過機械縫合或手工打結成為長度不一的閉合圈,提供保護器械之間的軟性連接。機械縫合的強度大於手工打結,但手工方式可自由調節扁帶的長度,使其適合需要。移動中的主繩不可直接從扁帶之中穿過。架設固定保護點時,可用扁帶連接兩個或更多的臨時保護點,此時,注意扁帶的連接方式以區分主受力點和備用受力點,還要保證一個臨時保護點失效時,不衝擊其他保護點,不影響整體保護效果。 [12] 
抱石墊 抱石墊
6.抱石墊:攀巖運動中的保護手段,提供緩衝和減震作用。抱石墊內部是兩層或更多不同質地的海綿。最上面是硬體封閉式海綿,最下面是較厚的軟體開放式海綿。軟體海綿使脱落者下陷而不是分散壓力,易挫傷手腕腳踝,所以抱石墊要硬體海綿層向上放置。可能脱落的地方都需要抱石墊,若抱石墊的數量不夠,保護者可隨着攀登者的動作拖動墊子。 [12] 
7.快掛:扁帶的兩端分別連接一個鐵鎖成為快掛,使用時一端扣入保護點,端連接人體安全帶或主繩,使操作便利。快掛兩端的鐵鎖都不帶絲扣,存在不慎打開或受力壓開的危險,所以只有一個快掛時,不能作為固定保護點使用。先鋒攀登或傳統攀登的路線中,使用快掛作為臨時保護點,此時主繩的扣入方式和快掛開口方向非常重要。要求主繩從快掛與巖壁之間穿人,從外側穿出,也就是説攀登者這一端的繩頭在外側;若路線存在橫向走向,快掛扣入端的鐵鎖門要朝向路線走向的反方向,比如,路線是從左至右,鐵鎖開口須朝左。這樣可防止脱落時繩子壓開鐵鎖門。 [12] 
  • 輔助性裝備
攀巖鞋 攀巖鞋
1.攀巖專用鞋:攀巖專用鞋的鞋底採用特殊的橡膠,大大增加其摩擦力。使用時,應選擇號碼偏小的,穿進去將腳裹得很緊,能使腳與鞋成為一個整體,有利於增強腳感於精確踩點和發力。 [12] 
2.鎂粉和粉袋:鎂粉可吸收手上的汗液和巖壁表面的水,增大摩擦力。攀巖前,應準備粉袋並裝入鎂粉。 [12] 
3.岩石塞:岩石塞為規格、形狀不一的金屬製品,可放入巖縫、石洞、石橋等地形中並固定住,成為保護點。放置岩石塞作為保護點,需要豐富的器械經驗,操作者必須非常謹慎,確保岩石塞在可能出現的受力方向上不會移動或脱出。不帶機械部件的岩石塞利用自身的不對稱性和巖縫內部的形狀變化,固定在巖縫狹窄處。機械塞的形狀大小可以調控,以收縮狀態進入巖縫,彈開後即可卡住,操作便利,適用範圍廣,是攀登傳統路線的上佳選擇。熟悉各類巖塞的直徑和適用範圍將大大提高操作速度,必要時可在巖塞杆上進行標記。 [12] 
4.巖釘:巖釘是另一種建立保護點的方式。巖釘有一端是楔形,通過敲擊楔進巖縫提供保護力;另一端是環狀,可連接鐵鎖或扁帶。需要注意的是,敲入同一條巖縫的兩個巖釘存在撬開岩石的可能。 [12] 
5.膨脹釘:利用衝擊鑽和錘子,膨脹釘可打入整塊岩石中,加上掛片就成為非常穩固的保護點。 [12] 
6.掛片:掛片的一端通過膨脹釘或螺絲釘固定在巖壁上,另一端可扣入鐵鎖或快掛,或接上扁帶。掛片是保護點的重要組成部分。 [12] 
7.手套:滑落時,最好戴上堅韌的手套,因為滑落時的衝力很強,手部會因摩擦力而嚴重灼傷,且有因此而鬆手墜落。 [12] 

攀巖項目種類

  • 按場地類型分類
自然巖壁攀登 自然巖壁攀登
1.自然巖壁攀登:即在自然形成的巖壁上攀登,一般攀登線路需要前期清理、開發和清理。主要優點是:能充分融入自然,能不斷髮現新線路,有機會攀登多段線路,更具挑戰性等。主要缺點是:危險性較大,受氣候影響較大,一般遠離市區等。 [13] 
2.人工巖壁攀登:即在人工設計建造的巖壁上攀登,主要包括室內攀巖館和室外攀巖場。主要優點是:安全性高,受氣候影響小,交通便利,更具觀賞性等。主要缺點是:巖壁造型相對固定,攀登線路創新有限,室內空氣往往較差等。 [13] 
  • 按攀登方式分類
1.自由攀登:即不借助任何器械的力量而完全靠攀登者自身力量進行的攀登。這種形式在中國占主導地位,較符合體育運動的涵義,主要考驗攀登者在難度、速度和攀石等方面的綜合攀爬能力。自由攀登又可分為運動攀登和傳統攀登。 [13] 
(1)運動攀登:即在已經設置好安全保護點(站)的線路上攀登。這種攀登非常安全易於開展,主要用於競技比賽、運動員訓練和初學者體驗等。 [13] 
(2)傳統攀登:即在預先沒有設置任何人為保護措施的線路上攀登。一切保護措施需要領攀者在攀登過程中根據線路特點,憑藉其已經積累的經驗,選用合適的裝備來臨時設置,跟攀者又會收取所有這些設置在線路上的保護裝備,從而整個攀登過程原則上不會留下任何裝備,不會破壞任何巖壁表面,所有傳統攀登可以認為是一種“綠色攀登”方式。不過這種攀登危險性較大,需要攀登者具備豐富的器械使用和攀登經驗。這種形式由早先的英國攀巖者發明,並一直被該國後來的攀巖者所倡導和喜愛。 [13] 
2.器械攀登:即可以藉助器械作為攀登工具的攀登。這種形式主要用於大巖壁攀登和自然巖壁線路開發過程,需要攀登者具備更加豐富的器械使用和攀登經驗。 [13] 
  • 按保護方式分類
1.頂繩攀登:即保護點設在線路頂部的攀登。與其對應的是上方保護方式。這種形式要求保護點非常安全,攀登者一直處於保護點下方,整個攀登過程不會發生衝墜,相對非常安全。一般適用於攀登線路角度小於120°的情形。 [13] 
2.先鋒攀登:即保護點已經用膨脹釘和掛片器材預先設置在攀登線路沿線(若是傳統攀登則保護點需要臨時設置),攀登者在攀登過程中依次將保護繩釦這些保護點(含快掛)上的攀登。與其對應的是下方保護方式。這種形式攀登者可能會發生衝墜,相對頂繩攀登較為危險。一般適用於大仰角(大於90°)線路的攀登。 [13] 
3.自動保護器攀登:攀巖自動保護系統,專為攀巖行業設計。自調節磁性制動系統,通過ISO17025標準測試認證,符合國際安全標準。磁性非接觸式設計最大限度地減少部件損耗;可根據攀登者的體重自動調節阻力大小,下降平穩;下降警示音可提醒攀登者及周圍人羣;模塊化設計,扁帶傳送結構,比鋼纜傳送結構更加安全,減少摩擦,便於更換。攀巖自動保護器特點是減少人為操作保護的不確定安全因素,一般適用於無大仰角(大於90°)及不規則線路的攀登。另外為了器械本身的安全性,使用前要作習慣性的檢查和年度檢測保養。 [13] 
4.其他有保護措施的攀登:隨着攀巖運動的發展和新材料的發明,像攀石、深水攀等新型攀登方式不斷湧現,海綿墊、充氣墊、強力安全網甚至水池等安全保護措施也隨之用於攀巖保護,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3] 
  • 按比賽項目分類
國際上主要的攀巖比賽項目有速度賽、難度賽和攀石賽,與其對應的分別是速度攀巖、難度攀巖和攀石。 [13] 
1.速度攀巖:即採用頂繩攀登,上方保護,以追求完攀線路的速度為主要目標的攀登。與其對應的速度賽是指運動員們依次攀登由定線員在賽前專門設定的速度線路,以完攀線路的時間為成績的比賽。速度越快,成績越好。 [13] 
2.難度攀巖:即採用先鋒攀登,下方保護,以完攀具有一定難度的線路為主要目標的攀登。與其對應的難度賽是指運動員們依次攀登由定線員在賽前專門設定的難度線路,在相同的關門時間內以攀登高度為成績的比賽。高度越高,成績越好。 [13] 
3.攀石:也被稱作“抱石”,指在沒有繩索保護的狀態下攀登一般不超過5米高的巖壁的攀巖運動。一般採用海綿墊或充氣墊作保護。由於沒有繩索的影響,這種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攀登者的極限攀登能力。與其對應的攀石賽是指運動員們依次攀登系列由定線員在賽前專門設定的短而難線路以完攀這些線路的數量為主要成績判定依據的比賽。完攀線路的數量越多,成績越好。 [13] 
從左往右依次為:速度項目、難度項目、攀石項目

攀巖比賽規則

攀巖主要有兩個分支,一個是户外自由攀巖,一個是室內競技攀巖。攀巖比賽規則一般都是以國際競賽攀巖委員會攀巖比賽總則為基準,按照巖場實際情況進行修改制定。 [12] 
  • 競技方式
1.難度攀巖:難度攀巖以在規定時間裏,選手到達的巖壁高度來判定比賽結果,即規定時間內攀爬高者為勝。在比賽中,隊員下方繫繩保護,帶繩向上攀登並按照比賽規定,有次序地掛上中間保護掛索。 [12] 
2.速度攀巖:按照指定的路線,以時間區分優劣,即攀爬登頂時間越短者為勝。 [12] 
3.抱石比賽:比賽設置結束點和得分點,抓住得分點並做出一個有效動作得分,雙手抱住結束點3秒得分。比賽一般有4到6條線路,每條線路約需耗費5分鐘。判定名次,首先,看結束點的多少;其次,如果結束點同樣多,看得分點數量;最後,看攀爬次數。 [12] 
  • 保護
比賽採用保護員站在下方的頂繩保護方式,保護的主繩應通過2個不同的保護點。保護點的位置必須保證不會幫助、妨礙或危及攀登中的運動員。終點保護點的位置應高於路線終點標誌。 [12] 
  • 比賽辦法
比賽為封閉式,比賽路線由定線員制定,裁判長審定。參賽人員在賽前不得以任何手段收集獲取與比賽路線相關的情報資料。所有有資格參加比賽的運動員均須按時進入隔離區,在比賽開始前,允許有資格參加比賽的運動員觀察並研究路線,運動員必須在規定的區域觀察路線,不得攀爬巖壁,不得以任何形式與觀察區外的任何人聯絡。 [12] 
  • 視為未完成的情況
若發生以下情況,將視為未能完成此次路線的攀登:①脱落;②超過規定的攀登時間;③觸摸路線標界之外的巖壁表面任何部位;④使用巖壁的邊緣和頂緣;⑤起步後身體的任何部位觸地;⑥使用任何人工輔助。 [12] 

攀巖重要賽事

  • 國際
(1)攀巖世界盃分站賽: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攀巖賽事,每年舉行一次,但每年每種形式的世界盃賽(難度、抱石和速度)最多可批准10站。每站世界盃賽應包括難度賽、抱石賽和速度賽三種比賽的其中一種或幾種;比賽應包括男子和女子兩個組別,參賽運動員必須滿17週歲。比賽通常在週末舉行,如果比賽只設一種形式,則賽程最長為2天;如果比賽設有兩種形式(如難度和速度),賽程最長為3天;如果比賽設三種形式(如難度、抱石和速度),則賽程最長為4天。運動員參加在各地舉行的比賽,然後根據每站比賽的得分進行年度總排名,總成績最好者即為世界盃得主。 [12] 
(2)世界攀巖錦標賽: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攀巖賽事,每兩年(奇數年)舉行一次。每屆世界攀巖錦標賽都包括男子和女子2個組別的難度賽、速度賽及抱石賽項目,參賽運動員必須滿16週歲。世界攀巖錦標賽通常在週末舉行,最長賽程為5天。 [12] 
(3)世界青年攀巖錦標賽:世界青少年最高級別的攀巖賽事,每年舉行一次,參賽運動員主要是14~19週歲的青少年。世界青年攀巖錦標賽包括男子和女子兩個組別,分為難度賽和速度賽。世界青年攀巖錦標賽通常在週末舉行,賽程為4天。世界青年攀巖錦標賽包括以下年齡組的難度賽和速度賽。 [12] 
①少年B組:年齡為14~15週歲的運動員才有資格報名該年齡組比賽,如:參加2008年的世界青年錦標賽的運動員應在1995年或1996年出生。 [12] 
②少年A組:年齡為16~17週歲的運動員才有資格報名該年齡組比賽。 [12] 
③青年組:年齡為18~19週歲的運動員才有資格報名該年齡組比賽。 [12] 
  • 亞洲
(1)亞洲攀巖錦標賽:亞洲最高級別攀巖賽事之一,每年舉辦一次。
(2)亞洲盃攀巖比賽:亞洲最高級別攀巖賽事之一,每年舉辦一次。
(3)亞洲青年攀巖錦標賽:亞洲青少年最高級別的攀巖賽事,每年舉辦一次。 [12] 
  • 中國
(1)全國攀巖錦標賽:中國國內最高級別攀巖賽事,每年舉辦一次。
(2)全國青年攀巖錦標賽:中國國內青少年最高級別攀巖賽事,每年舉辦一次。
(3)全國大學生攀巖錦標賽:中國高校最高級別的攀巖賽事,每年舉辦一次。 [12] 

攀巖組織機構

國際攀巖聯合會:2007年成立,前身為國際登山聯合會下屬的國際競技攀巖委員會,負責舉辦每兩年一次的世界錦標賽、世界青少年錦標賽、殘疾人攀巖錦標賽和世界運動會上的攀巖項目。 [5] 
歐洲運動攀巖委員會:負責舉辦歐洲的成人和青少年級別的先鋒攀登競速攀登和抱石錦標賽。 [5] 
中國登山協會:1958年成立,該組織機構是代表中國參加國際及亞洲的攀巖組織,代表中國組隊參加各類國際比賽。 [6] 

攀巖代表人物

亞歷克斯·霍諾爾德:美國徒手攀巖者。亞歷克斯·霍諾爾德曾無保護地攀上約塞米蒂國家公園中2000英尺高的垂直巖壁“半圓頂”的西北面。 [14] 
安努克·朱伯特:法國攀巖運動員。安努克·朱伯特曾摘得國際攀聯2018年度女子速度總冠軍。 [15] 
鍾齊鑫:中國攀巖運動員。2015年,鍾齊鑫獲得速度攀巖世界盃的年終總冠軍,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速度攀巖大滿貫得主。 [16] 

攀巖相關術語

手點:攀登過程中,手着力點稱為手點,可以為人工巖點、巖壁造型、隱形點和自然巖壁凹凸處。
開口方向:對手點作用力部位的方位的描述,也就是作用力部位朝向,叫做開口方向,朝向向上則開口方向朝上,朝向向下則開口方向朝下。
腳點:攀登過程中,腳着力點稱為腳點,可以為人工巖點、巖壁造型、隱形點和自然巖壁凹凸處。
支點:攀登過程中,所有手點和腳點的總稱,叫做支點。
支點有效部位:攀登時,手點或腳點的作用力使用部位,叫支點有效部位。
攀巖路線:攀登過程中攀登者行進線路,稱為攀巖路線,攀巖路線都是人為對支點選定佈局或規劃而成。
作用力手:攀登狀態下,對手點起主要作用的手,叫做作用力手,也稱為主作用力手。
次作用力手:攀登狀態下,對手點起次作用的手,叫做次作用力手。
作用力腳:攀登狀態下,對腳點起主要作用的腳,叫做作用力腳,也稱主作用力腳。
次作用力腳:攀登狀態下,對腳點起次作用的腳,叫做次作用力腳。
平衡腳: 攀登時,為了更好平衡身體而自然放置於空中的腳,叫做平衡腳。
同側:以身體正中線為界,正中線相同的一側為同側,例如右手右腰右腳。
對側:以身體正中線為界,正中線不同的一側為對側,或異側,例如右手左腳。
內側:身體正立,以身體正中線為界,靠近正中線為內,稱為內側。
外側:身體正立,以身體正中線為界,遠離正中線為外,稱為外側。
橫移: 攀登者在巖壁下方不超過3米的高度左右來回移動,移動過程中,攀登者可以任意抓握手點和踩踏腳點,這種攀爬方式叫橫移。
翹肘:攀登力竭時,攀登者手臂彎曲,把身體努力拉近巖壁,肘朝外上翹的現象。
難度等級:攀巖難度等級的量化的指標。 [1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