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擬澳洲赤眼蜂

鎖定
擬澳洲赤眼蜂是赤眼蜂科動物。體長0.5-1.0毫米:體暗黃,中胸盾片及腹部黑褐色。觸角毛頗長而略尖,最長的相當於鞭節最寬處的5/2倍;前翅臀角上的緣毛長度約為翅寬的1/6。雄性外生殖器:陽基背突成三角形,有明顯的成半圓形的側葉,末端達D的1/2;腹中突的長度相當於D的1/3,略成錐形;中脊成對,其長度相當於D的長度;鈎爪末端伸達D的I/2左右。陽莖與其內突等長,兩者全長相當於陽基的長度,略短於後足脛節。
中文名
擬澳洲赤眼蜂
拉丁學名
Trichogramma confusum Viggiani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昆蟲綱
膜翅目
赤眼蜂科
赤眼蜂屬
分佈區域
中國皆有分佈
功能類別
寄生性天敵
寄主昆蟲
棉鈴蟲、棉小造橋蟲
寄主危害作物
棉花

擬澳洲赤眼蜂形態特徵

擬澳洲赤眼蜂雌蜂

在15-20℃下培育出來的成蟲體暗黃色,中胸盾片褐色,腹部全部褐色;在25℃下培育出來的成蟲腹部褐色而中央出現暗黃色的窄橫帶;在30-36℃下培育出來的中胸盾片亦為暗黃色,腹部褐色而中央有較寬的暗黃色橫帶。

擬澳洲赤眼蜂雄蜂

體長0.5-1.0毫米:體暗黃,中胸盾片及腹部黑褐色。觸角毛頗長而略尖,最長的相當於鞭節最寬處的5/2倍;前翅臀角上的緣毛長度約為翅寬的1/6。雄性外生殖器:陽基背突成三角形,有明顯的成半圓形的側葉,末端達D的1/2;腹中突的長度相當於D的1/3,略成錐形;中脊成對,其長度相當於D的長度;鈎爪末端伸達D的I/2左右。陽莖與其內突等長,兩者全長相當於陽基的長度,略短於後足脛節。

擬澳洲赤眼蜂生物學特性

(1)年生活史:擬澳洲赤眼蜂在陝西關中地區在棉小造橋蟲卵和甘藍夜蛾卵內、菜園和棉田內越冬後,於翌年3-4月陸續羽化,4-5月在菜園和農田的銀紋夜蛾卵、甘藍夜蛾卵和地老虎類卵中寄生;6一9月轉至棉鈴蟲、煙青蟲、地老虎等卵中寄生。9-10月在棉小造橋蟲和菜園的甘藍夜蛾卵中生活並越冬。
陝西省咸陽地區農科所觀察,在室內自然温度下,該蜂全年繁殖17代。
(2)發育起點温度與有效積温:根據李麗英等試驗(1973-1978),擬澳洲赤眼蜂適宜温區在20-29℃;最適温度勢27℃;發育起點温度11.01℃;有效積温為134.34日度;
李瓊芳試驗(1982),擬澳洲赤眼蜂的發育歷期與温度的相關係數r=0.9258;與濕度的相關係數r=0.4181;發育起點温度為12.85℃;有效積温為124.40日度。
張英健試驗(1984),擬澳洲赤眼蜂的發育起點温度為10.60±0.80℃;有效積温為157.50士10.40日度。
(3)繁殖:在棉田已知寄生棉鈴蟲、紅鈴蟲、棉小造橋蟲棉大卷葉螟、玉米螟、金剛鑽、煙青蟲、小地老虎的卵。
羽化時,一般雌蜂先出卵殼,如果雄蜂先出,守候在孔口,雌蜂出來後進行交配。交配或未交配的雌蜂尋找到寄主卵時,先用口器在卵面上點一下,選好產卵點,然後將產卵器從產卵點插入卵內產卵。以白天產卵較多。
咸陽地區農科所於1975年以蓖麻蠶卵為寄主在23.50℃條件下,雌蜂壽命2-5天,產卵期1-4天,單雌4天的平均產子代數分別為50頭、5.20頭、1.20頭、0.60頭。一生共生子代57頭,最多108頭。每頭雌蜂平均寄生蓖麻蠶卵2.30-2.90粒,最多5粒;小地老虎卵43.60粒,最多50粒。
張英健在江蘇鹽城進行調查(1975),擬澳洲赤眼蜂對棉鈴蟲卵各代寄生率分別是:第一代為0.10%;第二代平均為5%(0.79-7.41%);第三代平均為8.13%(3.09-19.01%),但不同地區亦表現出差異,如同年第二代棉鈴蟲卵的平均寄生率,在鹽城為0.97%,而阜寧縣為7.41%;第三代,鹽城為0%,響水縣為2.58%,阜寧縣為3.17%;第四代,鹽城為3.19%,響水縣為16.70%,阜寧縣為19%。從以上材料可知,擬澳洲赤眼蜂對棉鈴蟲卵的寄生率,是隨着棉花生育期的推移而增高。

擬澳洲赤眼蜂地理分佈

湖北、四川、江西、安徽、江蘇、河南、陝西、山東、河北、天津、浙江、台灣、湖南、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