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據水斷橋

鎖定
權威翻譯:立在河邊拆毀橋樑阻斷敵人追擊。形容膽識過人,勇敢善戰。
其他翻譯:倚仗河水阻斷橋樑來攔住敵人,掩護部隊撤退。形容膽識過人,勇敢善戰。(僅供參考,依權威為主)
成    語
據水斷橋
結    構
動賓式
注    音
jù shuǐ duàn qiáo
用    法
作謂語、定語;指人勇敢。
年    代
古代

據水斷橋成語出處

使飛將二十騎拒後,飛據水斷橋,嗔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
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 晉·陳壽《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第六》

據水斷橋成語故事

公元208年,曹操率軍攻打荊州,荊州劉琮投降曹操。劉備得知後放棄新野準備向南進佔江陵與曹操對抗,《三國志·先主傳》記載:“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此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兩,日行十餘里。……或謂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最終導致日行僅十餘里的劉備軍在當陽長坂坡被曹操軍追上擊破,劉備棄妻子走,命張飛率敢死隊二十騎斷後。張飛利用河道,拆毀(“斷”字釋義存在爭議,此處依權威翻譯)橋樑阻止曹軍追擊,他瞪起眼睛橫握長矛,大叫:“我乃燕人張益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曹軍不敢接近張飛。於是劉備得以逃脱。

據水斷橋專家解釋

易中天品三國 易中天品三國
易中天先生在其作品,易中天品三國第20集兵臨城下曾經説過:張飛“長坂坡一聲吼”也是實,但並沒有”吼斷了橋樑水倒流“,那橋是張飛派人拆掉的。有些人認為張飛先吼,橋後拆,這完全是字面的理解罷了。據水斷橋,張飛立在河邊之時橋已經斷了,因為搶在曹軍之前斷橋才有意義嘛,若是等曹軍退了再拆橋,豈不是成了演義?

據水斷橋成語辨析

據水斷橋中的“斷”字釋義存在爭議(可依據權威翻譯,其他翻譯僅供參考),具體如下:
1.權威翻譯
權威的翻譯《二十四史全譯》(2003年發佈)將“斷”譯為“拆毀”:
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譯為張飛立在(編者註釋:據:倚仗,此處譯為立於意義是否有失偏頗?)河邊拆毀橋樑,怒目圓睜橫握長矛,説:“我就是張益德,你們可以過來決一生死!敵人全都不敢靠近,因而劉備等人才得以逃脱。
2.其他翻譯
部分人認為據水斷橋中的”斷“意義同“斷後”中的斷,字面意思可譯為“阻斷,義譯有掩護之義在裏面”:
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譯為張飛倚仗(據:倚仗)河水阻截橋樑,怒目圓睜橫握長矛,説:“我就是張益德,你們可以過來決一生死!”敵人全都不敢靠近,因而劉備等人才得以逃脱。
斷後:軍隊撤退時,派一部分人在後面掩護。語出《資治通鑑·魏明帝太和二年》:“趙雲身自斷後,軍資什物,略無所棄。” (文獻旁證,劉備叫張飛斷後,張飛在橋上斷後,和資治通鑑的"斷"用法相同)
張飛據水斷橋背景:
表卒,曹公入荊州,先主奔江南。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於當陽之長坂。先主聞曹公卒至,棄妻子走,使飛將二十騎拒後。《三國志·蜀志第六·關張馬黃趙傳》 (事件的形成環境)
原文清楚明白説了,曹操追擊劉備,劉備聽聞曹軍到了,拋棄妻子孩兒逃跑,並且命令張飛率領二十名騎兵掩護,張飛憑藉河水阻斷橋樑來掩護劉備逃跑説得過去,橋,地處必經之道防止錯過曹軍對劉備的追擊。看如此翻譯(帶入原文推論)
著作《.三國志》時陳壽史料匱乏,行文嚴謹簡略。以致對於據水斷橋是否拆毀橋樑無從考證。再者受到三國演義對張飛莽漢形象塑造的影響(文中説“又恐諸葛孔明之計”,此處又側面烘托孔明智慧,貶低張飛,三國志隻字未提孔明,張飛拆橋被劉備批評無謀),因而大家習慣性認為為拆橋,實情不得而知。民間更有“喝斷長坂水倒流的説法。(判別”斷“字釋義困難)
基於缺乏詳盡描述,從文義理解難以判別是否拆橋。有人説張飛是有謀之人,拆橋給劉備是為了爭取時間,但論據何在?三國演義用劉備批評拆橋説明拆橋是無謀(此處用三國演義駁論拆橋有謀如何?保持論點中立性),拆橋更像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再説從文義看,敵人更像是不敢靠近橋上的張飛,橋都砍了敵人怎麼與張飛直接廝殺,游泳過去?反而更不符合常理,你怎麼肯定是拆橋,文獻何在?
由於行文簡略,無法推究具體含義,因此,明確肯定”斷“為拆毀顯得過於武斷,明顯帶有個人感情色彩。翻譯應該力求客觀,少加入主觀判斷。也希望研究者能找出文獻打消質疑。判定別人的觀點不成立,不是你能拿出不成立可能性,而是給出文獻予以否決。
無論有沒有拆毀橋樑,據水斷橋都彰顯了勇氣和膽識,這才是最重要的。
[1] 

據水斷橋成語示例

大丈夫身處困境,做事要有據水斷橋的氣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