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擇人任勢

鎖定
擇人任勢,讀zé rén rèn shì,挑選合適的人才,利用有利的形勢。出自《孫子·勢篇》:“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
中文名
擇人任勢
【拼音】
zé rén rèn shì
【解釋】
挑選合適的人才
【出處】
孫子·勢篇》

目錄

擇人任勢簡介

【名稱】擇人任勢
【拼音】zé rén rèn shì
【解釋】挑選合適的人才,利用有利的形勢。
【出處】《孫子·勢篇》:“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
這則成語出自《孫子兵法·勢篇》。孫子提出:"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其中的"責",即責任、苛求之意。"任勢",有營造和利用態勢之意。全句的意思是説,善於指揮打仗的人,總是依靠有利的態勢,而不苛求部屬,所以總是能夠選擇適當的將領去造成有利的態勢。
那麼,什麼樣的態勢才算得上是有利的態勢呢?孫子認為應該像從萬丈高山上將圓石滾下來那樣,包含力量和居高臨下之地位兩層意思。不難想象,這樣的態勢,無疑是用力小而能量大,所向披靡的。
但是,這樣的態勢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要有得力的人才去營造。作為一個統帥,既要大膽地選擇人才,更要放手地讓人才各盡其用。

擇人任勢清朝初期

康熙皇帝在作出武力統一台灣的決策後,就開始考慮清軍水師的主將人選。福建總督姚啓聖推薦漢族將軍施琅。
但按照清朝"以滿制漢,以文制武"的慣例,遇有大的戰事,前線最高指揮官一般都由滿族八旗將領擔任。可是滿將又沒有海戰經驗,渡海攻台非依賴漢將不可。
開始的時候,康熙皇帝命施琅與滿族總督姚啓聖二人"合徵"台灣。但二人在一系列指揮問題上存在很大分歧,多次推延了出征日期。
此時,康熙帝在徵求了大臣的意見後,授予施琅"專征"權。1683年夏秋時節,施琅率軍親征,一舉收復台灣。事實證明,康熙皇帝在選拔和使用攻台主將這一重大人事決策方面,雖然有點曲折,但總體上還是做到了"擇人任勢"的。
企業經營管理也要講擇人任勢。古人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如此認識,比如范蠡本來就是一位曾經幫助越王滅亡吳國的軍事家,後來棄戎從商,成為有名的大商人"陶朱公"。這種經歷,自然使他把原來熟識的軍事上的戰略戰術做法,兵法的語言也搬用到商業經營中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