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擂鼓墩

鎖定
一九七八年夏,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隨州市曾都區南郊街道城西北約一公里名叫擂鼓墩的地方,發掘了一座戰國早期大型木槨墓--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銅禮器、樂器、兵器、金器、玉器、車馬器、漆木竹器以及竹簡等文物近一萬五千餘件。其中有許多造型奇特、工藝精湛的文物,是前所未見的珍品。
中文名
擂鼓墩
地    區
湖北省隨州市
類    型
建築
出土時間
1978年

擂鼓墩出土文物

擂鼓墩 擂鼓墩
在曾侯乙墓出土的古代樂器中,以規模巨大、保存最好的打擊樂器--編鐘最為壯觀,這套編鐘共六十五件,重2500多公斤,皆為青銅鑄造,設計精巧,氣勢雄偉壯觀。這套編鐘在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至今音樂性能良好,能演奏古今各種樂曲。編鐘的出土震驚了中國,震驚了世界,舉世矚目,被譽為“世界奇觀中獨一無二的珍寶”,“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蹟”,是“精神世界的聖山”,是中國古老優秀文明的象徵,是我國文物考古、音樂史和冶鑄史上的空前重大發現,是同埃及金字塔、西安兵馬俑、萬里長城和四川都江堰相媲美的古代文化、古代科學的代表作。隨州不愧為“古樂之鄉”。
一九八一年夏,擂鼓墩二號墓又出土了一套編鐘,有鍾36件,皆可演奏古今中外樂曲,可與曾侯乙編鐘媲美,同屬空前罕見之珍品。

擂鼓墩考古的影響力

擂鼓墩在發掘編鐘之前,只是一個小小的村莊,已經成為編鐘發掘地的象徵,同時隨州也有了以擂鼓墩命名的地名和單位名,如擂鼓墩大道,擂鼓墩中學等。
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等單位聯合攝製的彩色故事片《曾侯乙編鐘傳奇——鳳舞天下》,將於7月30日在編鐘出土地——隨州市開機,計劃10月下旬、曾侯乙編鐘出土三十週年紀念活動之際舉行首映式。
該片以曾侯乙編鐘為故事來源,以戰國時代列國爭霸為背景,講述了曾國國君曾侯乙目睹天下混亂、禮樂崩壞而重鑄64件編鐘,再現“鳳舞”之曲的理想主義奮鬥過程。全片通過曾侯乙及楚王、楚國公主雲珠、曾國女樂官棠玉對編鐘和“鳳舞”之曲不同的追求與寄託,以及由此而引發的禮樂與霸道的衝突、權謀和愛情的矛盾,架構出一曲合理合史的古代音樂與政治、生活的悽美傳奇。
該片由湖北省作家胡曉暉編劇,長影廠宋江波和馬會雷導演,演員黑子、李瀚均、何昊陽、王乙琨分別扮演曾侯乙、楚王、雲珠和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