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區隸屬於貴州省遵義市,地處貴州省北部,大婁山脈東支中段與烏江中段北岸之間,介於東經106°17′22″—107°26′25″,北緯27°13′15″—28°04′09″之間,東接湄潭縣、甕安縣,南鄰息烽縣、開陽縣,西連仁懷市、金沙縣,北鄰紅花崗區、匯川區。屬於國家戰略下的黔中經濟區和黔北經濟協作區核心區域,系貴州“金三角”戰略腹地,是長江中上游綜合開發和黔渝經濟合作的重要節點。
播州區建制沿革
編輯春秋戰國時期,今遵義縣地為夜郎東北小君長國鱉國地。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推行郡縣制,以鱉國地置鄨縣,今縣地屬鄨縣,隸巴郡。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唐蒙出使夜郎,置犍為郡,縣地隨鄨縣歸犍為郡,郡治初在鄨,在今遵義縣西境。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治所遷南廣(今雲南省鹽津縣附近)。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牂柯郡,鄨縣劃歸牂柯郡。三國時,鄨縣仍屬牂柯郡。晉永嘉五年(311),牂柯郡分為牂柯、夜郎、平夷三郡,今縣地隨鄨縣劃屬平夷郡。東晉鹹安元年(371),改平夷郡為平蠻郡,今縣地歸屬依舊。隋開皇初年,以烏江北岸地置牂柯縣,今縣地歸屬其中。
[8]
唐武德三年(620),改牂柯縣為建安縣,領屬今縣地。唐貞觀九年(635),以隋代牂柯郡的延江(今烏江)北岸地置郞州,轄恭水、高山、貢山、柯盈、邪施、釋燕6縣。貞觀十一年(637),今縣地為恭水縣。十三年(639),以原郞州地置播州,復置恭水等六縣隸之。播州屬唐朝直接管理的經制州,隸黔中採訪使,朝廷派流官治理。所轄6縣,境域相當於今遵義縣、紅花崗區、匯川區及綏陽縣、桐梓縣地。這是史書上第一次出現播州之名。播州境域後來大為擴展,一直存至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歷時961年,此後就消失了。
[8]
唐貞觀十四年(640),更名恭水為羅蒙,高山為舍月,貢山為湖江,柯盈為帶水,邪施為羅為,釋燕為胡刀。十六年(642),改羅蒙縣為遵義縣,遵義縣名由此始。遵義之名,一説出自《尚書·洪範》“無偏無陂,遵王之義”,言當遵循先王之正義,以治民也。一説源於東漢公孫述稱王於四川,牂柯郡大姓功曹謝暹反對,遣使遠道投奔中央漢光武帝,被封為義郞,有遵循“義郞”作為,擁護中央王朝之意。坊間多從前者説。天寶元年(742),改播州為播川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置播州,領今遵義、帶水、芙蓉3縣。今遵義縣包含有唐帶水縣和當時遵義縣部分地域。唐大曆五年(770),羅榮入播。唐乾符三年,楊端入播,楊氏世據播州至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
[8]
宋大觀二年(1108),首領楊光榮、楊文貴各獻其地附宋,分別置播州和遵義軍,遵義縣屬遵義軍,同隸夔州路。宣和三年(1121),廢遵義縣,廢播州為城,隸南平軍。廢遵義為砦,隸珍州。端平三年(1236),今縣地設播川縣,隸南平軍。嘉熙三年(1239)復設播州安撫司,以播川縣為州治。鹹淳末,播州領播川、樂源、綏陽3縣,隸夔州路,今縣地時為播川縣。
[8]
元世祖忽必烈下詔招撫播州。至元十四年(1277),楊邦憲以播州、珍州、南平軍地降,仍置播州安撫司,以楊邦憲為紹慶、珍州、南平等處宣撫司充播州安撫使。楊邦憲卒,子漢英襲職,賜名楊賽因不花。二十八年(1291)升為播州宣撫司,隸屬於四川行省。次年,以赴京取道湖廣為便,改隸湖廣行省。宣撫司統轄黃平府、南平綦江、珍州思寧、舊州草塘等十九個長官司和諸峒寨。時屬今遵義縣境有播州下轄之播州軍民都鎮撫司及烏江、水煙、石粉羅家永安等處的全部或部分。
[8]
明洪武五年(1372)初,改播州軍民都鎮撫司為播州長官司,今縣地為播州長官司地。萬曆二十八年(1600)平楊應龍,播州改土歸流,分播州地為二,設平越軍民府屬貴州,轄餘慶、甕安、湄潭3縣和黃平州;設遵義軍民府屬四川,轄遵義、桐梓、綏陽、仁懷4縣和真安州。今遵義縣境從此奠定。
[8]
清雍正六年(1728),遵義縣隨遵義府改隸貴州省。宣統三年(1911),遵義軍政分府成立。民國元年(1912),遵義府縣同城,留府去縣。民國2年(1913),遵義府改為遵義縣,屬黔中道。民國4年(1915),將所有遵屬大溪裏第七、八、十三甲地,即後來仁懷所建的火石、學孔、林閣、平營、高坪、銀水、龍源、新田、榮華、團結、大壩11個鄉劃歸仁懷縣轄,以牛渡灘(今觀音寺河)為遵義縣、仁懷縣的天然邊界。民國9年(1920),廢黔中道,遵義縣直隸於省。1941年,實行新縣制,將縣轄巖孔及偏巖河以南地劃歸新建立的金沙縣。1949年11月21日,遵義解放。11月25日,建遵義縣人民政府。同日,原屬遵義城區的文化、洗馬、豐樂、丁字、朝陽、白農6個鎮建為遵義市。1950年9月,甕安縣珠藏鎮、銅鑼鄉、高水鄉劃歸遵義縣轄,置二十一區,1951年7月交還甕安縣。
[8]
1951年2月,遵義市改置為遵義城關區,由遵義專員公署直轄。1952年7月,撤銷遵義城關區,恢復遵義市。遵義縣劃十六區、二十區和九區深溪鄉的鎮隆、長嶺兩村隸遵義市。遵義市高橋、顏村、涼水、河溪4個鄉劃歸遵義縣轄。1954年4月28日,遵義縣人民政府機關由遵義市遷駐南白鎮。1956年8月,遵義縣高坪區的海龍鄉、新場鄉,南白區的建平鄉,老蒲區的禮儀鄉劃歸遵義市轄。同年11月,遵義縣茅坡區的歐家灣、麻家壩、洪家灣等地劃歸綏陽縣轄。1958年11月12日,撤銷遵義縣建置併入遵義市。1961年8月16日,恢復遵義縣建置。1963年3月,遵義市忠莊、海龍、北關3個公社和南關公社的鎮隆、南山、長嶺、金華、長崗大隊,高橋公社的十字、八卦、巷口、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大隊,長征公社的平莊、新民、民主、禮儀、河溪、官廳、板山、涼水大隊劃歸遵義縣轄,建為桃溪區。1965年11月,桃溪區所轄地域劃回遵義市。1969年12月,息烽縣烏江公社劃歸遵義縣轄,與三合區刀靶公社組建為烏江區。
[8]
1992年,全縣轄17個區,1個區級鎮,轄123個鄉,16個鄉級鎮,2個鄉級辦事處(南白鎮城區和郊區),729個村民委員會,27個居民委員會,8545個村民小組。是年9月,遵義縣“建鎮並鄉撤區”,全縣建36個鎮,2個民族鄉。國土面積5088平方公里,總人口約127萬人。
[8]
2009年5月,遵義縣新舟鎮由新蒲新區託管。2013年7月,蝦子鎮、三渡鎮、永樂鎮由新蒲新區託管。2015年,全縣31個鎮(鄉)國土面積4093.77平方公里,人口124.6萬人。2016年1月,龍坑鎮由新成立的南部新區託管。託管不是行政區劃調整,只是由相關機構代為管理。
[8]
2016年3月20日,國務院對貴州省人民政府《關於調整遵義市部分行政區劃的請示》(黔府呈〔2015〕31號)作出批覆。根據批覆,貴州省將撤銷遵義縣,設立遵義市播州區。山盆鎮、芝麻鎮、沙灣鎮、毛石鎮、松林鎮劃歸匯川區轄管。新舟鎮、蝦子鎮、三渡鎮、永樂鎮、喇叭鎮劃歸紅花崗區管轄。播州區轄南白鎮等21個鎮(鄉),國土面積2490.94平方公里,人口84.36萬人。2016年5月,上述鎮劃出。2016年6月6日,播州區掛牌儀式在南白影劇院舉行,標誌着播州區正式成立。
[8]
播州區行政區劃
編輯播州區區劃沿革
2016年3月,播州區轄19個鎮2個民族鄉;分別為:南白鎮、龍坑鎮、三岔鎮、三合鎮、苟江鎮、烏江鎮、樂山鎮、龍坪鎮、團溪鎮、鐵廠鎮、西坪鎮、尚嵇鎮、茅慄鎮、新民鎮、鴨溪鎮、石板鎮、楓香鎮、泮水鎮、馬蹄鎮、平正仡佬族鄉、洪關苗族鄉;176個村(居)、3364個村(居)民組。
[9]
2016年11月03日,貴州省政府批覆同意撤銷播州區南白鎮、龍坑鎮建制,設立南白、播南、影山湖、桂花橋、龍坑5個街道辦事處。
播州區區劃現況
截至2016年11月,播州區共轄5個街道(南白街道、播南街道、影山湖街道、桂花橋街道、龍坑街道)、17個鎮(三岔鎮、三合鎮、苟江鎮、烏江鎮、樂山鎮、龍坪鎮、團溪鎮、鐵廠鎮、西坪鎮、尚嵇鎮、茅慄鎮、新民鎮、鴨溪鎮、石板鎮、楓香鎮、泮水鎮、馬蹄鎮)、2個民族鄉(平正仡佬族鄉、洪關苗族鄉)。政府駐南白鎮西大街53號。
播州區地理環境
編輯播州區位置境域
播州區位於貴州省北部,介於東經106°17′22″一107°25′25″,北緯27°13′15″一28°04′09″之間。東接湄潭縣、甕安縣,西達仁懷市、金沙縣,南臨息烽縣、開陽縣,北部環抱紅花崗區和匯川區,國土面積2487.63平方公里。
[4]
播州區地形地貌
播州區地處大婁山山脈南側,屬黔中丘陵和黔北山地過渡地帶。分為三種地貌區,一為境內西北中山峽谷區,佔全區面積的25%,海拔900-—1300米,崇山峻嶺倚肩並列,河谷狹小彎曲;二為境內東南丘陵平壩區,佔全區面積66%,海拔800—1000米,丘岡起伏,壩地連片,土地肥沃;三是河谷邊緣深切區,佔全區面積的9%,河谷切割深度100—400米。
[10]
播州區氣候
播州區水文
播州區自然資源
編輯截至2012年12月,播州區經過長期勘查,境內共發現32種礦產,其中23種礦產已查明有資源量或潛在資源量。有礦牀點155個,其中中型礦牀17個,小型礦牀點138個,達到勘探程度的有28處,詳查的34處。煤、鋁土礦、鉬鎳釩為優勢礦種,重要礦產還有錳、硫鐵礦、菱鐵礦、磷、冶金、水泥及建材所用的灰巖、白雲岩、頁岩、硅礦等。
[10]
播州區人口民族
編輯播州區人口
2018年,播州區常住人口68.84萬人,比上年增加0.33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5.6%。人口出生率18.73‰,自然增長率12.51‰,死亡率6.22‰,人口男女比例108.4:100。
[1]
播州區民族
播州區經濟
編輯播州區綜述
2018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37.99億元,增長12.4%,低於上年增速1.5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49.29億元,增長6.9%,高於上年增速0.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166.42億元,增長14.9%,高於上年增速0.7個百分點,其中工業完成129.34億元,增長15.2%,高於上年1.9個百分點;第三產業122.28億元,增長11.5%,低於上年增速5.2個百分點。一、二、三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4.6%、49.2%、36.2%;三次產業的貢獻率分別為8.6%、56.4%和35.0%;三次產業分別拉動經濟增長1.1、7.0和4.3個百分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9216元,增長7.4%。
在第三產業中,完成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12.79億元,增長15.1%;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7.27億元,增長11.9%;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27.16億元,增長6.6%;金融業增加值6.96億元,增長2.8%;房地產業增加值6.19億元,下降1.0%;其他服務業57.01億元,增長15.7%。
[1]
2019年,全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28.89億元,增長9.6%。其中:第一產業51.84億元,增長5.7%;第二產業141.25億元,增長15.0%,第三產業135.80億元,增長5.4%;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5.8%:42.9%:41.3%;三次產業貢獻率分別為:11.1%、67.4%和21.5%,分別拉動經濟增長1.1、6.4和2.1個百分點。
[2]
播州區第一產業
2018年,播州區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0.17億元,增長7.0%;農林牧漁業增加值54.19億元,增長6.8%。其中,種植業增加33.76億元,增長7.5%;林業增加值0.36億元,增長2.0%;畜牧業增加值10.33億元,增長5.7%;漁業增加值4.84億元,增長4.9%;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4.9億元,增長6.4%。
全年糧食種植面積54182公頃,減少12.7%。其中:夏收糧食作物面積13622公頃,減少26.02%;秋收糧食作物面積40560公頃,減少7.07%。油料作物面積25003公頃,減少6.78%;油菜籽面積22822公頃,減少6.32%;蔬菜面積67111公頃,增長9.37%;烤煙面積2333公頃,減少27.09%;藥材面積360公頃,減少80.56%;水稻面積16163公頃,減少4.4%;玉米麪積5355公頃,減少32.0%;小麥面積1243公頃,減少26.1%;薯類面積21172公頃,增長29.4%;豆類面積4765公頃,減少25.1%。
[1]
完成年度省市兩級下達“大戰100天”3.1萬畝造林任務,任務完成率100%;“搶戰100天”33.3萬畝造林任務,完成33.85萬畝,任務完成率102%。退耕還林完成16.16萬畝,全區森林覆蓋率達55.28%。
2018年末出欄生豬76.5萬頭,增長18.6%;牛3.4萬頭,減少1.9%;山羊8.1萬隻,減少8.8%;家禽228.8萬隻,減少12.0%。年末存欄生豬55.83萬頭,增長9.5%;牛9.1萬頭,減少12%;山羊10萬隻;家禽230.32萬隻,減少11.6%。肉類總產量79281.8噸,增長15.1%。大力實施綠色“稻+”工程12.02萬畝,全區水產品產量16521噸,減少45.81%。漁業水產品產量完成1.6萬噸,漁業經濟總產值3.52億元。漁業安全實現“雙零”目標,播州區榮獲 “2016-2017年全國平安漁業示範縣”稱號。
[1]
2019年,全區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2.58億元,實現增加值57.30億元,同比增長5.7%,位列全市第1位,比上年同期進1位,其中非糧產業增加值佔農林牧漁業增加值比重提升到97.7%,位列全市第3位。
[2]
播州區第二產業
2018年,播州區全年2000萬元以上規模工業企業達164家,其中新建投產入庫企業5家。全區完成工業總產值518.26億元,增長20.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92.35億元,增長20.1%,實現增加值126.17億元,增長13.4%。
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國有企業完成增加值16.37億元,增長23.6%;非公有控股企業完成增加值94.89億元,增長20.1%。輕工業增加值17.97億元,增長25.7%;重工業增加值108.2億元,增長16.1%。
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煤炭開採和洗選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等四大傳統行業完成增加值30.92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24.5%。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7.05億元,增長5.4%,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5.6%。
[1]
全區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完成447.33億元,增長15.8%;實現利潤總額23.9億元,同比降低20.5%;工業產銷率98.3%,比上年降低0.6百分點。
全年能源消耗總量386.34萬噸標準煤,單位GDP能耗1.0846噸標準煤/萬元,同比下降6.5%。
播州區第三產業
播州山水(16張)
分行業看:批發業9.02億元,增長5.6%;零售業75.98億元,增長9.8%;住宿業1.01億元,增長18.4%;餐飲業8.39億元,增長20.5%。限額以上單位零售總額60.57億元,增長21.9%;限額以下單位零售總額33.84億元,下降5.7 %。
全年全區登記各類市場主體60832户,其中今年新增市場主體16816户,個體工商户14938户、企業1878户;全年企業年報率85.4%,個體年報率96.7%,農民專業合作社年報率72.1%。
[1]
2018年,播州區共計接待國內外遊客1632.02萬人次,增長50.4%,旅遊綜合收入145.5億元,增長51.2%。其中國內過夜遊294.51萬人次,增長51.2%,入境過夜遊客2453人次,增長83.8%。23.2%),比2013年增長21.1%。存貸比72.6%。全區完成郵電業務總量62075萬元,比2013年增長15.9%。
[1]
2018年,播州區完成郵電業務總量收入7.17億元,增長2.0%。年末城鄉固定電話用户3.96萬户,下降3.8%;移動電話用户71.59萬户,增長1.1%;網絡寬帶用户11.96萬户,下降6.4%。
播州區交通
編輯
龍坑鎮四重互通立交橋(2張)
播州區社會事業
編輯播州區教育事業
2018年,播州區有各級各類學校460所,教職工11420名,學生146733名。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93.62%,小學輟學率為0.001%,初中輟學率0.214%,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為99.78%,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5.48%,“三殘”適齡兒童少年入學率97.13%。
[1]
播州區科學技術
2018年,播州區財政科學技術支出8581萬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14035.4萬元,R&D人員1413人;新增科技型企業備案50家;完成技術市場交易額1.38億元;培育貴州金義磨料有限公司等高新技術企業7家;組織申報各類專利689件,獲得授權234件,其中申報發明專利417件,獲得授權發明專利39件,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44件。
組織申報65個科技項目,成功獲評35個,獲省級農業科技園區2個,國家級星創天地備案3個,省級星創天地1個、省級院士工作站1個,遴選成功科技型種子企業2家,爭取省、市項目資金893萬元,科技特派員爭取項目資金243萬元,撬動企業投資1個億以上;貴州(遵義)辣椒科技示範園區順利通過省級驗收,11個省市縣辣椒科技計劃項目通過省級驗收,11個市級科技計劃項目一次性順利通過市級驗收;三合小學成功獲評國家級防震減災示範學校,第三小學成功獲評省級防震減災示範學校,第三小學、第四小學獲評市級防震減災示範學校。
[1]
播州區醫療衞生
2018年,播州區各級各類醫療保健機構686個,其中區級醫療保健機構4個(三級綜合醫院)區人民醫院1個、二級甲等中醫醫院1個、婦幼保健院1個)疾控中心1個;鎮(鄉)衞生院14個,(街道社區衞生服務中心)5個,村衞生室532個,民營醫療機構126個(其中:一級綜合醫院22個、門診部7個、社區衞生服務站34個、診所63個)。
全區編制牀位數2094張,其中區直醫療衞生單位1400張,鎮鄉衞生院(社區衞生服務中心)694張;實際開放牀位數4100張(其中區直機構開放2018張、鄉鎮衞生院(社區衞生服務中心)1136張、民營醫院開放946張)。
職稱人員總數2765人:其中:區直醫療衞生單位1634人(正高25人,副高114人,中級461人,初級1034人);鎮鄉衞生院(社區衞生服務中心)748人(副高50人,中級125人,初級573人);民營醫療機構職稱總數383人(正高1人,副高13人,中級52人,初級317人)。全科醫師轉崗培訓合格97人(區直醫療機構35人,鎮鄉50人,民營機構12人)。
[1]
播州區文體事業
歷史人文(7張)
全區圖書館建成分館7家,數字文化館已列入創建規劃。全區建成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8個、公共圖書館(室)179座、文化活動廣場209個、文化牆477個,“三館一站一場”覆蓋率達1.7萬平方米/萬人。區圖書館共計接待讀者61萬人次,區文化館接待羣眾13萬人次,全區各鎮(鄉、街道)公共文化陣地每週免費開放達56小時,其中圖書館每週達72小時。
[1]
播州區人民生活
2018年,播州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114元,增長8.9%;其中:工資性收入10481元,經營淨收入20492元,財產淨收入1324元,轉移淨收入1817元。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6030元,其中:食品煙酒消費支出4426元,衣着消費支出1478元,居住消費支出2510元,生活用品及服務消費支出1220元,交通通信消費支出2569元,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2034元,醫療保健消費支出1453元,其他用品及服務消費支出340元。
2018年末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91元,增長10.4%;其中:工資性收入5301元,經營淨收入5082元,財產淨收入178元,轉移淨收入3730元。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2166元,其中:食品煙酒消費支出2914元,衣着消費支出574元,居住消費支出2929元,生活用品及服務消費支出721元,交通通信消費支出1580元,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1526元,醫療保健消費支出1749元,其他用品及服務消費支出173元。
[1]
播州區社會保障
2018年,播州區城鎮職工參保人數69610 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 37439 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 54739 人;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 117472 人;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共有60428 人。各項保險基金總計徵繳入庫12 9149萬元,有效確保社會保險參保人員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失業有救助、工傷生育有保障。
全區執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為人均每月636元,增幅6%;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為每人每年3936元,增幅9.0%;特困供養金從9360元每人每年提高到9924元每人每年。全區保障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7687户16937人,救助20萬人次,發放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5169.78萬元;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對象1670户3558人,救助3.3萬人次,發放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資金1608.48萬元;特困對象1407人,按照新標準827人/月,兑現特困供養金1348.75萬元。在2月份和8月份發放兩次物價補貼117.73萬元,補發農村低保10965人367.68萬元,補發城鎮低保2471人177.75萬元。發放農村低保户季節性缺糧糧食救助需救助的低保對象為1959人、救助糧食13.485萬斤。
按政策和程序對符合醫療救助條件的39285人次醫療救助對象實施醫療救助,發放醫療救助金1581.62萬元。全面完成困難羣眾參保參合資助工作,資助全區符合條件的困難羣眾35228人蔘保參合,發放參合參保資金120.58萬元。支付一站式結算服務資金128.97萬元。
[1]
播州區所獲榮譽
編輯播州區歷史文化
編輯播州區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土著民族便在這裏建立鱉國。1935年,長征途中的中國工農紅軍三進三出境內,在這裏建立了紅軍長征以來的第一個臨時革命政權,召開了苟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軍事領導核心。境內文化源遠流長,有古播文化、長征文化、民族文化、三線文化等。
[4]
播州區風景名勝
編輯景點 | 簡介 |
烏江渡景區 烏江渡景區位於烏江鎮,距省城貴陽100公里,距歷史名城遵義50公里。2003年,被評為國家AA級旅遊風景區。2005年,烏江渡發電廠被授予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景區成為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
[14]
| |
苟壩會議會址 | |
瓦廠寺 |
- 參考資料
-
- 1. 圖解: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播州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4-10]
- 2. 播州區2019年度經濟運行情況 .遵義市播州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4-10]
- 3. 再見,遵義縣 你好,播州區 .人民網
- 4. 播州簡介 .播州區政府[引用日期2018-03-03]
- 5. 遵義縣獲“中國杜仲之鄉”稱號 .多彩貴州網[引用日期2018-03-03]
- 6. 關於第二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初選名單的公示 .國際在線[引用日期2018-12-01]
- 7. 播州區 .全國行政區劃信息查詢平台[引用日期2019-08-23]
- 8. 告別遵義縣,迎接播州區 .播州區人民政府門户網[引用日期2020-09-18]
- 9. 遵義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獲批覆 撤遵義縣設播州區 .新浪網
- 10. 礦產資源規劃文本(2010年) .遵義縣國土資源局[引用日期2016-05-12]
- 11. 關於印發緊密型縣域醫療衞生共同體建設試點省和試點縣名單的通知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引用日期2019-10-08]
- 12. 2020中國青年樂業百佳縣市 .小康雜誌社[引用日期2020-06-01]
- 13. 四部門公佈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20-07-01]
- 14. 烏江鎮烏江渡(偏巖河) .貴州省農村綜合經濟信息中心
- 15. 苟壩會議會址 .中國軍網[引用日期2016-05-14]
- 16. 瓦廠寺 .貴州省農村綜合經濟信息中心[引用日期2016-05-14]
- 17. 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名單 .農業農村部[引用日期2021-04-18]
- 18. 統計公報 .政府網[引用日期2021-08-12]
- 19. 鄉愁播州-播州區人民政府門户網 .政府網[引用日期2021-08-12]
- 20. 國家能源局綜合司關於公佈整縣(市、區)屋頂分佈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的通知 .國家能源局[引用日期2021-09-18]
- 21. 關於2021年“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創建結果的公示-政府信息公開-交通運輸部 .交通運輸部[引用日期2021-11-20]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