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撫寧太平鼓

鎖定
撫寧太平鼓原是巫人跳的舞蹈。歷史上稱“鞞舞”、“鞞鼓”、“鞞扇舞”。經數千年流傳,幾經易名,現已成為一種自娛自樂的漢族民間舞蹈。《宋書·樂志》載:“鞞鼓未詳所起,然漢代已施於燕京矣。傅毅、張衡志賦,皆其事也。”到清代又多見易名為太平鼓的記載。清人何耳作《燕台竹枝詞》描寫當時的太鼓舞:“鐵環振響鼓蓬蓬,跳舞成羣歲漸終。見説太平都有象,衢歌聲與壤歌同。”可見太平鼓歷史悠久。太平鼓既增添節日氣氛,也表達了漢族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 [1] 
中文名
撫寧太平鼓
又    稱
鞞舞
含    義
原是巫人跳的舞蹈
記    載
《宋書·樂志》

目錄

撫寧太平鼓起源

撫寧太平鼓在整個冀東地區傳統民間舞蹈中佔有十分重要地位。因鼓的形狀像葵扇,故又稱“扇鼓”,流傳在撫寧縣的太平鼓因冠以地名而得名。撫寧太平鼓起源於漢代,成熟於唐宋,興盛於明清,清代中葉已廣為流傳,且為婦女所舞。《永平府志》曾記載清道光十四年元宵節盛況:“元宵花鼓響咚咚,士女歡騰慶年豐,點綴太平春寶貴,滿城大樹月燈紅”。

撫寧太平鼓表演

撫寧太平鼓 撫寧太平鼓
作為一種傳統民間藝術,撫寧太平鼓分為舞蹈表演和太平鼓演奏兩大部分,用於年節喜慶等場合,在炕頭、屋內、庭院、廣場、舞台均可表演。撫寧太平鼓是邊舞邊擊鼓的鼓舞,主要表現了廣大人民羣眾同享太平、慶賀豐收的喜悦心情。其舞蹈形式可分為獨舞、對舞、輪舞、羣舞等多種;隊形變化有夾寨子、串門子、龍擺尾、四季平安、四面鬥、八面風等二十餘種;舞步有踏步、虛步、碎步、進退步、橫挪步、別腿步、交叉步、十字步等三十餘種,並利用逗趣、偷看等表演動作使得舞蹈更加活潑、詼諧、樸實。撫寧太平鼓沒有其他伴奏樂器和唱腔、唱詞,為女性所專用。
太平鼓是撫寧太平鼓舞中的唯一道具,同時它又是唯一的伴奏樂器,由於鼓的形制大小不一、演奏方法和演奏部位不同,既可演出單一的音高和音色,又可演奏出混聲的音高和音色。根據演奏部部位的不同,可分為鼓心、鼓邊、鼓環等八種。演奏方法有獨奏、重奏、對奏等20餘種,鼓點有太平點、彈棉花、嗑瓜子、翻鍋蓋等四十餘個。兩人以上的演奏又可奏出多種交替的節奏,技藝高超的藝人,還可以演奏出各種複雜的復節奏。
撫寧太平鼓是河北省冀東地區優秀的傳統民間藝術,是古老舞蹈藝術的遺存。其豐富的內容和古老的歷史,在全國其它同類鼓舞中實屬罕見,將對豐富和完善我國舞蹈史,弘揚整個冀東民間舞蹈產生積極的作用。
參考資料
  • 1.    劉建明,王泰玄等.宣傳輿論學大辭典:經濟日報出版社,199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