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撤旗事件

鎖定
撤旗事件是1890年發生的一起事件。
中文名
撤旗事件
外文名
The withdrawal of the flag incident
人    物
北洋艦隊
事    件
撤旗
發生時間
1890年

撤旗事件事件詳情

1886年,提督銜北洋海軍總查琅威理(英國人)重返中國。在服務合同中,中方要求琅威理承諾在五年內將中國海軍的訓練提升到國際水準,並且必須應允在戰時幫助中國作戰,除非作戰對象是英國。對此項條件,英國外交部和海軍部還有不同意見,琅威理與中方的關係也似乎沒有中法戰爭前那麼融洽。他認為在中國得不到足夠的信任和授權。
1890年2月,北洋艦隊南下避凍。24日,丁汝昌率“致遠”等四艦至南海一帶操巡,琅威理、林泰曾、劉步蟾督帶“定遠”、“鎮遠”等艦在香港維修。
同年3月6日,“定遠”管帶劉步蟾忽然降下提督旗換升總兵旗,表明自己是艦上的最高長官。琅威理責問:“丁提督離職,有我副職在,為什麼撤下提督旗?”劉步蟾答:“按海軍慣例應當如此。”琅威理立即致電李鴻章,對自己的地位提出質問。北洋海軍提督旗圖形為黃灰黑藍紅五色,角上飾以錨形。而總兵旗為黑、綠、紅三色。這就是著名的“撤旗事件”。
同年3月7日,李鴻章致電北洋海軍第二號人物,左翼總兵林泰曾:“琅威理昨電請示應升何旗,《章程》內未載,似可酌制四色長方旗,與海軍提督有別。”制四色旗是調和折衷之語。但李的電報,明確表明了北洋海軍只有一個提督。
同年6月25日,北洋海軍返回威海,丁、琅一同赴津,與李鴻章面談撤旗事件。李鴻章明確以劉步蟾為是,琅威理當場提出辭職,李鴻章接受了他的請求。琅威理回國後,逢人即訴説其在華受辱。
1890年8月18日,中國駐英公使薛福成電告李鴻章,英國外交部已電駐華公使複查此事,並考慮撤退全體在華英籍人員。薛問“能否轉圜?邦交有益”。20日,英國公使華而身向李鴻章詢問琅威理辭職緣由。李鴻章指出“中國海軍稱琅為提督,乃客氣用語”。22日,他又致電薛福成,指出“琅威理要請放實缺提督未允,即自辭退。向不能受此要挾。外部等或未深知,望轉達。似與邦交無涉”。
同年11月4日,英國拒絕了李鴻章另聘英人為北洋海軍顧問,以代替琅威理的請求,並召回在旅順港服務的英國人諾加,宣佈不再接納中國海軍留學生。中英之間的海軍合作關係進入低潮。

撤旗事件撤旗原因

就英國政府而言,派遣海軍顧問,其目的是既想控制中國海軍,又要抵制其他國家在華勢力的擴展。英國公使威妥瑪説,改組中國軍隊之權必須只掌握在某一個國家手中。如果我們不是這個國家,就將“極其有損於我們的利益”。1881年10月,赫德在給中國海關駐倫敦辦事處主任金登乾的信中提到,李鴻章可能任命美國海軍提督薛斐爾擔任北洋海軍的總司令,法國人則在推薦戈威因和努瓦康擔任這一最高職,而英國領事館和公使館則阻撓他控制中國海軍的活動。1882年春,金登幹密函英國外交部官員龐斯福德和海軍上將凱古柏,要求英政府支持向中國派遣海軍顧問的請求。外交部請海軍部同意這個要求,海軍大臣答覆説:“中國如有強大海軍,對我們是否有利,尚有疑問。”經過爭論,海軍部給了琅威理三年假期。赫德對英國政府的拖拉作風很不滿意。他抱怨説:為使英國控制中國海軍,他已奮鬥了25年。假若他是法國人或德國人,早就取得了驚人的成績。
中法戰爭後,赫德更露骨地對金登幹説:“法國、德國和美國都想抓到海軍領導權,但我保持海軍掌握在英國人手中。海軍衙門的成立是向前邁出一大步,中國需要琅威理:那麼好的開端!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務必促他來華!”他不厭其煩地強調:“現在領導權是在我們手中,但是為了我們兩國的利益,特別是為了我國的利益,我們應當繼續將它掌握在我們手中。”從這顯現出了侵略者的野心
在赫德和金登乾的活動下,英國政府對琅威理來華就聘開了綠燈。海軍部1885年10月要求琅威理立即動身前往中國,琅威理對通知的“命令”口氣感到不快,因為他妻子即將分娩。
無法考證琅威理本人直接參與了英國政府企圖控制中國海軍的計劃。琅威理更像是一個固執地注重個人名譽和待遇,同時對於工作也極端負責的職業軍人。但以上引文,集中表述了英國政府以及赫德等人企圖通過琅威理,對中國海防軍以及對中國政府產生更大影響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