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撣國

鎖定
撣國,在今上緬甸 (今緬甸東北隅尚為撣族居住區)。《後漢書 ·和帝紀》: 永元九年 (97) 春正月,“永昌徼外蠻夷及撣國重譯奉貢”。同書 《西南夷列傳》載: 永寧元年 (120),“撣國王雍由調復遣使者詣闕朝賀,獻樂及幻人,能變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馬頭”。 [1] 
撣國是公元一世紀末二世紀初傣族先民建立的部落聯盟政權。其疆域包括我國雲南西部地區和緬甸北部地區。從史籍所記載的資料看, 已有很長的農耕歷史,出現了階級分化,有“大君長”、 “小君長”之分,在雍由調為大君長時,曾數次遣使者到東漢首都洛陽朝賀,獻樂及幻人。這是傣族文化與中原文化直接交流的生動記實。 [2] 
其王雍由調曾於東漢永元九年至永建六年(97——131)多次遣使來中國通好。漢帝特賜雍由調金印紫綬,授以“漢大都尉”的官銜。其於安帝永寧元年(120)遣使獻樂及幻人(即雜技演員和魔術師),次年(121)元旦在漢都洛陽宮廷中表演“能變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馬頭”和“跳丸、數乃至千”等技藝。其中的“都盧尋橦”(爬高竿)等節目,受到我國張衡等文人學士的讚賞。使團中的演員自稱是海西人,即大秦人。其國“西南通大秦”,為中西交通所經,對古代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起過重要的媒介作用。 [3] 
中文名
撣國
外文名
the shan state
所屬地區
東南亞半島
地理位置
雲南西部及緬甸中北部

撣國國家淵源

公元77年,哀牢王類牢反漢失敗後,其王族大多渡怒江西遷,陸續聚集到伊洛瓦底江東岸渡口“達光”(伊洛瓦底江上游高原與中游平原交匯處)附近,聯絡伊洛瓦底江中上游地區的哀牢人邑國,很快又在怒江以西、伊洛瓦底江中上游地區組成新的聯盟國家。漢文典籍將此聯盟國家記作“撣國”,傣文典籍將此聯盟國家稱作“勐達光”。

撣國國家發展

崛起的撣國,與南部的驃國開始發生衝突,驃國不斷對撣國進行侵擾。東北有強大的漢帝國,南面有驃國侵擾,受到兩面夾擊的撣國,選擇了向更加強大的漢帝國靠攏。據《後漢書·西南夷傳》載:“公元97年,撣國國王雍由調派遣使臣經永昌到洛陽出使東漢帝國,朝貢撣國出產的珍寶。公元120年,雍由調又派遣使臣及龐大的雜技團出使漢帝國。公元131年,雍由調再次派遣使團經日南郡出使漢帝國,並向漢帝國貢獻了撣國的大象。
撣國與漢帝國建立外交關係後,得到漢帝國的支持,撣國民眾與漢帝國來往頻繁,雙方使臣也頻繁互訪,撣國吸取了漢帝國的先進文化,引進漢帝國的歷法,農業生產得到提高,民眾開始富足,軍事也得到加強,南面的驃國懾於逐漸強大的撣國,開始停止了對撣國的大規模軍事侵擾,只敢時不時試探性地對撣國進行侵擾。
公元二世紀末,東漢帝國羣雄並起,軍閥割據,自顧不暇。此時,與撣國接壤的東漢帝國永昌郡名存實亡,永昌郡治下的各部族紛紛自立,開始威脅到撣國的安寧,撣國失去漢帝國的軍事支持,南面的驃國開始大規模向北用兵,直接佔領撣國尊莫、東帕一帶的領土,並繼續向北擴張。
公元234年,撣國瑪展王去世,尚穆達王被推舉為國王,為平定叛亂和抵禦驃國進犯,遷都蒲甘姆。公元242年,尚穆達王去世後,其女婿列米滿(貢瑪法)繼承王位,對內開始一系列改革,對外積極抵禦驃國。
公元五世紀,驃國又開始不斷侵擾撣國南疆,南部的民眾苦不堪言。尚列佐滿王為抵禦驃國侵擾,率軍民沿伊洛瓦底江南下,在瓦南班地區砍伐森林、開墾田地、建立城鎮,並派兵鎮守瓦南班。
公元517年,尚列佐滿去世,驃國蠢蠢欲動,國內各地頭人也相互攻伐,內憂外患。為穩定局勢,大臣們擁立賢能的三等和尚繼位。公元562年,三等和尚去世,還政於尚列佐滿的後人尚列佐。公元565年,尚列佐去世,吳尚佐繼位。

撣國國家覆滅

公元六世紀中期,國勢強盛的驃國人口猛增,不少驃人開始遷移到瓦南班一帶居住,驃國與撣國的衝突不斷升級,吳尚佐忙於應對驃國的進犯,瑞麗江一帶的頭人混魯、混賴兄弟趁機做大,兼併周邊領土,於公元576年,在“勐卯”(卯地)組建聯盟國家“勐卯”(卯國)
公元586年,驃國為尋找新的都城,傾其全國之力北征,一舉攻下撣國王城補甘姆,撣國土崩瓦解,撣國王族紛紛逃亡至哀牢故地,各地頭人紛紛自立。混魯、混賴兄弟趁亂兼併撣國各部族,並軍民抵禦驃國的進犯。
參考資料
  • 1.    史為樂 主編.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下 8畫以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第2272頁.
  • 2.    錢木爾·達瓦買提 主編.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大辭典·西南地區卷.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第542頁.
  • 3.    朱傑勤,黃邦和 主編.中外關係史辭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第40-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