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撕裂者行動

鎖定
1951年,抗美援朝第四次戰役發起時,志願軍已經深入朝鮮半島中部地區,該地東西狹窄、三面環海,利於“聯合國軍”發揮海、空軍優勢。西部平原地帶更是利於機械化、摩托化部隊機動、作戰。“聯合國軍”依據上述地形,以西線平原地帶為重點,憑藉火炮、飛機、坦克等武器裝備優勢,連續發起“屠夫行動”“撕裂者行動”“狂暴行動”,展開全線反撲。
中文名
撕裂者行動
發生時間
1951年3月7日
重要人物
彭德懷、麥克阿瑟、李奇微
1951年3月7日,西線“聯合國軍”以5個軍共14個師3個旅又2個團的兵力,發動代號為“撕裂者行動”的大規模進攻,企圖從中間突破,造成對漢城的迂迴包圍。志願軍堅持兵力配置“前輕後重”、火力配置“前重後輕”的原則,進行大規模機動防禦作戰。
3月14日,朝鮮人民軍第1軍團主動放棄漢城。此時,志願軍第3兵團(司令員兼政委陳賡)已集結於安東、鳳城地區,準備立即入朝;第9兵團主力亦準備向金化、平康地區開進。志願軍第一線部隊8個軍轉入第二線休整,第2梯隊3個軍又一個師(第26、第39、第40軍和人民軍第19師團)接替了第一線運動防禦的作戰任務,並在阻擊作戰中給敵以大量殺傷,其中第26軍在3月28日扼守七峯山、海龍山的戰鬥中,與敵反覆爭奪陣地11次,殺傷敵人一千餘名,並創造了一個班以反坦克手雷擊毀敵坦克9輛的模範戰例。
“聯合國軍”覺察到志願軍大批新鋭部隊到達,加上連續作戰部隊損傷嚴重,基本上停止了進攻。4月21日,“聯合國軍”被阻擋在開城、長湍、高浪浦裏、文惠裏、華川、楊口、元通裏、杆城一線,志願軍準備發動的反擊戰役即將開始,第四次戰役遂告結束。
第四次戰役歷時87天,殲敵七萬八千餘人,“聯合國軍”平均每天要付出九百人傷亡的代價,才能前進1.3公里。中朝軍隊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勝利完成了防禦任務,掩護了戰略預備隊的集結,為進行第五次戰役創造了有利條件。此役,我軍戰鬥減員五萬三千多人,敵我傷亡對比達到1:0.67。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彙編) [1-2] 
參考資料
  • 1.    胡兆才:朝鮮戰爭1950-1953,台海出版社,2017年。
  • 2.    楊昭全、孫豔姝:當代中朝中韓關係史,吉林文史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