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撕唇闊蕊蘭

鎖定
撕唇闊蕊蘭(Peristylus lacertifer (Lindl.) J. J. Smith)是蘭科闊蕊蘭屬植物,植株高18-45釐米。塊莖長圓形或近球形,長1-1.5釐米,直徑8-10毫米。莖長,較粗壯,無毛,基部具2-3枚筒狀鞘,近基部具葉,在葉之上具1至幾枚苞片狀小葉。分佈於福建(龍巖、南靖)、台灣(南投)、廣東(茂名)、香港、海南(陵水、三亞市)、廣西(武鳴、凌雲、金秀、博白、陸川)、四川(峨眉山)、雲南(景洪、思茅)等地。生於海拔600-1270米的山坡林下、灌叢下或山坡草地向陽處。 [2] 
中文名
撕唇闊蕊蘭
拉丁學名
Peristylus lacertifer (Lindl.) J. J. Smith [2]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天門冬目
蘭科
闊蕊蘭屬
撕唇闊蕊蘭
保護級別
列入CITES附錄 Ⅱ

撕唇闊蕊蘭形態特徵

撕唇闊蕊蘭
撕唇闊蕊蘭(2張)
植株高18-45釐米。塊莖長圓形或近球形,長1-1.5釐米,直徑8-10毫米。莖長,較粗壯,無毛,基部具2-3枚筒狀鞘,近基部具葉,在葉之上具1至幾枚苞片狀小葉。葉常2-3枚,集生,葉片長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較大的1枚長5-12釐米,寬1.5-3.5釐米,先端急尖,基部收狹成抱莖的鞘。總狀花序具多數密生的花,圓柱狀,長7-12釐米;花苞片直立伸展,披針形,先端漸尖,與子房等長,最下面的有時略長於花,長1-1.2釐米;子房圓柱狀紡錘形,扭轉,無毛,連花梗長8-10毫米;花小,常綠白色或白色;萼片卵形,長3-(4.5)毫米,凹陷呈舟狀,先端急尖,具1脈;中萼片直立,寬約1.8毫米;側萼片較狹,伸展;花瓣卵形,直立,與中萼片靠合,較中萼片狹,先端鈍;唇瓣向前伸展,中部以下常向後彎曲,長3-4毫米,長大於寬,基部有1枚大的、肉質的胼胝體和下面具距,從中部3裂,中裂片舌狀,側裂片與中裂片同向,線形或線狀披針形,較中裂片狹和等長或稍較長,有時較短,稍鐮狀彎曲,多少叉開,先端較狹而尖;距短小,圓錐形或長圓形,長約1毫米,較萼片短;蕊柱粗短,長約1毫米;藥室倒卵形,略叉開,基部不延長成溝;花粉團倒卵形,具短的花粉團柄和粘盤,粘盤小,橢圓形;蕊喙小;柱頭2個,小,橢圓形,隆起;退化雄蕊小,近長圓形,頂部稍寬,向前伸展。花期7-8(-10)月。 [1]  [3] 

撕唇闊蕊蘭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600-1270米的山坡林下、灌叢下或山坡草地向陽處。 [1] 

撕唇闊蕊蘭分佈範圍

產於福建(龍巖、南靖)、台灣(南投)、廣東(茂名)、香港、海南(陵水、三亞市)、廣西(武鳴、凌雲、金秀、博白、陸川)、四川(峨眉山)、雲南(景洪、思茅)。錫金、印度、緬甸、中南半島、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日本(琉球羣島)也有分佈。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