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撒谷豆

鎖定
撒谷豆是傳統婚姻習俗。流行於黃河、長江流域等廣大地區。迎親時拋撒穀類和豆子的儀式,頗似當今婚禮中的撒花瓣或彩紙屑儀式。撒谷豆一般分兩次舉行。第一次在女方家。女子即將上轎時,便有專人拿盛有谷豆的米或簸箕在花轎四周、裏外、新娘周圍拋撒。第二次在男方家。迎親隊伍回到男方家,伴隨着新娘下轎、進男方家門,都要拋撒谷豆。俗信拋谷豆能辟邪,免除三煞(即青羊、烏雞、青牛三神)等邪魔的危害。谷豆為辟邪吉祥物。表達了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中文名
撒谷豆
地    區
中國
寓    意
辟邪
風    俗
婚姻習俗
年    代
漢代

撒谷豆簡介

據宋朝高承《事物紀原》所載,撒谷豆習俗始於漢代:京房的女兒與翼奉的兒子訂立了婚約。翼奉選了個日子準備為兒子迎娶新娘。京房認為翼奉所選的日子不吉利,因為這一天有三煞附在門上。凡是三煞附門的時候,新婦便不得入門,如果違犯了,就會損害尊長,而且婚後無子。翼奉不以為然,堅持在這一天迎娶,但還是採取了一定的措施。當新婦入門時,用谷豆和草來辟邪。京房、翼奉都是西漢的大儒,兩家子女締結婚姻,對婚期是否為吉日產生了不同的看法,結果以撒谷豆辟邪的方法來予以解決。從此撒谷豆的婚禮習俗就流傳下來。姑且不論這種説法是否可靠,但西漢已有這種習俗卻是可以認定的。

撒谷豆寓意

撒谷豆習俗已隱含有祝子之義。因為撒谷豆壁三煞的原因,不僅僅在於三煞會危害尊長,而且會造成新婚夫婦婚後無子。三煞本來是隱身在門上的,新娘入門,它們便會附身而進,造成危害。看來,新娘是最容易招致邪魔纏身的人,是不祥之人。這種觀念必然有更深層次的文化含義。許許多多婚禮辟邪儀式,都是圍繞驅除附在新娘身上的邪魔而進行的,應該是出於同樣的觀念。後文將作詳述。

撒谷豆風俗

宋朝,撒谷豆習俗已在民間流行。《夢粱錄》:“迎至男方家門首,時辰將正,樂官妓女及茶酒等人,互唸詩詞攔門,求利市錢紅。克擇官執花斟,盛五穀、豆、錢、彩果,望門而撒,小兒爭拾之,謂之‘撒谷豆’,以壓青陽煞耳。方請新人下車……”《東京夢華錄》也説:“……新婦下車了,有陰陽人執鬥,內盛谷、豆、錢、果、草節等,咒祝望門而撒,小兒輩爭拾之,謂之‘撒谷豆’,俗雲壓青羊等殺神也……”宋朝撒谷豆的目的在於壓青陽(羊),與漢代壓三煞是一致的,只不過經過演化,所壓對象已由三煞演變為其中的一煞青羊。至晚近,一些地方的婚禮習俗仍保留着撒谷豆的遺存形式。
民國三十三年《洛川縣誌》:“新婦下轎,提鬥入室。另一善口技者,手執棗刺一根,滿懸果食之類,高聲朗唱‘拉棗歌’;放紙炮;取升了內預盛之五穀、草根,抓向新婦拋擲。”
在有些地方,撒谷豆演變為撒米。在舉行撒米儀式時,還要以雞血祭奠花轎,以加強驅邪的效果。民國二十四年《雲陽縣志》:“女至婿門外停轎,儐導新郎出,對轎贊三揖。庖者挈雄雞抉冠血祭輿,擲於輿後,復掬米輿上,其名曰‘回車馬’。謂新婦先靈隨輿來者,為此厭之。”
撒米也有在女方家舉行的,也為古代之遺俗,因為漢代撒谷豆,既要在男方家舉行,也要在女方家舉行。民國二十年《嘉禾縣圖志》:“花轎離女家時,灑水散米。”民國十九年《龍山鄉志》:“女登輿,障以傘,以柏葉雜米撒之。”

撒谷豆風俗傳承

撒谷豆遺俗在我國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也有傳承。湖北鄂西土家族地區就曾有這種遺俗。清同治九年《長樂縣誌》:“迎親將及門,必於門外設一座,上列香、燭、酒、帛、雞一隻或蛋一元,米一升,請士人端拱祝回女家宅神。祝畢,手握米拋擲新婦轎,謂之‘攔車馬’,亦曰‘回神’。”
清光緒六年《巴東縣誌》:彩轎“將至門,預請秀才一人,穿公服,排香案燈燭,案上置米一升,婿立秀才後。秀才迎女轎,撒米三揖,婿隨揖,名曰‘攔車馬’。”土家族詩人田泰斗還寫了一首《竹枝詞》描繪長陽撒米習俗:“回神暫駐七香車,米粒聲聲響轎紗,我替廣寒仙子怯,驚心已入小郎家。”讀其詩,如聞米粒撒到彩轎上發出的沙沙聲響。

撒谷豆藏族習俗

藏族有撒青稞麥婚儀習俗,其俗也可視為由漢族撒谷豆習俗傳承而來。民國二十五年《西域遺聞》:“婚期,設涼棚於門外,高設坐墊,撒麥為花,坐女於上,父母與親朋列坐於旁,陳餚核、茶酒於小几食之。親朋各以稞麥故意擲女身,乃共扶女至婿家。”清宣統三年《西藏新志》:“至婚期,女家於門外蓋大棚,室內中央高鋪蒲團,撤(撒)布麥以為花,女坐其上,父母坐左右,親友等雁行坐。桌上列果物、糖棗等數盤及茶、酒、米粥。女皆食畢,二家親友扶女步行至男家,所距道遠,則乘馬。親友各獲青稞麥向女撤(撒)布,女家贈哈達於親友。”藏族又有撒五穀婚儀,與漢族撤谷豆原始形式很接近,從中也可見撒青稞麥與撒谷豆的淵源關係。

撒谷豆形式

民國十九年《西藏紀要》:“新婦進門時,迎者匿於黑暗之處,趁新娘不覺時大吼一聲,隨撤(撒)五穀一把,使新婦驚愕,以為可以將新婦隨身帶來之惡魔嚇出。”
撒谷豆的另一表現形式是撒草。草指穀物莖稈,為穀類的角徵。撒草與撒谷豆的意義是完全相同的,兩者同出一源。明朝周祈《名義考》:“京師娶婦之家,置草於門,以徘方尺冪其上,人多未知其故。昔漢京房之女適翼奉子,奉擇日迎之,房以其日三煞在門。”撒谷豆與撒草同為一種儀式的不同形式,所以兩者往往相互交融,難分彼此,撒谷豆儀式往往既用谷豆,也用草(切成一節一節的草)。撒草儀式沒有像撒谷豆儀式那樣廣為流傳,但也未斷其流,至晚近仍未消絕。民國二十年《成安縣誌》:“新娘來到男家,……進行時,有晚輩兒童用草、棗、銅錢等物灑新娘身上,曰‘撒草料’。”

撒谷豆發展

從漢至晚近,撒谷豆及其變形形式撒草一直盛傳不衰,並且遍佈我國廣大地區,可以説是一種較為典型的婚禮辟邪儀式。那麼,追究起來,在人們的觀念中,撒谷豆與撒草儀式為什麼能起到為婚日辟邪的作用呢?按馬之(馬肅)先生的解釋,是因為谷豆、草均為牛羊飼料,雞也要啄草覓食,拋撒這些飼料,可以飼三煞神牛神、羊神、烏雞神,以免除其對婚姻的危害。這種解釋可能有民間説法方面的依據,但並不能揭示該俗的真實內涵,也不夠全面。因為從前引資料來看,撒谷豆與撒草儀式所闢為害邪魔,並不僅僅限於三煞,至少還包括女方的祖靈。要了解撒谷豆與撒草的真正奧秘,必須從分析谷豆、草的文化含義入手。草為谷豆的替代物,其文化含義與谷豆相同,因此,我們只需分析原型物谷豆的文化含義。

撒谷豆谷簡介

谷,在古代可以作為一切顆粒狀態的農作物果實的總稱。《説文》:“谷,續也,百穀總名。”在古人看來,豆也屬穀類。古人所説九穀,即包括豆類。《格物總論》:“九穀者,稷、秫、黍、稻、麻、大小豆、大小麥是也。”古人又常以五穀來概括穀類,“五穀豐登”成為最流行的祈祝豐年的吉祥用語,所以撒谷豆又可稱為撒五穀。總之,撒谷豆,就是撒各種穀物。穀物為農業社會人們賴以生存的最根本的生活資料,古人奉以為珍寶,並創造出穀神,春祈而秋報,穀物由此而成為吉祥物。穀物的豐收,成為國興民富、天下太平、政治昌明、人民有德的象徵。《格物總論》説:百穀,“蓋人食之則飽,不再食則飢,未也不資以為生也。”《淵鑑類函》引杜甫《策》説:“谷者,百姓之本。百役皆出。”同書引範子《計然》説:“五穀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也。”這些引文説明,古人以谷為生命之本。谷由於對生命有着決定性的意義而引起古人崇拜。古人崇拜谷,創造了神稷神,加以祭祀,以祈五穀豐收。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一四引《孝經緯》:“稷,五穀之長也,谷眾不可遍祭,故立稷神以祭之。”稷神,本為自然神,後經人神化為人神,一些開創農業行先河的祖先都被奉為稷神,最著名的稷神為周人祖先棄,稱為后稷。《山海經·大荒西經》説:“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穀。”《海內經》説:“後是播百穀。”《國語·周語》説:“稷勤百穀而山死。”《淮南子·汜論》説:“周棄作稼穡死而為稷。”稷或后稷應是周棄死後被奉為穀神的神名,因其神名遠播,記其生前事蹟亦用神名。典籍中又有稱其他農業神為稷的例子,又説明稷為通用的穀神名。漢朝蔡邕《獨斷》:“稷神,蓋厲山氏之柱也。柱能殖百穀,帝顓頊之世,舉以為田正,天下賴其功。周棄亦播殖百穀。以稷五穀之長也,因以稷名其神也。”此説很有見地。由此可見,古人所祭的穀神稷神,已不是一般的自然神,而是上升到了祖先崇拜的神靈。而穀物,正是由於與祖先崇拜的聯繫而在中國古人的心目中着神聖的宗教意義。
由於上述原因,谷成為中國人心目中的神聖之物,同時也成為吉祥物。古人認為:五穀豐收是天時、地利、人和、無疾無妖的祥兆。《禾記》説:“夫古者,天地順而四時當,民有德而五穀昌,疾疹不作無妖,祥德盛而教尊。五穀時熟然後賞之以樂。”古人相信:穀物在夢中出現,則大吉,預示着發家致富。《夢書》説:“五穀為財飲食物。夢見谷,得財、吉,五穀入家,家當盛。”古人還相信:軍營中若生谷,也為大吉。《兵書》説:“軍中地生五穀,將軍得天道,大吉。”古人還以谷為醫治疾病的良藥。《周禮》説:“疾,醫以五味、五穀、五樂、養其病。”古人將谷稱為嘉穀,視為與鳳凰、麒麟等同樣珍貴的吉祥物,據《史記》記載,齊桓公俗祭祀天、地,管仲加以制止,其原因之一是“嘉穀不生。”其文説:“齊桓公欲封禪,管仲曰,‘今鳳凰麒麟不來,嘉穀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鴟梟數至,而俗封禪,毋乃不可乎!”

撒谷豆吉祥物

谷為吉祥物,具有種種神奇的力量,所以,人們認為婚禮儀式撒谷豆能夠起到辟邪作用。
另外,谷為種子,繁殖力強,這也是古人將其用於婚儀的原因。《格物總論》説:“昔春而種者,子粒耳,秋而收者,萬顆也;劃春而入土者,升斗耳,秋而登場者,倉箱也。”古人崇拜谷種的繁殖力,並且以為谷種與人可以相互感應,谷種的繁殖力可轉移至人身上,用以繁衍子嗣。撒谷豆辟邪婚儀中,也潛含有祝福祈子之義。後來,在一些地方,撒谷豆的辟邪意義逐漸淡化,祝福祈子意義則越來越突出,撒谷豆遂由辟邪儀式轉化為祝子儀式。廣西柳江等地的壯族有撒五穀的婚禮習俗。新娘來到男方家門口時,一位上下輩雙全的婦女,手持“五穀袋”,要邊念吉辭,邊向新娘頭上、身上以及新娘來的路上撒五穀(玉米、小麥、黃豆、稻穀、蕎麥等),以祝願新娘早生貴子。甘肅積石山的保安族稱撒五穀為撒五色糧。儀式是在女方家舉行的。迎親隊伍來到新娘家,新娘即將上轎前,用右手端着裝有麥、豆、青稞、玉米、糜谷的五糧盤,邊倒退着往大門外走,邊用左手拋撒五色糧,堂屋、院子、畜圈等處都要撒到,以祝福孃家五穀豐登、牛羊滿圈。此谷也有祝殖求子之義。另外,撒谷豆 的變形形式撒草的功能,後來也由辟邪轉化為祈子。陝西關中地區舊時有散草婚俗。迎親時,花轎來到男方家門口,一個提着斗的人便出來邊走邊將鬥中盛着的麩皮、穀草稈、核桃、紅棗等向新婦身上拋撒,同時,還要即興唱歌:“一撒麩,二撒料,三撒新媳婦下了轎;一撒金,二撒銀,三撒新媳婦進了門;新媳婦,好腳手,走路好像風擺柳;今年娶,明年抓,生下個胖娃叫大大(爸爸)。”轉換了功能的撒草婚儀,增添了果子類拋撒物,以突出其祝子意義。

撒谷豆演變

撒谷豆婚儀由辟邪意義向祝子意義的轉化,反映了婚儀中的辟邪習俗逐漸轉化為祝子祝福習俗的基本趨向。當然,撒谷豆在不同地方的傳承演變情況是不同的。也有不少地方的撒谷豆婚儀,直到晚近,仍偏重於辟邪功能,穀物的辟邪意義仍十分突出。
撒谷豆的禮俗《周禮》未見記載, 可以確信當時還沒有這一禮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