掺合料是以硅、铝、钙等氧化物为主要成分的矿物质材料,通过物理填充或化学反应改善混凝土性能 [1] [5] [7]。活性掺合料(如粉煤灰、矿渣粉)具有火山灰效应,能与水泥水化产物反应生成胶凝物质,提升混凝土密实性、抗渗性与强度;非活性掺合料(如石灰石粉)则通过物理填充优化孔隙结构 [1-2] [7]。其在商品混凝土、泵送高强混凝土中广泛应用,可降低水胶比、调节强度等级、改善和易性 [1] [3] [5]。2024年数据显示,矿物掺合料已成为混凝土减碳关键技术,通过替代水泥降低建材行业碳排放 [6]。
- 定 义
- 混凝土用矿物质添加剂 [5]
- 主要成分
- 硅铝钙氧化物 [1] [7]
- 分 类
- 活性/非活性 [1] [7]
- 功 能
- 改善性能、调节强度、节约水泥 [5] [7]
- 应用领域
- 商品混凝土、泵送混凝土 [1] [6]
- 技术标准
- GB/T 18736-2017 [7]
分类与组成
播报编辑
- 活性掺合料包含粉煤灰(SiO₂+Al₂O₃>60%)、矿渣粉(Al₂O₃为主,分S75/S95/S105等级)、硅灰(SiO₂≥85%)等工业废渣 [2] [7]。火山灰质材料需含SiO₂·H₂O成分,磷渣粉要求SiO₂+CaO>85% [7]。钢渣基复合掺合料通过复配激发剂可实现S95级指标 [4]。
- 非活性掺合料以石灰石粉、石英砂为代表,主要通过物理填充实现孔隙优化 [1-2]。
作用机理
播报编辑
- 火山灰效应:活性成分与Ca(OH)₂反应生成C-S-H凝胶,提升胶凝体系致密性 [3] [7]。
- 形态效应:球状粉煤灰颗粒改善混凝土流动性,钢渣不规则颗粒需控制掺量以避免离析 [2] [4]。
- 填充效应:微米级颗粒填充水泥颗粒间隙,降低孔隙率 [3] [7]。
生产技术
播报编辑
- 复合激发剂技术:硫酸钠、脱硫石膏等激发钢渣中硅酸三钙活性,提升水化效率 [4]。
- 预处理工艺:采用助磨剂(三乙醇胺)降低矿渣粉比表面积,抑制自收缩 [2] [4]。
- 超叠加效应:优化粉煤灰与硅灰复配比例,实现减水率与强度同步提升 [3]。
应用规范
播报编辑
- 掺量控制:粉煤灰掺量可达25%以上,硅灰掺量需限制在5%-10%以避免需水量激增 [2] [5]。钢渣因游离氧化钙存在,掺量需严格检测体积安定性 [2] [4]。
- 质量要求:粉煤灰需满足GB/T 1596-2005对细度、需水量比等指标的Ⅲ级标准,放射性核素限量符合GB 6566 [5] [7]。
环保意义
播报编辑
截至2024年,我国掺合料年资源化利用工业固废超10亿吨,助力建材行业碳减排15%以上。根据《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广复合掺合料技术可使单方混凝土水泥用量减少30%-50%,契合循环经济发展目标 [6]。再生骨料应用中需规范吸水率检测,煤矸石粗骨料掺量宜低于总量1/3 [2]。